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教育》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世敏 寒薇 译

《爱情教育》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世敏 寒薇 译
分类:读书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陶冶心灵的高尚情感——爱情
一、爱情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圣洁情感
我认为,在人的各种情感中,首先是爱情对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和继续进步,对新人的高尚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感的成熟和纯洁的程度,不仅决定着男女关系的美满、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做出客观评价,而且决定着一个人的包括个人幸福观在内的主观状态。爱情的道义力量能使人变得高尚,养成最高贵的品质,如人道主义、同情心、敏感、对损害人的尊严的行为持不调和态度,以及为建立共同幸福(我的幸福和我心爱的人的幸福)而贡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的决心。
互爱,这是巨大的个人幸福。它不仅表现在一个人从生活中获得欢乐,而且首先表现在愿把欢乐献给心爱的人。这种非凡情感的纯真与高尚,取决于在一个人的精神需求中把欢乐献给别人的愿望究竟有多么强烈。
我们建立新生活,既要着眼于全社会的要求,也要考虑到纯属个人的需要。我们社会造就的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新人,应当是在人类的长期历史中形成的高尚品德(包括对爱情的高尚态度)的代表。这种品德不仅反映在社会生活领域里,而且反映在日常的私生活里,反映在仅仅依靠一个人的良心来决定具体行为方式的领域里。
如果我说共产主义教育正是从培养个人的情感、观点、信念、爱好开始的,这该不会有错吧。新社会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并不是因为它的每个成员能完成上级提出的要求,而是因为共产主义的原则本身、道德基础将建立在新社会每个成员的良心的召唤上。凡是企图把个人的利己主义动机置于共同利益之上的人,将受到道义的约束,受到新社会成员的严厉无情的谴责,法律和道德将把亿万人的意志统一起来。新社会对它的每个成员体贴入微,关心他怎样生活,想着什么,做着什么。社会对你,对我,对我们大家每个人的这种关心,同时也就成为对必然与自由有正确认识的道德责任感的基础。在这种真正的自由里包含着每个人根据需要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社会的重要责任,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责任,是培养高尚的爱的美好情感。这种情感能使人变得高尚,帮助人养成共产主义道德的许多重要品质。如果我们说,爱的情感是衡量道德的最灵敏、最精确的天平,这绝非言过其实。因为人之爱人,是表明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态度,爱的情感所激起的思想和感受越深,越强烈,也就越向周围的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人以对自己和对心爱的人的态度仿佛向人们高声宣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问题面前,一切虚有其表的乔装打扮都将无济于事,人总要暴露出他的庐山真面目来。社会舆论常常根据人对爱情、对家庭生活和日常事物的态度,即根据人在社会难以控制和难以规定具体行为准则的领域里的表现来判断人的道德面貌,这不是偶然的。
教师担负着培养和教育年轻一代的重任。他们要教育年轻人能在爱情中认识到个人幸福的前提,并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取得享有这种幸福的权利。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享有真正的自由。在这里,评定人的品格只根据他的能力,看他是否热爱劳动,是否道德高尚,是否具有心灵美和外在美,是否意志坚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标准。在这个社会里,在实现共产主义原则的每个阶段里,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追求高尚、纯真的爱情。新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审美需求越多,越丰富,他们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感受也越深刻、细腻。按列宁的话说,他们力求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欢乐,而悲伤和挫折也越加刺痛他们的心。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摆在了年轻一代的面前。我们要根据共产主义道德原理、文明史提供的可资借鉴的全部正面经验来研究这个课题。因为人对幸福和欢乐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也是没有完结的。踏进生活之门的每个青年男女都将按着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每个人好似都要重新发现这个世界。心爱的人嘴上重复过的千百次的话语,对他说来,好似不会重现的、世上惟一的心灵之音。少男少女、青年男女情窦初开,他们产生许多与人的最隐秘感情—— 爱情有关的问题。这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一个集体的生活越是丰富多彩,这类问题就越多。
人到青年早期提出这类问题,好似在宣布他们已经有权享受人间的幸福。教育者的神圣职责是要以关怀的态度,敏锐细心地对待他们的每句言辞。很遗憾,年轻人深切关心的问题常常得不到解答。不仅如此,某些教育者还根本不予理睬。结果,培养人的最重要情感的神圣职责被束之高阁,听任其自流。神圣的课题也难免染污泥而流于庸俗,难免受到过去多少世纪流传下来的视女人为丈夫的玩物的观点影响。这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最严重缺点。如果说,在其他领域里,自发的个人生活经验不能代替社会对人的思想和感情所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那么在爱情领域里,就更不应指望经验。
况且,教师和学校领导人曾一致指出过,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缺点(例如,尽管进行了许多努力,仍未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其根源恰恰在于学生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私没有成为教师所关注的对象。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不应忘记,恰恰是在这个领域里,陈腐关系的残余最有生命力。在社会公益劳动中表现出来的忘我精神常同对待妇女的老爷态度和平共处;解决劳动集体生活问题中的严肃性常同友谊和爱情中的轻率行为和平共处。例如,下述情况是屡见不鲜的:妻子和丈夫同时下班回到家里来,丈夫坐下来休息,或读报,或看电视,而妻子却要在厨房里忙碌,要收拾房间,等等。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无意中都成了下述情况的见证人:青年男女由一般的精神交往发展为爱情;他们的爱情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变得日益牢固,使在内心深处保持着专一爱情的年轻人的生活充满欢乐。
令人十分高兴的是,许多男女青年在精神交往中,在对待爱情问题上表现出是高尚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有明确的生活目的,有执著追求的理想,能为赢得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奋斗,并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高尚、美好的爱情,不让它蒙上任何阴影。
在学生(成年人也如此)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迫使我们认真地思考怎样培养年轻的一代。在一些年轻人的行为中,我们常看到一种相反的现象,即一方面是在他们的周围有着思想丰富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他们对个人的隐私采取轻率的甚至市侩的态度。你若细心观察,便会发现他们的社会积极性和思想性是虚有其表的,不是由衷的。这些青年男女对待爱情的观点是浅薄的,没有深思熟虑,没有考虑未来。因此,他们在解决诸如结婚和离婚等重大问题时便轻举妄动,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与“生儿育女”等有关的性关系问题也极其轻率,粗俗地理解自己“对爱情的需要”,毫无责任感,最后沦为道德败坏。
生活经验表明,在同心爱的人的相互关系中缺乏义务感的人,他在为实现社会理想的斗争中也决不会是个坚强不屈的人。
一个人能在一生中对惟一心爱的人忠贞不渝,始终保持高尚、纯真的爱情,这不是因为事情的一帆风顺或偶然巧合,而是因为在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以前早已在一个人身上培养起高尚的道德品质。我们做教师的有责任同学生们的家长一道,通过施加教育影响或以每日的生活方式来有明确目的地培养这种品质。关心培养这种品质,也就是关心未来一代的幸福。
父母之间保持着纯真、高尚的爱情,是使孩子们享有充满活力、健康情趣的生活的保证。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与此相反,在父母之间缺乏真正爱情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是极其不幸的。他们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真正爱抚,还感受不到崇高的家庭义务气氛,以及亲人之间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产生的乐趣。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感情会变得很粗野,对人会产生不信任心理。在一个家庭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气氛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概念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是人与人的精神交往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榜样。
有些青年人的感情是昙花一现的,他们不能真挚地、坚定地、长久地爱一个人。他们道德情操中的这种严重缺点,正是德育和美育工作中的缺点造成的。
人的美,说得确切些,人的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能激起爱的深情。如果一个人没有严格的要求,那么他会很快地迷醉于外表美,随后又大失所望。
要认识到真正的美,一个人不仅需要有正确的道德审美观,而且要有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体贴和责任感。真正的爱情,这意味着不仅是欣赏美,而且要培植美,创造美。
男孩和女孩入学后从第一天起就生活在集体里。共同的兴趣和需求把他们联结在一起了。似乎已具备一切条件足可以在男孩子的心灵里唤起并不断加深对女性的尊重情感。可是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恰恰缺乏这种情感。男孩子对女孩子的态度渐渐傲慢、轻蔑起来。那种对小朋友、对同学不容采取的态度,对女孩子往往不仅是可以采取的,甚至被看做是什么英雄行为。男孩子对女孩子表现出来的关心和爱护,很遗憾,在很多集体里连女孩子也把它看作是个缺点。
在一个班里往往形成两个集体,男孩子和女孩子各自专心自己感兴趣的事,互不往来。这种异性相斥成了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进行个人精神交往的严重障碍。在性的迅速成熟期,相互关系中的这种紧张状态更是有增无减。由于在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没有建立起道德高尚的友谊,致使他们在这个时期对两性相互关系中的生理的、自然本能的方面容易产生(特别是男孩子)不健康的好奇心。
人在青年早期,感情尚不成熟,蓓蕾初绽,爱情迸发,这给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许多与其道德修养不相适应的感受,也使学校的生活变得复杂了。我们教师有责任培养年轻一代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对爱的对象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显著地减少不健康的“对爱的需求”。很遗憾,这种现象在高年级学生中是屡见不鲜的。
一个人如果能以高尚的道德准则来自我控制情欲,那么他的爱情就会联想到未来,并对未来产生责任感。爱情的高尚恰恰表现在这里。爱情越纯洁、高尚,越较少地表现在追求满足性欲上,精神上的友谊就会变得越发牢固,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正美——心灵美就越尊重。
我知道许多这样的事例:男女学生在学校里结下了友谊,后来友谊发展为炽烈的爱情,俩人经受住了长期分离的考验。在这些事例中有一个共同点,即热恋中的情侣双双都向往着未来,男孩子严肃地考虑了他要对自己所迈出的每一步负责,甚至否定了自己要占有对方的思想,认为这种思想既是对姑娘的,也是对自己的感情的侮辱。我手边有一篇18岁的尤利伊写的日记,这是他在离校前的最后一天即在他将要同心爱的姑娘长期分离(尤利伊要去大学学习,姑娘将留在集体农庄工作)的时刻写的。我是在事隔几年之后才看到这篇日记的。

“明天我就要走了,要离开你三年,我亲爱的,留下你一个人。分离,心情是沉重的。但是,你想想咱俩再见面的时候将会是多么高兴啊!当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来临的时候将会感到多么幸福啊!向你发誓,我将沐浴在对未来的憧憬中。你能维护爱情,经受住考验吗?你曾向我提过这类问题,还说过,男孩子会很快忘掉女孩子,爱情的命运更多地取决于男孩子而不是女孩子。是的,事情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不要把事情想得很坏而折磨自己,我们要相信一切都会是美好的。我要走了,我将永远牢记,我要对我们的爱情负责。你也要首先想一想未来。我们俩人未能同时去学习,这不要紧。待我大学毕业后先工作,然后我们结婚,之后你再去学习。任何事情也妨碍不了我们,你不要担心。
我们曾发过誓,三年后,当我们要做丈夫和妻子的时候再互相亲吻。这是你提议的,我同意了。我很理解你的想法,我也这样想。亲爱的,谢谢你,你是这样珍重我们的爱情。”
在这些想法里展现了真正爱情之美和伟大。上面提到的那个年轻人和姑娘,在六年之后结婚了。尤利伊从大学毕业后,他们得出了他俩的爱情已经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结论。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尤利伊工作,帮助姑娘受高等教育。
我有幸目睹这一忠贞不渝、纯洁高尚的爱情的健康发展。
很遗憾,情况并非都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并不想长期保持在学校里结下的友谊,不愿让自己的感情去经受时间的考验。他们不是把自己的劳动、学习、全面发展的明确前景同与恋人保持长期精神交往的前景结合在一起来考虑问题。许多年轻人把去军队服役而同恋人的短暂分离看作是彻底决裂。
爱情缺乏长时间的考验,这就是造成青年人的精神生活缺乏明确目的,对发展前景认识模糊的原因之一。不相信在分离期间不仅能够保持而且能够加深道德审美情感,这实际上是对人缺乏信任。 这种不信任会导致何种有害的后果,这是人所共知的。首先,这会把感情浪费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上,使人变得精神空虚。在这里没有必要列举生活中的悲剧。不过读者很清楚,造成悲剧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成功的爱情。不成功的爱情这种说法本身就揭示了错误和迷惘的实质:不少青年人把获得幸福视做走运,而不认为是相爱的双方互勉的结晶。
不能正确地对待爱情,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感情,不能对感情作道德上的剖析,这就是在许多集体里男女青年在劳动中缺乏真正的合作,在共同的公益活动和具体事务中缺乏坚定的目的性和共同兴趣的主要原因。许多青年男女由于怕别人说他们“谈恋爱”而回避相互接近,回避进行经常的精神交往。这种疏远,还因为教育者的无能而实际上在不断加剧。他们认为,人在青年早期,在走上独立生活道路之前,不应萌发爱情。否则是可耻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行为,应加以制止。许多教育者本人不相信人间有高尚纯洁、美好理想的爱情。可是要知道,在青年早期,年轻人恰恰对这种爱情满怀思绪,执著向往。
一般说来,年轻人在本性上是追求美好事物的。在少年时期,特别是在青年早期,学生常常以极其鲜明的、截然相反的论点来表述自己对周围现实的态度。对他们来说,没有中庸之道,好与坏、道德高尚与道德败坏、称赞与指摘、美与丑、高尚与卑鄙,泾渭分明,毫不含糊。许多少男少女、青年男女,当他们知道爱情的自然本能属性时,深感惊讶;对丈夫与妻子间的性关系,对生儿育女等感到焦虑不安。在他们看来,这些行为似乎都是卑鄙下流的,玷污了文学、音乐、绘画给爱情戴上的绚丽光环。教育者要善于掌握分寸,要有敏锐、体贴人微的态度,以便让爱情作为一种能使人高尚的珍贵情感进入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的精神生活中去。教师要教育他们不要把肉体的快乐放到第一位,要用高尚的情操陶冶自己。
教育工作的经验表明,对男女青年谈谈什么是爱情,不仅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
在生活中出现的玷污伟大爱情,使爱情庸俗化的恶劣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我们教育者的谴责。我们还没有完全弄清作为男女的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统一体的爱情,对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多么巨大的意义。教育工作在这一方面的主要缺点是,在青少年形成精神面貌时期,爱情教育问题没有完全列入德育之内。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没有考虑到在我们的社会里,人的精神自由赋予人以巨大的义务,要求人们善于利用这种自由。爱情领域较之其他领域更容易成为一条光滑的路,人们沿着这条路会滑到利己主义、精神空虚、市侩作风的泥坑里。爱情赋予的幸福,就其本质来说,是纯属个人的。你只要一忘记我的幸福应给别人带去幸福,在爱情中不应考虑得到多少而应考虑给予对方多少,那么爱情就会变成不幸,铸成悲剧,破坏生活。不难想象,即使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在这一领域里也会出现各种非共产主义的、按其实质来说属于卑鄙的观点和动机及企图。人们只有彻底克服了据为己有的丑恶情感之后,才能进入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发展的崭新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为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在男女两性之间建立起美好、高尚的关系,人们将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毫无疑问,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教育在培养年轻一代人中的作用,非但不会降低,反而要与日俱增。
爱情是无价的精神财富,需要珍爱它。这种信念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先进人物的意识里日益牢固地树立起来。我们对年轻一代的关怀,首先是要教育他们善于利用这种财富,要爱护它,不要随意糟踏它。
一些尚未发育成熟、处于青年早期阶段的年轻人常因在爱情上受到挫折而悲观失望,垂头丧气,这种情况恰好说明我们的教育工作存在着严重缺点。这些悲剧不是虚构的、充满悲欢离合的歌剧,而是终生都为之痛楚的真正悲哀。这不能不令人感到痛心。由于我们很少教育年轻人要像珍爱无价之宝那样珍惜爱情财富,致使部分男女青年在意识中竟把许多丑陋卑污的东西同晶莹、纯洁的思想和情感混杂在一起。昙花一现、瞬息即逝的迷恋,常在年轻人的心坎上留下不快之感,模糊地感觉到他们的爱情似乎是不够体面的。
我坚信不疑的是,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好久的时候,即在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爱情是通过许多结、节与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出现性欲之前,人就有了精神生活,而且在性欲消失之后,精神生活仍然存在,直到人的生命停止的时候。这些内容,在以后几章中还要讲,而先在本书开宗明义第一章里所以提出来,作者只是想更加明确地表明自己对道德教育这一极为重要问题的原则立场:真正的爱情主要指男人和女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心理交往的领域;在爱情中,生物的本能因素应服从于道德审美因素,后者要使前者趋于高尚;使精神生活变得充实完美、丰富多彩的前提条件,需要在少年时期,即在人的精神力量形成初期建立起来;在人产生性欲之前,就需要在他们的心灵里培植道德力量。这种力量能把精神交往中的道德审美因素摆在首位,并使性欲趋于高尚,被置于次要地位。
我们所说的爱情种子,当然不是指关于爱情的说教,而是指培养道德尊严和人格的过程,指在每一行动中树立真正的人道主义观点;指培养对人道美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这一点尤其重要)人道美的能力。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这种讲解将会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培养出能够给人以巨大幸福的对美的责任感。但是这种美对善于爱美的人才是幸福。
社会把孩子们的命运托付给我们教师了。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他们认识世界以及自己在新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而且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正直、高尚、勇敢无畏的人。无论在为祖国服务方面,还是在同其他人的交往方面,我们都应当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的人。人的心要能容下全世界的欢乐和悲伤。如果能往忠贞不渝、温情脉脉的爱情中倾注心灵中的全部巨大力量,那会对最心爱的人的生活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年轻人不要把心灵的力量消耗在无谓的琐事上,要把它献给惟一的心爱的人。这种独一无二的、真正的人的爱情越充实,对人的爱就越深,为人类的光辉理想而献身的决心也就会越大。
爱是人的最高尚情感。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确立这种情感。情感教育,一般说来,是培养人的精神面貌的工作中的最艰巨任务之一。任何情感的基础都是道德因素和审美因素的统一。人对任一事物、现象、情况所持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的审美评价。这种统一在爱情中达到了最高阶段。爱一个人,这首先意味着能对他进行正确评价;在他面前,同时也是在自己的面前,不仅提出审美要求 而且提出道德要求。真正的爱情会发展成为自我教育、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人将变得更纯洁、高尚、无畏,变得更忠实于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了解爱情的这些特点,对教育者的创造性工作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高尚的爱的情感中所取得的成绩,是衡量一位教师的教育艺术的尺度。理解爱情,就意味着理解一个人的心。相反,对待青年男女的爱情抱轻蔑乃至嘲讽的态度,恰恰说明教师自身的教养水平低。如果说在情感教育中要求特别细心,善于掌握分寸,那么在爱情教育中就需要加倍如此。
有些教师对年轻人的情感常常缺乏尊重,对它抱一种冷漠、轻蔑、不关心的态度,这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极其严重的缺点。假如青少年产生了诸如怨恨、嫉妒等不健康感情,教师对此绝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简单地压制。应当理解这些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体谅。年轻人常常把不尊重他们感情的人视为仇敌,因为按其本性来说,他们是追求理想事物的。对爱情更不应该采取不尊重、轻蔑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一个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这种喜悦情感,如果发现没有人体谅他,更多的人是嘲笑他,那么他就会感到极端痛苦,甚至对他的道德面貌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为什么许多青少年视爱情为不体面的事,甚至是可耻的行为呢?这是因为教师本人就这样来评价青少年流露出来的爱情。
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他们的隐秘角落采取粗暴态度,最容易从男女青年的相互关系中驱逐出一切高尚的、有道德的、明快的审美情感,并把爱情的生物本能的一面推到了首位,激起不健康的好奇心,使男女同学更加疏远,对交往产生一种难忍的恐惧症。
我知道有这样一所学校,那里的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就像过去的训导员一样,伪善地严密监视学生是否“谈情说爱”。在这里,男孩子送女孩子回家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这种事不仅要受到指摘,甚至还要公开处理,给当事者提出一些侮辱性问题(“你们谈了些什么?”“,你们笑什么?”)。随后,教师就摆出一副严肃面孔,告诫他们说,谈恋爱还为时过早,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等等。这种“道德说教”的危害,不仅会扼杀在个别学生的心灵里刚刚萌发的爱情幼芽,而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神采取如此粗暴的态度使他们对爱情逐渐产生一种错误观点,他们头脑中关于道德标准的概念全被歪曲了。因此,在这所学校里男女青年的关系极不正常,有许多怪诞现象就毫不足奇了。例如,男同学和女同学在面对面的时候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教师告诫过他们,在未到一定年龄以前,谈恋爱是被禁止的,要受到批评的。可是这种行为的神奇的诱惑力也恰恰在这里。
处于这种“教育”下的学生,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狭小的。青年男女的道德情操是在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积极的精神交往,没有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情况下形成的。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而形成的品质完全被忽视了。
我仅仅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其目的是想强调一下在诸如培养高尚的爱情这一精神生活的最隐秘领域的教育工作方法是极端重要的。尊重、关怀、细心、掌握分寸等原则在这里具有决定性意义。爱的情感的产生,犹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它是长成芳香的玫瑰还是带刺的飞蓬,这有赖于教师的爱护和培育。当然可以把它剪断或连根拔掉,但这样做就会严重伤害一颗敏感的心,一株新花的幼茎就会长成畸形。
要利用人类文明提供的丰富经验,把年轻人的本能的性欲变成高尚的爱的情感。任何时候也不要忘记,玷污爱的情感,这首先是对人格的侮辱。如果说,在萌发的爱的情感中即使有微小的高尚动机(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这种动机),那么,人就在自己的情感中肯定了自己,就能竭尽全力成为一个他眼中的美好的人。年轻人更是有着这种强烈的愿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了解得尽可能深些,这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就要肯定年轻学生心灵中的一切美好、高尚的品质。这时,教师不是靠什么禁令,而是首先相信学生的善良意志、内心力量,以及成为善良的人的愿望。高尚的爱情能有力地推动人的自觉,会提高他的自我教育能力。一个人应当这样影响自己心爱的人,即他在心爱的人的面前展示的美能够帮助心爱的人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做出道德审美评价。在这方面,高尚爱情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一个“不可救药的人”“幡然悔悟”。
优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取得成功的“秘诀”,恰恰是他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缺点或困难。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和学生的关系有时非常紧张尖锐,稍不留心说了一句什么话,甚至说话的语气,也能在年轻人的心里激起不满、愤怒、抗议的风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极端耐心,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感情,以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爱的情感,是个人的情感,它藏在内心深处。青年男女通常不仅对任何外人,就是对自己也不愿承认他们正在经受着爱情的喜悦和苦恼。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在想些什么呢?如果学校正确地组织了教育工作,他们自己就会说出这些问题。教师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特别是男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希望答非所问的问题,甚至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例如,男孩子想知道,当他心爱的姑娘对别人微笑的时候,心里为什么感到不舒服,应当怎样认识这种感情,这是不是个缺点。他怀着这种自我矛盾的复杂心情提出一个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是否还会产生醋意?教育的艺术首先表现在能够正确地理解问题所包含的真实思想,回答要很机智,如果开门见山地说男孩子在想些什么和要知道什么,这就是不讲分寸,触犯了他的最隐秘的思想和感情,结果会使他感到受辱,养成孤僻、多疑、不坦率的性格。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回答与爱情有关的问题,他们让学生把自己放到当事者的地位,同样感受着喜怒哀乐。在这时非常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概括生活中的现象,用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即使是虚构的、综合的,但是符合真实的形象来说明和讲解。优秀教师与他们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的气氛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愿意把自己的隐秘讲给这样的教师。这就是信任、真挚、真正人道主义的最高表现。
要知道,学生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愿意讲出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在许多青年男女身上,求知欲同不愿讲话、性格孤僻离奇地交织在一起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艺术就表现在善于发现学生需要他给予解答问题的时机。学生的问题,有时教师本人也不完全理解。
爱情,不仅属于情感生活领域,也属于美的领域。教师不能漫不经心、无动于衷地谈论爱,正如教师不能冷漠地、枯燥乏味地谈论大自然中的美或行为美一样。教师给学生讲述的爱,应能帮助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对世界,首先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审美态度。
不应当把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理解为训练他们继承前辈所缔造的幸福。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每一个成员获得个人幸福创造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前提条件。但是这种幸福要靠每个人自己的勤奋努力来赢得。年轻的新一代中的每个人要获得建立自己个人生活的能力,既需要利用人类积累的道德经验,也需要依靠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发展和日臻完美,以及心灵美的深化。我们应当把爱的情感即人的最美、最高尚的情感作为推动道德进步的武器。















