中小学生就应该会做饭

中小学生就应该会做饭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看新闻知道,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新闻内容有: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有这样的文件好。中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应该会做饭。上学了还会做饭是正常的,上学了但是却不会做饭了倒是反常的。这个年领段的孩子,无论上不上学,都应该会做饭。

培养孩子们的劳动能力,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不小。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应该付出这种代价。为此,以上述标准的发布为契机,学校和家庭应该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帮孩子们补上劳动这一课。

目前,学生很多德、智、体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脱离了劳动、不热爱劳动造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让孩子们回归劳动。

脑力劳动不是常说的劳动。常说的劳动是指体力劳动。把所谓脑力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和用所谓脑力劳动代替体力劳动的认识,不是无知就是无耻。而不劳动的人又往往会有这种错误认识。

如今,家长把相当多的高分孩子都送到了外地读书,可是又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起码生活能力,例如,做饭等等。这不是坑害孩子们吗?再加上,如果让相对简单的孩子们和师德不高的老师相处多年,吃亏变坏的可能性很高。

劳动习惯的培养并不容易。在几乎没有劳动教育的学校上学,就近入学,可以弥补这一点,是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劳动习惯的。所谓名校,往往都在那几个大城市。那几个大城市的考生,可以不必背井离乡,可以就近上名校。就近入学就有了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劳动这一十分重要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会产生优势。

实际上,这一少部分人可以就近上名校并因此而不丢掉成才必要的劳动能力完全是设计出来的:就近上学无疑是好的,这个绝不能少了。他们不仅要占有这种好,还要把这种好和名校结合起来。不然,都就近入学了,不就这个上面人人平等了,所谓差距就拉不开了。搞既能上名校又能就近入学这一套,就是为了不平等。上名校是包装,就近入学是良好教育的保障。面子上的和里子上的,他们都想占有。他们的这种都想占有,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也是不光彩的。

把所谓高分考生搞进名校,是为了进一步拉抬名校。只有简单化的评价标准才需要唯高分这个东西。名校就是通过唯分数这个简单化评价标准来制造名校的。不简单化评价标准是制造不出来这种名校的。所谓高分之外的优越未必真的需要这种高分。这种高分拉抬是名校包装的一部分。只有高分才可能学傻。不学傻,怎么糊弄孩子们上被他们制造出来的那些名校?

连起码劳动能力都没有的孩子们进入到这样的设计之中,无疑是危险的。如果利用了孩子们的高分,还置孩子们于危险当中,就不地道了。

如果高分真的很重要的话,高分学生所取得的高分,也不是进入名校后才有的,而是之前取得的。以此逻辑,是否能取得高分,与是否上名校无关。高分也往往不是在名校可以取得的。上名校倒是极有可能把最宝贵的劳动能力给上没有了。如果把这一能力给上没有了,就得不偿失了。

绝不能让整个脑子都被弄乱掉了且既无知识又无常识更无劳动能力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脱离劳动是导致这一特征的重要原因。有了劳动,许多事情该怎么做就基本上都知道了,就无师自通了。求人不如求己。无师自通比有名师名校强。

这个标准的出台,或许有利于减少一些学校的"毁人不倦"。希望如此。

附:

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标准标准》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