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人才,还是水博士?医学教育八年制来到十字路口

精英人才,还是水博士?医学教育八年制来到十字路口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如果给世界各国医学生培养学制的复杂程度进行一场评比,中国很有可能是那个拔得头筹的国家。

根据培养学历和学习年限的不同,我国的医学学制至少包括以下 6 类。

三年制专科、五年制本科、六年制留学生本科(MBBS)、七年制(本硕连读)、「5+3」一贯制硕士(四证合一)、八年制(本博连读)。

而作为培养终点的硕士、博士,也被进一步分为临床(专业)型硕士、科研型硕士、临床(专业)型博士、科研型博士。

在我国复杂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唯一一种可以通过本科教育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方式,全国仅有十余家院校开设。

一流院校、复合培养、一贯制到底、没有考研考博压力、就业前景优渥……八年制成了有志从医者心中梦幻般的存在。

但现实当真如此吗?

在全国推行 19 年后,八年制这颗曾 被镶嵌在医学教育象牙塔尖的璀璨明珠,已经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北京三里屯一家名为「熬八年」的火锅店,曾成为很多八年制医学毕业生打卡的网红店,该店已于 2020 年疫情期间关闭(作者供

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象牙塔尖

在讲述这个彷徨的选择之前,先让我们回到昔日美好的故事。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八年制起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这家中国最知名、最老牌的医学院,自 1917 年建立以来本科生源就只有八年制,由当时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结合中国的国情,按照美国一流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标准建立,协和的八年制也成为医学精英培养模式的范例。

不过,尽管当时协和的医学教育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中国现代医学史的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但由于 1952 年院校改革后,我国的医学院校模仿苏联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协和一所院校开设八年制。

直到 2001 年,以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为起点,此后十年间,不少医学院校开始竞相模仿开展八年制教育。

仅在 2001~2012 年间,就有 16 家医学院校获教育部的批准「试办」八年制。

教育部批准开设八年制培养的部分医学院校(作者制图)

在很多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的招生简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概念:临床科学家。

对于八年制和开设它的院校们来说,这代表着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它培养的既是优秀的临床医生,也是擅于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的科学家。

在各大医学院中,作为教学的标杆产品,八年制的学生们往往占据着最好的教学资源和导师配备,在出国学习、联合培养和毕业招聘等环节,也往往能获得一定的倾斜。

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八年制也是一个梦幻般的存在。

八年看似漫长,但与本科、考研、考博的传统模式相比,这不仅能够节约 2~3 年的培养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踢开了医生成长道路上最大的两块「绊脚石」,年龄和学历。

一位 18 周岁入学的八年制学生,无需经历被很多人视为噩梦的考研和考博,在 26 周岁时就可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在规培制度诞生前,这意味着一位八年制学生在最理想的情况下,27 岁即可聘为主治医师,30 岁即可聘为副主任医师——这样的速度在我国的医学体系下,简直是难以想象的高效率。

即使毕业后不从事医生工作,26 岁即获得的博士学位的成就,也能为八年制毕业生进入学术界和医药工业界提供莫大的助益。

也正是因为如此,八年制几乎垄断性地斩获了医学教育中最优秀的一批生源。入学分数线居所有医学专业之首,也经常与国内顶尖大学的顶尖专业分数持平。

根据相关统计,报考八年制医学专业至少需要高考成绩达到省内前千分之三,八年制的毕业生几乎都在我国各大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高水平三甲医院就业。

教育主管部门也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寄予厚望,2011 年教育部与当时的卫生部联合发文称,「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试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八年制一跃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象牙塔尖。

在摸索与混乱中前进

尽管在八年制的开设决定上,各家医学院校「画大饼」的速度几乎步调一致,但它们在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上并没有统一甚至相近的方案。

各个学校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要求与尝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动和反复。

目前,我国的八年制医学教育(本博连读)主要有两种培养模式。

八年一贯制——8 年培养时间往往按照「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临床教育+科研训练」的模式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此种八年制每年总招生超过千人,是目前八年制教育的主流,开设院校较多, 除了教育部批准的十余家院校外,也有不少院校通过各种变通方式开办。

「4+4」模式——类似于美国医学院的「4 年非医学专业本科+4 年医学教育」模式,目前仅有浙大医学院等少量学校开设。

由于此种模式在用人的医院方面认可程度有限,并未在我国成为主流,每年招生规模仅为百人左右。

培养模式不同,各家医学院校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上也大相径庭。

有些院校侧重临床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临床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毕业生的专科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或者低年资主治医师的水平,在毕业的科研论文发表上则要求有核心期刊论文即可。

有些偏重基础与科研,论文发表方面的要求与 10 年制 / 11 年制的博士看齐,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数目的 SCI 论文;也有的进行更为复杂的通识培养,侧重于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按照大部分院校八年制的开设初衷,八年制等同于医学的精英教育。

高分的生源、长学制一贯到底,合格者毕业获博士学位。通过通识教育打下深厚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和人文素养,再通过严格的基础课程和临床训练获得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专科医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八年的时间看似漫长,但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要达成上述培养目标还是太短了。

理想的八年制教育,是在完成基本的临床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临床训练后,筛选出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攻读 PhD,从而获得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俱全的人才。

但大部分院校和学生的追求,都是将 MD 的临床能力和 PhD 的科研能力训练都压缩在短短 8 年内完成。

这使得不少八年制学生需要在二级学科同时完成住院医师培养和科研工作,与有着更长学习年限的「5+3+3/4」博士相比,八年制博士临床、科研上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而这两方面的欠缺,直接导致有医院对八年制毕业生的态度从早年间的「两眼放光」变成「食之无味」——我们到底是在培养最精英的人才,还是最水的博士?