二、爱情与人的道德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爱情从一开始就对道德进步、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精神文明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爱情从其产生的最初期便同剥削阶级社会的本质,同人奴役人的社会现象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是在精神生活各领域,包括爱情领域里维护道德尊严的斗争。
在我们今天,使人完全克服那种曾为人压迫人的制度效劳的旧道德残余,已是社会进步和道德进步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我在此再一次强调作为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的一个特殊领域的爱情所具有的突出特点,该不会是多余的。对妇女进行经济奴役和精神奴役,侮辱她们的人格,这是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所共有的现象。社会进步人士、进步思潮的代表们早已认识到,那种把妇女视做财与物的观点,实际上也把男人变成了奴隶。而在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里的统治欲的任何表现,都会践踏人类美,蹂躏审美情感。维护爱情的神圣尊严的斗争,归根到底,是争取人类文明进步的斗争。
社会道德的继续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人对人提出的要求是否严格。培养人的自尊心有利于促进提出严格的要求来。
真正的爱情所特有的相互关系的道德审美本质,总是把男女平等作为最迫切的重要问题提出来。相互以爱相酬、相互占有的高尚道德,自然地使人们联想到妇女有权以平等身份参加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活动的问题。
承认一个妇女有权对与她有隐秘关系的男人做出道德审美评价,尊重她的这方面意见和感情,甚至让她优先做出关于美的道德审美评价,这一切都说明,人类在道德进步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可是即使在今天,我们对这一步还很难给予过高的评价,因为妇女在经济上和精神上虽然获得了自由,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里,剥削阶级道德的传统和习俗等旧的残余还折磨着她们。所以说,我们还没有使男女关系达到真正人道的理想境界。还有些人粗野地歪曲平等的实质,把这一概念庸俗化 。
要社会全体成员深刻理解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实现男女真正平等的重大意义,是进行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在共产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培养新人的精神面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在这个时期,妇女平等的意义也是无法估量地增长着。人的精神需求,包括智力上的需求与审美需求的性质和倾向,在许多方面取决于妇女。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确立,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妇女—— 妻子、母亲对丈夫和孩子进行积极的道德审美评价的权利有多么大。社会的责任,特别是学校的责任是要极度重视妇女对男人的道德情操所作的评价,要让妇女对男人提出比今天更多的要求。在这些要求中体现的道德与审美的统一,对促进爱情的本能基础的进一步高尚化,有很大意义。使爱情更符合道德规范,毫无疑问,不仅可以巩固家庭的道德基础,而且可以巩固全社会的道德基础,促使男人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为维护妇女的道德尊严,提高她们所作的道德审美评价的权威性,以及对男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必须首先根除至今仍然存在的妇女不平等的许多消极现象。再也不能容忍集体农庄里的一些怪现象了。例如,在劳动过程尚未充分实现机械化的生产作业区里,在畜牧场劳动或在手工栽植和收获糖萝卜的时候,有时让男人干轻活,让妇女干重活。这种情况不仅丑化妇女美,而且损害她们的健康。在一些建筑工地上,也常常让妇女搬运重东西。这从生理学的起码常识来看,也是不允许的。非常遗憾,某些新闻记者竟然给从事这种劳动的妇女戴上了荣誉的桂冠。作这种报道,简直是无知和轻率。实际上,这种劳动严重损害妇女的身心,不仅使体力疲惫不堪,而且使她们的精神和审美需求变得日益贫乏。在劳动中的真正平等,不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必须考虑到劳动的特点,并规定相应的定额和其他条件。这项任务的解决,有赖于完善生产和生产关系,其中包括提高舆论在解决涉及劳动和生活的重大原则问题方面的作用。只有这样,真正的平等才能得到保证。论体力,妇女不如男人。应当珍视和尊重这个特点。还要从这个特点中看到指导男人行为的因素。女性美经受不住粗暴力量的摧残。妇女维护女性美的权利,是天性赋予她们的。
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旧的残余仍然具有生命力。为了消除这方面的种种恶习,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在决定性的意义上,要取决于纯真的爱情在男人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以及妇女的道德尊严在他眼中有多高。
很遗憾,人们看到在这方面的落后性和固守陋习的势力,较之精神心理关系的其他领域都更严重。在这里,我们不想剖析拜依—— 封建主义的妇女观的残余;我们常见到一些笃信伊斯兰教义的人在头脑中仍然保留着这些东西。如果深究一下问题的本质,不难发现在抱有这种观点的人们中间还有些人自认为是毫无宗教和阶级偏见的人。我想举个例子来作证。有一次,我参加游览团去一个大型水电站工地参观。工地上的一位总工程师给介绍情况。用沥青铺路的作业吸引了团员们的注意。不知为什么在这儿仍然是手工作业。一些19——20岁的姑娘们用肩挑运修路用的大石块。团员们纷纷提出在机械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工地上为什么让姑娘干如此繁重的劳动。工程师回答说,为了迎接贵宾来访,要尽快把道路修好,所以动用了一切手段,而且我们宁愿采用手工劳动,也不想打乱其他方面的机械作业计划。这种解释真是荒诞可笑。一个团员问工程师:
“请问,您能同意您的夫人来做这种妇女力所不及的工作吗?”
工程师思考片刻,答道:
“我不想直接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知道这种劳动是繁重的。一般说来,要使这种劳动作业实现机械化也不困难,但我们这里的最大问题是无人组织。”
后来在与工程师个别交谈中,他承认无论何时也不会让自己的妻子来搬运石头,也不会让她来用铁棍去碎石。
“不会,甚至连想我都未想过。”他激动地结束了个别交谈。
为什么姑娘们的劳动未促使他不安呢?因为对他来说,女性美的化身只是自己的妻子。潜在的私有者的利己主义可以使一个聪明人变得鼠目寸光。爱护美,珍惜美,对这位工程师来说,仅仅表现在对自己妻子的态度上。我们在这里所见到的旧的残余,其实在中世纪是司空见惯的。丈夫是战士,妻子是他的“玩赏品”。很遗憾,在许多自认为进步的家庭里,也见到这种情况。唉,有些妇女本人也纵容这种情况:不参加社会生活,一心只为小家庭操劳,服侍丈夫。她们是不会得到真正自由的,相反,在精神上日益处于不平等地位。还有,在一些家庭里,无论丈夫对妻子怎样体贴入微,减轻她的家务劳动,她也不会获得完全的道德尊严。在一些家庭里,甚至不让妻子做任何家务劳动,但就是不允许她参加任何社会生活,这种情况说明,丈夫把妻子看作是发泄情欲的玩物,他要把她保护好,使她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些妇女安于这种处境,甚至感到心满意足,这表明她们在社会心理发展和道德审美需求方面目光短浅,无所追求。我们的任务是要教育她们不再容忍这种处境,并产生极端厌恶感。为此,既要向她们阐明与爱情有关的问题,又要培养她们具有道德理想,以及对今天和明天做出道德审美评价的能力。我们所指的道德理想,是指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充满活力的生活,以及完全摆脱了陈规旧习束缚的理想。这样一来,丈夫也会得到好处。她的行为必然激励他加强自我修养。但受益最大的,是她的孩子。追求崇高的社会生活目的的妇女,她们对可能成为男人的玩赏品的前途感到担心,因而愤怒地拒绝这种“爱情”。
我想多说几遍,对妇女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她们树立自尊心,这是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极重要前提。实践表明,一个妇女的精神需求越高,兴趣越广,她们从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得到的快感越多,她就会更敏锐地感到同男人在精神心理方面的不平等,就会更积极地抵抗对她的人格的侵犯,同时将愤怒地反对丈夫仅仅把她当作玩赏品,因为丈夫对她的精心爱护,就如同珍惜他所收藏的名画、塑像、无价的古币一样。聪明的妇女懂得,对她的美以及同她的道德审美交往抱这种态度,是同相互以爱相酬的纯真爱情不相容的。情况真是如此。如果丈夫对妻子持这种态度,那么在家庭生活的一定阶段,即当青年人的最初激情进入通常平静的轨道的时候,丈夫对妻子的喜怒哀乐就会漠不关心。可是要知道,在这个阶段,妻子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深深地埋藏起来,不是用外表的亲热,而是用内心的情感回报丈夫。
不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妇女,其本人成了自己不幸的原因。她变得内心空虚,生活无聊,失掉了爱情之美。
在我们的社会里,家庭主妇这个词越来越不受欢迎了。一些进步妇女公正地指出,如此称呼她们无异于一种侮辱。
姑娘越是相信她的心上人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的感情就越纯真、高尚,越致力于追求自己人格的完美。
刚刚离开校门踏上独立生活道路的姑娘们的一些想法,很令人感兴趣。我曾连续多年让帕夫雷什中学的女毕业生回答一些与家庭生活、男女关系有关的问题。例如,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对做家庭主妇有什么看法?”根据近五年的统计,绝大多数人——约占94%,在回答时不仅持反对态度,而且又不安地提出问题:要避免这种命运,现在应当做些什么呢?姑娘们不仅注意到家庭主妇的单调劳动会使人变得愚蠢无知和精神空虚,而且试图弄清楚妻子在经济上依附于丈夫同在精神上依附、以及在道德审美理想方面受屈辱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许多女学生对在家务劳动中男女分工不合理的现象也感到困惑不解。她们通过对自己家庭生活的观察发现,早从孩提时期就出现了这种不合理的分工:让男孩子干些实实在在的活,让女孩子扫地、洗碗。“不该这样!”姑娘们不满地写道。
对提问的回答采取不记名方式,让她们用打字机打出来投入意见箱里。我想援引两段作为例子。
1.“我想做一个无愧于纯真爱情的人。我知道,妇女一当上家庭主妇便逐渐地失掉了自豪感和自尊感。我母亲的情况使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我现在才明白,在我父亲的爱里充满傲慢。他有时对母亲十分亲热,关怀备至,可是却把她当作一种珍品一样。他好像在说:你们看,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物品呀,我赐爱给她,我慷慨好施,毫不吝惜,因此我应得到她的爱,得到她对我的尊敬。我看到母亲十分痛苦……妇女决不能靠别人施舍爱情。她们自己有权享受纯真、伟大的爱情。我愿意同心爱的人在各方面,首先是在社会地位、劳动方面处于平等地位。我发誓,不论什么时候也不做家庭主妇!每当我想到我的丈夫将为崇高的社会目的献身,而我每天将考虑油盐酱醋,围着炉台转,便不寒而栗。”
2. “有些男人把女人只看作‘心爱之物’,他们不让自己妻子做过多的家务,甚至自己动手帮助她。可是在另一方面,却要求妻子只能关心丈夫,只能谈论爱情。我认为这种情况是损害妇女的尊严的。为什么我必须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这方面呢?如果真是这样,妇女就会成为一个卑微的、鼠目寸光的可怜虫。爱情,只有除了儿女情长之外还有别的追求时,它才是美好的。”
上面援引的两段话说明许多问题。第一,它们证明,刚刚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年轻人能够说出多么深刻、成熟的见解。她们提出的每一种想法都促使我们为人师表的人深入思考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我们往往对学生的精神力量估计不足。上述事例告诉我们,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对新人形成道德面貌,对实现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具有何等的重要意义。上面援引的两段话,显然是出自那些有思想觉悟、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姑娘之口。他们的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方向。学生们都应当树立这种观点。富有理智的姑娘能把男女关系中的道德审美方面摆在爱情中的首位,这可以说是教育工作的成绩。他们对心上人提出的严格要求,以及情欲要符合道德准则的看法,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上面第一段答话的姑娘在答话最后部分写道,尽管她已经结识了一个男朋友,但还没有真正地爱过一个人。“他有着许多优点,也有着许多缺点。可是我还不知道能不能真正地爱上他”,姑娘写道。“依我看,他的最大缺点是很少考虑未来。他喜欢我,并因此感到快乐和幸福。可是这只是今天的快乐和幸福。他不考虑我对他的看法,这不是指对他的外貌(外貌很招人喜欢,但并非一切),而是指对他的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如果说我对他的依恋已称得上爱情的话,说实在的,我也不清楚是否是这样,那么他并不努力让我对他爱得比今天更深些……”
上述观点说明了一个人的高尚爱情与一个人的道德进步的重要关系:真正的爱情不仅要求互爱,而且要心心相印,相互了解内心精神世界。一个人并不会因为爱其容貌而感到心满意足,而希望爱他的理智和丰富的审美需求。他希望心上人同他心灵相通,宛如一人。
我认为年轻一代的这种道德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和深化。这种意识是同荣誉感和自尊心的提高紧密联系着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孩子入学后第一天起,培养他们逐步养成这种高尚情感。社会关系中的美的最大意义,就充分表现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上。任何损害人的自尊心的行为,特别是自我损害,都是卑鄙的反常行为。如果把这种卑鄙反常行为放在我们社会的高度人道主义原则的背景上就显得更加刺目,这是社会和个人、英雄豪迈行为和日常现象相对立的极不协调的现象。培养自尊心和荣誉感是男女之间建立真正的人道关系的条件,就此我想再说上几句。但我仅想强调以下一点:人的自尊心应当是学生集体的生活和劳动的重要原则,是个人和集体的相互关系的原则。如果没有这项原则,既不会有友谊,也不会有爱情。上面所援引的姑娘们的两段话就充满女性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这也说明她们已充分意识到社会的道德进步在很大程度。
为在男女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人道关系,就必须在他们之间公正地分配有关教育孩子的义务和操劳事宜。生活表明,妇女的精神需求越多,就越会坚决反对把一生中的许多宝贵时光消耗在养儿育女上。
男人对承担养儿育女的义务和操劳事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性欲是否高尚,他对妇女的特点是否尊重,他对下述问题是否理解,即男人和女人对性欲和爱情的需求远非一样。在这个领域里的道德趋于高尚完美,将对全社会的道德进步,对各个精神生活领域里的妇女平等地位的加强,对正确地解决家庭中的抚育子女问题,都有着极重大的意义。很遗憾,许多男人对此问题表现得漠不关心,把满足性欲置于一切问题之上,对妇女的精神世界缺乏起码的尊重。
只有往爱情里增添道德因素,增强男人对女人的尊重感,尊重她们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权利,享受一切智力和审美乐趣的权利,才能够消除和防止这种不道德现象。列宁在同克拉拉?蔡特金谈话时曾强调指出,对待爱情需要克己自律。毫无疑问,在体现这些道德和意志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的是男人。男人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只能使女人从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方面更加依恋男人,使彼此在相互关系中更加相互尊重。
在一些年轻夫妇的生活中,爱情的精神心理因素在夫妻生活的头几个月就荡然无存了。这是因为相互属于对方的关系仅仅局限在爱情的自然本能属性方面,而更多地追求性欲的满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夫妻双方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需求太贫乏,它的直接罪魁祸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男人。男人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在这方面起很大作用,实际上决定着爱情具有多少道德审美因素。
夫妻生活充满高度文化教养,丈夫和妻子,特别是丈夫经常注意加强道德情操修养,这是保证多年的性关系、相亲相爱的夫妻生活不走向自己反面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爱情的青春和魁力。否则,性关系对妇女来说就会变成一种使她感到痛苦和屈辱、由衷厌恶、损害她的道德尊严、折磨她的感情和意志、摧残她的心灵和肉体的暴力行为。如果再做些补充的话,可以说,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妇女被剥夺了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机会,她的兴趣只是满足丈夫和孩子的需要。显然,这种生活是痛苦难忍的。
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使家庭成为坚实细胞的一切条件。进一步把妇女从日常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是推动实现这些条件的因素,也是促进道德继续进步的前提。她们执著追求更高的、更自由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为此提供的相应物质条件(托儿所、幼儿园、全日制学校),这一切将把妇女的道德尊严提到了更高的水平,使她们不仅在物质方面,而且在同男人的精神交往方面居于更主动的地位。
扩大幼儿园机构网,这在今后也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父母之间合理分担教育子女的义务问题可以束之高阁了。生活表明,家庭的物质水平越高,物质上的顺遂同精神生活的充实,同夫妻间爱情的道德审美因素结合得越紧密(特别是同后者的结合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们就越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寄宿学校里。家长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经济困难或自己不会抚育孩子。可是要知道,没有孩子的家庭不会是美满的家庭。
照料孩子的生活,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这不仅需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审美的活动。它在父母和孩子的心里都会留下印记。有孩子的家庭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否则便不能培养和巩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以及人对人的一般道德义务感。那种认为在寄宿学校里较之在家庭里更具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有利条件的人,是既没有考虑到人民的物质福利状况将不断改善的前景,也没有考虑到孩子在巩固家庭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方面所起的作用。妇女劳动日的缩短,在不久便会成为现实,这种情况将使儿童的家庭教育被更多的人认为是一种社会义务。
在那些夫妻情深意笃、致力于道德情操日臻完美的家庭里,孩子不仅是爱情的最好化身,也是相互间的道德义务感的体现。为使所有家庭里的道德修养都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必须教育为社会人口半数的男人对妇女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可以这样表达的话,就是说男人要防止用私有者满足自己需要的态度来对待妇女。须知,这种态度在精神心理生活中的反映十分离奇古怪。
女人须从步入自觉生活的最初期起,就树立自尊心,不要认为自己在爱情中起着某种特殊作用,更不要把自己看作是生活中的装饰品。对妇女来说,这种观点越少,她的美就越有魅力,越具有道德尊严的性质。那些指望脱离社会生活和劳动而使女性美更富有魅力的妇女,是大错特错了。关于女性美的标准,将用专章论述。总之,它不是体现在消极的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积极的精神活动中;它是在具体条件下通过妇女的才能、天才、提高自己行为美的能力表现出来的。
妇女的柔弱(男人把它看作是美)和她的精神、理智、天才的力量之间的交相辉映,这才是女性美的标准。
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统一,是建立稳定的、牢固的、白头偕老的爱情的极重要条件。要把社会最少直接干预的人们相互关系领域里的道德提高到新的水平,不仅需要克服旧世界遗留下来的各种旧的残余,而且应当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关于人对人的道德义务的观点。
社会的道德进步常受到被传统势力弄得僵化了的教育工作中的缺点的牵制。在需要用新的关系来坚决反对旧的传统和习俗的时候,学校往往落后于其他部门。在1959年付诸执行的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中,把女生(5--7 年级 )在木工车间进行的劳动课改为家政课了。主张做这种改动的人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显然是对学校与生活联系所持的粗浅观点。看来,他们认为一个人学了木工技术,将来就应当去做木工,而女孩子既然不会去做木工,又何必给她们开设木工课呢?如果按这种逻辑推论下去,那么就会得出绝大多数男孩子也不需要学习木工的结论,因为将来可能做木工的只是极少数人。他们不知道在木工课上所获得的技巧,不仅有实用意义,而且有心理意义:掌握这些技巧,说明他们已面向社会生产。再者,如果深入考虑一下,男孩子也需要有管理家务的能力。因为在家务劳动中,总有些事需要男子汉去做。未来家庭中的父亲需要成为自己妻子的得力助手。
人们在心理上对管理家务的认识也总是存有偏见的。一提到家务就想到女人不过是“生活的装饰品”。在许多学校里,一般都过高地估计了家务劳动对训练女生适应未来生活所起的作用。有时还违反国民教育机关的指示,让地道的市侩习气渗进了学校:一些学校的家政课教师被聘为家庭教师,她们给高年级女生讲了许多秘密(直至男人喜欢什么,怎样布置卧室才能讨得男人的喜欢,等等)。实际上,家政课讲授的内容自始至终全是漂亮的餐巾和桌上的碟子、小酒杯、高脚杯之类的东西,根本不提质朴和典雅是生活美的极重要特征。市侩的幸福观、对贵重物品的占有欲,在这里有了市场。
毫无疑问,一切与生活有关的事物应当服从于美的规律、道德审美原则,以及新人的情趣和观点。人们处于美好事物之间的时候都会感到心旷神怡。可是,如果只有物引起了审美乐趣,如果生活的欢乐只归结为占有物,即使是最不可缺少的物,那么,人的精神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这种人将沉溺于日常琐事而不能自拔,他的智力、道德与审美标准将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物的美遮住了他的视线,使他无法看到真正的美,即人的美、人们的相互关系与创造活动的美。
理解物的真正美,对树立人的自尊感有着重大意义。美的物品引起的审美喜悦,决不应该变成对物的占有欲。如果物之美变成目的本身,人就可能以其行为损害人的美。那些从市侩观点欣赏物品的妇女会是这样。她们只关心外表,关心装束,而不再想内心美,即不再想提高文化素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情趣。
人对物的美持正确观点(如对服装之美),对人的成长有重大意义。这种观点的道德审美倾向,在妇女的精神生活中是极重要的。例如,服装美,对妇女来说,应是人化的美。它与体形相协调,能遮住或减弱体态上的某种缺陷,能突出优点,使人赏心悦目,产生美感。
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一般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年轻人领悟和珍惜真正的人间美,教育他们在与其他人的精神交往以及自己平日的行为举止中,追求道德审美理想,乃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我们周围的事物不应以其外表美招惹人,它们的审美本质应当首先表现在服从于最高的人的美上。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成为自己的艺术家。这也是培养共产主义道德方面的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物质生活条件变得越好,人特别是女人占有的物越多,文化水平就应越高,整个精神需求的范围就应越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不至于被物吞噬,而在人们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男女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物才不起决定性作用。
我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很大作用的许多生活用品现在都很讲究外表美,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它们将变得更加精致完美,人们使用起来也将更加感到称心如意。人的智力和审美力将高度发展,人要进行审美评价的对象范围将更扩大,生活必需品也将更适应人的需要。对我们周围的具体实物的审美评价的尺度是,不要破坏人们的爱好和兴趣,不要把人变成市侩,而要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道德进步,有助于同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相互关系和培养新人的精神面貌。
为在将来解决这个课题,看来,需要建立一种专门的生活工业,以便有明确目的地保证家务劳动和余暇时间。
即使是简短地,但也十分有必要谈谈怎样提高从事家务劳动的农村妇女的审美能力问题。女庄员的劳动负担比城市妇女重得多。她们在集体农庄里劳动需要完成定额;她们要同家庭内的其他成员一起耕种宅旁园地,要饲养牛和家禽;她们和其他妇女一样需要照料自己的孩子。尽管这样,她们也如同城市妇女一样需要注意自己的服装、食器和其他什物的美。她们的平日劳动使她们有更多的危险变成鼠目寸光、屈从于丈夫的意志的人。
我在陷入沉思的时候,仿佛总是围绕着一个“轴”转,时而离它近些,时而离它远些。这个轴就是我在本书标题中提出的题目。的确,围绕着爱情这个轴转的题目是数不胜数的。
站在我们面前的学生,不仅是孩子,也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7——8岁的孩子由母亲送入学校,可是在14——15年之后,他们很有可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我们的学生将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进入成年期呢?他们对自己,对别人,特别是对将要同自己生活一辈子的人提出哪些道德要求呢?
为使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独立生活以前,不仅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而且成为一个为人和社会的道德进步进行英勇斗争的战士,那么在学生的青少年时期需要怎样安排集体的精神生活呢?这些问题日益引起教师的强烈关心。我们的责任是,让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在思想和情感中积聚起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便能为争取自己的和未来一代的美好前途而终身奋斗。
在我们的社会里,人的真正幸福是获得精神财富,而人的尊严和高尚情操则是这种财富的核心。只有拥有这种财富的人,才无愧于伟大的、高尚的爱情。能真挚、深切地爱,这种美德是靠学校、父母和全社会的多年辛勤劳动在一个人的心田里培养起来的。终生对爱情忠贞不渝,这首先意味着在社会面前,在本人面前,他是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三、男女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的一致
作为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爱情,是同婚姻紧密联系着的。婚姻,是男人和女人组成共同生活的形式,具有自然的生物属性,可是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这种属性已经人化。自然的性本能是择偶这一复杂的道德审美过程的感情基础。性爱具有选择性,它不是热恋中的情侣进行精神交往的目的本身。一个人的文化水平越高,精神需求越广,他同别人进行精神交往的需要也就越迫切。婚姻,这首先意味着担负道德责任,结成生活伴侣,也意味着双方要竭力增强自相爱初期即已产生的道德义务感。
一般说来,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欲的自然本能属性所持的态度,以及自觉地评价这种欲望中的情感因素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爱情道德,乃至整个道德面貌的尺度。道德高尚的人,把从爱情萌发至结婚这个阶段看作是理想的恋爱阶段,高尚的道德审美关系的阶段,相互增强了解、相互进入对方精神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本身,说得确切些,彼此关系的性质,对男女双方的道德面貌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热恋中的情侣的道德面貌,取决于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否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否让道德审美和精神心理因素凌驾于情欲即生物因素之上。
男女青年在爱情中信守高尚的道德,这使他们在结婚之前就成了真正的男子汉和真正的女人。相反,即使结了婚,他们仍然是无知的痴情男女,性关系并不会使他们在道德上趋于成熟。
由恋爱至婚前这段时间的道德审美关系的性质,取决于一个人在成年期以前接受了何种教育。在学生产生性欲之前,他们应当受过严格的道德审美教育,需要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高尚的道德情感不仅能在人的心田里培养出控制自己的自然生物因素的力量,而且使他们在同旧的恶习和思想残余,特别是同假仁假义、口是心非、欺骗等各种卑鄙行为作斗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假仁假义在这一“花束”中的危险性最大,可以说,它集各种恶习之大成。
情感教育不是说教—— 在这种或那种场合需要怎样做。如果说各种详规细则也会挂一漏万,排除了个人在道德行为的各领域所作的积极努力,那么在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方面根本不允许制定什么详规细则。问题不在于它散发一种市侩的臭气,而在于这些详规细则会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贫乏。
教师如果想给广阔无垠的精神世界开一张现成药方(例如,列举在不同的场合,姑娘需要怎样对付小伙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教师不需要训练学生怎样谈情说爱,而需要培养他们在集体里(包括在家庭里)建立高尚的精神心理关系,要教育他们珍惜思想丰富的友谊。在这方面的行为规范是极其明确的,它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完全一致:在社会,在自己面前要做个正直诚实的人;要维护自己的人格,也要尊重别人的人格 ;要珍惜人的无价财富—— 情感;不仅接受别人给予你的幸福,也要把幸福回赠给别人;要热爱,要珍惜,要创造真正的美;无论做大事或小事,都不要忘记为实现人类的理想 ——共产主义而奋斗。
如果少年儿童从参加集体生活的第一天起就因遵守这些规范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如果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灵里培养出对践踏和侮辱人格的行为的不调和态度,那么,可以说这种学生已从道德上作好迎接他完全陌生的情感的准备,他已经能够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了。在道德上让孩子们作好体验爱的伟大情感的准备,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要在集体成员的各种相互关系中经常提出道德审美因素。很遗憾,在一些集体里,在成员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道德审美关系。总之,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教师必须善于把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之中。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表现在一个人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上,表现在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目的而动员道德、智力、意志等全部精神力量上。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集体成员间的交往,就不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是为了实现亿万同胞的共同利益。在这种交往中也产生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德义务感。这就是道德关系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向每个人展示了最大幸福的前景,使每个人能够切身感受到自己同其他人的道德联系,认识到对另一个人负有义务感不是对他个人,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即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共产主义关系。
培养人对人的这种义务感,恰是在集体成员间建立真正的道德关系的“秘诀”。学生早在少年时期对这种道德义务就很敏感。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喜悦不是朋友们给予的物质上的支持或劳动中的援助,而是朋友们帮助他捍卫了自己的观点,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语言、思想、信念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间的作用,一般说来,是非常巨大的。相互之间以思想、语言彼此支持,体现了道德行为与道德观点的统一。年轻人把这种言与行、思想与行动、意图与实践的统一看作是人对人的道德义务感的最高表现。
在这种精神交往中锤炼出真正的友谊,培养了共同的道德情感,这是建立高尚爱情的最重要前提。真正的爱情,这首先是崇尚真理、诚实、正直、原则性,对伪善和欺骗行为持不调和态度,为维护真理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为共产主义道德的高尚原则所激励的年轻人正是这样看待爱情的。生活放荡的人,好向女人献殷勤的人,疯狂追逐女人的人,主要是在这种伪善的、缺乏原则性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实际上,没有道德高尚的集体的地方,也就没有人对人的道德义务感。
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真理的亲姊妹,是真理在集体成员的道德关系中的表现。培养对谎言的敏感性和不调和态度,就是在人的感情和行为中培养高度原则性。这种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会口是心非的。要使幼小心灵中的情感符合高尚的道德,并使这种情感在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就获得充分发展,直至使他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正反现象,特别是对表示对人关系的行为表明自己的道德态度,这是建立高尚爱情的保证,是维护男女之间的道德审美关系的纯洁性的保证。用情感表现的对周围世界所作的道德评价,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学校这方面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其中最为严重的缺点,就是孩子们的感情受到行为守则的严格约束,他们还没有参加到朝气蓬勃的活动中去。按其本性来说,青少年需要富有激情的活动。由于感情的积极流露——如果是可以这样表达的话——学生的感情或激情得到了满足,从而形成了信念;思想和观点也逐渐变成他们心灵中能激励他们从事道德高尚活动的积极力量。
许多教师认为,孩子们(特别是少年人)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经常“过线”。学生表达的情感即使是十分高尚的,但如果过线了,也常被许多教师看作是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充分表达情感上,而是竭力控制和压抑自己的情感,或对情感作逻辑分析,反复考虑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例如一个男生欺负了一个女生,另一个男生为她抱不平,由于气愤动手打了那个男生。这个打人的男生的行为有不对的一面,但必须看到他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感是主要的。在类似情况下,许多教师只看到不对的一面,而不去肯定那个男生在形式上虽然违背了学生守则,但他有着高尚的动机。教师们对他说,不该动手,应去找班主任,或在少先队员的集会上提出质问,总之,一切都得符合“规则”,等等。教师们没有意识到,学生虽然形式上违反了行为守则;实际上遵守了守则的精神,即遵守了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从培养道德信念、保证道德行为与道德观点的统一来看,在上述情况中最为危险的,是男生没有找到说明自己行为正确的逻辑根据。从规则的角度看,毫无疑问,教师是正确的,但这是真正的伪善行为。教师的论点越具有说服力,就越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内心抗议。学生把这些埋藏在心里,并产生一种新的感情孤僻、与人疏远,甚至不相信人。伪善行为不仅压制和扼杀人的感情,而且使人堕落,失掉常态。那些鲜明地、诚实地表达了自己感情的人,没有力量驳倒似是而非的道理,结果这些同伪善行为结合起来,则比任何谎言都可怕。在虚伪的说教影响下,说谎、口是心非、背信弃义、道德败坏等恶习便像瘟疫般流传开来。
压抑高尚的情感,最终会造成一个人对周围现实中的一切无动于衷,是好是坏都漠不关心,变得谨小慎微,无论对什么都得作逻辑分析。这种人对某些行为、现象、事件本来从最初期就有正确的评价,可是他还是寻找各种借口拒绝采取由情感激发起的行动。他内心的高尚情感能够制止他想在拒绝作直接的感情评价或采取由高尚动机唤起的行为时获得某种好处的念头。
在同妇女的精神心理交往中,那些谨小慎微的好说教的人,特别令人可怕。这种人之所以可怕,首先因为在他的文雅可爱的仪表后面,在情感敏锐的后面,往往掩盖着冷酷、
自私、会打算盘、善于投机取巧、想在一切事情中捞取便宜得到好处的坏心肠。 他越是看到有便宜可占,就越佯装真挚诚恳。姑娘一旦掉进伪君子精心设下的圈套里,不但不能自拔,有时得在结婚数年之后才能识破他的真面目,原因就是他善于伪装,能巧妙地驾御自己的感情。
培养情感,这是个性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复杂、细腻的问题。在这方面,精神生活中的思想和智力领域同情感和意志领域的相互联系,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思想、信念、观点、世界观应当是决定道德观点与道德行为统一的决定性因素。可是情感对形成和积极表现思想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情感,便没有活生生的人,人就会变成人类在积极探索中所发现的真理的冷酷无情的代表。情感是随着人的意识的形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要让学生尽量积极地表示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对损害人格、说谎、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表示毫不调和的情感。要让他们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充满激情的活动中吸取经验,培养道德信念。学生如果犯了什么错误,就要帮助他改正,要告诉他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但一定要实践,而不要等待有谁出面干预,并对行为、环境、事件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
对待妇女的高尚美德,是从青少年时期培养出来的。在这个时期,学生是善于用情感来表明他们是信守高尚的道德原则的。他们还认为其中的一些重要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要让每个人都能在少年时期树立起对这些原则的信念;培养他们对周围任何违反原则的行为都抱不满和愤恨的态度;培养他们对那些践踏原则的行为同对侮辱自己人格的行为一样,感到不能容忍。
在我们的社会里,在这些原则中的最重要原则是尊重人,即尊重人格,尊重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在没有经济奴役和精神压迫的社会里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核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真正的人道主义日益成为思想性的奠基石。如果不尊重同胞的道德尊严,那么这种理智和情感就不是充满人道主义的。
爱情,是对人道主义的最严峻考验。我们应当从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起就培养他去迎接这场考验。如前所述,一个人从少年时期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对同志的道德义务感。这是在集体中建立起道德高尚的相互关系的重要前提。学生在与人进行精神交往时,不仅要探索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要承担道德义务。
要实际贯彻这项极为重要的原则,则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技巧,以及他用高尚的精神需求来丰富集体生活的能力。在优秀教师领导的集体生 活里,每个人都能找到提高自己朋友的道德尊严的机会,赢得集体对他的尊重。我认识一些教师,他不仅善于组织自己学生的集体劳动,而且使劳动具有社会公益性、生产性和审美性。在这种劳动中,各种精神力量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每个学生不仅能够显示自己的劳动技巧,还为自己的朋友操心(高年级学生这样说),希望他的劳动也是一种美的创造。少年男女、青年男女之间在这种集体劳动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是非常真挚的。如果一个人在整个青少年时期能把自己的一部分精神力量献给别人,能学会观察、评价和理解别人身上的美,那么,集体对他的朋友有什么意见,他就不会漠不关心,就会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心爱的人成为一个心灵美的人。这对于培养高尚的爱的情感具有很大意义:爱情成了一种积极的建设性力量,它不仅使爱人者,而且使被爱者都日趋高尚。
莱蒙托夫曾说过,他“以全部精神力量爱过”。这句话含意深刻。它意味着爱情不仅是对美的崇尚,而且是争取美的斗争。心上人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感情、体验、志向——似乎成了我的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了我的道德尊严。爱侣之间这种思想和感情的相互渗透越深,在他们面前展现的使情欲日趋高尚的智力和审美世界也就越丰富多彩、鲜艳夺目。精神交往达到如此境界之后,同爱人的结合就是一种巨大幸福,这并不是因为占有了对方的身体,而是爱人的外貌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的丰富。爱人相互间展现的精神财富越多,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越牢固。精神交流能增加彼此的责任感,使相互的爱恋更符合道德规范。人们常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的道德面貌日趋一致,两个人心心相印,水乳交融,犹如一人。这种说法决不是偶然的,其中蕴蓄着深刻的生活真理。
综上所述,对道德尊严的尊重感,把爱情提到了纯洁、高尚的精神交往的高度,使人能抛掉一切损害人的尊严的各种动机。如果没有这种尊重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情,就不会有从精神交往中获得的人间幸福,而肉体的快乐是短暂的。
没有对人格的高度尊重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爱恋之情。如果是男人对女人缺少这种尊重感就更为可怕。如果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迷恋是建立在女人的外表美上,也就是说建立在性欲的满足上,那么这种动机很快会被识破。希求满足性欲,对妇女是一种严重侮辱。这时,她不仅对爱情的自然本能一面,而且对希求满足性欲的男人的整人道德面貌产生强烈厌恶感。女人对不尊重她的人格、不关心她的内心世界的行为极端敏感,可以说远远超过男人,这是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在我们的社会里,男女在婚前没有建立起促使他们的精神上一致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现象,是很少见的。这种现象被看作是一种不道德的结合,是被一种丑恶的、自私自利的动机引起的结合。这种婚姻令年轻人深为忧虑,产生许多问题,更使他们对违反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抱着毫不妥协的态度。几年前,在基辅发生的一件事曾引起学生界、知识界和舆论界的严重不安,这是值得深思的。
州里某负责人的年轻的儿子,是个大学生,爱上了一个姑娘基辅近郊某集体农庄庄员的女儿。姑娘对小伙子也以爱相报。后来小伙子的父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便劝说自己的儿子同姑娘断绝来往,说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是两家不门当户对,他出身于一个“大人物”之家,而她不过是一个农家姑娘。还提出另一些借口,说什么小伙子的父亲知识渊博,兴趣广泛,同一个孤陋寡闻的普通庄员毫无共同语言。其实,小伙子的父母根本不了解姑娘的父母。
儿子是个意志薄弱的人,遵从了父命。他让虚荣迷住了心窍,立即同那个正直、高尚、聪明的姑娘断绝了关系。她的初恋就这样夭折了。大学生们都谴责他没有良心。他不仅没有向姑娘说明为什么要断绝关系,而且根本就不见她了。姑娘在图书馆或别的地方偶然同他相遇,他胆怯地低下了头,不敢看姑娘一眼。
时过不久,传说这个陶醉于自己社会地位的“负责干部”的儿子同一位将军女儿结了婚。新娘已有两个孩子,因与前夫“性格不合”而离了婚,同自己父母住在一起。她比新郎大七岁。新婚夫妻的父母,千方百计地让他们生活得无忧无虑,在物质上得到最大满足。被邀请参加婚礼的人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只有“本圈子里”的人才是座上客。不用说,在新郎的同学中无一人被邀请。新婚夫妇得到一所装饰十分考究的房子。有一件事足可说明新娘的道德面貌:她把两个孩子留给了母亲照顾。看来,她是想饱享一下爱情的欢乐。
这些情况使同学们极为震惊和愤怒。受到崇高信念所鼓舞的男女学生们,希望在各方面都看到纯洁、高尚的事物,但眼前发生的事竟是这样的卑鄙无耻。对比这位父亲的实际地位和他的言行,令人惊讶。这些年轻人在父与子的言行中公正地发现与我们社会的重大原则公然相背的东西,看到他们力求把党同伐异的恶习传给下一代人。这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几十年的今天,是完全不应该的。人们争论得最热烈的问题是,为什么儿子轻易地同意了自己父母的不道德行为?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爱情,用坚定的原则性和正直来对抗他们的意志?人们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个年轻人的心灵里没有真正的爱情,从孩提时期起,他的思想就受到了家庭里的虚荣心和官僚等级观念的毒害;在他看来,人的尊严并不表现在精神财富上,而是表现在一个人现时处在官梯的哪一级上。
年轻人对这件事给予的公开谴责,证明他们的思想是健康的,道德是高尚的。这件事还说明,旧的思想残余在人们的意识中仍然有着相当强的生命力。很遗憾,这些旧的思想残余很容易传给尚不成熟的年轻人,至今在某些家庭里还保存着它得以滋生、蔓延的道德土壤。那个父亲按着职分也常讲什么是我们社会成员的道德一致,什么是崇高理想、正直和原则性,而且还认为他最有资格阐释这些观点,并扬言他拥有道义上的权利这样做,可是他本人在生活中信奉的却是另一种道德。他扼杀儿子刚刚萌发的感情,且毫不受到良心的谴责,甚至从来也未曾想过他的所作所为与中世纪一样野蛮。这仅是事情的一面,而事情的另一面是,这个年轻人屈从于父母之命,实际上表明他无论同谁结婚都是无所谓的,他只着眼于是否有利可图,而根本不考虑同他结为生活伴侣的人的品德如何。难道这种现象不令我们沉痛地想起罪恶的卖淫现象吗?
一个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毕业于首都某高等学校的研究生部,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他的学位论文题目恰是“从社会看苏联人的道德面貌”)。他的妻子带着小女儿住在伏尔加河流域某州的一个城市里,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丈夫“获得功名”回到身边来。可是在论文答辩前不久,他同妻子离婚了,理由同样是“性格不合”。可是在论文答辩后过了几周,人们才知道了离婚的真正“原因”。所有认识这位年轻学者的人对此无不感到震惊。原来他的妻子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在莫斯科攻读研究生课程时,结识了一位在授予学位问题上举足轻重的教授的女儿。这个姑娘已答辩过论文。这位父亲没有阻拦他们接近……他羡慕姑娘父亲的社会地位,认为娶其女儿为妻定能飞黄腾达。这个年轻人就是在这种念头支配下公然干出了卑鄙勾当。
在所有这类事件上,凡不尊重别人道德尊严的人,同时也是不尊重自己。对自己的爱侣不忠诚,说明这种人在生活中不信守道德审美准则。同自己的爱人轻率地决裂,且毫不感到痛苦,这实际上说明这种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人格、原则、义务,更不必说什么是美,什么是高尚的情感。
对爱情忠贞不渝,这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是一个人要从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起在心灵中培养起来的。一个人在产生性欲以前,应当感到令他心醉的首先是对方的心灵美,从而在精神上产生强烈的爱恋之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爱情才可能是专一的、始终不二的。在真正的爱情中,理智会帮助感情,给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从道德上证明精神活动是正确的。理智不允许在爱情问题上计较得失和作逻辑分析,不允许一个人在赞同和反对之间衡量利弊。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精神依恋已使两人的思想和感情完全融为一体的时候,理智更不允许对这种感情作逻辑分析。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个大学生,如果他有过这种依恋之情,必然会以整个身心、全部感情和理智的力量来反抗思想落后的父母之命。如果理智和感情融为一体,那么在人的心灵里,良心的声音就会主宰一切。良心的声音是特别强大的,年轻人哪怕是产生想同自己爱过的姑娘断绝关系的一闪念,也会感到卑鄙可耻。世上只有那些把爱情仅仅看作是一种情欲,而不认为是可容纳整个心灵、对心爱的人充满情深意笃的真正感情的人,才会产生断绝关系的念头。
培养道德审美理想,就是使一个人在精神上作好建立高尚爱情的准备。青年男女在对某一具体人产生爱恋之情以前,总是在想象中把心爱的人描绘为一个非常理想的形象。赞同他们的这种浪漫主义幻想,大概不会是错误的。如果在一个集体里,生活为高尚思想所鼓舞,这种幻想便起着一种道德规范的作用,它能提高人的自尊心和在相互关系中的自豪感,增强识别现实生活中一切消极现象的能力。一个人决心把自己的全部高尚激情献给自己心爱的人,这时他就把心灵美、纯洁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到了首位,这种情况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19岁的姑娘在日记中写道:
“我多么想在生活中碰到一个我似乎早已了解的可爱的小伙子啊!我说不出他有什么样的面庞,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动作……他在我的眼中是一个能够理解和珍惜我的全部美好感情的正直的人。我常碰见一些长得很漂亮的小伙子,他们仪表堂堂、聪明、也可能很正直,可是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对待我们这些姑娘总是那样冷淡和漫不经心?为什么不关心我们怎样看他们,怎样考虑未来?我认为,我一定能够找到我所期待的意中人。”
对有明确的道德理想的人来说,爱情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一种感情,同时是一种道德义务。这种人越是公开地、坦率地表露自己的爱情,越是希望得到恋人的理解,他自己也就越多地承担道德义务。
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这种说法只有在下述意义上是正确的:除了对自己心爱的人以外,对其他人不抱这种深挚情感,这是真正爱情的特点。对自己心爱的人来说,真正的爱情永远不是盲目的,相反,是极其锐敏的。情侣之间有时不需用言语,只用眼神、语调就可以传送情意,这就足可说明问题了。在这方面,感情与思想的联系,比精神生活的任一领域里都要紧密。彼此在表达爱情之前很久,早已互相了解了。在许多情况下,不需要这种倾诉爱恋之情。热恋中的人都知道得很清楚,倾诉爱情给人以幸福感,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情感。表示相互爱恋之情,使人能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快感。这一瞬间可能铭刻在心、永志不忘。一个人向自己的恋人敞开心扉,是想在恋人身上看到最理想的心灵美。如果恋人之间能相互地展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乔装打扮,不想高人一等,那么他们就会少犯错误,少感到失望。
一个热恋中的人在确信对方定能以爱相酬之前,他的爱的情感就同道德义务结合在一起了。与其说一个人视现实为幸福,不如说视向往未来为幸福。让每对情侣在一生中永远保留着对未来的憧憬,这是极端重要的。人的道德审美关系的纯洁程度、精神境界的高尚程度,都取决于这种憧憬。一个人如力争在未来变得更完美些,这就能使他不但敏锐地发现自己的,而且发现别人的缺点。一个人对自己的精神进步的前景看得越清楚,就越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今天的计划而努力奋斗。
未来的全部生活,取决于婚前男女关系的性质,取决于在这种关系中有多少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因素,取决于维护道德理想的高尚性的信念有多么坚定。对心爱的人越是尊重,越是珍惜他享受幸福的权利,男女在婚前自觉承担的道德义务感也越大。
在这种道德义务中,最充分地体现了真正的人道主义。彼此真正相爱的人从来也不会忘记,流露感情是一种独特的许诺:彼此将永远忠贞不渝,共同缔造幸福,白头偕老。关于未来,不能不谈一谈,这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妇女希望对未来有个清晰的看法。她期待着心爱的人谈一谈未来,如果听不到这类话,她便会怀疑他的行为太轻率,欠审慎。正如人们通常所说,姑娘们对生活满怀理想,憧憬着理想的爱情,可是只有当她们培养起高度的自尊心,善于珍惜自己的荣誉并能对自己心爱的人提出严格的要求时,她才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小伙子对姑娘的轻率行为,实际上是对一个女人的侮辱,对一位未来母亲的侮辱。即使姑娘们还没有在意识中明确地产生这种思想,但在她们的心灵深处却是这样感受的。相爱的人越是憧憬着未来的幸福,就越是使爱情中的性本能一面退居于次要地位。
同男人相比,生儿育女同女人的生活更为密切些,因此,婚前男女之间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纯洁性,更多地取决于女人。在这方面,女人将长期是男人的教师。爱情的高尚纯洁,男人对女人的克己自律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人。
恋人在婚前的精神心理关系越纯洁、高尚,小伙子的道德义务感也越强烈。真正的人在承担这种义务之后,便从此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在正确进行道德教育的条件下,爱情能使小伙子更快地成熟起来。
实现上述情况的前提条件是,在我们生活中要培养对女人——母亲的尊重感。学校、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男人的道德面貌应早在进入青年期以前就培养起来。那些身强力壮、发育成熟但没有高尚道德情操、受动物本能驱使的年轻人,可以说是道德社会中的最畸形现象。
如上所述,精神心理关系的完美、纯洁与高尚,取决于男女青年追求道德思想的志向。一个人在最初体验纯洁的爱情时,通常发现自己存在着许多缺点。甚至过去从未觉察到的缺点也突然间显露出来了。这种情况在小伙子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有的小伙子在他心爱的姑娘面前简直不知怎样是好。动作拘谨,行动笨拙,语无伦次。小伙子常因此感到苦恼,他似乎感到姑娘嘲笑他的缺点。有时候,小伙子为此苦恼已极。相反,有些年轻人为了克服行动上的拘谨和胆怯,而故意表现得放肆些,甚至莽撞起来,在同姑娘交往中表现傲慢,粗野无礼。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全是小节,年轻人以傲慢,粗野无礼。年轻人以此为快。可是实际相反,年轻人在做出了这种傲慢、粗野的行为举止后,常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且这种感情越强烈,越是怕同学们,特别是怕心爱的姑娘认为他是个“无能货”。
在小伙子的意识中关于美的概念越鲜明,他越能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越是感到他不配去爱令他心醉的姑娘。他感到她高不可攀,望尘莫及。
头脑聪明,道德高尚的姑娘能锐敏地发现对她钟情的小伙子的这种状态。这一切多靠道德的纯洁去感受,而不是靠判断。在姑娘的心目中,小伙子的这种状态更增加了他的诱人魅力。小伙子越是表现得胆怯、笨拙、优柔寡断,高尚的姑娘越是肯让步。相反,自尊心不强的姑娘,则认为那种状态是小伙子的缺点,她们把胆怯、优柔寡断同没有勇敢精神相提并论。
高尚、纯真的爱情,以及自我批评精神,能使一个人执著追求道德理想。如果说在产生爱的情感之前,道德理想更多地表现为对未来的憧憬,那么,热恋中的人则希望把幻想变为现实。爱情能激起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如果说,爱情的流露、爱侣的选择,这一切全不靠逻辑分析,那么青年男女都力求深刻思考为实现生活目标自己的决心如何,为不愧于爱情自己的准备如何。思想的鲜明、论证的有力,能增强内心精神力量,能使感情更趋稳定。因此,在日记和书信里表达自己的爱情,已成为年轻人的强烈愿望。无数青年男女在日记和书信里不知使用了多少纯洁、美好的词句来表述爱情。这证明我们年轻一代的良心是非常纯洁、高尚的。作为例子,我在这里想引用18 岁的格利高里的片断日记。这是他在1958年中学毕业前夕写的。
“为能配得上你,我应当做些什么呢?通常,人都想做个英雄。可是在我们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绝大多数劳动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学者和旅行家。我只想做一个心地正直的人。我朝思暮想的愿望就是接触你心目中的美……你憎恨说谎、口是心非,那么我就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你看不起胆小鬼,那么我就做一个勇敢无畏的人。我想做一番特殊事业,这样说也许过于不谦虚了。不过我希望你鼓励我。我将留在田里劳动,我喜爱大自然,喜爱植物,我想培育出前所未见的大粒麦种。为此,我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我在生活中永远离不开书。我设想同你在一起,没有你,我便不能劳动,便没有幸福……”
在上述日记片断中,人们可以听到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心声。它用那些词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说明真正的爱情能增强自尊心,能使平凡的劳动具有崇高的意义,这只因为心爱的人同他在一起。
“爱情之光照亮了我们平日的生活。它如同闪电一样,把普普通通的山谷和丛林变成神话中的奇异美景”,一位母亲写给22岁的儿子维克多:“可是,电光一闪即逝,而爱情之光能照耀人的一生。我对你的衷心希望是,你的爱情不是一闪即逝的电光,而是能永远照亮你和你爱侣的锦绣前程的瑰丽之光。”
当一个人深信他能得到爱情,他倾诉爱情能给心爱的人带去欢乐,他就决定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出来。高尚的情感需要高尚的语言。青年男女感到用普通的口头言语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决定利用诗形象地倾吐在纸上。
诗是爱情的形影不离的姊妹。一个人的感情越细腻、越高深,对诗的形象的灵感度也越强。
老一辈人有时拿年轻人的情书来取笑。可是在情书里洋溢着的深情厚谊、真挚的话语是不应受到嘲笑的,相反,应当受到尊重。要知道,为了在一张纸上倾述衷肠,小伙子们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啊!这可不是如某些教师所说的“创造新词”,这是精神生活的真正美。一个人在写情书的时候,就如同与心爱的人一起亲切交谈。它使人感到快乐、精神生活充实,即使信没有发出或者没有交给对方也会这样。接到情书的人更是感受到幸福,他会把它读上几十遍,当然不是想记住其中的词句,而是想透过词句更深地领会感情。读过情书,一个人会感到激动、兴奋和快乐。读过一封充满真挚、善良、美好情意的信,能提高一个人的审美感,使他感受到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道德理想。担负着教育年轻一代的崇高责任的学生家长和教师,特别要牢记,青年人在情书里倾注着自己的部分心灵。高尚的爱情应受到极大的尊重。一些青年男女有时找不到表达自己感情的情深意切的词语,这是一种不幸,而且这种情况表明,在美育和德育工作中存在着缺点,语言在形成人的精神面貌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了。
爱情越是能使一个人最终地确定生活理想,认清自己的力量、能力和使命,那么他对集体给予他的成绩的肯定与赞扬,特别是来自心爱的人的赞扬,会更加感到心满意足。往往有这种情况,即一个人在谈恋爱的时候, 也恰恰是他在工作、学习上不称心如意的时候。这引起他不安和忧虑。这不仅说明爱情的纯洁、高尚,而且说明高尚的爱情对促进人的道德面貌日臻完美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对道德理想认识得越清楚,那么爱情就越能在自我教育中培养出刚毅的意志。在恋爱的幸福时刻,许多青年男女想把这段时间放得长些,以便能够取得某些成就,并克服自己的缺点。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哪怕分离一天,相爱的人也感到难忍。为了实现崇高的目的和饱尝来日爱情的欢乐,年轻人需要有巨大的意志力量,自觉地去经受长期分离之苦。时间的考验,对爱情是最大的考验,但是在这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用什么去填补分离期间的空白,让感情在什么样的道德条件下经受考验。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是有着高度思想性的,那么在分离期间,不仅不会忘记心爱的人的倩影,反而更会 感到他的魅力。在这种情况下,重新相聚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幸福,他们会以新的高度感受爱情的欢乐。
单是身体接触也足以使相爱的人感到巨大的幸福:他们可能是默默无言地仰望着空中的繁星,大自然的美景令他们心旷神怡。可是,相爱的人从精神交往中获得欢乐不表现在这里。它表现在他们在智力和审美能力的相互丰富上,表现在彼此逐渐认识并发现崭新的道德情操上,表现在彼此如饥似渴地互相吸收一切美德上,最后表现在相互馈赠上。精神财富(智力和审美力),是使爱情美满幸福的主要前提。关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详细阐述。心爱的人的眼睛不断射出新的思想,表现出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和审美情感的时候,他的眼睛才不断展现出新的美。思想和感情能使一个人容光焕发,但是眼睛最能传达出人的高尚品质。人的目光能够传达内心世界的千差万别的丰富情感。如果这种情感是贫乏有限的,那么初次见面时令他一见钟情的外表美,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黯然失色,失掉魅力。如果仅仅因为对方的外表美令他一时心醉,如果一个人只追求面孔的漂亮,那么可以说,这个人是缺乏精神需求的,是没有道德审美要求的。
这种爱情没有真正的精神交流,双方的关系仍离不开寻求肉体快乐。爱情的自然本能一面,常常成为目的本身 。但是,这种贫乏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那么自认为被人钟爱的人也感到精神空虚了,而他所爱的人在他眼中也成了微不足道、毫无可取的人,即使这个人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着真正的心灵美,也难免落得如此下场。只有那些有着多种精神需求的人,才能发现真正的美。如果没有这种丰富的精神需求,当然要感到失望。在许多情况下,那种在爱情中只求寻欢作乐和满足自尊心的人,他们的失望带有市侩的庸俗气。当然,这种失望从道德上被认为是正确的话,断绝关系则是可取的。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下述情况之后:一个人想从他迷恋的爱人的外表美中发现心灵美,结果没有发现心灵美,在外表美的背后只看到一个空虚的灵魂。一个人对心灵美提出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要求越高,就越难被外表美引入迷途。
缺乏内心美的人,通常总是极力显示外表美,想方设法讨得别人喜欢。这种人都是精神空虚、贫乏、智力和审美能力十分低下的人。对于有着高度的道德识别力的人来说,这种人的美,说得确切些,这种人的外表美,令他作呕。可是这种厌恶感通常都不说出来,只保留在内心里。对道德高尚的人来说,接受这种情感是真正的不幸:他原以为外表美令他迷恋的人也有着精神财富,可是他以整个身心热爱的并甘愿为之献出全部心灵的人,却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正直的人在爱情中考虑的是多献出些什么,而不只是求得快乐和满足。如果发现爱人是个不值得花费那么多精神力量的人,他就会感到懊悔。
夫妻间的性关系使双方都得到快乐的条件是,这种关系是以精神交往为前提的,是以确信外表美与心灵美——正直、诚实、崇高的生活理想——的结合为基础的。这种信心对姑娘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女人生来就肩负着一种特殊作用,所以姑娘在同小伙子进行精神交往时通常都提出严格的要求。
对一个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高尚的爱情的姑娘来说,最令她气愤和感到受侮辱的是,双方在进行精神交流之前,在双方就感情和未来问题只字未提的时候,小伙子就要求发生性关系。一个18岁的姑娘被一个强求发生性关系的小伙子给吓呆了,在最初一瞬间简直是不知所措。她不知道小伙子想干什么,随后给了小伙子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的“爱情”就这样吹了。后来这个姑娘哭哭啼啼地对母亲讲了全部情况:“我们几乎什么也没有谈。我想找个话题来谈谈文学、音乐,可是他不是一声不吭,就是说些听了令人羞得脸红的话。后来我谈起了美术,想寻找些共同语言,可是他在这方面的无知令我惊讶。我说我很喜欢拉斐尔的妇女肖像画。他回答说:‘是的,我去过特列嘉柯夫美术馆,那儿收藏许多妇女肖像画,可是我最喜欢摄影展览,姑娘的照片有多么美啊……’我心里想,也许小伙子喜欢技术,应同他谈谈这方面的事。于是我说起了宇宙飞行,可是他什么也不说。我们坐了下来,他突然要吻我……在这之前,我很喜欢他,他虽不大爱讲话,但人很朴实。我想,不爱讲话,可能是由于腼腆。现在我全明白了,他灵魂空虚,愚蠢无知。自从他对我无礼,我就特别厌恶他了,甚至不想再见到他。我对自己的轻信行为感到既痛心又可笑。”
这段话表明了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提出的严格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人即使有迷人的外貌,可是一旦暴露了在美丽外貌的后面是一个空虚、卑鄙的灵魂的时候,他也会令人厌恶。热恋中的人道德越高尚,彼此就越深刻地感到精神交往的分量。他们的爱情不是表现在尽快的性结合上,而是表现在从精神交往中获得快乐上。如果小伙子和姑娘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那么他们在恋爱的漫长时间里不会提出发生性行为的问题。这并非他们没有这种要求,而是有意地加以克制住了。他们认为,在精神交往没有达到一定深度之前就发生性关系,就是侮辱高尚情感,就是把它庸俗化。他们把婚前的恋爱期故意放得很长,觉得这样做是一种巨大幸福。对他们来说,爱情的全部魅力不是表现在性的结合上,因此他们会感到握手带给他们的快感比相互拥抱和接吻的快感还要强烈。只有那些认为爱情首先表现在彼此有着共同的精神需求的人,他们的日后结合才能给双方带来巨大的幸福,因为他们的结合将被高尚的情感所净化。
从上面援引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在道德修养、文化水平方面的不一致,特别是在智力和审美能力方面的不一致,会造成多么大的不幸,会多么伤害人的心。在我们的社会里,在人与人之间除了内心精神财富的差别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不平等现象了。因此,愚蠢被人们视为不道德行为,并不是偶然的。愚蠢同嫉妒、伪善、漠不关心等同样有害。社会舆论已普遍认为愚蠢的人不仅自己注定要过一种空虚无聊、目光短浅的生活,而且必定给别人带去不幸。在我们的社会里,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或力求获得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找到施展才能的场所。正因为如此,那个姑娘才沉痛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她认为是美的人实际是个蠢货。
在类似情况下,热恋中的人不是根据一个人有多少知识,而是根据他是否有理智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即使是有教养、受过高等教育、得了学位的人也可能做出极愚蠢的事来。相反,只受过七年制教育或中等教育的普通工人可能有一颗严于律己、热爱他人的心,以及非凡的理智。在人与人的精神心理关系中,凡思想贫乏、对别人的智力需求漠不关心、是非不清、态度暧昧、没有求知欲的人,那些在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中,向来把掌握知识、学习进取看做沉重负担而无所事事的人,是不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的。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狭小,他就越追求肉体快乐。在上述事例中,姑娘愤怒地拒绝“情人”的无理要求,这是因为她有着高度的自尊心。如果姑娘缺少自尊心,如果她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使男人得到快乐,而且只有自己的形体美和青春能给予快乐,那就要发生一场悲剧。恐怕没有一个姑娘不了解自己的退让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发生悲剧的原因是由于她们对幸福的理解过窄,姑娘们想献出她们拥有的一切,却忘掉了肉体结合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义务感做基础,热恋中的情侣要瞻望未来,要懂得生活的充实取决于一个人作为真正的男子汉和女人在进入共同生活之前的克己自律的能力。
在那种情况下姑娘们缺少自尊心和自豪感,这属于道德范畴的现象。造成退让的直接原因是,性欲变得十分强烈,不了解从心上人的精神世界中会得到更大的快乐。
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男人和女人需要同样地提高道德尊严和荣誉感,当然对女人来说尤为重要。关心女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女人来说,爱情和婚姻不应成为生活的惟一理想和目的。她们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越大,越是尽力发展自己的多种禀赋和能力,她们在同男人的精神心理关系中就越能处于平等的地位。
在我国,妇女在经济上和社会上的依附现象早已消灭了。可是在道德上,在日常生活中的依附现象却依然存在。在社会意识和我们社会每个成员的个人信念中,今后应当把对待妇女的态度,对待妇女社会作用的态度,看作是衡量人性的主要标准。
爱情也需要具有友谊的各种特点,如目标、观点、信念、生活理想的一致,彼此要求的一致。可是爱情是友谊的最高阶段。爱人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的一切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如果说人们为了在社会事业中实现共同目标而需要从友谊中得到互助的话,那么在爱情中除了互助之外,还有“相互属于对方”的一面。“相互属于对方”这种表现方法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拥有占有权。这与人们可以占有某种珍贵的物品不同,它意味着彼此都负有最高的道德义务。双方越是能以细腻的道德审美力来评价彼此的行为举止和道德面貌,就越会相信自己的心上人也能自觉地遵守我所遵守的各项要求,从而感受到更大的幸福。这种思想也加重了我对自己严守要求的责任感:遵守这些要求便可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由于我自己竭力严格遵守这些要求并竭力成为心上人的楷模,而感到快乐。相互属于对方还意味着除了我的良心是我的行为的法官外,心上人的良心也是我的行为的法官。我所走的每一步都要对心上人负责,就如同对自己负责一样。我不仅用自己的眼睛,而且用心上人的眼睛观察自己的行为举止,观察自己的道德面貌。心上人怎样评价我的行为举止?在同样场合,心上人会怎样做?我们的两颗心似乎融合在一起了。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同样是遵守心上人给我提出的要求。爱情的深度、相互属于对方的深度,全取决于良心的要求融为一体的深度。
由此可见,相互属于对方是表现在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上,而不表现在彼此审查对方的行为上,不表现在含着醋意监视心上人是否遵守共同审美原则所规定的各种要求上。信任,是真正爱情的姊妹;不信任、怀疑,是自己不相信自己,是自己的良心要求没有同心上人的良心要求融为一体的表现。如果彼此真诚相爱,就不会怀疑对方不忠。爱情,首先是互相信任。“忠诚”和“信任”这两个词在俄语中有着共同的词根并不是偶然的 。爱人之间越是相互信任,相互属于对方感也就越强烈。因此可以说,高尚、纯洁的爱情是培养良心、提高对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出情感评价能力的真正学校。对爱情不能审查,只能信任。如果一产生怀疑,就要审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此这般地下去,爱情的纯洁性就会荡然无存。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就会竭力用姑娘的观点、信念、要求来衡量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时当然不是逻辑判断而首先是感情成了他的行动准则。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不是去考虑需要怎样做,而每一步都受感情的驱使。爱得越深、越高尚、越纯洁,一个人对自己本人和周围现实生活的情感敏锐度也日益增强。如果在谈恋爱之前,小伙子对自己身上的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那么谈恋爱之后,爱情会唤起他对自己的缺点做出情感评价的能力,加深厌恶自己的缺点。
如果俩人相爱很深,就不要担心自己的心上人会迷恋上另一个人。对相互爱情缺乏信心的人,在这种场合才会醋意大作。相爱越深,信任越多。自己的心上人不仅可以同别的姑娘跳舞,挽她的手,视情况还可送她回家,姑娘不应为此担忧。相互属于对方感越强烈(按我们赋予这个概念的内涵),对相爱的任一方来说,在生活道德上遇到的另一新人的美,它更多地具有全人类的性质。这种美令人喜悦,令人激动,令人迷恋。
当然道德义务不限于信任,还表现为积极干预,为维护人的真正美进行斗争。人应得到爱情,但可能有失误,可能有迷惘。这里所说的斗争,不是说让不爱我的人以爱相酬,而是指要使对我以爱相酬但有着缺点的人提高心灵美的问题。要求以爱相酬,是违反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因为这有损于自尊心。关于这个重要问题,我将在后面阐述。可是,相爱的人为提高彼此的心灵美、加强道德修养所作的斗争,则是爱情的人道主义的最高表现。有一种人,他只爱对方的优点,而不理睬缺点,甚至也不让对方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是地道的利己主义。在生活中还有相反的情况:一旦心爱的人做了什么不体面的事,爱情立即烟消云散,相互冷淡起来。这种情况可说是道德审美关系中的一种只顾自己的表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说明没有真正的爱情。心爱的人对我的缺点抱漠不关心态度,会使我感到严重受辱,他伤害了我的自尊心,这使我不能不怀疑他所以需要我的爱,只是为了满足他的性欲而已。相反,如果我看到他为我的缺点感到忧虑和关切,我就高兴,因为他对我并非漠不关心。这才是情深意笃的真正爱情。
男女在婚前的精神心理关系越丰富,相互信任越深,这种干预也就越积极,其目的是使自己的心上人变得更美,更有道德;使他们的道德和智力发展朝着水平高并有着坚强毅力的一方取齐。因此,在一个家庭里,起主导作用的人不一定是教育水平最高的人,而是能做道德楷模的人,这不是偶然的。在精神心理、个人和隐秘的相互关系中,道德高尚的人所发挥的作用越大,越能推动社会意识迅速发展。
如果男女青年的关系是建立在高尚的道德审美关系基础之上的,他们就会逐步地了解彼此的生活观点和信念,以及对违反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所抱的态度。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后进者,不用对方指出或劝说,自己便会认识到他在哪些方面落后了,如果忠于爱情,他就会努力追求道德上的完美无瑕。在这方面,我们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使之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迅速成长,日趋成熟,享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一切都取决于人,取决于他们为追求高尚的生活在思想上所作的准备如何,而这种思想准备是他们于少年和青年早期在学校里开始获得的。
一个人对心爱的人所负的义务感,取决于他对社会舆论的尊重程度,以及他对自己所负的社会义务有多少认识。利己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自私的人是不会幸福的:他们自己不幸,也使别人不幸。利己主义者不会给别人以幸福,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幸福不过是占有什么珍品,不过是“主宰”别人的精神世界。对他们来说,宇宙就是从此开始,并到此完结。他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更不必说帮助别人克服它,因为他没有道德尊严,什么都以个人得失为准则。在男女的精神心理关系中,如同在社会生活中一样,利己主义者是危险分子。男性利己主义者较之女性利己主义者更为危险。因为他除了个人的缺点外,还有许多旧的思想残余,他把女人视做可以占有的物。同利己主义这种旧的残余作斗争,是维护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的纯洁性与道德高尚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在学生童年与少年时期,我们要教育他们每个人用社会的观点,用先进的道德观点观察自己,特别要观察自己对人的态度。
在婚姻中所表现出来的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更是纷繁复杂的。“生活不是从田野上走过”这句谚语是富哲理的。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常表现出真实的道德面貌。很遗憾,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外面的表现好似一个维护崇高理想的战士,可是在家里却是一个利己主义者,是一个专制暴君。有些人,按其道德发展水平来说,根本不具备结婚条件,他们娶妻或出嫁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行为;他们带着那么多的道德缺陷和轻浮行为闯入了对方的生活里,简直是一种罪过。
因为从法律条文上没有,也不可能规定如何判断一个人在道德上是否已做好结婚准备,所以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一个人来说,结婚不仅要承担法律的、物质的和经济的义务,而特别重要的是,在建设共产主义时期,精神义务被提到了首位。不仅对建立家庭的人来说,在他们的生活里是否充满精神财富要取决于家庭关系的性质,就是对全社会来说,也是这样。因为随着我们社会向共产主义迈进,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的家庭的道德心理作用,也在不断地增长。
有的年轻夫妻抱怨说,婚后头几个月的生活使他们大失所望,“爱情的诗篇”已从身边消失。造成这种不和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相同的:爱情之所以越来越淡薄,甚至完全消失,就因为他们是爱情至上者,太看重了爱情,把它摆到了他们未来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的第一位。
他们曾指望爱情会给他们带来取之不尽的幸福,使他们能尽情地享受肉体快乐和精神乐趣。当他们发现幸福并不像他们当初想象的那样令人心醉和取之不尽,对性关系的要求也不如婚前那样强烈的时候,便大吃一惊。
他们忘记了爱情之火,姑且让我做这种形象的比喻,“经常需要添加好燃料”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如果缺少这种燃料,爱情之火就会熄灭,冒出浓烟,不仅污染自己的家庭,也使别人遭殃。换句话说,这种爱情的内容太贫乏,在爱情中没有精神心理的一致作为基础,爱情只局限于肉体结合,这种关系的精神覆盖物太单薄,致使两人的关系变成了习以为常的赤裸裸的性关系。在这种毫无遮掩的关系下,日常生活中的纠纷和不和都暴露出来了。那些为真正的爱情不屑一顾的细微小事,也被看成是严重的大事。也许有人认为,他们夫妻关系日益变得冷淡的原因是住房条件太差或丈夫在工作中不称心如意。其实恰恰相反,困难只能使恩爱夫妻的关系更趋紧密,只有缺乏真正的精神一致,才会把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看过了头。
当然,保证物质上的需要是使精神生活丰富的极重要条件。但是,要克服暂时的生活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牢不可破的程度,取决于年轻夫妻赋予“相互属于对方”这个概念以什么样的内涵。如果说,性欲是促使他们相互接近的惟一动因,那么他们赋予这个概念的内涵就过于贫乏和片面了。他们会把向异性致意、微笑或同异性一对一地交谈看作是背叛行为,于是就醋意大作,争吵不休,直至去法院控告。很难说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道德审美需求。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动机、对道德理想的忠诚等这些极美好的东西,全被不信任、怀疑给玷污了。
在婚后怎样保持真正的爱情呢?怎样使婚前恋爱时特有的那种纯洁的富有诗意的关系贯串于夫妻生活的始终,而不只是保留于最初的几周和几天呢?这些问题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关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本身(怎样保持?怎样使?)就已经强调婚后的道德审美关系取决于人的意志。从道德教育这一概念的广义来说,存在的严重缺点是,青年男女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多是仅仅凭个人的生活经验。可是要知道,在这方面利用和发展人类创造的道德经验,是极端重要的。
生活本身的经验已回答上述问题。如果说,丰富的思想,多方面的社会、智力和审美需求,是婚前在思想和心理上取得一致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在婚后,这些需求的重要性更是成倍地增长。在婚前建立的相互属于对方的关系,是一种道德义务,到了婚后,它就变成了一种要求:要求双方在道德情操、智力和审美力方面不断提高自己,使之日臻完美;要求夫妻展开一种独特的竞赛。一个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取决于这种要求的标准有多么高。
对一个可亲可爱的丈夫来说,“我的妻子”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这个女人可满足我的需求,而首先意味着我要对她的道德面貌、她的荣誉负责,就如同对自己负责一样。她的荣誉对我来说,如同我自己的荣誉那样珍贵;我不允许她的行为违反我的道德理想,而我的道德理想,越是接近于先进的社会思想,越是符合于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我就越认为我的“合理的利己主义”是正确的。“我的妻子”这个概念的另一层含义是,竭力以心爱的妻子的理想和要求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而且让她亲自目睹这种情况。对人的高度尊重的全部意义就在这里。
相互关系越是按着上述方向发展,他们在婚后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就越纯洁,生物本能的属性就越趋高尚化,相互之间的依恋就越深,爱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天比一天牢固。夫妻的爱情,归根到底,是建立在长年的共同生活所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之上的。如果仅仅依靠青年时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这便意味着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感情。
家庭的精神生活,夫妻的精神需求,以及他们在相互交往和积极参加社会生活过程中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这一切都是社会道德中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今天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这些问题就更具有重要意义。年轻人在结婚以后在更大程度上应是自己爱情的创造者,而不单是爱情乐趣的需求者。这决定着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的道德水平。婚后,创造应当多于需求,如果不经常积累精神财富,性关系就不能进入高尚境界。
在婚后,爱人之间相互了解精神世界的过程迅速加剧了。这就创造了一种条件,使夫妻都有可能不断提高自己,使夫妻的道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平趋于一致,使夫妻能在精神生活各领域展开一种心照不宣的竞赛(夫妻越是努力展开这种竞赛,越是考虑得深入细致、有分寸,他们在婚后积累的精神财富也就越多)。
彼此有着相互深入了解的愿望,而且善于做到这一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也说明在相互要求中能够坚持高标准。应当指出,年轻人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这种品质的。有时候,丈夫或妻子对自己心爱的人在想些什么,为什么忧虑,有什么精神需求,毫不关心。有时期,一方谈起了自己在想些什么,他期待的不是对方给予什么帮助,而是理解、同情、深入了解的愿望,可是他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不想听,或是转移话题。这就使他感到受辱,于是从此之后两人逐渐疏远,彼此都漠不关心起来。即使双方都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但在这种情况下,疏远也是难免的。
夫妻双方如果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加强道德修养,不继续向前进,情况会变得更糟。在家庭生活的某一阶段,丈夫和妻子会突然把全部感情发挥净尽,以致彼此不能展示什么新东西,不能给家庭的精神生活增添什么新事物。爱情往往失掉青春的魅力,其原因也恰恰在此。一个人如能经常展现出一些新的高贵品质,给人以审美乐趣,那么就会谱写出新的爱情诗篇,而精神交往也会成为真正的幸福。如果一个人再也不能展示出新东西,就会开始感到寂寞无聊。有时甚至会导致出现这种情况:他们过去曾为短暂的离别而饱尝过痛苦,可是现在彼此却水火不能相容,都想单独生活,探寻排寂解闷的新办法,以使生活过得快乐些。无论这种探寻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总不免引起争执和纠纷,有时甚至把家庭生活变成了地狱。在这种情况下,离婚成了最正确的抉择,是在道义上可以得到谅解的出路。但是,决不是为了寻找新欢才断绝关系。
一个人的精神需求越贫乏,就越可能堕落,以致去寻找新的寻欢作乐的手段。对意志薄弱的男人和一些妇女来说,这种手段就是酗酒。男人酗酒,对妻子和孩子来说是个极大不幸,即使没有达到酒精中毒的程度,也是如此。酩酊大醉所产生的快感,是一种低级动物的快感,它使人的心灵越来越空虚,丧失人的一切优秀品质。有的丈夫认为酗酒比跟家人孩子在一起还要快乐得多,而一些年轻妻子对丈夫的这种行为采取容忍甚至姑息的态度,她们完全错了。还有的妇女,甚至想以毒攻毒,用酒把丈夫拴在家里,这种作法也过于天真和幼稚了。事情往往是从“饭桌上的几杯酒”开始,以到外边去酗酒的悲剧告终。
一些妇女想用一些漂亮的物品(服装、家具)来填补婚后精神生活的空虚。强烈的物欲使她们对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更加冷漠,并肆意歪曲道德审美评价的标准。应使物之美服从于高尚的道德审美要求,否则人就会变成物的奴隶。
感情的冷漠、彼此的疏远,这会导致丈夫或妻子主动去寻找新欢。他们认为,真正的爱情还未到来,精神空虚是由于一见钟情而缺乏真正爱情的结果。人可能产生新的迷恋,可是如果一个人想从新的爱情中找到丰富的精神生活,他必然要陷于新的失望。对一个善于创造精神财富的人来说,没有第一次、第二次……的爱情,只有惟一的爱情。冈察尔的长篇小说《旗手》中的主人公勃良斯基曾说:“那些朝三暮四滥用感情的人,最终应当感到自己一钱不值”。这是一个道德高尚、对爱情专一的人说的话,它含有深刻的真理。要你不再爱多年同你相亲相爱、同甘共苦的人,简直不可思议。真正的爱情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减弱,相反,会更趋强烈。我把自己的心灵献给了我热爱的人,他把自己心灵中的美和道德责任感也献给了我,我们同心协力创造不能再度创造的财富。在这种财富里,包括我们的精神进步,理智和感情的互相充实,儿女、家庭的荣誉和尊严,传统,对往事的回忆,诗一般美好的青春,以及青年时代的纯洁感情。这一切都在心灵深处留下了痕迹,以至在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时,不能不触痛心灵上的创伤。当丈夫或妻子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往往许多年,甚至一辈子也难以忘怀,他不能再燃起新的感情之火。这种情况并非绝无仅有,也不是“浪漫主义的痴情”。这是真、善、美的典型表现。人之所以不能忘记心爱的人,只因为他己经占据了他的心灵,他们的命运已经融为一体。















四、男女在精神上的一致
在我们的社会里,精神丰富的生活越来越具有重大意义。没有这种生活便不会有幸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世界观、道德、法律和社会审美观点,同个人的需求、目的和志向的和谐一致,已给一个人在精神生活的各领域,包括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领域给另一个人以良好的影响,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不仅个人的幸福,而且全社会的幸福,都取决于与爱情有关的精神交往的性质。随着社会的道德进步,人的高尚需求在人们的精神交往方面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我根据心爱的人对社会利益所抱的态度来判断他的道德面貌,判断他对我和对家庭幸福的态度。在我们的社会里,夫妻间倘能以这种高尚的幸福观来相互严格要求,那么,他们的家庭定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男女在精神上的一致,他们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的愿望,他们的相互要求对孩子的道德面貌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切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进步,对家庭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家庭不仅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上,而且在夫妻的道德教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这方面,高尚道德同美相结合,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相互交织在一起了。高尚道德与美的统一,在家庭里,在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的表现,较之在其他领域里的表现更为明显。由于这些是高尚、纯洁的,孩子便可养成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社会义务感。
生活日益表明,男女在精神上的一致、父母与孩子的观点的一致,归根到底,是全体人民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前提。力求同与自己同甘共苦的人保持精神上的一致,这是人的最重要需求之一,它如果得到满足,人便会获得幸福,内心世界也会日趋高尚。友谊日益成为一种精神需求。愿与自己忠实的爱人同甘共苦,被看作是最珍贵的财富。高尚的爱情,首先是以忠实可靠的友谊的形式展现在年轻人的面前的。在友谊这个概念里蕴涵着在劳动集体和家庭的精神生活中形成的一切新的道德品质。我国的生产关系、在我们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以及社会道德基础,这一切决定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同时决定对社会每一成员的智力与审美需求、道德信念提出的要求是严格的。我国人民不断摆脱了物欲,更多地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对他们的优缺点看得更为清楚了。精神生活的幸福和充实,不仅意味着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两个人进行精神交往,而且意味着他们周围的人也是道德高尚的。只关心个人的幸福,对其他人的不道德行为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是一种缺乏道德的人。因此,区电话局机械厂的42 岁工人弗拉吉米尔在关于共产主义道德问题的读者代表会议上的发言是发人深思的。他说:“我父亲对我说过,从前我祖父买了一匹马,他晚上不敢睡觉,彻夜看守着它,担心他的最贵重财产给人偷走了。世上有人侵犯私有财产,使他坐卧不安。现在,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我们百倍警惕地保卫着公有财产。但是,我们还有更为宝贵的财富,这就是人。每当我看到一个人做出有损于自己人格的行为,如侮辱妇女,我的心就久久不能平静。这种人比贼还坏,因为他盗窃的是精神财富。我把这种人叫做人类幸福的盗贼。当在你身边还有这种人的时候,谁也不会得到安宁。我们的幸福也不会是美满的。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年轻一代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要有一种焦虑感。一个人在谋求个人幸福的时候,决不要忘记社会的幸福。”
在这段话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他提出了一种思想,即在我们的社会里人对人需要有严格要求,这不仅因为人们都怀有自觉地巩固共产主义道德基础的愿望,而且都力求得到个人幸福和充实的情神生活。他周围的人倘能与他同样过着充实的精神生活,他就会感到心满意足,无比快乐。这是社会和个人和谐一致的最高表现,是在新人的意识中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的品质。
在我们这个时代,具备了缔造最高尚与最纯洁的关系的条件。一切先进分子的最崇高目的是关心社会的未来,是建设共产主设义。个人的前途是同祖国的未来息息相关的。 迈入生活的青年男女在谈到个人的前途时,总是把它同社会将要发生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在选择生活道路时,都把个人幸福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且对与自己有着共同的未来理想的人提出严格的要求。对心爱的人的优点、内心世界的美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看瞻望未来的思想在他的心里占有什么位置,在未来社会里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姑娘们对这方面的要求特别高,这与其说她们富于幻想,不如说她们对个人前途的责任感更为强烈。
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放眼未来,这在男女的相互关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爱情的高尚取决于对未来的观点一致。男女青年的精神需求越是丰富多彩,就越想了解心爱的人对未来的看法。有许多事证明,对前途漠不关心,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是一种缺乏道德、令人厌恶的品质。第聂伯河水电站工地的工人维拉,22岁,在给母亲的信中谈了她与维克多的关系。她痛苦地谈到她的忧虑和疑惑。“他是一个出色的工人,爱上了我,可是我总觉得可怕,我不能像信任自己的母亲那样信任他。有几次我和他谈起需要参加函授学习,需要热爱知识,因为没有受过中等教育将来就无法使用机器。我还多次提议过,两人最好能一同去莫斯科、列宁格勒、乌拉尔,观赏一下祖国风光。这种想法也并不难实现。可是他对此感到惊讶,对我说,‘你想得太远了,这有什么必要呢?要好好想想今天。工资并不算少,这就够了!至于将来怎样,走着瞧吧,况且这些事,你我谁也说不清楚’。接着又说,‘做这种旅行有什么好处呢?不会给我们增加什么东西,还不如用这笔钱盖房子呢!’‘我也不想再学习了,受了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又会怎样呢?工资又不会增加。瞧,你从大学毕业了,工资还比我少呢……’亲爱的妈妈,您说我该怎么办呢?我现在不愿意再和他见面了,也不想看他一眼。我这样做对吗?或者如他所说,我的行为过于古怪了。我和一个女友谈过我的疑虑,她说我是个幻想家。我感到我和他一起生活将非常寂寞无聊,不会有什么乐趣。现在全国人民都关注着未来,可是他的心肠为什么那样冷漠呢?为什么他嘲笑我所珍爱的一切呢?”
母亲做得对。她给女儿写信说,要珍惜在全体人民面前展现的最大快乐。“这种欢乐应当高于一切”,她写道:“今天在你的面前展现出光明、美好的世界。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活仅仅拴在家庭、厨房、喂鸡、养猪上呢?根据维克多的话,可以看出他对你的态度。显然,你一旦做了他的妻子,他就会要你退职,接着而来的就是对你的指责:我养活你。女儿,这种情况可糟得很啊!表面上闪光的,不全是美。美蕴蓄在人的心灵里。你很敏锐,这很好。任何时候都要倾听心灵之声。在要按照良心的吩咐去做你应该做的事。生活中最为宝贵的,是人。无论多么珍贵的物品也不能与人的心灵所创造的财富相比。”
新人的道德面貌的高尚,人对人的严格要求,恰恰是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先进分子在瞻望未来的时候,他想的不是要得到什么物品,以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要;他想的是精神进步,以及社会向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男女青年提出,今后要不懈地努力提高智力和审美力,要获得高等教育,这不是偶然的。 正如许多年轻人所说,他们有这种追求不是想在生活中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满足心灵的需要”。这种理想是有着坚实的基础的—— 人民都相信自己的祖国会有光明、美好的未来;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坚如磐石;相信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符合高尚道德的;相信人民不再为须臾不可缺少的面包而担心。社会理想照耀着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从全体人民都享有巨大幸福的观点来看,个人幸福的意义是不可估量地增大了。爱情不仅是这一代人的,也是未来各代人的欢乐和幸福的源泉。人们由此懂得了并深深体验到家庭的荣誉和尊严,并由此产生了对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圣洁和高尚道义性的向往。在相爱的人的心目中,他们的个人幸福越得到人民幸福之光照耀,家庭的荣誉感也就越强烈。
在这种放眼未来的观点中也展现了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相互属于对方的高尚情操。彼此忠贞不渝,这意味着两人决心沿着充满艰难险阻、但又无限光明的生活道路奔向既定的目标。在这条道路上可能遇到一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可是在忠实伴侣的帮助下,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属于心爱的人,这意味着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我决心献出全部力量。
即使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先进分子的爱情也有着相互忠贞不渝的高尚的道德基础。他们把争取人类利益视做个人的理想,为祖国的未来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两颗心的高尚结合,如果用这种概念的传统的诗的形象来表达,那么对他们来说,就是爱情的明灯里的永不熄灭的火。这些人的爱情本身就是年轻一代的道德审美关系的范例。教师的任务是把这种在先进分子的心灵里培育出来的高尚情操变成年轻人的行为准则。
可以说,现在有一些实际的伦理学问题令年轻人焦虑不安。其中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就是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兴趣和爱好的年轻人如果生活在一起会不会得到幸福?爱情能不能让这种人结合?他们提出这类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接近,已把从前相隔甚远的许多人的命运联接在一起了;通常称为智力劳动社会集团的特殊地位也已消失 了。关于人的知识素养的概念本身也有了崭新的内容。由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由于利用科技成果,这不仅改变了劳动的性质,也改变了人自身。通常所说的工人和集体农民,不仅是掌握熟练的劳动技能的人而且是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和各种兴趣爱好的人,按知识程度来说,许多工人和集体农民已远远超过某些纯脑力劳动者。普及中等教育对提高劳动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年轻人(特别是坚决选择体力劳动作为自己生活手段的人)越来越把获得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看作是提高自己的道德尊严的因素,看作是在与脑力劳动者的精神心理关系中保持平等地位的保证。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社会里,在获得教育的机会上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现象。热恋中的两个年轻人的两颗心,既会受到他们本人的偏见的影响,也会受到父母想给自己孩子找一个合适的配偶的执拗意志的影响。这种情况再一次表明,今天,人们精神生活的智力、审美和道德领域是怎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了。那种认为某些年轻人由于受过较高的正式教育而占有精神优势的看法,显然是一种旧道德的残余。有一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体力劳动者认为,获得教育是在精神上同脑力劳动者保持平等地位的途径。一些报纸和青年刊物在回答这些为广大青年十分关注的细腻问题时往往有许多奇谈怪论,说什么对这类问题不能规定什么章法,要考虑到每件事的具体情况。有些作者不是去深入地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并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而是严厉地批评那些要同比自己教育水平低的人断绝道德审美关系的青年男女。这就容易混淆是非,把问题搞糊涂了。要知道,对这个问题恰恰是需要确定一种明确的道德规范,应当向想了解这个问题答案的年轻人说,一个人的正式教育水平,同一个人的理智,同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一回事。重要的问题是,热恋中的年轻人对未来的看法要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取得一致,以及他们在将来想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为实现这种理想在精神上作了哪些准备。如果双方有这种精神上和思想上的一致,他们的爱情就会是高尚的、纯洁的。一个年轻学者能和一个女庄员结成终身伴侣,就因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在道德发展方面可能比有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的人高一千倍。放眼未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智力和审美力,道德尊严所具有这些主要特征也适用于精神心理关系的这一领域。安于现状、自我满足,是在道德上落后的表现。可贵的自感不足,是人的高贵品质。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智力的顽强意志,取决于他是否有着明确目的,是否放眼于未来。这种目的越明确,夫妻之间展开的竞赛也就越有鲜明的特点:他们惟恐有一个人落后,都争做一个不愧于崇高理想的人。我知道许多关于真正友谊和爱情的事例。开展这种竞赛,正是他们之间的友谊与爱情的一个特点。我在下面介绍一个饶有趣味的事例。
在基洛夫格勒州的一个集体农庄里有个姑娘,名叫波莉,19岁,她担任甜菜种植小队的队长。她只读了八年级,因为父亲病故而被迫辍学。她认识了村里新来的医生。他爱上了她。波莉娜却把自己的感情掩藏在内心深处。她喜欢这个年轻人,毫不怀疑他的真心诚意,可是她为一种思想而苦恼:他的文化水平比她高得多。她痛苦地发现,她所喜欢的年轻人对文学与艺术有着广博的知识,而她却是一知半解,孤陋寡闻。那个聪明、敏感的年轻人很快发现姑娘有一颗极骄傲的心。当他向她求婚遭到坚决拒绝的时候,他才恍然大悟,知道姑娘如果不能朝她既定的理想迈出重大的一步,是不会答应他的。在他们相识的最初几天,姑娘就说过,她想读完十年级,以后还想进大学。她正在上函授中学。她的朝思暮想的理想是做一位女教师。姑娘每当谈到自己的理想时都流露出一种纯真的愿望和极为振奋的面容,表明她对知识,对智力发展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得相当深刻。
姑娘的目标也逐渐地吸引住了小伙子。他开始帮助波莉娜学习,自己也下定决心要精通外科医术。他们向往着未来,他们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之中,确信愿望一定会实现。这是一种真挚、纯洁、高尚、持续多年的热恋。当他们相爱五年之后,姑娘不仅从中学毕业了,还读完了师范学院一年级,这时她才同意结婚。
他们的爱情首先是道德高尚的友情。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使他们的感情日趋高尚,彼此增强了道德义务感。
我们知道,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年轻人所强烈追求的生活理想是在精神上提高自己:获得教育,掌握劳动技能。这虽说是个人的目的,但是在我们的制度下,又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它是社会在各方面取得道德进步的因素。我们在上面提到的那个家庭,对年轻人有很大教育意义,它帮助许多年轻人正确地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这种家庭越多,就越容易教育年轻人,这因为在他们面前展现的道德理想是体现在他们心爱的人身上的,从而激发了自己的高尚情感和纯洁动机,对心爱的人更加产生好感和尊重之情。
今天,从事智力活动已成了全体劳动者的精神面貌的最重要特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道德审美观点一致基础上的结合,是道德极为高尚的现象。不用说这种结合可以推动结合的任一方获得智力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的孩子能正确对待体力劳动者——人类道德尊严的本源,而且使某些社会集团的特殊地位渐趋消失,这一切都是实现社会道德进步的因素。
培养能创造和增强道德审美一致性的纯洁动机,克服自私自利的企图,帮助心爱的人提高智力水平的决心,这一切全取决于道德尊严在年轻人的意识中树立的程度,取决于他们能否把道德原则放在其他动机之上。那种认为不同的教育水平对男女的精神心理关系的性质似乎毫无影响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但也不能过分夸大这个因素的作用。在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的长处:或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高于对方,而占有某种优势地位;或是能深刻理解理智在人的道德面貌形成中的作用,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并能帮助心爱的人进步。在第一种情况下,不平等使生活失掉欢乐,造成矛盾和冲突;在第二种情况下,不平等反而成了推动家庭成员提高智力发展水平、建立高尚关系的有利因素。
在道德意识、观点、信念和行动上的一致,是取得决定个人幸福的精神一致的重要因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是一种极高贵的品质,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灵美。对爱情来说,最不能容忍的是口是心非。在这种恶习中潜伏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德义务的背叛。说谎、欺骗,是爱情的大敌,是人类最圣洁的感情的大敌。在爱情的道德义务中有一条要求,即热恋中的人要彼此敞开心扉,如通常所说,互表衷肠,吐露自己的全部思想。在这方面的隐讳、不坦率行为,是自私的一种表现。在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中,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表现虽说是形形色色,但人的心灵对它们的任何表现都是非常敏感的。相恋的任一方发现对方不愿让自己分享快乐和悲伤,不愿取得精神上的支持,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利己主义。
姑娘能原谅小伙子的一切,甚至原谅他的行为粗鲁、酗酒,但是不能原谅他的口是心非、说谎。因此,最狡猾的伪君子和骗子往往故意装扮成天真的鲁莽汉,想以此来麻痹姑娘的警惕性,转移她的注意力。
热恋中的人都具有向对方敞开心扉、表述衷肠的真诚愿望,使对方了解自己对生活的观点,这是高尚爱情的最鲜明特点。道德高尚的人,其恋爱观也必然是高尚的,而道德败坏的人才故意装模作样,令人厌恶。当然,表述衷肠不完全靠自白,而要竭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自己也说过脏话的小伙子,当他知道自己的姑娘对说脏话不能容忍的时候,便会对在姑娘面前说脏话的人感到气愤。如果他对姑娘爱得深,那么他的气愤决不会是伪善的,不是投其所好,而是对说脏话感到可耻,同时对自己过去说脏话的行为也感到懊悔。这就是真挚爱情产生的力量。
观点和信念,首先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上。哪怕是微小的不真诚、不坦率,但也说明一定的问题。心爱的人在赴约时迟到了几分钟倒没有什么,但如果不止一次地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一个人的品性上的缺点:粗心大意,不尊重人,不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小伙子如果不知道他同姑娘争论的书籍内容也倒没有什么,如果不懂装懂,说谎,故弄玄虚,那就不好了。如果从友谊角度看,似乎这对爱情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其实不然。高尚的爱情是同说谎、欺骗、口是心非的行为完全不相容的。掩盖事情真实情况的任何企图,即使是微小的企图也会引起心爱的人的注意,结果弄巧成拙,更暴露了自己。在道德心理方面,道德审美评价不是取决于是否有先见之明,是否可避免犯错误,是否有过神机妙算,而是取决于我在心爱的人的眼中实际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如果是真诚、坦率的,甚至犯了严重错误也能得到谅解;倘若口是心非、撒谎,即使是小错误也难得到宽恕。
相爱的人在对道德面貌、人性的标准上的观点一致,是来自对未来的观点一致。相爱的人是否会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交往,是否会有个人幸福,这都取决于他们的观点同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密切程度。家庭的荣誉也完全取决于此。以共产主义道德、社会意识为指导的个人理想,正在不断地发展、深化,成了进行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每个人的理想和人性标准都是忠于崇高的社会理想、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正直 、诚实、个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那么相爱的人就会极度尊重在对方身上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优点。有一种人心地善良,循规蹈矩,行为检点令人无可非议,从不受人指责,但是他们并不值得尊重。只是消极地服从道德规范,这种人并不会养成受人尊敬的高尚道德。另外,经常怕别人说自己不好,也会变成一个利己主义者。一个人只有抱着为崇高的社会目的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才能以高尚的态度对人。总之,对爱的追求会使人产生一种警觉性,会提出高尚的要求和严格的道德审美评价标准。一个人的美之所以能够以其魅力感染别人,不是由于他的故意炫耀,倒是由于他的默默无闻。每个人倘能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这就会使他的外表美更富有魅力,更有利于在彼此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爱情。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心灵充满了对某种高尚事物的热爱时,他才值得别人去热爱。
教育人们去追求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培养人们对工作、活动的美好感受,这也就是形成和发展我们在前面说的那种道德审美感,而它也正是人们建立高尚爱情的条件。情感教育的任务,自始至终应当是培养人对美的态度,而这种美是从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中产生的。一个人对人世间的美的态度,与其说是属于理性和逻辑的态度,不如说是属于情感的态度。这种态度应当成为人对人的道德审美评价的标准,成为人们之间建立精神联系,即结成友谊的出发点。
友谊是高尚爱情的学校。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学会与人结成真挚友谊的人,没有在同有着相同观点和信念的挚友进行精神交往中感受到巨大幸福的人,也不会感受到爱情的巨大幸福。在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说友谊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对周围世界所抱的情感态度,对其他人所做的情感评价,对好事与坏事的态度,它们的鲜明性、深刻性和积极程度,完全取决于友谊和相互关系所具有的高度思想性和道德纯洁性。友谊的高尚作用,恰恰表现在它能通过感情体现出最崇高的道德观念、概念、规范和原则。例如,对信念的坚定与忠诚、原则精神,能使真正的朋友对一切违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持毫不调和的态度。一个人没有必要把自己朋友的一切行为的细枝末节都了解清楚,可是,他发现自己朋友的行为高尚可取,便会感到喜悦,相反,发现自己朋友的行为卑鄙可憎,便会感到气愤。这种深厚的情感反应,当然不是下意识地了解朋友的内心精神世界的结果。相反,这个世界的大门是在相互精神交往过程中逐渐敞开的,敞得如此之大,致使他们已能概括出自己朋友的精神面貌的一些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他的表里完全一致的结论。这种一致表现得越明显,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就越牢不可破,越丰富多彩。一个人如果能以高标准对周围世界做出道德评价,那么即使是朋友的微小缺点,也会在他的感情上引起严重不安。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他一眼便可看得清清楚楚,因为他对自己的朋友已了解入微。他发现的问题,可能是属于他的朋友的行为严重违背了道德规范,也可能是朋友的行为又一次展现了内心精神世界的高尚品质。他对前者感到极端愤恨,对后者感到喜悦和幸福。
相互进入对方的内心精神世界,这是真正的友谊所具有的一个特点,也是真正的爱情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在夫妻生活中,丈夫的一种乍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行为往往会严重伤害和激怒妻子。这是因为妻子的道德敏感性极强,对丈夫内心深处的各种隐私洞若观火,他的行为,在她看来,不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是他的思想的反映。如果丈夫不理解这一点,那么就会认为妻子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吹毛求疵,可以不加理睬。一往情深的恩爱夫妻发生不和,常常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们应当教育青年人学会真正的交友之道。这并不是说要给他们开出许多现成药方,如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履行对朋友的义务。很遗憾,在一些学校的实际教育工作中还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试图教儿童怎样择友,怎样发现朋友有哪些行为值得称赞,哪些行为该受批评。乍看起来,这种教导似乎无可责备。因为行为守则是根据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制定的。其实,这种作法是不妥当的,它把友谊首先建立在对别人的要求上。高尚的友谊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能建立起来:第一,一个人对什么是真正美,什么是真正人道,应当有个清晰的概念,而这种概念应当是富有情感表现力的,就是说,美、高尚气度应当引起人的迷恋;卑鄙行为、精神反常应当遭到厌弃。第二,一个人对自己应当有敏锐的情感嗅觉,就是说,要有高尚的良心,要善于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一个人的关于道德理想的概念、关于理想的人的看法,越富有情感色彩,那么他也就会越严格地要求自己,在精神上越迫切地需要友谊。需要友谊并非是想用它去填补时间的空白(这是对人的极不尊重),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力量同另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结合在一起,并更加确信做一个善良的人才是最大的幸福。一个人的关于道德理想的概念越是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就越严格,在友谊中的道德义务感也就越强烈。在教育工作得到正确组织的情况下(使集体生活具有高度思想性,这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从少年时期就向往这种友谊了,而在年龄稍长的时候,即在进入青年早期的时候,这种向往会变得更为强烈。因此,让孩子在少年时期,特别是在进入青年时期,树立正确的观点和信念是极端重要的。让他们在意识中形成关于什么是好人、正确的人(按孩子们自己的说法)的概念,并且在积极的行动中亲身体验这种概念,这也就是说,他们首先要对一切背离理想和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持不可调和的态度。
我想再次强调一下,在形成这种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一般说来,对周围世界善于做出积极地反应,这是青少年的特点。当对各种现象做出道德评价时,在人的内心深处激起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让每个学生在少年时期对精神高尚的人产生深厚的敬佩感,能热爱这种人,高度尊重这种人,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实际上,对人的信任,对人性美的信任,也取决于此。如果缺少这一点,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心灵将是空虚的,生活中出现的微小挫折也会使他产生无谓的抱怨,失掉对自己力量的信任。所谓精神空虚,就是说一个人在精神上一无所有,这是一种致命的缺点。空虚的心灵贪婪地吮吸一切坏东西,难以接受好的影响。因为空虚、精神贫乏本来就是一种缺陷。
教育工作的经验使我们确信,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为一种道德理想所鼓舞,他们就会在自己的友谊中自觉地提出一种崇高的目标,并把实现这种目标看作是个人的幸福。这种情况常出现在青年早期,这时伟大的生活,建设共产主义的宏伟前景展现在他们的面前。提出一种目标,是他们忠于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原则的一种特殊誓言。据我所知,有两个年轻人,他们在17岁的时候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目标:不毁坏护田林带的一棵树,让自己的家乡变成一座花园。他们建立了保护大自然财富的青年小组,保护森林。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留在集体农庄做机务员的时候,还利用余暇时间培植果树和观赏树的树苗。
在这种友谊中,忠于誓言、原则和理想,具有重大的意义。践踏道德义务被认为是一种不履行誓言的行为。
我们的任务是让每个学生在进入青年期的时候都能达到这样一种道德发展水平:能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同其他人的精神力量结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结合已成为他们的本性上的需要。在有这种需要的地方,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这种友谊对男人的成长是特别重要的。由于人类道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男女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更多地取决于男人的主动性,取决于他向女人敞开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决心。这样说不会缩小女人的作用,不会妨碍她享有平等的权利,相反,会提高她的尊严。因为在同丈夫的精神心理关系的一定阶段,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是她充满自豪感,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在谈恋爱之前,男青年如能在友谊中向另一个人敞开自己的心扉,承担道德义务,使友谊经受住各种考验,这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他获得了培植真正友谊的符合道德的经验,那么他同姑娘的交往也会保持友谊的性质,这对个人生活的幸福、家庭幸福起着决定性作用。
没有友谊的爱情是浅薄的。许多卓越的思想家、作家、艺术家都有过诸如此类的见解。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德义务感越来越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我们今天的实际生活已特别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时代的先进人士认为,真正的人性,一方面表现为欣赏心爱的人的美(心灵美和外形美),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心爱的人在社会、劳动集体、家庭里的道德面貌负有高度责任感。总之,真正的人性表现为两者的有机统一。我认识30 多个男人和女人,他们在谈恋爱之前经受过诚挚友谊的锤炼。他们对友谊提出过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目标。他们的生活有着一个极大的特点,即不仅保持而且不断加深同心爱的人在精神和道德上的一致。
在同心爱的人保持精神上的一致方面,下列情况具有重大意义:他们对自己主观世界(感情、思想、体验)的作用和地位的看法取得一致;对人民的重大的精神与道德生活的看法取得一致;对道德进步问题的看法取得一致。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对别人的尊重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人类的道德进步中,崇高、纯洁、高尚的感情所起的作用虽然很大,但如果过高地估计它的作用也难免不犯严重错误。不是爱情激奋道德,而是相反,由于有了高尚道德,人才可以理解爱情的高尚和美好。那些想把精神一致建立在视爱情为性欲上的人,恰恰是不珍惜爱情的。他们竭力把整个精神生活说成是接吻和争风吃醋。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目标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爱情就会变成地狱。理解这些真理,对建立充满活力的家庭精神生活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丈夫和妻子越是懂得缺乏高尚精神生活的爱情不会变成一种感情享受,越会竭力给自己的生活提出社会目标。
别林斯基写道:“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想把幸福大厦仅仅建立在爱情之上,并在内心指望自己的一切意愿都得到充分满足,他将是不幸的……如果我们生活的全部目的仅仅在于谋求我们个人的幸福,而我们个人幸福又仅仅归结为爱情。那么,生活将变成暗无天日、遍地荒冢、布满尸体的荒野,变成阴森可怖的地狱,而严峻的但丁在诗歌中天才描绘的地狱形象也会相形见绌。” 如果说在别林斯基时代,不能沉迷于个人幸福,那么,在我们今天如果这样做,必然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无所作为,陷入个人感伤和悲痛的小天地里。如果说,别林斯基在当年就已经看到,“除了内心世界”还有“伟大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伟大世界里,思想变成事业,高尚感情变成豪迈行为”,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世界不是展现在个别战士的面前,而是展现在全体人民的面前。只有除了外形美,人的心灵美和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展现在人的面前的时候,情欲才具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联系、道德义务的性质。当为实现崇高目标的斗争变成真正的激情时,情欲就不再是目的了,心上人也成了共同战斗中的战友。情欲不再是目的,人会趋于高尚,思想会主宰情欲。一个人如果对同自己心心相印,为崇高目标奋斗的人信守忠诚,那么这种对爱情的忠诚,就会成为一种道义力量。道德修养如果达到如此高的境界,爱情就会跳出家庭的狭小天地,进入别林斯基所说的“伟大的生活世界”。关于对爱情忠诚这个极为重要的题目,我在下面还要论述。
对个人幸福和全人类幸福的真正范围的理解,丝毫不会使人感到压抑,相反,它会提高人的思想,因为在他们的内心已唤起了用高尚的精神需求去充实全部生活的愿望。一个人对这种范围的理解越深,他用崇高的志向和目标来充实自己的爱情,防止爱情陷于只追求肉体快乐的小天地里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对个人幸福和人类幸福一致性的理解,可以预先防止由一些微小纠纷和不和睦而演变成的悲剧,免使生活遭到不幸。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有损于人的尊严、令人同情的悲剧是屡见不鲜的。年轻夫妻之间出现“尴尬局面”和难以解决的矛盾,究其原因大都是由于人们按其个人爱好建立了小天地。不言而喻,他们在这种小天地里到处碰壁,缺乏赖以寄托的高尚精神。在有些夫妻的精神生活里只有爱情,他们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的琐事伤害了虚荣心,或受了委屈,彼此之间几个星期不说话,听任区区小事刺伤自己的心,有时还故意火上加油。双方还千方百计找出什么“观点不同”、“性格不合”来,使悲剧愈演愈烈。其实这些人根本不具备精神心理交往的条件,他们在确定自己生活的崇高目标前,就不该匆忙结婚。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智力需求、智力生活的积极性起很大作用。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一些特殊情感的流露上,表现在同其他人进行智力交往中,表现在使建设性劳动具有创造性上。我们已经说过,在男女的精神心理交往中,智力生活的范围已变得越来越大。在缺乏广义的共同的智力需求的人们之间,不会建立起真正的道德审美关系。这在人们意识中日益变得根深蒂固的有关知识、科学、智力发展的社会观点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见多识广的聪明人不仅有风趣、有诱人的魅力,而且是令人喜欢的、能给心爱的人带来幸福的人。
懂得智力活动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幸福中的作用,人对人就能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在道德审美评价方面,把一个人的智力需求是否丰富、是否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力日益放到首位。如上所述,共同的智力需求把相爱的人联结在一起,在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知识量,不是正式的教育水平,而是一个人在智力上提高自己的愿望、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对智力财富的道德审美评价是颇有特色的,因为深挚的爱情和相互尊重不是靠知识的蕴积,而是靠理智培育出来的。这种理智表现在一个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所持的观点上,表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表现在求知欲上,以及认清自己智力的发展远景上。在这方面,谦虚、不满足于现有水平、提高自己智力的愿望,也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并在独立劳动生活过程中得到深化的全面发展,对爱人之间进行充满道德审美内容的智力交往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我知道一些家庭,不仅丈夫和妻子的教育水平不同,而且就其工作性质来说,似乎他们的智力需求也完全不同。例如,丈夫是集体农庄的机务员,妻子是教师;丈夫是大田生产队长,妻子是药剂师。可是恰恰在这些家庭里洋溢着共同智力需求的浓郁气氛。这是因为丈夫和妻子除了有自己的狭窄职业方面的兴趣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共同需要,如获得关于自然界、人、社会生活、艺术的知识。过去已有的知识不再具有决定性意义,至为重要的是要不断发展和满足自己的智力需求,扩大和加深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做机务员的丈夫和做教师的妻子,都喜欢读科普读物,收藏了许多学术著作和文艺书籍。在这个家庭里,相互交谈和争论的问题很少直接同丈夫和妻子的本职工作有关。竭力获得全面发展,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这种情况使丈夫和妻子相互更加依恋。这种家庭不仅有舒适的房子、工作后的恬静休息,而且首先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丈夫和妻子无论谁了解到科学、技术、艺术任一领域里的新知识,都想同心爱的人交谈;与心爱的人共享欢乐,欢乐也会随之倍增。在节假休息日,丈夫和妻子不想离家到什么地方去,他们感到与家庭亲人一起度过休息时间是人间最大的欢乐。
具有不同的智力需求的夫妻,经常进行精神交流可以提高自尊感和对别人的尊重。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对别人的工作、活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理想,有什么样的需求。在一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如果能高度尊重别人的道德尊严,就容易接受一切美好事物,这是这种家庭的一大特点。全国家喻户晓的一些苏联人的高尚行为,对这些家庭来说,也是引以自豪的骄傲。
全面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年轻一代认为,自己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物,而在于有充满活力的精神生活和多种多样的智力需求和审美需求。
我曾研究过受过普通中等教育的工人。材料表明,一个人是否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不是他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各种知识起主要作用(当然也起很大作用),而是他的求知欲、发自内心的进取心。家庭生活的幸福也与一个人是否有这种品质有关。
机器制造厂电焊工瓦西里,26岁,是从十年制学校毕业后来厂工作的。他在参加工作后的头三年里,就掌握了四种专业。激励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动因是不断提高技艺。年轻人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目标:一年掌握一种专业。他的兴趣极为广泛。他潜心钻研无线电技术和植物学;他对哲学论文和专题学术报告极感兴趣;他酷爱文学作品,读过俄罗斯和外国古典作家、当代作家的许多作品。他的个人藏书达两千多册,还收藏了现代画家的复制品。我编写了他在五年间读过的书单,共列出了二百多种涉及许多知识领域的书。只要看看他读过的书就可以知道他是个见多识广、兴趣广泛的人:论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与惠特曼的抒情诗集,快速切钢法与耶弗列莫夫的长篇小说《安德洛墨达的忧郁》,并排放在一起。
一位工人的妻子是中学教师。她说:“怎么能不担心丈夫超过我呢。有时他谈到一项新发明、一本刚出版的新书,我全然不知道。沉默,这不仅说明自己不知道,也说明自己离心爱的人远了。”
我援引了一些人的精神生活的典型事例,从中可以看到,在他们的精神面貌中已经反映出未来人的一些特征。现在,在工人和集体农民中这种人还不占多数,但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是,劳动者随着兴趣变得越来越广泛,眼界也宽了。他们对年轻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特别是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文学、艺术知识)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是从实用观点出发,感到在劳动中需要利用人文科学知识,而是感到为建立男女之间的道德审美关系需要这些知识。我曾听到一位年轻妇女说过,她是怎样通过函授和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树立起自己的道德尊严,在精神上同丈夫居于平等地位的。她一再强调说,必须不断提高智力发展水平,决不能自甘落后。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理解和珍视艺术具有重大意义。相爱的人有高度发展的审美力,这是建立高尚的、精神生活充实的爱情的保证。审美观点一致,懂得音乐、美术、建筑、雕刻、戏剧、芭蕾舞,使两人变得更亲近,使彼此敞开心灵深处没有艺术的钥匙就难以打开的最隐秘的一角。对艺术作品作审美评价,这就不是消极的欣赏艺术,而是对生活持有积极的态度。创作,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阶段,它实际上是从审美感中产生的。通过心爱的人对艺术作品所作的评价,通过她的感情,就不仅知道了她对世界的看法,也知道了她对自己、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的态度。如果她的心灵是高尚的,感情是圣洁的,那么她对美的态度就会使我的心灵趋于高尚,而且她对别人的美也会产生爱慕之情。
积极欣赏艺术作品之美,能使人产生高尚的精神需求,即同其他人进行道德审美交往的本性需求。审美快感,按其本质来说,不能只是我个人心灵中的财富,我需要同自己心爱的人分享这种情感。一个人欣赏艺术的感情越是高尚,越是无私,他的心肠也就越慷慨好施,给自己心爱的人带去的快乐也越多,对他对美理解得也越深。
艺术,这是以概括形式体现在思想、判断、观点、兴趣、情感中的人类美。这种美的财富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善于掌握这种美的人,自己也会变成美的人。懂得和深刻感受艺术之美,会给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甚至外貌留下不可泯灭的印迹。相爱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精神一致,是精神一致的最高阶段。在这种时刻,相爱的人亲密无间、相互敞开心扉、互诉衷肠的情景,犹如两人融为一体了。
年轻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因缺少共同语言而中断精神心理交往的情况,并不罕见。在男女青年的意识中已经牢固地树立起一种观点:单讲究穿着,注意外表美,是远远不够的;爱情需要更多的智力财富,而且这种财富应当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对心灵美的道德审美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
许多事情是值得注意的。它们首先表明我们的人在精神上有了迅速的进步,他们的个人幸福观十分高尚、纯洁。当然,还需要从更多方面做出概括。毫无疑问,我们所说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以免在“重大问题的争论上无言以对”。全面发展同人的道德面貌有着直接联系,这是显而易见的。智力的全面发展,使人获得无价的道德财富,即情感财富。了解文学、艺术、人的心灵,这会使人日趋高尚,使他能更敏锐地体察其他人的欢乐与悲伤。
情感财富能帮助一个人对其他人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真正本质,是靠敏锐的情感来识别的。在人所有的全部情感中都含有某种程度的道德因素,它的多寡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经验,也就是说他给了别人什么,向别人索取了什么。给予别人的,当然不仅是就物质方面而言,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在内。一个人只有吸收了人类的道德经验,他的感情的道德色彩才会是高尚的。首先是文学、艺术给我们提供人类的道德经验。
一个人的知识、发展情况,总之,他迈入生活前的准备如果是片面的,那将是危险的。近来在年轻人中间流传一种观点,即知识的实用价值是学习的决定性动因。他们说什么只要学习那些能保证在劳动、科学技术进步中获得成就的知识就足够了,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掌握那些无实用价值的知识。何必要学习心理学、逻辑学这类课程呢?何必要深入研究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感受呢?这些看法,我是听高等技术院校的学生讲的。这种看法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危害极大。产生这种看法的一个原因,可以说是由于以十分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来解决学校改革中的一系列的问题所造成的。在确定学校的教学内容时,不能把对生活和劳动的实用价值作为选材的惟一标准。心理学、逻辑学从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取消了,据说是由于有人说这些课程在劳动训练中不起什么大作用。不应当忘记,人的生活不只是劳动;虽说生产劳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要知道人类的道德经验是在科学和艺术中得到体现和概括的。新人应当是具有高尚情感的人。因此,人文科学知识具有特别重大的教育作用。
在形成学生道德面貌时期所培养的情感,不应局限于认识周围世界。感情应是积极的。学校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要爱憎分明,感情丰富。一个人到了成年时期,他的情感、爱情是否高尚,取决于他在青少年时期爱什么,恨什么,同情什么。总之,既能爱又能恨的人,他的情感才是丰富的。根据一个人恨什么,可判断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吹毛求疵、好占便宜、嫉贤妒能、精神空虚、鼠目寸光,这些都会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不友好的感情。这种感情损害人的尊严。一个人的真正原则性、无私精神、精神生活的充实表现在,他所憎恨的不是人,而首先是违反共产主义道德的各种现象。可是由于加以道德评价的现象不是抽象存在的,而是表现在人的行为、相互关系、激情之中的,所以对不良现象的憎恨之情就表现为同破坏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人进行积极的斗争。道德高尚的恨,不是恨那个因一时迷惘而犯了错误的人,而是为了从错误中把他挽救过来所进行的积极斗争。这种斗争,是挽救人的斗争。这种恨会使一个人无所畏惧。那种能对事不对人的人,具有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他对自己的缺点毫不留情,决不会做不道德的事。这种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极为敏感,这也恰恰是从道德高尚的恨中产生的重要道德特征。
在我们的社会里,一部分人还在意识中保留着同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同共产主义道德格格不入的旧思想残余。在社会道德进步中,在共产主义建设中,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起的作用越大,让对旧世界毫不妥协的精神贯串于我们每个公民、特别是青年人的个人观点、活动和行为的动因中去,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一个人头脑中的某些旧残余,乍看起来不像是他的精神面貌中的主要东西,但对此也不能掉以轻心。共产主义教育的,当然包括自我教育在内,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就是对人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似乎一切全好或一切全坏。在很多人身上。优点和缺点常常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痛恨旧世界的社会恶习,这并不等于痛恨有这种恶习的人。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都应当用于达到这样一种目的,即在人们进行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交往过程中,彼此要反对存在于意识中的旧思想残余,并发展和巩固一切先进的思想。高尚的爱情在这种相互影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人能憎恨原本是旧世界一种恶疾的道德缺陷,如果他对自己的缺点毫不姑息留情,那么,他就会用全部精神力量,或如莱蒙托夫所说,用他的全部精神力量使自己的心上人变得更美,帮助他克服掉缺点。
这种爱情不仅意味着欣赏心上人现有的美,而且意味着看到他的未来美,更艳丽夺目、更高尚圣洁的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爱情的真正人道精神就表现在善于发现心上人存在的缺点,并帮助他克服这些缺点。富有人道的爱情,这一概念的全部意义就是争取人的斗争。对在这种斗争中展示了精神力量的人来说,这种斗争是一种锤炼精神的特殊学校。战胜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东西,对人来说是最珍贵、最美好的。相信自己事业的正义性,相信战胜艰难险阻维护的伟大原则,这一切很快对所争夺的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的优点更加发出绚丽光彩,使他对缺点更不留情。
为在男女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确立真正的美所进行的斗争表明,我们社会的人已经取得巨大的道德进步,他们已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这还表明,对我们社会的先进分子来说,没有建立精神心理一致的爱情,对内心精神世界的美没有一致看法的爱情,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与上述观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对缺点漠不关心、缺乏高尚道德的爱情。有些人对爱人身上的缺点总是视而不见,并竭力使自己相信,缺点并不会减少爱人的美的魅力。我们还时常听到一种奇怪的议论,说什么真正的精神联系表现在爱其人的本来面貌,不要刺痛他的伤疤,不是揭露他的短处,等等。
缺点与缺点不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缺点,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小毛病,而且指那些与道德面貌有关、与道德情操不相容、侮辱人格、把爱情视为肉体享乐的根本性缺点。即使属于这方面的缺点,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缺点的产生是由于利欲熏心、 利己主义、想侮辱他人的人格,例如,想发财,往上爬,阿谀奉承等。另一类缺点是属于一时迷误,不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实质。
人,是一个极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常一身兼有相对立的、甚至截然不同的品质。一个人即使有某些缺点,甚至是严重的缺点,但他所具有的优点也能博得别人的青睐,甚至爱恋,因为相信他的缺点是可以克服的。一个人在性格上的矛盾往往导致在生活中产生各种矛盾。
道德高尚的人对一个缺点和优点形成强烈对比的人不会一见钟情。一个人的优点常被缺点遮盖住,令人难以发现,难以看清,并难以谅解。可是,道德高尚的人对这种爱情还是怀有信心,他相信可通过施加积极影响的办法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令他产生爱恋之情的,不是现在的他而是未来的他。如果用这种观点看未来,那么在一个行为不端的人的心里也会唤起高尚、纯洁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严格要求的感情,它不容许对缺点抱姑息和调和的态度。如果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产生了这种感情,他就要为维护真正的美而进行斗争。但进行这种斗争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如要求一个人对一个道德败坏、不仅损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别人的尊严的人保持爱情那样困难。这种斗争和这种爱情需要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使人日趋高尚。这种斗争的胜利不仅给人带来最大快乐,而且在人的身上培植了共产主义道德中最为高贵的品质,即相信人。
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斗争的鲜明事例。在1959年的《青春》杂志上刊登过关于一个姑娘的有趣故事。她碰上了一个有过前科、且被怀疑犯有新罪行的小伙子。她在他身上发现了人的一些优秀品质,她相信他是可爱的。通过来往书信中的片言只字、寥寥数语传达了情谊,建立了爱情。这种爱情,真可说是步履维艰,矛盾重重。爱情的幸福是相爱着的两个人付出了巨大的斗争代价才换得来的。对姑娘来说,这是使另一个人变成好人的斗争,对小伙子来说,是同自己的缺点作斗争。小伙子已习惯于厚颜无耻地对待妇女,他心里想,姑娘将经不住他那明媚的双眸和美丽的卷发的诱惑。可是她用愤怒和不满回答了损害她的尊严的行为。姑娘让他明白,只有在将来,在她为之斗争的人自己也同自己作斗争的时候,才谈爱情。小伙子终于理解了什么是人的美,并感到自己的行为太卑鄙可耻了。他在内心里产生了一种愿望,决心做一个无愧于纯洁、高尚爱情的人。他挽救自己的斗争,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斗争中遇到过挫折,犯过新的错误。这种斗争的结局完全取决于姑娘的刚毅精神、原则性和耐心。只有姑娘已确信小伙子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自惭形秽的时候,才同意把自己的命运同他拴在一起。这时他已完全是一个新人了。他开始重视学习,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个小伙子的母亲向姑娘说了一句话,恰到好处地阐明了这种挽救人的斗争所具有的意义:“你使我的儿子第二次获得了生命。”
如果说一个真正的人甚至能在一个行为不端的人身上发现好的品质,那么又该怎样对待有着这样或那样微小缺点的人呢?生活表明,真正的爱情表现为相爱的人彼此不断锤炼道德情操,使之日趋高尚、完美。我知道一些妇女,她们既耐心又坚决地帮助自己的丈夫克服诸如自私、虚荣心、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的缺点。我们所指的这些缺点,不是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缺点同优点常常奇异地交织在一起。只有那些能在爱人身上首先发现并十分珍视高尚品质的人,才能很快发现并认清这些缺点。缺点对感情的影响极深。真正相爱的伴侣不是用逻辑分析去发现缺点,而全靠感情的敏锐。克列明楚克汽车制造厂的年轻女工莉季亚讲的故事是很有趣的。这个年轻妇女向她的父母讲了她是怎样对自己丈夫进行再教育的。
“他是一个出色的工人,特别喜爱劳动,愿意帮助同志。可是我发现我丈夫听不得别人对他的议论,他简直痛苦难忍。如果谁发现了他的什么缺点并且直言相告,他就如同受了极大委屈,当然把这一切都竭力埋藏在心里。他能瞒了别人,但瞒不过我。可是当他听到别人说他好话,他就沾沾自喜。在节日前,通常要做竞赛的总结。这时我发现他干得很积极,尽力把工作做得好些。我知道他有很大的虚荣心。一个人陶醉于自己的优点,这很不好。这种人对别人的态度就如同瞎子和聋子。怎样帮助他改正缺点呢?特别是厂报表扬了他以后,我更感到焦虑不安。虚荣心使他忘乎所以,对别人的悲伤和欢乐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我对他说,孩子病了,需要找一位有经验的医生给她看看,可是我的丈夫似乎没有听见我说了什么,胡乱点了下头,表示同意,可是思想早已飞得很远了。我下决心要狠狠触痛一下他的虚荣心。我找了党组织书记,请求他不让我丈夫的名字上光荣榜(节日即将来临)。这位书记最初对我的请求感到惊讶,后来还是同意了。确实需要挽救一个人,现在还为时不晚。节日前夕,我陪同丈夫去工厂俱乐部,路过光荣榜—— 他的照片多年来一直挂在那里——发现他的照片没有了,在原来的地方挂上了一幅先进生产者老旋工的照片。丈夫大吃一惊,茫然若失,而我此时故作镇静,还极力装出快乐的样子……我觉察出他想谈光荣榜的事,就故意把话题岔开。一连几天,我的丈夫受尽了折磨。后来,我找了一个恰当时机对他说,有些人比起他来更应当获得崇高的荣誉。还在话里向他暗示,应当一丝不苟地劳动,不要为了求得表扬和上光荣榜。丈夫一声不吭,只是叹气……他克服了这种缺点之后,完全变成了另一种人。没过几个月,他的照片又上光荣榜了。可是这次他没有产生虚荣心,相反,感到有些羞愧。他对我,对孩子,都较以前关心了。人们现在更尊敬他了。人越谦虚,越受到别人的喜爱。”
高尚的爱情对宗教迷信这种旧的残余特别敏感,且是格格不入的。克服这种残余的斗争,是维护心灵美,维护爱人的人格的斗争。
在一些家庭里,丈夫对妻子具有的宗教迷信观点,听之任之,持姑息宽容的态度,认为她不过是一时糊涂,并不影响夫妻“和睦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有真正的精神一致,不会有深厚的情谊。问题不仅是妻子变得思想空虚,没有什么智力需求,和丈夫的交往超不出生活的小圈子,还在于她对社会生活这个大世界越来越感到陌生和不理解了。她把爱情庸俗化,把它变成一种自私的占有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道德水平较高的人(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这多半是丈夫)做了让步。这是对另一个人的命运极不关心的表现。这种丈夫对自己的妻子不仅没有一点爱情,而且对她的人格缺乏起码的尊重。
高尚的家庭生活要求丈夫和妻子在精神上的亲密无间达到最高程度。对爱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提出的要求,就其实质来说,也是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如果对缺点抱着无原则的、漠不关心的态度,那么精神心理一致的主要支柱—— 相互承担的道德义务,在家庭生活中就将消失。
民间有一种说法表达得很贴切——爱情步履维艰。这句话的含义很深,说明爱情不是在供人欣赏的花园里摘花,而是小心翼翼地建造这座花园,爱护这座花园。对爱情需要付出巨大的道德和意志力量,就如同进行创作和教育子女一样。在多灾多难的爱情中,对相爱的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把原则性的重大问题,如对生活理想的忠诚、竭力维护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纯洁性、任何时候都互相帮助的决心,放在第一位,而把那些与高尚爱情无关的次要问题放到第二位。
有些人在婚前彼此似曾热爱过,可是在婚后,家庭中的友好和睦气氛为一些无谓小事破坏了,致使双方难以承受爱情的折磨。冷淡和疏远往往是从这些所谓的不和开始的。在生活中不和是难以避免的,但天天发生不和,确实令人无法忍受。家庭不和的主要原因,通常是伪装的利己主义。这样的不和在朋友之间也会发生,实际上,这样的朋友是没有真正情谊的。
吹毛求疵,乍看来是无害的,其实它是爱情的最危险敌人。那些在婚后除了自己的青春和享受爱情欢乐的强烈欲望之外就一无所有的人,才是爱吹毛求疵的人。在他们对爱情的观点中,就埋藏着产生不和的利己主义根子。那种认为爱情就是无节制的享乐的观点,使人只关心自己:心爱的人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给我带来欢乐。微小的疏忽,我都看作是悲剧,可是我又不能对爱人说:“多关心我一下,你活着就是为了我”。于是每天就因为菜汤里的盐放多了或放少了,扬声器打开了或关上了,以及诸如此类的小事埋怨不休。思维健全的人会觉得我这个人幼稚可笑,简直像是个因照顾不周而受了委屈的孩子。的确,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可悲的,就是很可笑的:这两个相互噘嘴的“成年孩子”自己也将生儿育女,可是在他们呱呱落地之前就被父母给留下了道德缺陷。
爱情步履维艰,这首先意味着人们必须懂得,爱就是给别人以欢乐。彼此之间相互给予的欢乐越多,利己主义的不满情绪这条虫子就会少咬他们几口。人的自知之明,是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的基础。敏感的人首先能以批判态度对待自己,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种敏感可使一个人猜得出并理解心爱的人在内心深处想着什么,需要什么——是需要同情的话语来温暖心田,还是需要沉默不语(如果同情的话语说得不得体,也会同漠不关心一样引起抱怨)。当然,相互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这取决于相互了解各自的需求、观点和信念。
对培养这种敏感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获得的道德经验。对人是否敏感,这要看在集体生活中人与人进行精神交往的性质。青少年时期的集体生活,应当能帮助集体中的每个人理解和体察周围伙伴们的内心世界。富有同情心、善于对自己朋友的心灵活动做出反应,不是一般的“反应”,而是同朋友分享欢乐与忧愁,这就是对人的尊严的高度尊重,是对人承担道德义务。用思想、感情,特别是用行动对朋友的内心活动做出反应,决不是为了讨得别人的赞美,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对人的这种敏感把人性提到了最高点。为了培养这种敏感和同情心,必须让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丰富的情感生活。学生在意识中形成的道德观念应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并且要在为实现道德理想而展开的积极活动中加深理解它们。人与人之间在思想和感情上的一致性越多,他们相互了解的程度也就越深。
夫妻之间如果有这种敏感,就不会为微不足道的小事产生不和,不会浪费感情。在这种家庭里如果发生不幸和灾难,夫妻非但不会相互疏远,反而会更加增进精神上的一致。患难识知己,这句谚语的寓意很深。夫妻一方遇到了不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这就是患难与共,两人分担不幸。如果对一方的不幸持漠不关心的态度,那就会严重伤害对方的心。这种行为如同对一个需要急救的人袖手旁观一样。一个心中惟有自己的人,有时不理解自己爱人为什么那样沉默、矜持、孤僻、冷漠,或相反,特别易于激怒。其实,这是他对爱人的复杂心理未能做出及时反应的缘故。
有时听到一种议论,说什么在一些家庭里,爱情之火接近熄灭的原因是物质困难造成的。他们常常把房子问题提到了第一位。这种观点是把能否满足物质要求作为男女的精神心理关系牢不可破的前提了。这种观点对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危害。它使一些年轻人,特别是男青年对爱情在人生幸福中的作用越来越产生错误观点,自私心理越来越严重。一些家庭遇到的物质困难,就其性质来说,是相对的、暂时的。如果说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是真正的爱情,那么在为克服困难所进行的建设性劳动中,两人会更加增进精神心理上的一致。因暂时的物质困难,爱情变得冷淡了,这是自私自利、靠爱人养活自己的一种心理状态的必然反映。
忠诚,是精神一致的最高表现。对爱情的忠诚、在家庭关系中的忠诚、分离期间的忠诚、永恒的爱情,这些问题引起刚刚迈入生活的男女青年的极大关心。
什么是忠诚?什么思想激励一个人对爱情和友谊信守忠诚?怎样才能做到对爱人忠贞不渝?年轻人在共产主义道德讨论会上经常争论这些问题。让每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要懂得忠诚是原则性的核心,对道德义务信守不渝应表现在对爱人的忠贞不渝上,这是极端重要的。一个人不要忠于美丽的双眸,要忠于使双眸变得更美的思想、原则和信念。在对爱人、家庭的忠诚里表现出一个人的伟大、道德信念的纯洁、意志的坚强、良好的高尚。对爱情忠贞不渝,一般说来,是衡量一个人的良心的尺子。因为在属于精神心理关系的各种活动中,一个人首先要扪心自问,即向自己良心汇报。在对自己的行为所作的情感评价中表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和道德性:一个真正的人即使在内心深处闪现过违背道德义务的念头,那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如果在与爱人分离期间遇到一个长得漂亮、心地纯洁的人,那么,这种美不会诱起他的情欲,此时他对异性美的赞叹,纯属审美性质。赞赏这种美能使一个人的情欲变得高尚。只有那些把爱情首先视为精神一致的人,才能以高尚情趣观赏美。他们在同与自己没有精神上的一致、没有纯个人的道德审美关系的异性甚至不会产生超过友谊界限的念头。假如在某一时刻迸发了类似的念头,良心的声音就会把它压制下去。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会认为,这种念头如果变为行动,就不仅违背道德义务,且严重侮辱了自己心爱的人,在爱人面前成了伪君子。
更要认清对孩子所负的道德义务。对恩爱夫妻来说,他们的孩子是高尚道德、两颗心自愿结合的生动化身。道德高尚的人向来把对自己爱人的忠诚不渝,看作是对孩子所负的道德义务,是对他们的道德纯洁性的关怀。背离对爱人承担的道德的义务,也是背离对孩子的义务。
综上所述可以看清,在建立忠贞不渝的爱情,在实行道德监督方面,感情有多么重大的作用。对爱情忠贞不渝 ,是衡量感情是否符合高尚道德的主要尺度。很遗憾,良心教育,不仅是实际教育工作中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还很少做到让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同时表现为对周围现实,首先是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所作的理性与情感评价的统一。我们的任务是培养人的心灵、良心,而心灵是理性的声音与感情的声音的有机结合。对周围世界不作情感评价,特别是不作自我评价的人,将变成一个冷漠无情、谨小慎微、不敢发表意见的人。他从是否适宜的角度来事先考虑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所谓是否适宜,归根到底,就是看对自己是否有利。这种人通常总是把对某种事表现出不安和关心看做是最伤脑筋的事,因而极力避开。缺乏情感教养,它和利己主义是亲姊妹。
怎样来培养富有敏锐感的良心呢?怎样使自己心灵之声成为可制止违背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呢?
这一切都是与培养新人的道德面貌直接有关的问题。教育的真正艺术就表现为善于解决这些问题。思想与感情的一致,以及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具有的情感活动积极性,是进行良心教育的重要前提。必须让学生清晰地理解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要把学生养成高尚情感看作是理解它们的合乎规律的结果。例如,善与恶的观念应当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唤起追求善、同恶作不调和斗争的激情和志向。这种志向和不调和精神在行动中表现得越强烈,年轻人在内心深处所形成的道德审美一致性也越牢固。高尚的事物之所以令人向往,首先因为它对我来说是美的;我做好事就引以为乐。不道德行为之所以令人厌恶,因为它是卑鄙可憎的。良心就是这样对美与丑做出情感评价。道德高尚的人善于倾听来自良心的召唤,因为他决不做一个卑鄙下流、令人憎恨的人。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做出个人的审美评价,是极端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只是随波逐流,跟着别人转,那么这种教育可说是不成功的。无论集体生活怎样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表现在他独自一人、没有集体监督、完全凭着个人良心行动的情况下,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共产主义道德原则。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作的个人情感评价越多,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越多,他就越能深刻地体验出讲道德的行为是美的,违反道德的行为是丑恶、卑鄙、令人作呕的。能意识到对美承担道德义务也就是对崇高的道德原则承担义务,这对在男女之间建立起符合高尚道德的精神心理关系来说是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
根据上述观点,一个人在集体中能积极表现自己的情感,是极其重要的。优秀教师竭力让每个学生在少年时期就在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行为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道德信念。对善与恶所抱的情感态度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当他们能满怀深厚情感,用行动来肯定善、反对恶的时候,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已给他们提供了无限宽广、取之不尽的这种可能性。道德教育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艺术,在这方面至为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善,不仅值得赞美,而且需要去创造。