图虫创意

据广州地区某三甲医院统计,八年制出身的新职工在工作首年的国自然中标率为 0,同年入职人员的平均中标率则为 13.64%,更有复旦大学附属某医院的王牌科室公开宣称不再接受八年制毕业生的职位申请。

现实中,对于大部分第一梯队的医学院毕业生对标的高等级医院来说,由于人才过度饱和,「5+3+3/4」博士或者接受过 PhD / 博士后训练的毕业生客观上更加符合这些医院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内顶级医院选择开设临床博后项目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与百花齐放的八年制培养模式和目标比起来,八年制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各大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大型教学医院,对毕业生的要求则比较趋同——科研能力和论文发表数量。

没有高分论文的发表往往意味着求职时的四处碰壁,这使得许多八年制学生毕业后的求职难度,往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在院校对于临床和科研之间平衡尺度把握。

如果所在学校 / 医院非常抓临床轮转和高强度一线工作,将导致毕业生由于没有好文章在求职时四处碰壁;如果对临床轮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学生在好平台能够出好文章,未来的发展往往也会比较顺利。

也有一些医学院校意识到了八年制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时间上的短板,试图通过提高毕业论文要求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但单纯提高毕业要求,而不从培养模式着手进行改革,多少有些揠苗助长。

有学校试图通过逐年提高八年制毕业生的毕业要求,「温水煮青蛙」式逐步演进;也有学校在学生离毕业不到一年时间的时候突然提高毕业生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得已延毕。

点击上图可回顾丁香园往期文章《湘雅医学院八年制陷入争议:临时增设毕业要求,近 8 成博士被迫延毕》(图虫创意)

规培落地,八年制甜蜜岁月终结

如果说培养模式和目标上的尴尬与瓶颈让八年制毕业生的光环有所褪色的话, 2009 年开始试点、2014 年正式落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则让八年制的「甜蜜岁月」逐渐划上句号。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落地后,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不同,八年制学生毕业后多要再接受 1~2 年规培。

如果出现毕业后跨地区就业的情况,由于不同地区对规培年限认定的差异,这一毕业后的规培时间往往会延长至 2~3 年。

2019 年,上海地区更是将包含八年制博士、科研型博士的规培时间统一延长至 3 年,进一步抹平了八年制曾经的年龄优势。

2019 年的上海市规培政策突变

此外,在 2015 年,随着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对我国的医学培养方式再次提出重大调整,其中包括「将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调整为 5+3 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简单来说,从 2015 年高考招生开始,曾经的临床医学七年制,变成了为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制变为 8 年。

于是,此后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八年制不同的「新八年制」——通过 8 年时间的学习培训,获得「四证合一」——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

此时,八年制曾经的「年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总体来看,现存的八年制培养模式至少在以下 3 个方面存在明显欠缺。

首先,通识教育基本以 1~2 年的「医学预科」教育为主,医学预科教育普遍偏短、以自然科学课程为主的模式导致了人文教育的欠缺,在八年制培养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往往难以实现,流于形式。

其次,临床能力训练多以基础技能为主,缺乏专科训练和培养,使得毕业生临床能力与临床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空档。

第三,科研训练和科研时间的缺乏,导致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存在明显欠缺,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医学教育有捷径吗?

如果我们以 2001 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国内第二个医学八年制专业为起点,八年制走向全国的步伐至今已经走过了 19 年时间。

在试水与探索中,不少院校的八年制设置悄然发生变化。

一些院校选择了逐步减招、缩招八年制规模,代之以五年制、「5+3」的「四证合一」硕士和「5+3+3」的博士。

2014 年,在开设八年制专业的第 13 年后,北京大学医学部恢复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这一举措被视为北医对八年制试水的定论,「医学教育走不了捷径」一时间内也成为很多业内人士对这一事件评论时被引用最多的话。

也有院校选择在八年制上走出更远的一步。

2017 年,在第七届「国际医学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宣布协和新的八年制临床医学课程改革方案。

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筑(图虫创意)

在这一方案中,协和医学院的八年制方案由原先的「2.5 年医学预科 + 1.5 年基础医学教育 + 3 年 4 个月临床学习 + 8 个月科研训练」变更为「3 年综合性大学本科 + 1.5 年临床前教育 + 3.5 年临床教育」模式。

这种新的课程框架与传统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相比,最大不同是学生在综合大学完成 3 年的不同专业教育后,再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医学教育阶段的学习。

这一模式也被外界视为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协和的八年制模式向美国医学院经典「4+4」模式的靠拢与改良。

但也有人担忧,更长时间的通识教育意味着更段时间的医学学习与训练,这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除了「牌子硬」的协和医学院,其他医学院校很难有底气进行类似的跟进。

但无论如何,昔日被视作象牙塔尖的八年制医学教育模式,如今已经切切实实地站在了变革的十字路口上。

是向左选择回应临床医院的需要,让八年制走进历史的尘埃;还是向右选择把「临床科学家」的道路坚持下去?

「八年制是个聪明的圈子,但有很多人充满挫败感,也有很多人志得意满。」曾经有网友在知乎上如此评价。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选择。

八年制是在医学教育和医学体系改革的大潮下的过眼云烟,还是一种变革的起点,似乎仍需要时间检验。

而一代「改革小白鼠」的苦与乐,则已经成为了过去八年制学生的共同记忆。(策划:gyouza)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