五、崇高的生活目的是爱情的道德与感情的基础
世上没有一般而言的幸福,只有基于一定的道德观和审美观的幸福。一个人的观点、信念、兴趣、需求和志向越是符合于先进的社会思想,他的个人幸福观也就越接近社会的关于社会进步和道德进步的利益。
共产主义世界观、建设共产主义的斗争实践,向每个人展示了真正的幸福——智、德、体、美全面发展的幸福;为了人类的崇高利益而精神饱满地进行忘我斗争的幸福。
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只有少数人能享有真正的幸福,而整个社会是没有幸福的。当最先进的人士把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看作是个人幸福时,社会才在其道德进步方面迈出了巨大的一步。社会的道德水平要提高到如此高度,就需要有一种能激励人们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先进思想在任何时候都代表着这种力量,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先进思想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
我国人民为全社会谋求幸福的同时,也就为社会全体成员谋得个人幸福创造了条件。每个人对个人幸福的态度,为实现幸福理想所作的积极斗争,这一切都是进一步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极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那种“只顾个人脑满肠肥”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幸福的。这种人的欲望可能一时得到满足,但我们社会的现实最终将 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的生活是空虚的、毫无意义的。
那些满脑子旧意识的残余、贪得无厌、想大量占有财物的人,必然是心灵空虚的人。
那些贪得无厌之徒不会有人的高尚情感,更不会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他们用贪婪的目光观察一切美好事物。他们也可能是家庭荣誉的热心维护者、可爱的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但是他们对荣誉、爱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的理解却渗透着私有者的心理。
没有崇高生活目的的人,不可能体验真挚、高尚的爱情。年轻夫妻的小家庭倘若脱离社会的精神生活,即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炽烈和纯洁的,也有被破坏的危险。他们的感情将逐渐地消耗光,因为他们没有崇高的生活目的,他们之间的精神心理关系不能日趋高尚。如果一个人每天生活只是为了不断地索取,那么他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感情上都会变得空虚、贫乏。高尚的感情,特别是像忠贞不渝这种感情,更需要在为崇高事业的斗争中加以巩固和发展。两个人仅仅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本能需要方面相互得到满足,是远远不够的。
崇高的生活目的,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于共产主义建设事业,不仅要为巩固物质技术基础贡献力量,而且要为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崭新关系而不懈努力。因此,对青年人来说,崇高的生活目的就表现为做一个正直、真诚、有原则性的人,即有思想觉悟的人。这种人在与自己心爱的人进行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交往中能获得真正的幸福。道德高尚的人能看到整个生活的前景。由于对崇高的生活目的有了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对他们来说,生活是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进,生活的成功与挫折和运气好坏已全然无关。与心爱的人沿着既定道路携手并进,勇往直前,爱情将变得更美好,更充满激动人心的思想。
社会主义制度给每个人提供了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就是说,向每个人展示了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前景。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通工人和农民已成了伟大的公民。这并不是说漂亮话,而是准确地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的真正美。我们应当向许多青年人和中年人—— 工农业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有充分的根据说他们是具有崇高生活目的的人。他们的劳动洋溢着高尚的情感。道德上的纯洁无瑕,与他人精神心理交往中的诚挚,就是他们的精神面貌的主要特征。
在波尔塔瓦州某区住着一对夫妻,他们都是集体农庄庄员,丈夫岁,妻子比丈夫大一岁,丈夫在农庄里任农业技师,妻子是生产小队长。这两个人时刻想着未来。他们不仅关心今年获得好收成 ,而且能从未来利益的观点考虑任何一种劳动,包括一些微不足道的劳动。这种人总是怀有一种朝夕思慕的理想,而实现这些理想往往成了他们的生活目的。这位农业技师朝夕思慕的理想是培植树林和防护林。每年他都同妻子培育出几千棵观赏树苗,并把这些树苗移栽到冲沟的两旁。农业技师组织了青年保护大自然小组。这个小组每年都培育橡树苗,照管橡树林。现在农庄里已有一万多棵成活20——22 年的橡树,全是农业技师用自己的双手栽植的。崇高的目的鼓舞着他,并给他带来了真正的欢乐。他对一切美与丑、是与非极端敏感,对各种现象总是积极地做出情感评价。
他们评价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即看一个人的内在思想品质,看一个人对待社会利益、对待别人的态度。正如常言所说的,他们胸怀坦荡地生活和劳动。他们愿意同每一个怀有崇高生活目的的人进行密切的精神交往。和他们建立友谊并不那么简单,因为他们总是把严格要求放在友谊的首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亲密朋友的真实面目。他们认为,精神空虚、待人虚伪、故弄玄虚,是最严重的道德缺陷。对他们来说,朋友首先是忠于信仰、不为一时冲动所迷惑的志同道合者。他们没有卑劣的物质占有欲;对待任何事物,他们总是首先看到往这种事物中倾注了自己的精神力量—— 能力、技巧与感情的人。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对待劳动极端负责,充满感情,做任何事绝不敷衍塞责、马马虎虎。我们提到的那位农业技师曾说过:“劳动如果不能令我心满意足,我是无法工作下去的。从事令人向往的劳动,是我的最大幸福。从事这种劳动,我觉得我的心在歌唱,在我面前展现出真正的美。要使自己的劳动能激动人心并富有成效,依我看主要取决于本人。如果同我一起劳动的人也像我那样精神饱满,全力以赴,那他就会得到我的尊敬。”
这位农业技师最尊敬的人,是他的妻子。她首先用自己的高尚情趣丰富家庭的精神生活。丈夫做的许多事,当初全是妻子想出的主意 。她看到他们农庄制止土壤侵蚀问题收效甚微,而别的农庄则不为这些事操心。于是她产生了一种新想法:把他们农庄田地里的防护林延长到其他农庄,使整个防护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她的这种想法成了他们夫妻的共同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奋战了几年……他们在自己的宅旁园地里筑起了一个苗圃,年年培育出几百棵树苗来,然后把树苗送给其他庄员。在自己村子里栽植的树越多,他们越感到高兴。可是他们培育的树苗难以满足所有的需求者。这时妻子又想出了一个主意:教大家学会育苗,这样在三年之后全村就会有几千棵果树,而且不仅在果园里种植樱桃、苹果、梨,还要把它们种植在道路两旁,她的想法被大家采纳了:许多年轻的和中年的庄员都前来学习怎样嫁接,怎样照管树木;全村不再只有一个苗圃了,很快就修筑起几百个苗圃,培育出成千上万棵各种树苗来。
或许有的读者会提出问题:这些事与爱情有什么关系?我不得不重复一遍已说过的话:在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别的事情的时候,爱情才会是美好的。对一个人来说,为最高利益即社会利益服务,是他得到欢乐的最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源泉。那些共同从这个高尚的源泉获得幸福并用自己有鼓舞力的劳动来丰富这一源泉的人,才能相互展现出自己精神面貌的全部美。外表美需要伴有高尚的内心美。一个人的魅力不在于他的脸长得多么漂亮,而在于面部泛起的为崇高的激情和内心活动所鼓舞的真正美。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男女,他们绝不会赤裸裸地表露自己本能的欲望,相反,他们自己把这种欲望埋在内心深处,极力维护男女之间隐秘关系的纯洁性。相爱中的任何一方都从高尚的精神生活源泉中获得并分享自己的幸福和欢乐。这种幸福与欢乐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永远像新婚生活的最初几周、几个月那样充实、取之不尽、新鲜不衰。在这种爱情中,道德与审美原则的纯洁性是不容侵犯和玷污的。因为爱侣的生活本身充满高尚的动机。
这种爱情的深度和新鲜感直接取决于相爱的人能否不断发展和巩固彼此的爱情。不能单纯地消耗感情,必须用丰富的精神生活经常充实心灵。因此很有必要再次提到莱蒙托夫说的一句话,即爱情要求集中内心的全部力量。为了真正地爱,需要有高尚、真挚的感情。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目标,没有心向神往的斗争和劳动,而只是一味地消耗感情,长此下去他的心灵越来越空虚,对曾经爱恋的人也会变得冷漠无情。
具有崇高生活目的的人,从不自我吹嘘,相反,他们总是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本来面目,让人们了解他们的所想和所感。他们在任何时候也不屈从于环境,相反,竭力去创造符合他们的思想方式和感情的环境。他们的道德理想的巨大力量就表现在这里。具有高尚目的的人所坚持的共产主义原则性、忠实和诚挚的美德,使他们与心爱的人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方面变得更加趋于完美。
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他们的感情高尚,而且从不把它浪费在无谓的琐事上;他们对周围现象,特别是对与参加社会生活有关的行为,总是极其鲜明、率直地表露自己的情感。具有高尚目的的人,也是具有高尚感情的人。这种高尚感情使他们的道德面貌和审美情趣具有特别诱人的魅力。这种人的爱的情感是不可分割的,它表现得极其率直和真挚。
具有崇高目的的人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上,非常重视涉及道德的原则性问题。他们对在一些次要的、非实质性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不加理睬,但对在重要的、原则性问题上的观点却十分敏锐。这种情况决定了他们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方面是纯洁的、高尚的。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所爱的人的精神世界是和谐一致的,他们决不表露自己的感情。这种敏感性恰是他们对所爱恋的人的此时精神状态的体察入微的原因。经常出现这种情况:爱侣中的一方心情抑郁不乐,不知何故给爱情蒙上一层阴影,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向对方流露感情,则不仅会给对方带来痛苦,甚至是侮辱。那些尊重相互关系中的道德因素的人,在不能得到对方以爱相报时,决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人。
有人认为,把更多的精力献给社会劳动的人是“没有时间去爱的”,心肠冷酷,在爱情中寻找什么“政治背景”。这种看法是荒谬绝伦的。特别是不能以这种观点看妇女。相反,真正冷酷无情的人是那些竭力把自己的爱情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并且认为这种与世隔绝状态是精神关系美的本性的人。其实,一个人的心灵越是其充满崇高的目的,他对自己心爱的人所怀有的感情就越丰富、细腻、温柔。心灵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能把它的一半分给心爱的人,另一半分给崇高的社会理想。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崇高目的的人,一分钟也不会停止爱。爱情不是用花在精神心理交往中的时间来衡量的。爱侣之间的交往总是具有这种性质,在相互分离期间更是如此。爱情是与共同劳动,战胜困难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和列宁的光辉一生就是这方面的鲜明例证。他们的爱人是他们在为崇高目的而斗争中的忠实朋友。
具有崇高目的的人,对年轻一代来说,是活的道德榜样。仔细分析年轻一代的生活,能帮助教师正确地确定教育方法,特别是使道德与情感趋于一致的方法。在年轻一代的感情中最鲜明地表现出什么观点和信念?它们对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有什么影响?学生的感情和感受,特别是对个性形成有着决定意义的感情和感受爱与憎、与心爱的人在精神上一致、对他的缺点毫不容忍,具有什么倾向?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在什么样的动机和场合下能够表现出原则性、毅力和思想上的坚定性?我们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衡量道德的主要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要获得伟大的爱情,必须胸怀坦荡,这是感情教育的金科玉律。感情教育的实质,归根到底,是教育人们不要只顾个人的狭隘利益,生活要有崇高的目的。人到成年所体验的许多感情,其实在青少年时期已经体验过,不过对那时的某些事是不值得消耗那么多感情的。这种不相协调的现象,恰好破坏了感情教育的金科玉律。很遗憾,有时某种感情可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可是相反,也可能使他变得心胸狭窄,因为他们只关心琐事,他们的目光往往不能超越本集体的范围。内在的精神力量一一情感力量和意志力量有时是在完全没有留意的环境里感受到的。有些问题根本不应引起热烈争论,否则,必然转移对主要问题的注意力,而更为严重的是浪费了精力。一所学校组织了“男女青年应当有什么样的发型?”和“姑娘可不可给小伙子购买电影票?”的讨论会。当然这些问题能引起青年人的兴趣,也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可是青年人应当知道,诸如此类的几十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几个与共产主义道德有关的根本性问题,对这些问题是需要展开热烈讨论的。
忽视情感教育的金科玉律会影响年轻人在道德上的成长,他们即使已长大成人,但仍然很幼稚。
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当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如果教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他的学生就会关注那些左右人类未来的重大问题。对人类最关注的问题充满激情、极端敏锐,这正是一个人的道德高度发展的明证。苏联人就具有这种敏感性,他们不是消极地感受,而是决心为实现崇高的道德理想进行斗争。一个人如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个小分子,这种认识就使他变得高尚。他感到自己不是被人海淹没的一粒尘屑,而是能够影响道德进步的现实力量。
胸怀坦荡可帮助一个人区别高尚与浅薄。浅薄的情欲不会触动他的心。可是他并不因此而变得目中无人,相反,他对所有与他合作共事的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极端关心。这种人的感情无愧于他的坦荡胸怀。对批评他的缺点的同志,他从不憎恨;他对妄图发动战争的狂人却疾恶如仇,势不两立,纵然他从未见过这些人。真正的人类美使他产生爱的情感,可是外表美对他来说并不是一切,他竭力想知道对方的生活目的是什么,整日想着什么。胸怀坦荡的人对自己可能触及别人精神生活的感情是严格控制和严格要求的,他知道这种感情可能给别人带去欢乐,也可能带去痛苦。因此在感情问题上,他绝不允许有任何虚伪和轻率的行为。他不去寻觅爱情,他相信生活,幸福时刻一旦到来,这种感情就会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个人对未来的憧憬,应当同今后10年、20年、50年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优秀教师的经验表明,如果学生为了未来不仅甘愿献出体力而且献出精神力量,特别是毅力和情感力量的时候,可以说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了崇高的生活目的。教育的艺术就表现在,教师善于组织学生为未来劳动,使学生从劳动中得到欢乐,热爱所从事的劳动,并热爱自觉地献出力量为未来而斗争的人。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道路。新人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何种程度上彻底地实行道德教育的一项极重要原则:一般原理通过感情才能变成个人的行动指南。无论教师怎样不厌其烦地讲解要热爱劳动,鄙视寄生生活,尊重人格,不容忍阿谀奉承的行为,可是倘若这些认识没有渗入心灵,倘若学生没有从感情上认识到寄生行为、好逸恶劳、阿谀奉承、卑躬屈节是卑鄙可耻的,那么这些认识仍然不能化为坚定的信念。诚挚,在社会意识中起着重大作用,必须通过积极关心周围世界,特别是积极关心人的方法使每个学生在个人精神世界里培养这种美德。
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应从他们所进行的有着崇高目的的活动中感受到高尚的感情。这时教师不可忽略每一个学生。集体的一般情绪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个人的感情。只有当纯个人的欢乐——洞察事物的欢乐,与人们进行精神交往的欢乐,特别是创造带来的欢乐,增强了人们对崇高目的的认识时,才会产生珍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情感。全社会的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但是只有当一个人不仅认识到,而且感觉到自己是社会进步的参加者的时候,这个全民目的才能成为每个学生的个人目的。
感情,这是一个纯个人的过程,因此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在集体中不要失掉个性,不要随波逐流,而要以自己的行为、自己活动创造集体的面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让我们的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不为个人,而为集体、为社会做更多的事。这种劳动做的越多,从劳动中感受到的欢乐越多,一个人的生活也就越具有崇高的目的。因此特别重要的是,要让为社会、为未来进行有益劳动的崇高思想激励每个学生,并在他们的内心唤起为建设未来而贡献更多力量的愿望。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受越深刻、越明显,他付出的体力就越多,而且具有为未来而斗争的崇高的道德理想的特点。要知道,一个人不仅要同面临的某种对抗力量作斗争,而且当今天把自己心灵的一部分献给未来的崇高事业时也要进行斗争。我们的年轻一代要认识到,参加建设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劳动,不仅是一种义务,而且是自觉自愿的、从中可以得到欢乐的行为。过了青少年时期,再经过20 年、30年、50年,一个人将看到他用自己的双手所创造的成果,回忆起与他青少年时期最激动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劳动成果。这种人从不考虑他的劳动会得到什么报酬,他首先想到的是他所从事的劳动具有何种社会意义。因此,他们不仅想象到未来,而且切身感受到未来。这是形成道德理想的一个极重要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没有深挚的感情,就不能以积极态度对待未来。
我们的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从事的绝大部分社会公益劳动,都是为社会、为未来所做的无偿劳动。劳动使他们感到快乐,这首先是因为今天付出的劳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可是人民在未来将从他们的劳动中获得可观的成果。例如,学生种植小橡树林。这种作业连七、八岁的孩子也可以完成。把橡树子埋在土里,接着用上几年时间精心地照管幼苗,就可以了。可是我们向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多年之后这里将有一片橡树林哗哗作响,树能活上百年,将造福于几代人。这种思想鼓舞了孩子们,使他们的日常劳动变成了充满高尚思想的精神活动。让来自劳动的喜悦激发出新的劳动热情,这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成绩。每个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他们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但除此之外,他们也有纯个人的生活。如果整个班级集体没有下地照管树苗,没有安排什么作业,那么每个孩子就可能单独地去做他认为需要做的事。对他们来说,嫩绿的树苗展示了激动人心的未来的瑰丽。一个集体如果能齐心协力地劳动,每个孩子如果能竭力做某种有益的事,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认清了崇高的目的,而且深
刻感受了崇高的目的。崇高的目的已经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了根,致使他们除了参加集体劳动之外,还为实现崇高的目的而单独劳动。例如,我们的许多学生在父母的宅旁园地里修建了苗圃,培育果树苗,嫁接果树,然后把树苗分送给庄员们,以便让整个村子变成果树园。出于同样目的,有人修建了培育葡萄秧苗的苗圃。近五年来,他们共培育出九千多棵果树苗和葡萄秧苗。
一个人从造福于社会、造福于未来的劳动中获得的快乐,是一种极深挚的感情,这也正如同一个集体在从事某种活动中所受到的鼓舞与激励一样。
也许有人会提出问题:这些感情与高尚的爱情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很密切和直接的。人对人要求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快乐的动因是什么,个人精力专注于什么,毅力和道德信念的联系程度如何。情感环境不仅在青少年,而且在成年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导致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喜悦心情的思想越高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越纯洁、越高尚,在这种关系中的精神因素也表现得更鲜明。一个决心为未来做出更多贡献的人,一个有着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对其他人的这些品质也极为敏感。对他来说,人类美首先表现为心灵美;他所迷恋的意中人,是不谋求个人私利,一心为崇高的社会目的而献身的人。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精神生活越丰富,他的生活越是充满激情和崇高目的,到了形成精神面貌时期,他就有了确定自己的生活目的、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坚实基础。这就是道德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已坚定不移地确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要达到的目的,那么他就能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他和心爱的人不仅今天,而且明天,永远并肩前进,白头偕老。这种人的情绪和激情不是昙花一现、瞬息即逝的,他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深思熟虑、审慎决定的。他对别人既能提出严格要求,又对与自己建立精神心理关系的人满怀责任感。
高尚的爱情,就其实质来说,是向往未来,不仅珍惜今天的美,而且更加珍惜明天的美。爱情高尚与否首先表现在一个人能在何种程度上珍惜美。这种高尚的品质绝不是在对异性的情欲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基础,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一个青年如果能把争取美好未来而进行的具有崇高意义的活动看作是美的最高价值,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对妻子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爱的丈夫。随意摘下爱情花朵的人,是意志薄弱、冲动一时、不堪指望的人。这种人如果处在对未来必须表现出责任感,对未来的美必须表现出珍惜态度的情况下,他的激情将顿时消失,并在正直的人们面前暴露出自己精神贫乏,心灵空虚的丑恶面目。
这就是崇高的生活目的与高尚爱情之间的关系。很难说,还有什么比培养崇高的生活目的更为重要的道德教育任务了。






































六、女性美与爱情
我们认为,女性美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外形美与心灵美的统一。由于道德、审美、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女性美体现了人类美的最具魅力的全部特征。在女性美中之所以最鲜明地表现出人类美,首先是因为在这种美中汇集了人类的最美好的东西——新生命的诞生、成长、发展。我们对女性美的崇敬,首先是对妇女—— 母亲的崇敬。妇女是生命的体现者,对人类的未来怀有最高尚的道德感情。因为她的爱产生新生命,所以她的美较之男人的美更充满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妇女,就是尊重新生命。不允许侮辱妇女,只因为她是妇女。
即使在人类历史上的最黑暗时期,妇女也体现了人类在道德进步中所取得的一切美好成果。对待妇女的态度,从来是衡量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尺度。马克思写道:“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因而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
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女性美不能充分地展现出自己的瑰丽。因为存在着人吃人的剥削阶级道德的惨无人道的法律,人的本质未能充分显露出来。生产劳动不仅没有使人趋向高尚,反而使身心畸形发展,把社会进步的最强大因素变成了阻碍人道主义发展的枷锁。没有真正的人道主义就没有真正的女性美。
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只有有产阶级才侈谈女性美。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增强女性美,反而践踏了女性美。他们把妇女与项链和珍宝等各种装饰品等量齐观。在剥削阶级代表人物的眼中,弱不禁风、无力自卫、需要身强力壮的男子汉给予骑士般的保护,这是女性美的标志。男人一旦做了丈夫,这种保护就成了私人占有。劳动人民对美和女性美的看法与剥削阶级完全不同。民间歌谣和涅克拉索夫、谢甫琴柯等诗人的作品歌颂了妇女——姑娘和母亲的美——与高尚道德情操。在人民的眼中,真正的女性美是外形美和心灵美的统一,是生气勃勃的乐观精神和追求精神上独立的志向。与贵族阶级那种认为女性美的主要标志是弱不禁风、无力自卫的观点截然相反,人民认为妇女的孱弱是她们得到男人尊重和关怀的道德权利。因为他们肩负着创造新生命的特殊使命而拥有这种权利。对这种孱弱的态度,犹如对妇女的整个态度一样,是衡量人道主义精神的一种尺度。
在今天建成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的情况下,社会道德进步给女性美这个概念增添了什么新特征呢?女性美在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妇女精神生活的道德、智力、审美和意志因素极其鲜明地凝聚在女性美之中。女性美是人类的一切优秀品质在妇女身上的集中表现。
女性美是人的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由于摆脱剥削压迫获得了自由,人的心灵美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首先在妇女身上放出绚丽异彩。人的自尊感的提高、对个人在社会道德进步中的作用的认识、对各种压制情感和志向的行为持不调和的态度,心灵美的这些特征给妇女的外形美增添了新的魅力和崇高精神。社会革命使妇女的最美好、最细腻的感情获得真正解放,使她们完全摈弃了多少世纪蒙受的奴隶般顺从和屈辱。妇女美不再是供发泄情欲和买卖交易的对象。心灵美获得真正解放也更增强了妇女的外形美。妇女本人日益树立一种信念,即她们的外形美不应是诱惑男人的手段,而应把它看作是突出心灵美的因素。关心自己的外形美已具有某种道德意义,即要求在外形美中增加道德因素。我们发现,不仅妇女,任何轻视外形美的人,同时也轻视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妇女应当首先把自己的美看作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同男人进行精神心理交往的极重要因素。许多外貌并不诱人的妇女却充满魅力,这个秘密就在于她们具有精神魅力和高度的女性美。在构成妇女外形美的各种因素中,精神美应居首位。这种美不能容忍男人视女人为发泄情欲对象的目光。有着高度妇女自豪感的妇女,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表明自己的美德。
妇女要善于突出自己的美德,要让这些美德以自然形态,即非做作的形态重新体现在外形美上。我们社会所取得的符合社会进步的道德进步,恰恰增强了女性美。可以说,女性美是妇女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品质的一种熔合物。
由于进行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我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有了空前提高。新的思想、感情和体验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一个人的智力财富和审美情趣必然给人的外貌和行为举止打上印记。这一因素对增强女性美具有特别重大意义。思想的高尚、感情的丰富,能以新的方式显示出女性美,使她的面庞、眼睛、声音充满崇高精神。妇女的目光不再表示对丈夫的奴隶般顺从,她们已完全意识到与丈夫处于平等地位。在过去的各种社会形态里,妇女表现情感的领域是十分窄小的,她只能爱,只能表现温顺驯服,对自己的处境心满意足,感谢丈夫的抚爱,根本无权表示不满、愤怒,不能鄙视和憎恨在她身边发生的各种下流行为。
我们社会的妇女已获得解放,她们的生活已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她们的外形美上。对周围世界,首先对别人的美,能鲜明地、直接地表示自己的态度,这就给她们每个人增添了魅力。
女性美,这是妇女的道德纯洁、品行高尚的最高体现。这些特点表现在她们能以纯洁、高尚的态度对待同男人的一切道德审美关系问题。男人对这些关系中的一切隐秘方面的不尊重,对道德高尚的妇女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相反,倘若妇女本人完全从人的自然本能的角度来对待与男人的关系,那么她的女性美就会受到损害。这种情况也反映在外貌上,她的外貌会变丑,一切隐秘的东西全暴露无遗。珍视女性美,不允许妇女在同男人的关系中表现出迁就让步,敞开全部心扉,表露全部感情。一个女人不论年龄大小,在同男人的关系中应居于领先地位。不论对向自己倾诉过爱情的人抱有什么感情,在没有确信这种爱是真挚的以前,决不要流露自己的感情,不要以爱相报。
这个问题引起青年人的极度关心。有些姑娘认为,既然男女平等,就不应“站在行列里”等待别人来挑选,要为赢得爱情而进行积极斗争。这些姑娘没有意识到她们的这种看法反映出她们对爱情持有的一种错误观点。她们把爱情看作是从众人之中选择一个心上人。在爱情问题上,不能事先就有个设想,例如,我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什么样的品德,甚至有着什么样的容貌。如果某些年轻人以这种态度对待爱情,那表明她们还不够成熟,思想水平还低,还没有摆脱根深蒂固的、小市民的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真正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两颗心相互接近的结果,而且在彼此倾诉爱情之前两人在内心里已经相爱。这种相爱更多的是意会而不是言传。如果爱情是建立在高尚动机之上的,那么热恋中的人必然竭力在心爱的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美德,表示自己首先要为自我完美、为维护自己的道德尊严而进行斗争。如果我爱上一个人,可是我的感情未能引起他的任何反响(或仅报以怜悯),不能期待他以爱相酬的时候,那么,真正的女性美就会用自己的全部精神力量去扑灭感情烈火。只有如此,才不至于默默忍受痛苦折磨,也不会让爱情之火燃得更旺。女性的自豪感要求这样做。真正的女人,真正的男子汉都应当这样做。
一些主张要为爱情作“斗争”的人,常援引塔吉亚娜致奥涅金的信,说那是高尚爱情的范例。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塔吉亚娜的信不是写给奥涅金,而是写给她心目中的人的(当然在她的信中这还是个疑问)。她在花园里同奥涅金意外相遇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她不得不在一生中忍受着痛苦,即使后来奥涅金苦苦追求她,她也没有背叛自己。她知道,向一个不配接受自己的感情,不理解自己的感情、不能以同样的感情回报的人流露感情,就是损害个人尊严。塔吉亚娜维护了个人尊严。最后,即使我们从普希金的这一作品中能吸取某些道德经验教训,但也决不能把他描写的冲突与今天的情况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今天我们所处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了,人们关于道德尊严的标准、对道德尊严的理解也完全不同了。
女性美也意味着一个人有着高度的自尊心,她知道真正的女性美表现在竭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尊严上,而不表现在追求肉体快乐上。当然不应由此得出妇女要尽量掩盖或少表露自己感情的结论。我们所指的是高尚情感,它的力量恰恰取决于妇女在何种程度上维护并提高道德尊严。互爱的挚意深情加上双方在精神上的高度一致,不仅表明男女的道德审美关系中的激情是可取的,而且会使这种激情来得更炽烈。
妇女是母亲或未来的母亲。她能理解最忠实于自己孩子的父亲所不能理解的感情。她不仅按自己的方式深刻理解她对人类的繁衍所负的责任,也深刻理解她对年轻一代的道德面貌所负的责任。母性使妇女变得美丽、聪明,并积累丰富的道德经验,具有高尚的品德。一个妇女从做母亲那天起,她对自己爱人的感情就更纯洁了。在男女的精神心理关系方面,母性要求妻子对丈夫的品德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男人认为妇女一旦做了母亲便把爱情分给孩子和丈夫各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错就错在男人不理解他本人的一部分(如果他不愧为父亲的话)对妇女来说已体现在孩子身上了。由此可见,妇女做母亲之后更加深了无愧于高尚爱情的丈夫的感情。
年轻妇女的心灵美之花朵在她做了母亲之后才真正开放,给她的容貌增添了新的魅力。现在做母亲的妇女更加认识到并且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对儿童的爱,是女性美的最高表现。
有人说母爱是盲目的,这种观点是极错误的。母爱不是盲目的,而是真挚的。母亲时刻想到孩子的未来,她对孩子的态度不是建立在抽象理性认识上,而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的。母亲越有道德修养,她对别人和自己提出的要求越高,对孩子的爱也就越深,自然本能的因素也就越趋于高尚。因此可以说,母爱的道德水平完全取决于母亲的一般道德面貌。
有些母亲不愿提醒自己孩子注意自己的缺点,在孩子暴露了缺点并不断重复缺点的时候也不能予以纠正,这种情况不能用盲目爱来解释。究其原因,主要是母亲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缺点,对这些缺点、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只要帮助她们认清缺点,分析其危害,她们就会向孩子坚决地提出要求,这也正如她们对孩子爱得十分真挚一样。
对做母亲的妇女来说,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丈夫在内,在某种意义上是她自己的子女。这种品质会传给女儿,并在她们做母亲之前很久就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追求对人的这种权利,是她们想做母亲的原因。母性的自豪感是历史上早已形成的、符合道德的现象,而不是本能的产物。
做母亲之后,女性美的教育力量将无比增长。男人的道德越高尚,妇女在同男人的关系中越能居主导地位,能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女性美来加强自己在家庭中的道德威信。在一个美满的家庭里,一般说来,做母亲的妇女是道德的指导者和主宰者,做父亲的男人越是服从妻子的意志,孩子就越容易教育好。
一个妇女如果对孩子的教育表现得漠不关心,特别是想放弃做母亲的义务,那么她就会失掉女性美,失掉要求别人尊重她的权利。
今天虽属罕见但仍存在着一种现象:一个妇女完全有条件教育自己的孩子,却把孩子托付给了祖父和祖母。她所以这样做是想使自己的爱情生活更幸福,不错过青春年华。我认为没有什么比这种爱情更不道德了。这种爱情既有损于男人的,也有损于女人的尊严。用什么来解释某些妇女以这种冷酷无情、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人类生活中最高尚和最美好的事物呢?为什么这样对待孩子呢?只能说她们的头脑和心脏发育不足,缺少对美好事物与高尚道德的统一感。妇女没有孩子也就失掉了母性美。有为数不多的妇女,她们的家庭物质条件很优裕,可是她们既不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又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这充分说明她们缺乏道德修养。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母亲,这是每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接受情感教育的必经学校,母亲的女性美能在正在成长中的一代人的心灵里唤起并牢固树立人的最高美德,其中首先是人对人的义务感。
我想再强调一下,女性美是妇女的真正力量所在。按其本性来说,女人的体力不如男人。这是妇女的本质特征,否则是反常的。但问题不限于此。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赋予妇女的工作比男人的工作更精细、更富有情趣。我们男人甚至赞美妇女的体力柔弱,这并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这种事实似乎唤醒我们要本能地爱护妇女。不言而喻,柔弱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兼而有之的时候,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女性美的全部魅力就寓于这种结合之中。妇女在解决家庭道德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坚定、始终如一、原则精神和言行一致,都保证做母亲的妇女在树立家庭的道德风气中起主导作用。
骤然看来,似乎在家庭日常生活里最难表现出刚毅精神、顽强意志、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可是要知道,家庭的道德面貌恰恰取决于妇女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今天,家庭基础的精神心理因素较之家庭成员的物质联系和依存关系更被提到了首位。
在哪些精神心理领域更要求妇女有顽强意志和道德原则性呢?首先是在维护、树立和发展自己的社会美德方面。妇女在家庭中的道德威信取决于她在何种程度上珍惜她的社会面貌,在何种程度上维护自己的社会独立性。她的女性美也取决于她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刚毅精神和不退让随和。对妇女来说,在这方面埋藏着表现出软弱和退让的更多危险。许多丈夫认为,妻子脱离生产能给她带来莫大欢乐。他们千方百计地让妻子为“家庭和丈夫”效劳,还认为这是他们豁达的表现。他们毫不考虑妇女因脱离集体的有意义的社会生产劳动会被厨房里烦琐的、使人愚钝的劳动耗尽精力。按列宁的话说,这些活儿使妇女变成了家庭奴隶。
妇女因放弃原则,不断做出微小让步,最后会落入这般境地。刚毅倔强、意志坚定的妇女不会允许发生这种情况,她们能够发现什么威胁她的道德尊严,善于把家务劳动分给家里的每个人。
软弱、意志不坚强的妇女常常欣然同意丈夫在智力上居于领先地位。她们认为,丈夫应提高自己的学识,应学习,应有所发展,而她则应伺候丈夫,给他创造条件。她把这看作是幸福。可是要知道,这种幸福是浅薄的、不可靠的。聪明的、坚强的妇女认为这种“幸福”严重威胁着她们的道德尊严。她们的禀赋、才智与男人一样,甚至大大超过男人。她们能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妻子即使不参加函授学习,也可以做到不低于丈夫的文化水平。但如果她认识到女性美的确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力的发展,取决于她能脱离家庭小圈子多远,她就会过一种充满智力追求的生活,丈夫也会承认她在智力上与他平等,甚至是居于领先地位。在后一情况下,如果丈夫确信妻子比自己聪明,如果妻子不炫耀这种优势而善于利用它来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道德威信,那么她的女性美就会成倍地增长,她在丈夫的眼里就会具有特别大的魅力,她就会永远保持自己的外形美和内心的崇高精神。这种妇女把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精神发展作为影响自己丈夫和孩子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对妇女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不要停留在结婚时的水平上,当然这对男人来说同样是重要的。
我从生活中再援引一个例子。
我知道一个聪明、坚强的妇女,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同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农学家结婚了。她由于意志顽强,在智力上不仅未落后于丈夫,反而在家庭中牢固地取得了领先地位。
从结婚初期起,她就潜心阅读她丈夫喜好的各种书籍。她不仅读农业技术、土壤学和化学等科普读物,也注意欣赏文艺作品。
当然,她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从逻辑分析中受到了什么启示,而首先是因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其次因为她有着道德尊严,不甘心落后于丈夫。她的才智不断增长,这不仅帮助她理解所读过的东西,理解丈夫的心理,还使她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上表现出了创造性。丈夫开始多听取她的意见,并很快得出了妻子也能和他一样,成为优秀农学家的结论。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刺伤他的自尊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妻子的由衷尊重。
妻子在甜菜小队劳动,还担负着日益繁重的家务。她把余暇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她的知识眼界越来越宽,阅读范围也越来越广,除了与农业有关的书籍外,还大量阅读了其他知识领域的书籍。两个孩子相继上学了。孩子在低年级学习的时候,母亲尚能轻松地帮助他们学习,可是孩子开始学习代数、化学和几何后,她便感到难以继续帮助他们和检查他们的学习了。她意识到这种情况可能削弱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因为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且认为自己母亲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她决心一步也不落后于孩子们。她做得如此之好,致使孩子们更加相信,不是母亲向他们学习,而是他们向母亲学习。
她掌握了中学的全部课程。丈夫和孩子向她请教各种问题,如果她不清楚,就去查阅参考书和辞典,一定给做出回答。
她为此付出了艰苦劳动。学习外语对她来说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她学不会正确发音,又不想打扰学校教师,于是买了一套练习发音的唱片。孩子们此时没有发现母亲和他们同样在学习。其实,她学习起来比他们困难得多。
在她的同龄人中也有没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她们得知自己的女友如此勤奋好学,更增加了对她的尊重。她做了小队长,两年后担任了防治农作物害虫技术员,此时她更积极地参加了社会生活。
某些妇女对这种情况作了自己的解释,说什么“玛丽亚竭力不落于丈夫,是怕失掉丈夫”。对这个复杂的生活现象作这种庸俗的理解,虽然也有部分道理,但不是正理。玛丽亚认为,为获得精神财富,获得美,获得真正的家庭生活,她应该成为受人尊重的女人,而不应做整日伺候丈夫和孩子的小市民般的妻子。她正确地确定了智力兴趣的范围,她在这个范围中的作用不断增长,从而使她处于家庭精神生活的中心。
妇女、美、艺术,这些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永远是人类道德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维护和增强自己魅力的愿望,是完全符合道德的愿望。妇女越有道德修养,就越相信她的美不仅取决于外形美,还取决于全面的精神财富和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兴趣和爱好。
我手头有一份有趣的材料,它统计一百多位妇女(她们都在企业、机关、集体农庄里工作)在婚后头5——6年读过什么书籍。她们之中绝大多数人尽管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但她们读过的东西超过了自己的丈夫。她们从中学和大学毕业后,在发展智力和审美力方面没有止步不前,因而不仅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充实的,而且在同丈夫的道德审美关系方面能居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丈夫对妻子的爱慕和依恋越来越深。在这个年龄组的夫妻中,男女在数量上相接近,所以常常是妻子不怕失掉丈夫,相反,丈夫如果在智力和审美力方面落后于妻子就有失掉妻子的危险。
女性美的智力内容促使我们认真思考一系列实际教育工作问题。
在革命前,贵族小姐和小市民阶层的姑娘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想做个漂亮的新娘和妻子,跟上时髦。她们认为,通晓外国语、能歌善舞、会玩弄乐器,可增加选择理想配偶的机会。
对妇女受教育的意义作这种狭隘理解的人,今天已经为数寥寥,可是仍然有些母亲向女儿灌输一些错误思想,说什么女人的理想是能过上富裕和安适的生活;只有嫁给一个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才能实现这种理想;姑娘要学会卖弄风情。
抱有这种“一帆风顺”找个理想丈夫的想法,是可耻的,有损于人格的。它玷污了人的最高尚动机,使人变得虚伪和做作,丑化了女性美,歪曲了女性美的实质。我知道一些姑娘,她们除了在普通学校还在音乐学校里学习,其动机不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而是想在适当时机“炫耀”自己的才能。母亲对她们说,普通学校的课程也是使生活幸福的辅助手段,要努力学习好,成为爱劳动的人。这些母亲反对懒惰、不劳而食,可是她们不认为这些问题是道德缺陷,只认为不劳动不能从生活中获得所需要的东西。在这种说教影响下,姑娘们在出嫁后就再也没有求知欲望了,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从此停步不前,开始走下坡路。她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空虚、贫乏。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使这些姑娘、年轻妇女认识到这种“幸福”是渺小的,要启发她们认真地思考自己的未来。
旧思想残余仍然很有生命力,在脱离生产劳动的人们中间更是如此。我知道一个17 岁的姑娘,她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她无论如何也要学会说英语,只因为她在一个晚会上结识了一位通晓英语的年轻军官。这个姑娘学得很顽强,在短期内就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可是当她突然了解到自己的朋友已有妻子,就再也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了。看来,这个姑娘虽有一种学习潜力,可惜,因缺乏思想基础而未能进一步获得发展。
我们教师应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两者相辅相成。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应同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结合起来。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向他们传授人类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道德经验。换句话说,年轻一代所掌握的知识不仅要在头脑中留下痕迹,而且要在心灵里,在行动上留下痕迹。人应当确信,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除使人掌握有用的和必要的技能和技巧外,还使人深深感受到人的尊严。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现在,在普通学校的教学中,知识的实用性、知识在未来的应用被提到了首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就显得特别重要。不要把知识的实用性弄到荒谬的地步。我发现一些教师试图在具体劳动过程和文学、外语等课程之间建立什么直接联系。他们作这种曲解的根源在于,他们不懂得人在生活中不仅承担一种责任,除需要掌握实际知识外,还有着精神需求,其中包括审美需求。一个人在不断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必须努力维护人的尊严。
我们再探讨一下前面提到的问题。要创造相应条件,包括使许多家务劳动社会化,以使妇女有可能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充分展现自己的才智,在社会中发挥女性美的作用。列宁写道,尽管颁布了种种解放妇女的法律,但是“琐碎的家庭事务压迫她们,窒息她们,使她们愚钝卑贱,把她们缠在做饭管小孩的事情上;极端非生产性的、琐碎的、劳神的、使人愚钝的、折磨人的工作消耗着她们的精力。” 从那时起,我们的社会在社会进步方面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但是,列宁的话在我们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千百万妇女被缠在厨房里。只有发展工业化服务,建立机械化厨房、洗衣房、生活服务机构,才能把妇女从家庭事务的繁重负担中解放出来。
对家务劳动的态度,不仅与妇女有关,与男人同样有关。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妇女工作或男人工作,都需要态度认真,需要妇女的优美娴熟。可是我们发现,许多男人常把妇女是否会摆桌子、整理床具、做肉饼、端茶送饭看作是妇女劳动美的标准。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它不仅贬低甚至伤害了妇女的道德尊严。我并不想以此来为那些连起码的生活义务都不肯承担的懒惰行为或笨手笨脚的人做辩解,因为这种人不仅破坏家庭和睦,而且对个人也不利。沉湎于吃喝和美化卧室上,这就歪曲了家务劳动的实质,是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市侩习气。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小私有者意识的一种表现就是崇尚美酒佳肴,追求享乐,把妇女看作是与外界隔绝的家庭附属品。
妇女在青少年时期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是培养真正的女性美的前提。妇女不应把自己的前途同自己丈夫连结在一起,自己要为实现生活目标而奋斗。妇女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力量。那种想把自己一生献给小家庭,谋求安适的生活,为别人缔造幸福充当工具的想法,是目光狭小、愚昧无知的表现,是与妇女所负的崇高使命不相称的。一个妇女越珍惜自己的才智,在与男人的精神心理交往中越能居于主导地位,她的女性美也能更加鲜艳夺目地显露出来。
每个姑娘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懂得,只有她自己十分珍惜自己的美,她的美才能成为真正的美德。情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姑娘们对自己的美充满自豪感,对与男人的道德审美关系的纯洁性提出严格要求。有人认为这项任务只能委托给女教师,或认为只有女教师才与姑娘有着共同语言,这是错误的。教育工作面向全班学生,男教师也能负起这项责任。要在她们的心里树立起对女性美的自豪感(这个词有着极美好、高尚的含义),必须先在少女的心灵里培养崇敬母亲的情感,以及崇敬妇女所给予世界的一切的情感。在这种教育工作中利用人类积累的一切积极的道德经验,让学生瞻望未来,是极端重要的。利用描绘真正的女性美和高尚爱情的历史作品和文学作品,也是很能奏效的。
男女道德审美关系的纯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妇女,首先取决于她的精神力量。我们的任务是,让我们的女学生早在少年时期,特别是在青年初期就作好思想准备,以便在同男人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表现出意志坚定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这些品质不仅在特殊情况下,在平日生活中也能表现出来。一个人的个人情感为一种崇高理想所鼓舞,或在意志坚强的行为中表现出言行一致的时候,他才会勇敢无畏。有些人对姑娘说,要使小伙子、男人变得高尚,对他们必须温柔,忍耐,退让,说什么这就是女性美。这种说教是极端错误的。她们把女性的温柔看作是一种解救手段,想用它来得到怜悯,开导粗暴无礼甚至厚颜无耻的人。有时候,我们从青年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关于道德问题的文章或书信的字里行间也能发现类似的观点。如果把同情心和严格要求对立起来,就会否定一个真理:对各种不道德行为采取不调和的态度,恰恰是真正的同情心,真正的人道主义。
因为持有这种道德观,一些姑娘认为意志坚定、性格顽强、不调和精神不是女性美的道德审美理想,而顺从和让步倒是妇女的美德。这种观点恰恰是许多生活不幸的根源。一个16岁的姑娘,两眼下垂,佯装没有听到当着她的面大声说出的下流话。在这种看来是小事中却埋下了一个未来的妻子对丈夫的无言顺从、容忍丈夫侮辱的种子。
儿童过集体生活的初期,就要培养女孩子对侮辱和损害女性美和道德尊严的行为持不调和的态度。
对苏联的姑娘们来说,软弱、退让不是女性美、相反,意志坚定、顽强不屈、蔑视一切卑鄙龌龊和玷污美的行为,才是女性美。姑娘的意志越坚定,就越能对她所爱的人鲜明表示爱恋之情。充满自豪感,在妇女的道德原则方面有着严格要求的爱情,才是最纯洁的爱情,也是最炽烈的爱情。这种爱情才能最充分地显示出女性美来。
妇女要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其决定性条件是要严格遵守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要通过情感而不是逻辑推理把这些原则化为个人的信念。一个坚强的姑娘如果受到了侮辱,她会不顾及什么“礼貌”而严厉教训那个侮辱她的人,表示自己理所当然的愤怒和不可容忍的态度。对哪怕是轻微损害个人尊严的行为立即做出如此鲜明的情感反应,也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怎样培养这种品质呢?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特殊方法。单是就这个问题同姑娘们谈话是不够的。集体生活的思想气氛起着决定性作用。集体中的每个人对损害人的尊严的行为都有着高度敏感性和不妥协精神;集体全体成员对周围现实有着一致的道德评价,对反映人道精神,道德纯洁性和美的各种现象无论是肯定或否定的态度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总之,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信守坚定不移的神圣的原则,把背离这些原则的行为都认为是不可思议、不能允许的违反道德的行为。原则高于一切,高于对一个人的爱和迷恋。
在这些原则中,一项重要原则是尊重人的尊严,要根据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不是根据他的社会地位和其他偶然因素来评价一个人。姑娘对全人类的尊严认识越深刻,对占人类一半、对人类负有特别重大责任的那一半人的尊严也就会有着深刻认识。当然,尊重人并不意味着宽恕一切,相反,它要求向人提出严格要求,向违反原则的行为作不调和的斗争。
尊重人,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道德的核心。首先要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劳动中,在为社会造福的事业中培养起自尊心,要有理想抱负,要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崇高的道德原则,要珍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在对姑娘进行道德教育方面,非常重要的是要培养她们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志向,坚决反对那种认为妇女在爱情中居特殊地位的思想,要向先进妇女学习。姑娘们在展望未来时,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将是共产主义建设的积极参加者。
在按上述原则进行教育的地方,对人类尊严的敏感性已超越了个人利益的范围。如果在我面前有某人受辱,不论他是谁,都等于我自己受辱。一个人用言行侮辱一个与我素不相识的妇女,这个人也就是反对我,侮辱我。进行这种教育,可使学生对说下流话、侮辱妇女的人抱不调和的态度。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14岁的女孩子怎样训斥一个与她同龄的说了下流话的男孩子。她对他说:“你知道你的下流话侮辱了谁吗?你侮辱了自己的母亲和所有的妇女。你的行为令人厌恶,连看你一眼都感到恶心。”数年后,女孩子和男孩子都长大了,成了姑娘和小伙子,他们保持了同志关系,但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真正友谊, 因为过去的事情在她的心灵里留下的不愉快回忆太深了。这个小伙子为取得姑娘对他的信任,不得不加倍地努力……
姑娘在道德上应当坚定,当遇到小伙子对爱情抱轻率态度的时候更应当表现出坚定来。姑娘比小伙子在生理上早熟,这就要求她们在双方关系中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在同龄人组成的集体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姑娘们要比小伙子们显得年长些。在一段时间里,姑娘们有点“瞧不起 ”小伙子们,认为他们还不懂得爱情,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在对男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它的教育作用是难以估计的。姑娘们对小伙子们采取某种体谅的态度,比那些关于需要尊重妇女的长篇谈话还能起到教育作用。善于表现出体谅的态度以考验向你倾诉衷肠的小伙子,也是真正的女性美的表现。在涉及到妇女尊严和独立地位的任何问题上,姑娘们都应当是思想坚定、恪守原则的。























七、对人类美的审美评价与爱情
在培养和发展高尚的爱这种情感过程中,人对美的感受和审美快感的性质,人所赋予美的含义,均具有重大的意义。爱情的道德取决于人以什么为快感—— 是对美的感受、精神上的满足或肉体上的满足所引起的粗俗快感?
人的美感,不是由性本能产生的,也不是与情欲紧密相联的。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对美的一种富有内容的、高尚的、无私的需求。在这方面的成功完全取决于美与道德理想,特别是女性美与男女的道德尊严在年轻一代人的意识中紧密结合的程度。女性美所唤起的不应是对女性的占有欲,而应是一种愿在精神上接近和进行交往的需求。对女性美要能给予高尚的审美评价,它表现为:对令你心醉迷恋的妇女怀有纯洁的思想,对玷污这种美的一切行为持疾恶如仇的态度。在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普希金等伟大诗人的不朽艺术作品中,都反映了对妇女美的高尚态度。他们对女性美的赞许,对子孙后代来说,可作为衡量爱情的尺度。别林斯基特别深刻地谈到关于对妇女的高尚态度问题。他说:“您看,这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妇女;从她的面容上,您看不出任何表情,看不出她的情感、心灵、善良、爱情、忘我精神、崇高思想和意志的任何流露……她只是有一副俊俏面孔,可爱、充满生气,仅此而已。您不会爱上这个妇女,您也不愿成为她所钟爱的人,您只是默默地欣赏她那文雅的举止风度和迷人的美貌,—— 而且当她出现在您眼前时,您的心不知为什么跳得厉害,一种转瞬即逝的和谐幸福感掠过您的心头……” 希腊雕塑家的作品和著名画家的写生画,生动有力地表现了妇女的魅力。
共产主义美学和伦理学对美和高尚道德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外形美与心灵美统一的思想,日益占有了我们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和心灵。许多男女青年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所摘录在日记中的契诃夫的一段话,这不是偶然的:“人的一切都应当是美的:面容、服饰、心灵和思想”。现在,心灵美日益被看作是促进全面发展的积极的精神力量,被看做是一种创造。男女青年更加懂得,心爱的人的美所引起的审美快感,不应是一种无意义的单纯欣赏;爱,意味着两人有着共同的精神生活,决心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共同斗争。
对外形美的看法也反映一个人的审美观是否高尚。一个人的极中意的躯体美,尚不是真美。从生物学角度看,有许多外貌极美的所谓“人种”代表,如果他们内心空虚或品行不端,人们就不会承认他们体现了真正的美。一个人自己越是把这种外形美与真正美混为一谈,那么就越会引起人们对这种外形美的厌恶。有些人竟然陶醉于自己是“美男子”的自我欣赏之中,这更令人作呕。精神高尚的人对自己的外表并不格外讲究只求仪容端庄而已。他们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赖以构成一个人的本质的问题上。爱打扮的人,应引起人们的警惕;对妇女来说 ,更应加倍警惕。
我们认为人的外形美与高尚的精神要求和道德理想是离不开的。外形美,是指身体各部分长得端正匀称;只有当它同内心美,同思想、情感、道德尊严这一丰富世界和谐一致的时候,在人们的眼里,它才是有意义的。
眼睛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它能鲜明地反映精神生活的美妙。人的心灵越美,他的外貌就越富有表现力。同样,不道德的行为、精神世界的浅薄、卑鄙,也在外貌上留下痕迹。
黑格尔所说的心灵之光,总会受到社会先进人士的高度评价。因此毫不足奇,人们的精神交往不是建立在一个人的外貌所留给的表面印象上,而是建立在对他内心世界的了解
上。
心灵美,首先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因素,因此它能使外貌显现出某种高尚的色彩。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可看到他的道德品质的许多特点。一个人在举止和服装方面的朴实无华、自然大方,在作风上的虚怀若谷、严以律己,总是令人喜爱的。年轻人应尽量不要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破坏心灵美与外形美的和谐一致。心灵美与外形美的一致,表明一个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全是健康的。到垦荒地参加过收割的年轻小伙子说,和他们一起劳动的姑娘们比以前显得漂亮多了。
一个人力图给自己的外表增添些非自己固有的或向文明挑衅的东西,这证明他的内心是空虚和渺小的。社会中这种“怪里怪气的特殊人物”,之所以受到人们理所当然的蔑视,不是因为他们的引人注目的服饰本身,而是因为这种服饰正说明了他们心灵的空虚。
一个人对道德审美要求越高,就越能敏锐地发现别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形象之间的不相称和夸耀自己外貌作用的现象。德育和美育一项极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男女青年感知一个人的外形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和对道德审美本质的敏感性。一个人这种敏感性越强,在生活中就越充满信心,对己和对人提出的要求就越严格,因对美不能进行正确评价而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
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是人的道德尊严在审美方面的表现。我们的教育任务在于,要使学生懂得他们的爱美不要成为他们目的本身,要使他们认识到,爱美是生气勃勃地进行创作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也是创作的结果。一个人只追求漂亮,想以貌美取人,这是可耻的。
追求美的道德性质决定于这种美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人的创造性活动的本质。当一个人在从事本身含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且是他所喜爱的活动时,他的美才能最鲜明地表现出来。在这个时候,他的外貌好似受到内心灵感的照耀而放出光彩。米隆塑造的掷铁饼运动员的美,体现在内心精神力量与身体力量的结合的时刻,这不是偶然的巧合。美就表现在这种结合之中。在跑道上将跑完最后一米而跨越终点线的一位姑娘的美和她在休息时所显露出来的美是同样鲜艳的。劳动人民——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手是美的,飞机驾驶舱内的飞行员是美的,站在心爱的果树旁的园艺工人是美的。当学者、思想家、诗人和发明家的智慧受到创作之光照耀、鼓舞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精神美也照亮了他们的面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是灵感的伴侣。创作灵感的实质体现在心灵美和外形美的统一之中。奥?冈察尔有一部新著《向日葵》,描述一位雕塑家的故事。这位雕塑家受托雕塑一个姑娘——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种植向日葵能手的半身像。可是这个姑娘长得并不漂亮,使雕塑家甚为惊讶。她的容貌不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所以他决定谢绝这项委托。某日,他去车站时要路过鲜花盛开的向日葵田。他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女主人公正在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可是就在这个时刻,他看到她的面容却像另一个人。她的面孔受到一种高尚思想、崇高感情的鼓舞,她的面部闪耀着心灵美。“她真美啊!”雕塑家惊叹说。他马上构思出她高尚、美丽的面容……在他的新作中,鲜明地反映了外形美的精神源泉。反映社会进步要求的心爱的事业能使人变美。她的面部表情反映了她的心灵美;她的崇高思想照亮了她的双眸。创作构思确能改变面部特点,使它富有智慧、富有表现力和独特处。
不仅快乐、喜悦、成功能使一个人精神振奋,能创造美,就是忧虑不安、内心痛苦,即通常所说的“创作之苦”也能创造美。正如极度悲伤会给面部留下不可磨灭的皱纹一样,创作志向也似精巧的刀具能使面容变得美丽。相反,经常自我满足、无忧无虑、无所事事会给人的面部增添冷漠、迟钝的表情,姑娘们常很客气地把它说成是“毫无表情”。这种面容即使是人类学上最美丽的典型,但因它的冷漠也不会唤起人们的兴趣。这种情况下的外形美是不会具有魅力的,相反,它只会引起人们的厌恶。
表现在外貌上的创作构思的深度,不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所处环境,而首先取决于他对自己活动和事业的美的理解和感受。一些人虽有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可是他们的面部灰暗无光,没有表情,没有个性。而女挤奶员的面孔却闪耀着富有智慧的精神美之光。
一个人的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是通过个人的情感和情趣洋溢的丰富生活表现出来的。高尚活动和事业所给予的鼓舞和激励,它能使全部精神力量振作、紧张起来;但是,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情感。因此,凡是能被他所喜爱的事业和活动鼓舞的人,都能强烈地表现出道德的、智力的和审美的情感。爱、憎、思想的明确性、信心、怀疑——这些感情和它们交织在一起,反映在他的外貌上,构成独特的个人精神美。那些富有精神美和有着炽烈感情的人,他们的外貌,根据他们现在所从事的活动而变化,奥?冈察尔在他的新著中敏锐地发现了这种变化。
如果说所从事的高尚活动、智慧和丰富的情感生活能创造外形美的话,那么无所事事,特别是道德败坏的行为就会毁掉这种美,甚至会损毁禀赋所赋予的一切。你们深入到青年人集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吧,在你们面前展现的,除了清晰熟悉的面孔外,还有一些面孔引不起你们注意—— 隐隐约约,模糊难辨。有时,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但也有着两滴水一样的相似之处。这说明什么呢?缺乏个性,内心精神世界空虚,致使人的外貌也无个性。这样的外貌,即使有生就的美丽和魅力,但这种美将随着他日益暴露的精神空虚而令人生厌。
不道德行为会使一个人的脸变丑。说谎、伪善、欺骗、说空话等恶习会使一个人的眼睛失去神采,变得呆滞;他回避正视别人的眼睛;别人很难从他的目光中看到思想,因为他把它掩藏起来了。阿谀奉承,拍马屁,这不仅使一个人的目光、面部充满奴颜婢膝的神色,而且给整个身体都留下印迹。这种人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他们为了猜测领导意图,不仅洗耳恭听,力求不漏掉一个字,而且用整个身体来表明自己在注意谛听:俯首、贴耳、躬背、屈膝;随时准备卑躬屈膝,或是听命,或是乞求饶恕。再没什么别的能比阿谀奉承、无原则性更能使人变丑了;一个人若变成另一种人,好像要必须脱掉原来的皮。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特别能毁坏女性美,给她们面部涂上一层奴隶相。嫉妒、自私、多疑、担心“别人瞧不起我”,这些感情也会逐渐使一个人的面容变丑,呈现一种忧郁、孤僻相。保持本来面目,珍惜自己的尊严,这是使人的美得到发展变得高尚的重要前提之一。
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是由于一个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形成的。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一个人如果具有高尚的、有思想的、有道德的、善于审美的、充满激情、意志坚定的个性,那么他本人就是美的,而且能珍惜别人的美。这种个性是依靠集体中的富有思想性的生活、多种多样的精神需求养成的。在这里我们又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我们要让学生从幼年起就为所喜爱的活动所鼓舞,让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要专心致志,心向神往,倾注全部智慧、情感和意志力量。对周围世界和本人能做出情感评价,特别是在紧张的工作中取得成绩后所感受到的一种无比喜悦之情,所有这一切就是心灵美与外形美能取得统一的根源。因战胜困难而感到的喜悦,绝非偶然的成功或获得漂亮的物品所引起的快乐可与之伦比的。
进行这种教育的具体途径是什么呢?教育工作经验证明,实现心灵美与外形美统一的重要途径是参加创造性劳动。应当让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尽量多参加创造活动,以培养灵感。在创造活动中,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来,他的心灵力量能全部展现出来。不仅脑力劳动具有创造性,任何一种体力劳动也都具有创造性。在一些平凡的劳动中,如耕田、种菜、管理果树,也可成为真正的、技艺精巧的能手。正是在这些平凡劳动达到创造程度的地方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美。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因为我们要使普通人、普通劳动者变美。无所用心地单纯使用体力,劳动只是为了谋生,这是会严重损害美的。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竭力使各种劳动都成为利用智力的劳动,这是使劳动充满审美价值的重要前提。一种劳动如果没有智慧因素,那它就没有审美价值。体力劳动的意义越深刻,就越有条件使它具有审美价值。使它变得美丽。劳动的工序完美、技艺高超、充分体现构思,这一切都能鼓舞人,影响人的道德面貌,创造心灵美与外形美的统一。我认识许多热爱农业、从事设计和制作模型的男女青年。这些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是无私的,他们想获得良好的劳动成果,这并不是因为有利可图或能得到报偿,而是因为他们把全部心灵都倾注在自己的劳动上,从劳动的美中可看到人的美。他们热爱土地,他们不论干任何活儿,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做得美。一个人往自己所喜爱的劳动中倾注的心力越多,他在别人的眼中也变得越美。
在那些要求细心和耐心的工序的工作中,能最鲜明地表现出技艺的高低;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内心的精神力量全部倾入智慧和双手的创造之中,那么这种劳动就会是美的。例如,培植果树就是这样一种劳动。这种工作正如制作复杂的机器模型一样要求细心和耐心。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很重视那种不需要付出很紧张的体力而靠头脑智力和高超的技艺来取得劳动成果的工作。生活证明,恰恰在这种劳动中能产生可给人以高尚外貌的灵感。在这种劳动过程中,常闪烁着智慧和爱之光,两手成为智慧的工具,这种劳动对女孩子来说更富有教育意义。让她们每个人都在青少年时期通过劳动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尊严,体验创造所带来的欢乐,这样做是非常重要的。
灵感、鼓舞、感受,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创造性结合过程中均能反映在外貌美上。自由劳动者的美,越来越取决于他在整个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公民积极性,取决于他在集体的共同劳动中,以及个人在钻研智力和美学财富——书籍和艺术作品方面所付出的智力和情感。以创造性态度接受别人所创造的智力和美学财富,不仅能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日趋高尚,而且可使一个人的外貌变美。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年轻一代对艺术美的需求。读书,看画展,欣赏音乐应成为年轻人的一种需求,这正如同需要与道德高尚的人进行交往一样。
在培养心灵美的理想时,不仅对人的道德品质做出合乎逻辑和理智的评价是重要的,而且作出情感评价也是重要的。情感评价的深度和鲜明程度取决于信念的深度,即取决于你认为人的哪些感情是最美的、哪些感情不仅值得称赞,而且能引起你的好感和友好情谊。一个人的心灵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和对别人的关心在他的活动中占什么位置。为崇高目的所激励的人能博得别人的尊重,因为对他们来说,原则高于个人利益。他们的行为是高尚的,他们的整个道德面貌也是高尚的。这种人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但他对违反原则的行为却是十分认真的。这种品质对推动我们社会的道德进步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关心别人,就是关心千千万万有着各种观点和志向的人,就是关心全社会。
“早在战争初期他就向我敞开了心扉,他的心灵很美”,维拉回忆起自己阵亡的年轻丈夫时说。“当听到法西斯侵略者的兽行时,他真是义愤填膺,怒发冲冠。这种感情激励着他奔赴前线。他是个志愿兵……我知道他有着一颗伟大高尚的心,它容纳了千百万个母亲和孩子们的悲伤。我觉得,我从那时起真正地爱上了他。”
我们认为理想的人类美,就是必须具有一颗伟大的、火焰一般热烈的心。身体、道德和精神完美的统一,是建设新社会的重要因素。如果不使人变美,不使人的一种最高尚的情感——爱情——变美,我们就不会有美好的生活。我们社会里的每个成员,说得形象些,若都能闪烁着自己无与伦比的心灵美之光—— 展现自己的天才、能力、创造智慧,那时人类即将登上美的顶峰。每个人都应成为新社会的建设者,创造者。毫无疑问,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所有的人都是美的,因为那时心灵美与外形美的花蕾将同时开放。








八、妇女的道德尊严
妇女的全面发展,对社会的道德、智力、审美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进步人士关于妇女平等的思想总会使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妇女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与 男人一样的。尼?车尔尼雪夫斯基写道,尽管妇女在剥削阶级社会里处于无权地位,但是她们有着绝顶的智慧;这种智慧因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压制而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果它不受到扼杀和摧残而能发挥作用的话,那么人类历史的发展速度将会快十倍 。
这种观点的正确性已为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所证实。妇女在发展社会生产、文化和艺术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作用。妇女精神生活的广阔和丰富之所以是道德进步的因素,还因为她们作为母亲会把自己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兴趣和需求传授给子女,其效果之显著,连最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与之伦比。
很遗憾,有关妇女全面发展的问题,这个道德进步的因素,还没有得到教育科学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对实际教育工作所作的分析表明,在对姑娘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工作中几乎没有去考虑应当实现这样一种目的,即让妇女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全体成员的精神生活的内容和趋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每当涉及到关于女孩子的专门教育问题时,谈论较多的是:女孩子与男孩子有什么不同,根据女孩子的生理发展特点需要对她们采取什么样的特殊教育方法;几乎从来也不研究怎样从她们一进入学校时就给她们灌输有关男女真正平等的思想。这种平等不仅只是在实际权利和实现这些权利的条件上的平等,而且是维护自尊心方面的平等。在上一章已经谈过,由于教育工作组织不当,使得许多妇女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一种准备做家庭主妇的心理。这种思想就是精神上不平等的根源。而且由此对爱情也会产生下述看法:我应当属于某人所有,某人应娶我做妻子。如果谁也不理睬我,这是我的最大不幸。出嫁做妻子的愿望如果成了姑娘的最高目的,那么她们对知识就会采取一种错误态度,就不会认识到知识是精神财富的源泉,是树立自己道德尊严和维护真正平等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前面已经谈过,对待妇女的错误态度也反映在生产单位的组织劳动上。这不仅表现在常常要妇女去做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而且,可以说,事情还有更为微妙的一面。如果我们真能认真地考虑到妇女身体的特点和大自然赋予她们的义务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男女在职业和社会生产职责上的分工并不是完全合理的。由于对妇女的力量和才能历来都是估计不足,所以这种分工在我们的意识中也已相当根深蒂固了。为什么人们认为电话员这类单调的工作只能是女人来做呢?为什么只有妇女来挤牛奶呢?为什么甜菜种植小队全由妇女组成,而包括多种形式劳动的谷类作物小队全由男人组成呢?这一切只能用根深蒂固的传统、积俗去解释。信守这种旧传统的可恶后果是,把那些总是重复单调动作的工作都交给妇女来做。
盲目追随早应摒弃的旧传统的现象在学校教学与教育工作的内容中也有所反映。
许多教师极错误地认为女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男孩子相比似乎有所不同,她们只喜欢人文科学课程,喜欢那些能抒发感情的课程;还认为在学习精密科学(特别是数学)方面,女孩子的成绩不如男孩子。有的教师对女孩子竟然采取宽容态度,降低要求。这种作法不仅不能促进她们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更会加深她们的错误心理,认为只能干日常劳动,做家庭主妇;此外,这样做还会挫伤她们的自尊心。有时教师甚至做出极为可笑的事情: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有的教师竟然给女孩子布置了较容易的习题……
道德教育若想取得显著成果必须使男女青年在准备参加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劳动过程中培养起自尊感。归根结底,男女青年之间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精神心理关系的形成也有赖于此。总之,妇女的高度自尊心是巩固人们相互间的共产主义关系的极重要条件。
毫无疑问,妇女精神生活的情感领域是比较丰富和成熟的。她们的情感丰富多彩、鲜明、率直。要使姑娘们有五光十色的精神生活,要陶冶她们的情感,使她们变得深沉含蓄;她们的感情越深挚,自尊心也就越强烈,自然不会流于庸俗、浅薄。
姑娘们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在掌握劳动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是丰富情感、培养自尊心的强有力的因素。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竭力让姑娘们在学习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培养她们的劳动能力,而且可使她们形成一种自认为能从事独立劳动的心理。对姑娘们的智力发展,我们进行了多年观察,其结果令我们确信,在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方面,姑娘与男孩子有着同样的能力。
与男孩子相比,姑娘们在解决任一具有智力性质的课题时,都能赋予较丰富的审美情感。她们不仅想做得准确,而且力求做得完美。
我们认为更多地吸引姑娘们参加那些运用实验方法、探索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的作业,那将会有更重大的意义。这不仅能发挥她们的智力和才能,更重要的是,给她们提供了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条件。她们的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她们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有关的。姑娘们以极大兴趣完成具有实验性质的实际课题,实现她们的构思。这种作业能发展她们从事技术工作和农业生产的志向。
姑娘们当在创造性劳动中取得成绩时,便会感到只有在集体中自己才会信心十足,即或偶尔遇到挫折也不会沮丧和失望。在十年当中,即从一年级至十年级当中,我们给两个平行实验班的女学生布置了研究谷物产量与施肥面积的关系的课题,以及在保养农机具过程中观察机械各部件工作情况的任务。总之,姑娘们的全部劳动是具有明显的研究性质的。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依靠积极思维和实践操作来理解、掌握的。在布置任务时,不仅没有在男孩子和女孩子、男青年和女青年之间搞什么区别对待,相反,常常让姑娘们完成较复杂的课题。由于这样组织教育工作,姑娘们在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方面超过了男青年。在两个班里共有女生27 人、男生25人 ,在数学和物理测验中,有84%的女生和79%的男生得了5分和4分。近两年来,在获得金质和银质奖章的8名学生中,有5个女生。
我们的女孩子从低年级起就和男孩子一样学习技术,让她们参加男孩子们的小组活动,学习操纵机器。例如,10——12 岁的女孩子学习使用旋床和钻床。
姑娘们掌握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越好,他们在集体中越感到信心倍增,自尊心也越强烈。她们对什么事都特别认真,力求做得尽善尽美;这种品质也反映在生产劳动上。
在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展开技术创作竞赛,这样做是很有意义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倾注在这种竞赛中;真正的人的尊严就是从这种竞赛中产生的。每年每个技术组都要完成自己的特殊劳动任务(例如,制作旋床和钻床的简单模型)。在这种作业过程中,女孩子不仅能和男孩子成功地展开竞赛,而且称得上是出色劳动的模范。这样一来,促使男孩子也变得高尚起来,打掉了傲气。 他们尊重女孩子,努力不落在她们后面。由于这种原因,他们也改变了平时轻视“妇女”的态度;男孩子不再因为他们是男性而感到高人一等,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些女孩子在精密技术,特别是在电子和无线电技术方面已表现出巨大才能和志趣。有两个姑娘在少年技术小组历时五年的活动中,曾制作了数个有真空管的无线电收音机、电磁继电器。在学校学习期间,她们就毫不动摇地决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令她们向往的事业。她们从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大学,后来做了工程师。对她们来说知识就是生命。
我们的姑娘,在年龄稍大后,她们所掌握的专业与小伙子没有什么不同(集体农庄生产上所需要的专业面宽的机械师、农艺技师、畜牧技师)。当然也要考虑到姑娘们的体力条件。如果说,小伙子可以驾驶柴油拖拉机,那么可让姑娘们来驾驶菜园拖拉机、汽车、摩托车。
极力吸引男孩子们去参加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妇女干的”活计(在农村学校里,主要指饲养牲畜),这也是训练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们首先在这一劳动领域里努力实现共同劳动的原则。让男孩子和女孩子一同参加农业生产小组:饲养牲畜,种植各类技术作物,提高土壤肥力。
姑娘们的全面发展还取决于她们能否积极同男孩子一道参加社会活动,因为这种活动能开辟进行竞赛和进行创造的可能性。让姑娘们把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力量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把对集体成员进行教育作为这种活动的目的之一。这样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培育人、关心人是创造精神的最高表现。
全面发展,是道德尊严的重要源泉,是男女的精神心理关系日趋高尚的保证。




































附 给女儿的信
第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 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几百万年轻的14岁的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爱情?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长为男子汉的年轻小伙子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希望做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爱情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我最亲近的人是玛丽娅,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渗透到我内心的一切美好、明智和真诚的品质都是受恩于她。她死于战争前夕。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本族语言和人性美的世界。有一天,在一个早秋的寂静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茂密的苹果树下,望着空中正在飞往温暖的边远地区的仙鹤,我问祖母:“奶奶,什么叫爱情呀?”
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此刻她的一双眼睛呈现出沉思而惊异的神情。她以一种特别的、与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说:“什么叫爱情?……当上帝创造人类时,她在地球上播下了一切有生命的种子,并教会他们延续自己的后代,生出和自己同样的人。他把土地分给一个男人和女人,告诉他们怎样搭窝棚,给男人一把铲子,给女人一捧种子,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在一起过日子吧!延续后代,我要办事去了,一年之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情况怎么样。’
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他看见这一对男女坐在小棚子旁边,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他们身旁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个婴儿,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这种美使上帝颤抖、惊异,以致惊呆了。
他向大天使加弗利尔问道:‘这是什么?’
‘这是爱情’。
‘什么是爱情?’
大天使耸耸双肩,上帝走向这对男女,问他们什么是爱情,但是,他们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恼火了,他说:
‘那么,好吧!我要处罚你们,从即刻开始,你们要变老,你们生命的每一小时,都要消耗掉一点你们的青春和精力!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眼神里表现出什么,人。
“上帝为什么还能生气呢?”我问奶奶。
“是的,要知道,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本人也没有见过的东西。但是,你往下听啊!五十年后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又来了。他看见了一座非常好的小木屋代替了原来的小棚子,草原上修起了花园,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儿子们正在耕种,女儿们正在收麦,孙子们正在绿草地上玩耍。在小木屋门前坐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看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上帝从他俩的眼神里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而且好像又增加了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上帝问大天使。
‘忠诚!’大天使回答说,但是,他还是不能解释。
这次上帝更加恼火了。他说:
‘人!你们为什么没有老多少?那好吧,你们的日子不长了,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爱情将变成什么。’
三年后他与大天使又来了。他看见男人坐在小山坡上,一双眼睛呈现出非常忧虑的神色,但是,却仍然表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而且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头的记忆’。
上帝手握着自己的胡须,离开了坐在小山坡上的老头,面向着麦田和红色的朝霞,他看见,在金色麦穗旁边站着一些青年男女,他们时而看看布满红色朝霞的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我的小女儿,这就是爱情!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第二封信

亲爱的女儿:
现在我和你能像成年人对成年人一样地彼此交谈,这是多么好啊!你已开始思索人类智慧最艰难的一页,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啊!如果所有的青年人——男人和女人都能完全了解这一点,那我们的社会将是和谐的,幸福就将成为所有人的幸福和财富。
个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青年一代对这种伟大的智慧——爱,掌握到何种程度,而且我们全社会的美好、道德纯洁和安宁都取决于它。也许,我在这里所强调的仅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人能够学会建造伟大的建筑物—— 水电站、宫殿、宇航船和核潜艇,但是如果他没有学会真正地爱,他仍是一个野人。一个受过教育的野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野人要危险一百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的劳动、他的生产活动、他的社会面貌和公民创造性、对人民和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二是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范围,即家庭、孩子、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孩子对父母的责任与义务。遗憾的是,有的人在这方面经常是一个粗鲁的人、奴隶或下流胚。
一个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方面有缺陷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真正的创造者和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显然,个人的潜力是多方面的、无限的、而且表现为一个整体:他在某些方面的优缺点,也必然反映在其他一切方面,因为一切关系、一切内在的相互影响都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我从自己的同代人和稍大一点的女孩子那里收到了许多信,你回家来时,可以读读这些信。已经有好几千封信了,其中有的是一个人的真正哭诉,有的是忧虑地提醒人们;人类的爱情需要创造、培养,它不能以遗传学的方式,像延续后代的本能那样留给人们。
有一个17岁的姑娘,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她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很要好,也非常快乐。但是,小伙子染上了好喝酒的毛病,他变得很粗鲁。他对这个女孩子说:“你不要小心眼……”姑娘听后哭了,而且为此很痛苦,但是,她宽恕了这个小伙子的狂妄,实际上就是原谅了他的粗鲁行为,她说:“要知道,我是爱他的。”后来发生了一件可以预料的事:姑娘怀孕了,与其说是由于爱情而把一切给了他,不如说是由于恐惧,她害怕的是,如果拒绝他的要求(这种要求说起来真可怕,但是偏偏发生了,而且多次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就要离开她,去找那些意志薄弱的好说话的姑娘……因此,姑娘对小伙子说:“我们要有孩子啦!”小伙子非常惊讶而且说:“怎么是我们的孩子?是你的,不是我们的!”说完之后就走了……姑娘从此辍学了,搬到另一个城市去住了,她的生活非常悲惨。
这些信对我来说就像一片片炽热的、燃烧的铁片一样,在有的信中发出了绝望的心声,姑娘心慌意乱地想着:他爱我,但不尊重我,怎么办?怎样使他不仅爱我,而且还要尊重我呢?
我的小女儿,你看看,我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我聪明的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什么是爱情。我要预先提醒你,要避免许多姑娘所犯过的错误,她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失掉了幸福、快乐、健康,有的甚至是生命。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美好的、忠实的、真诚的,而且是明智的、审慎的、机警的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要记住,我的小女儿,记住在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和高尚的东西,遗憾的是还有邪恶、狡猾和卑鄙的行为。你不仅要有坦率的、善良的心肠,而且应当有一颗严肃、坚强、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的心。

第三封信

亲爱的女儿:
你问,从哪里来了这样一种沉默寡言的、婆娘们的逆来顺受的奴隶哲学:“他打我,但是,我爱他。”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人生哲学,你会为这个人感到可怕、痛苦和羞辱。有一天,一个一年级女学生的母亲极为秘密地对我说,她的丈夫怀疑她做妻子的不忠,于是就毒打她,不是毒打,就是用其他方法侮辱她,辱骂她。这个女人对待这一切甚至还很满意,她认为:“如果他不爱我,他就不会打我的……这就是说,我是他最喜欢的人。”当我告诉这位年轻的母亲,你应当喊叫,对这种可怕的恶劣行为要仇视”,她怕我泄露她的秘密急忙离开了我,分手时她还说:“我什么也没有对您说,您知道吗?……”
我不得不为许多人保守秘密——邪恶、悲伤、痛苦和屈辱,年轻女人甚至对这一切都不敢讲出口来,即使说出来,也是提心吊胆,怕人听到。
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工人运动的革命领袖之一倍倍尔?奥古斯特 写道:“妇女比男人更早地变成了奴隶”,看来,在人世间奴隶思想的最后避难所就是女人的心。我的女儿,应当把它视如火一般的可怕,要是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有知识的女奴更为可怕。
我认为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方面,有的人是个十足的粗鲁的人、奴隶、下流胚,这我一点也没有夸张。因为奴隶思想和文化落后、人格卑下汇合在一起了。有时你会听到这样的话:“他爱我,但是不尊重我。”这是从何说起呢?好像今天他爱我,但是不尊重我,明天尊重我,但是又不爱我,这完全是一派胡言!
为了真正地爱,应当具有坚强的精神力量。家庭、学校的责任,老一辈的使命在于:发展人身上的这种智慧的力量。所有的学校教育,就其实质来说,就是爱的教育和毫不妥协精神的教育:爱祖国,爱人民,仇恨敌人,爱父母,爱你爱的人,和他在一起你的观点、信仰、激情和向往将和他结合起来,你和他成为一个人。而且与此同时,不能容忍给你带来潜在的和真正灾难的所有人。
在一个年轻人面前,或者谈起一个年轻人时,你的心经常是跳动得很厉害,你甚至希望他能以惊异、赞美的目光看着你,认为你是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女人。这就意味着,你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母亲——一个新生命的创造者,亲爱的小女儿,从此刻起,你就开始了新的生活。要记住:今后你不但要为自己负责,而且还要为你将要给他生命的未来的孩子负责。
母性的觉醒—— 这是为了延续人类后代而表现出希望与异性相结合的一种规律。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互相爱慕,这是一种不可克服的人的本能的力量,但这还不是人类文明的许多世纪的经验告诉人们的爱情。譬如有一块贵重的石头——大理石,雕刻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双手雕出美丽的艺术品——石头制作的玫瑰花,可以与真正的、精心培育的、带着一滴露水、泛着朝霞之光的鲜花相媲美。雕刻家能从一块没有定形的、美丽的、硬石头上看到一朵花。他开始雕刻它、累得汗流浃背,很快就把一块石头雕成一朵生动美丽的花即人用双手创造的美。这朵美丽的花是用大理石制成的,但是,这块石头还没有被渗透人类内心美和天才的一双巧手加工时,大理石仍然是一块硬石头。人类之爱的力量就表现在这一双巧夺天工的手上。
在人类关系当中也同样应当成为一个伟大的匠师,以便从这块“原始的石头”深处得到这种力量,不愧于崇高的人类之爱—— 高尚的感情。一个没有达到这种热爱劳动的伟大精神的人,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披着兽皮的原始人,他往自己的洞内拖了一块大理石,爱不释手,但是,他们不懂得这块石头的秘密深处还隐藏着一种美的东西。
糟糕的正是在于许多年轻人不去进一步发展这种原始的简单的劳动:只是发现了一小块大理石,就爱不释手。有的人一感到有性的冲动,就要求满足,认为这就是爱情。如果除了性欲之外,别的什么也没有,夫妻生活只是生孩子这当然不需要多少智慧,母鸡也同样会孵出小鸡来,这是一种本能。

第四封信

亲爱的女儿:
青少年时代是你们生命中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没有人类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会遇到巨大的灾难。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 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这是巨大的邪恶。它潜藏在生活之中,有时你也会碰上——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承认这一点。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一个父亲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父亲”了。我用引号把“父亲”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
产生祸害的原因是由于他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不成熟,没有培养出一种情操,他易动感情和无知,由于这一切而发生了下流行为,没有向着人类真正爱情迈开一步。我的女儿,你要想一想我的意见:那些追求性爱,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她一千次地用众所周知的那句话为自己的无知作辩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爱他,就是这样。”如果小伙子由于自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来了灾难,归根到底是给社会造成了灾难。如果他不明白,不懂得给他本人也带来了损害,那么你们—— 姑娘们的无知首先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你的本性可以使你成为聪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谨慎的、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断能力的人。只有当你的本性在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那时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妇女。我常劝告姑娘们,要慎重、再慎重地选择配偶—— 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轻率思想。
我相信,如果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的话,那么姑娘的心灵上就会产生智慧和勇敢,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将要出现全面的协调一致。

第五封信

亲爱的女儿:
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人的强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忠诚和信任。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样才能在爱情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亲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我认为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的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个刚进入校门的小孩子、少年 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觉,应当让他们懂得,由于自己不慎重的态度,会给他人的心灵上带来痛苦。亲爱的女儿,这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创造爱情的力量。
在一个人身上创造这种力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而他在精神上应当是更坚强、更丰富,心地更无私。但是,每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善于明智而勇敢地去爱的人必须善于了解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对他内心细微活动做出回应。只有一个感情细腻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格要求的、对邪恶不妥协、不留情,对轻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为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负责任的精神——应当充满学校生活的整个环境,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写信。

第六封信

亲爱的小女儿:
当我看到由于对小事不负责任而发展到对大事也不负责任时,我的心痛苦得都要碎了。要记住,爱情的最终难免要生孩子。胆怯的、传情的目光,拥抱 、接吻—— 这是创造新生命的第一步。由于你感到爱情的幸福,你在幸福中寻找到了爱情,这就决定着你和你的亲人们的命运。
阴沉的秋天,稀疏地落着雨点。在汽车场的大门旁站着七岁的科利亚。他为什么跑到这里来呢?他只有一个妈妈。从妈妈和别人那里他知道了他的父亲在这里工作,当司机。有些善良的人有一天告诉他说:“这个男人就是你的父亲。”小男孩记住了父亲脸上的特点,而现在他简直想再看他一眼。科利亚内心深处燃起了希望之火,他想:也许父亲会停下汽车,走近他并问道“:怎么样啊!我的儿子!”也许会让他到驾驶室去坐坐,想着,想着,一颗童心屏息不动了……但是父亲从他身旁经过,汽车开走了。科利亚发现,他认识他,但是这个人甚至没有转过脸来看他一眼……痛苦、愤怒、仇视、痛恨一起涌上孩子的心头,他只好回家了。 从此这个小孩子对什么,对谁都不相信了。对他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圣的东西。你知道吗?我的女儿,孩子心中的痛恨这对社会是多么大的灾难!教育这样的小孩子是多么地艰难。他了解自己,经受着痛苦的折磨,他心想:谁也不要我,我是偶然出生在这个世界的,我为妈妈忍受痛苦和惩罚……如果我们社会上有这样一些不幸的儿女,我们的社会也不是幸福的。世上有些东西是什么也代替不了,什么也阻挡不了的。
人类的爱情——这是高尚的人类文明。因此,一个人怎样去爱,以此可以正确无误地判因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爱情最鲜明地表现出对我们社会未来一代的责任,为他们的道德基础而承担的责任……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不仅根据他在劳动中的表现,对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且还要看他对其他人的态度,在同志、同事之间和在家庭里的表现,以及他的个人幸福同社会准则和全社会的精神需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程度。在所有这些问题中,爱情问题是个焦点。对待爱情的态度鲜明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我们通常根据一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在爱情中的表现来判断他的道德面貌,也就是说,爱情使他变得更高尚,鼓舞他去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或者相反,爱情使他更加重了自我中心的思想,言行举止变得更庸俗。可以说,爱情是 “精磨”性格的砺石,是一个人的社会成熟性的标志。我们身为教师,要特别审慎地对待学生心灵深处萌发的爱情问题。男女青年萌发出这种人的最高尚情感,表明他们充满着旺盛的青春活力。此时教师的使命是把它引入进一步发展智力和培养品德的轨道。随着爱的情感的产生,也就出现了对爱情的初次严峻考验。一个未来公民的今后命运、他的幸福和工作成就、个人生活的充实,往往取决于他能否经受住这种考验。一位伟大的作家说过,爱情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并不纯属个人的隐私。
爱情,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巨大幸福和伟大劳动。可是,爱情不会自然地趋于高尚,高尚的爱情是由人们相互关系的诚挚和年轻人的社会觉悟来保证的。教学生怎样对待爱情,这是教育工作的最细腻的一面,它要求教师有真知灼见,把教育技巧与教育艺术结合起来。
男女青年之间,夫妻之间的爱情,是道德主权的特殊领域。善于做到不干涉男女相互关系这一极微妙领域,不仅是教育工作而且是全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标志。不征得同意,便闯入他人的房间,东张西望,问长问短,粗暴地干涉不应了解的个人私事,是最无礼的行为。恋爱、结婚、生育子女,这是涉及人的自由的微妙、细腻、引为骄傲、易受挫伤、最隐秘、最公开和最敏感的领域。凡能理智地、诚挚地、不失个人尊严地在爱他人的人,才是真正完美和真正自由的人。爱情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无知,缺乏教养,道德败坏行为,会损害人的尊严。
爱情既是不容干涉的主权领域,同时又与我们社会的巩固有着直接关系,因为爱情要导致建立家庭和传宗接代。
在爱情方面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心地纯洁、行为美的人。要牢记,人的最完美的自由,同时也是严格的和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只有“我想”和“应当”两者在人的行为中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时候,爱情才会是高尚的。在爱情问题上,最鲜明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愿望、向往、追求是否高尚。真正的人,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愿望,人类生活与动物生存的区别,实际上也就表现在这一点上。动物是靠本能的驱使盲目行动,以满足情欲的需要。而人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本能影响的,正因为如此,这种精神才是人的精神。
人的真正自由和完美无瑕,表现在人能决定他可有什么愿望或不可有什么愿望;能决定是否向他人表明自己的愿望或理智地加以克制。愿望各有所异,有的不愧于人的称号,有的有损于人的尊严。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就表现在他对卑鄙的欲望抱不可容忍和不可调和的态度,他不仅以厌恶的心情否定和克制自己内心的类似欲望,并痛恨他人的如此欲望。我们所以需要这种疾恶如仇的态度,首先是要在欲望领域最大限度地摆脱动物本能的影响,并向人类文明的高峰迈进,坚定不移地追求崇高的愿望。听任个人欲望放荡不羁,我行我素,如同玩火一样危险。这是一种道德败坏行为,如果你不加以制止,就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幸,也会毁掉自己的生活。在男女青年、夫妻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的轻浮行为,就是在欲望问题上的极端无知所造成的。
人的心灵是浩瀚的,取之不尽的。爱情是要求付出巨大精神力量的伟大劳动。要注意,决不要把这种精神力量消耗在无谓的琐事上。
钟爱一个姑娘或一个小伙子,首先是钟爱她或他这个人的心灵。热恋中的人要有进行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交往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正是从培养愿望开始的。愿望可以转化为需要。
要精心爱护纯真无邪的爱情,要珍惜生活的恩赐,不要随意把它浪费掉。年轻时,如果沉湎于谈情说爱,朝三暮四,无休止地迷恋和钟情,经常追逐新欢,那么这种人必然带着空虚的心灵进入成年时期。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漠不关心,冷酷无情,那么你的子女也必然这样对待你。在道德关系方面,一切都会“重演”。心灵上的缺点要比心房间隔缺损可怕百倍。对人缺少关心,愿望就会变成自私的追求。
我们认为,让学生具有高尚的向往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极微妙的教育领域里,我们亲眼看到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出善良的父亲和母亲,实际上是解决了学校的大半任务。
我们每天同儿童接触,凝视他们的眼睛,从他们的话语、目光、微笑和抑郁不乐中察觉到他们与成年人的复杂关系,我们越来越相信成年人的高尚向往对孩子们的品德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成年人见诸行动的追求如果是卑鄙的,有损于人的称号的,它就会严重摧残儿童的心灵,激发起低级欲望,而且更为危险可怕的是,它会使儿童不再相信善良,不再相信人道主义精神,结果培养出一批小骗子和伪君子,他们从童年时期起就想从精神上奴役他人,或养成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的恶习。
很遗憾,至今在一些家庭里卑鄙龌龊的欲望占了上风。如果对这种情况听之任之,那么一个人从孩提时期便成了一个难以教育或不可教育的人。这是因为愿望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树立什么信念,有无信心,对人是体贴入微还是漠不关心,是心地善良还是幸灾乐祸的大事。对自己周围的人熟视无睹的青少年,为了自己的安宁对他人的不幸会完全置之不顾,无动于衷。这种可怕现象的产生,究其根源,是这些青少年耳濡目染各种卑鄙下流、毫无人性的欲望使他们中毒太深的缘故。
培养孩子的愿望,是家长教育学的初步知识。如果在孩子们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不具有高尚的追求,如果在行动中没有表现出崇高愿望,那么学校的正常教育是很难想像的。
我们在向孩子讲述高尚愿望所具有的巨大力量时,要使他们相信高尚愿望可挽救人,卑鄙愿望会害死人。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极重要任务是,要用高尚愿望激励每个儿童,让孩子们给他人以欢乐、幸福、舒适和安宁。这种教育是真正爱他人的道德教育,即对人的内心世界体察入微、决心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教育。
在童年,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一个人如能自觉地掌握自己的愿望,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只有当他们的内心愿望是纯洁、善良和高尚的,他们才能学会真正地爱人,忠实于自己的感情、义务和言论。思想境界高尚的人,才能具有高尚的愿望。思想、意识支配愿望,起主导作用,这是任何事情不能代替的力量,它指导人们培育无愧于人的崇高称号的愿望。
我们决不能同意在一些庸人中流传的一种观点:感情是不能命令的。恰恰相反,人类文明表现在,思想可使感情趋于高尚,思想支配感情,命令感情。一个人的愿望和感情如果不受思想支配,必然会走上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的道路。一些年轻人的家庭发生破裂或基础不稳,绝大多数是过于匆忙仓促地决定婚姻大事的结果,他们听任欲望放任自流,不加克制,也不用思想来约束。
良好的愿望是在崇高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和树立起来的。但是这种思想不是在儿童头脑中自然产生的,它需要引导和灌输。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孩子能体察和理解他人的心,发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对他们抱以同情和关心。这些能力也是在高尚的思想和以身示范的行为影响下培育起来的。
我发现一个学生,她受到人要爱人的一种崇高思想所感染,于是我向她暗示,一位清扫工几周前从学校退休了,现在她一个人过着孤寂的生活。为让一个八岁的女孩子产生看望这位退休老人的愿望,只要做这样一个小小的暗示就足够了。看望老人的愿望强烈地抓住了这个女孩子的心,致使她感到了耻辱:“为什么在这之前我没有想到去看望过去每天都和我们亲切打招呼的维拉阿姨,她现在一个人过着多么寂寞难忍的生活啊?……”
教师越是能够深刻地阐明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最细腻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学生对自己不关心他人的行为也就越容易产生耻辱感。耻辱感是思想认识的产物。不思考自己所作所为的人,永远不会有耻辱感。“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马克思写道,“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 教师的任务是向青少年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使他们产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来衡量自己的积极愿望。通过衡量,他们将认真地思考我做得对还是不对?只有产生耻辱感,只有对自己有所愤怒的人,才开始以批判态度对待自己的愿望。这种使心灵趋于高尚的工作就是要使“我想”和“应当”融合为一体。
由此可见,为使青少年担负起父亲和母亲的崇高使命,为使他们具有人的高尚爱情,就需要培养他们有高尚的向往和追求,并从中得到快乐。每个孩子都要接受培养高尚情操的教育。这是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为使孩子们将来成为好的父亲和母亲,必须坚持这项原则。
青少年必须对性冲动作好心理准备。当他们对异性产生迷恋时,他已经不仅需要他人的尊重,而且表明他已经能独立地承担义务,对他人负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使他们对此作好准备,决定着他们到了青年和成年时期给他人带去的是幸福或是灾难。作好对性冲动的心理准备,犹如小鸟有了独立飞翔的翅膀。当一个人进入成年,当班内已经没有梳平头、结小辫的年轻孩子,即当他们都成了真正的男子汉和女人的时候,教师干预他们个人生活的范围就极端有限了。可是在这个时期,教师仍要尽量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想着什么,要机智地、不被觉察地观察和施与影响。要同少年男女,青年男女亲切地、坦率地,最重要的是机智地谈论爱情问题,谈话要始终贯串一条红线:感情要受思想、理智、意识的支配,不能让感情冲动占上风,必须让理智、悟性来主宰。以自觉的、理智的态度对待欲望,是教师在涉及学生的最大隐秘——爱情问题时需要讲明的问题本质。爱情的纯洁、高尚、忠贞,这是把人们结成为牢固的社会细胞——家庭的力量。
要让年轻人认识到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阶段。爱,就是对你所爱的人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责任。爱情如果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要尊重姑娘,要爱护她的荣誉、美德、骄傲和独立的人格。你心爱的姑娘可能成为你的妻子、你的子女的母亲。她在新一代人中再现了你和自己,使人类得以繁衍。爱,不仅是获得性的满足。你对妻子的爱,她对丈夫的爱,是精神生活、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的最微妙领域。
爱,不仅是尽情地欣赏为你创造的美,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而且要不断给心爱的人增 添美的力量。凡是不能给爱情增添美感的人,将会很快失望:眼中的美人会变成丑女,由逐渐厌恶而发展为另寻新欢。这不是爱情,是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为了能终生对所爱的人忠贞不渝,就需要在一生中不断创造美,恢复他(她)的美,为此甘愿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和感情。只有那些能支配自己的愿望,在高尚的动机和爱情生活中找到真正幸福的人,才能相互爱得越来越深。我们的感情的完美无瑕,我们对心爱的人的忠贞不渝,这都取决于我们的愿望有多么高尚。
我,在道德上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卑鄙龌龊、心灵空虚的人,决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不能成为一个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真正战士。
父母之间的情深意笃的爱情,这种爱情显示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系的全部总和,都是巨大无比的教育力量。
父母之间的高尚、纯真、美好的爱情,他们互相尊重、彼此信任,互相关心,以诚相见,体贴入微,共享欢乐,同分忧伤,在任何情况下—— 幸福时刻或遭受苦难,形影相伴或孑然一身,都忠于爱情,信守不渝,这一切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道德力量。在这种力量影响下,年轻的一代能养成极端敏感的心灵。他们相信正义,痛恨邪恶,憧憬光明,生气勃勃,他们热爱幸福欢乐的生活,确信正义事业威力无穷,必然取得胜利。
家庭生活不会总像节日那样充满欢乐。在家庭生活中,忧虑、不安,往往多于欢乐。家庭生活中的欢乐,就是为崇高的目标而奋斗,为此,人们难免会经受忧虑和不安。要燃烧起来,为你心爱的人照亮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家庭生活的真正幸福。
你需要同心爱的人共享欢乐,同分忧伤;要精心保护你心爱的人,勇于承受命运的打击;要同你的家庭突然遭受的不幸作英勇斗争。你的高尚情操和胸怀就表现在这里。
爱人被病魔缠身,是家庭中的极大不幸。在这种不幸时刻,要对爱情忠贞不渝——这要求一个人付出巨大的精力,甚至不惜自我牺牲。当自己心爱的人身患重病的时候,也要对他情意绵绵。
在家庭生活中应当尊重心爱的人的思想、信念、感情、志趣。总之,既要维护个人尊严,又要相互谦让。你们从听到自己孩子的啼叫声起,就肩负起复杂、重大的公民责任。
你将要做父亲。你要知道教育子女,是你应担负的重大公民责任,是你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的表现。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由另一个工作人员代替,但是,一个好的父亲是不能由另一个好的父亲所代替的。
婚后,一分钟也不要停止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夫妻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充实,这也是婚后生活的一大幸福。在精神上日趋完美,可使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未来的丈夫和父亲,你们应当知道,在婚后加强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是正确对待妇女——妻子、 孩子的母亲和自己的母亲。
对妇女的态度,是衡量心灵美的最精确尺度。你要爱孩子的母亲,要珍惜她的健康、美德和荣誉。要保护她抗御病魔,关心她避免过于疲劳或受到欺辱。你妻子,你孩子的母亲的荣誉,就是你一家的荣誉。
对待妇女蛮横无礼的人,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是个蛮横的人。尊重妇女,就是尊重生命。
姑娘们!对待爱情可一定要理智,要有严格要求。爱情,是一种炽热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这对姑娘来说尤为重要。你是未来的母亲,自然界和社会赋予你特殊的责任。你是妇女,而真正的妇女一身兼有温柔和严格、爱抚和倔强的性格。你的聪颖、矜持、严格要求,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妇女的智慧使男人信守爱情。爱情与轻浮是水火不相容的。你,“匆匆忙忙嫁人,”就是甘冒成为不幸者的风险。为了得到爱情,自己应当是一个头脑清醒、有精神财富的人。愚昧无知,缺乏理智,感情贫乏,在我们这个时代已是一种精神缺陷。
教育男女青年以理智的目光,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最重要问题—— 爱情,这是学校和教师的真正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
母亲创造未来,保护未来。母亲是国家的第一个公仆,她们将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出全部心血。亿万家庭,则是向祖国这棵长青松输送营养的亿万个幼根。你做了丈夫,建立了家庭,从而加倍地增加了公民的责任。我们的孩子成长为好孩子或坏孩子,是我们的道德情操、我们的公民义务感、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面镜子。































译者的话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著名教育家)的教育论著,受到我国中、小学教师和青年读者的喜爱。现在这本阐述爱情教育的论述就是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生前未曾发表的手稿整理而成的。
什么是爱情?怎样对待爱情?怎样在青年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怎样去陶冶爱情这个心灵的高尚情感?在教育家的论著中,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视爱情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从教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刻的分析研究,的确是罕见的。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中,爱情占有重要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各种情感中,首先是爱情对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和进步,对人的高尚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情是一种高尚纯真的感情,但它并不纯属个人的隐私。人不仅是社会的产物,而且是各个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自然本能不是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于外的,而是在教育和文明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他说得好,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之情,直至情愿在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除”和“忘却”中获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就会有理想有追求,出现许多美好的事物和新的生活。
他一再强调,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爱情从一开始,就对道德进步、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精神文明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的公民懂得这一切。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指导他们怎样劳动一样,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苏霍姆林斯基和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把爱情的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培养纯洁、高尚的道德—— 友谊、同志关系、互爱,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对纯洁美好爱情的品德准备,要从牢固地培养儿童心灵中的善良情感做起。从培养他对自己所敬爱的人的真挚热忱和无限关心的情感做起。要在青年人尚未产生追求异性的要求之前,早就教会他多施与少摄取,教会他们以满腔热情去待人,并仅仅由此获取快乐。
他指出:为了使每个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来能成为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而对他们进行的品德教育并不是要对他们讲解两性关系问题,不是让他们知道暂时还不该知道的事情。必须使孩子们的全部生活——他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一切感受,都要使他们形成信念,确信生活中最宝贵的是人,最高尚的品德、荣誉和道德精神,是给人造福,为人创造美,同时也使自己成为美好、善良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一般说来,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欲的自然本能属性所持的态度,以及自觉地评价这种欲望中情感因素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的爱情道德,乃至整个面貌的尺度。
当然,陶冶爱情的高尚情感,不仅关系到男女青年的幸福,而且还直接影响对子女的教育。父母之间保持纯真、高尚的爱情,是使孩子们享有充满活力、健康情趣的生活的保证。在一个家庭内,忠贞不渝的爱情气氛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概念的重要因素。爱情应当成为一种积极的建设力量,它不仅使爱人者,而且使被爱者都日趋高尚。爱人之间展现的精神财富越多,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越牢固。
对教师来说,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教育的艺术在于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了解得尽可能深些,这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此,在培养高尚的爱情这一精神生活的最隐秘领域的教育工作方法是极端重要的。尊重、关怀、细心、掌握分寸等原则在这里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要求教师要利用人类文明提供的丰富经验,把年轻人的本能的性欲,变成高尚的爱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情的教育论述,实质上是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论述,因此,不仅初恋的青年男女应该阅读,已婚的夫妇也应该阅读,使已经建立起来的忠贞爱情之火,越烧越旺,让精神生活更加美好。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有幸先读到这本书,感受教育至深,深信广大读者也会为这本书里洋溢的高尚感情所感染。如果能够这样,就是我们的最大喜悦。

译者
1985年1月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