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的外科手术

古代中医的外科手术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不可否认,今天的人们一般习惯上都会认为西医学的外科手术水平远远高于中医的外科手术,其实中医的外科手术历史上远远超过西方当时的水平,至少从扁鹊、华佗的那个时代,一直到十六世纪之前,中医的外科手术水平是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的。


中国古代外科手术不仅存在,而且在宋明代以前曾经得到过很高水平。例如,在唐代出土的文物中已有镊子、剪刀这样的常见外科手术器械,宋代时已有玛瑙刀的出现,而公元1974年江苏省江阴县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医疗器械,其中包括外科手术器械。该墓出土的一种铁质柳叶刀,系外科手术用刀,有尖刃口的一头与现代医用手术刀十分相似。该刀长16.7厘米,宽1.5厘米,铁质。刀端锐尖呈柳叶形,刃口位于刀端的一侧,约长4厘米左右。由于刃口较长,应是切开较大面积皮肤的一种工具。用刀时刀体与皮肤平行,作横向切开,近似现代应用的手术刀。这充分说明,像柳叶刀这样的外科手术器械在明代已广泛使用。同墓出土的还有平刃刀、镊子、剪子、牛角柄铁质圆针。平刃刀刃口位于刀的下端,前方扁平薄锐,约长2.5厘米。刃口较短,应是切开较小面积皮肤和“死腐、余皮”之用,用刀时刀体与皮肤垂直,作纵向切开。出土的两把外科用的铁质镊子,也叫做“大钳”、“长钳”、“钗”等。《外科明隐集》中说这种形状类似于今天的镊子的工具,其用途是“用以枷捏余皮顽腐,以得刀割之便也。”《外科心法真验指掌》也说:这种手术工具的功能是“……捏溃疮之腐肉,取之,去之,不可伤好肉,伤则血流。”与某些中医著作中所绘制镊的形状相同。同墓中出土的外科用剪子,大体与家用剪相仿,仅在尖端有方头和尖头区别,江阴出土的两把铁制小剪,是外科手术中辅助刀、针的常用工具。这些古代外科器具的原件现都藏于江阴县文化馆中。该墓中出土的牛角柄铁质圆针,它的刃尖呈卵形,已略有磨损,是当时针灸和外科医疗的常用工具。这些外科手术器械在当时的广泛使用,说明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发展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高文晋于1834年编《外科图说》,书中载有器械图谱,如首页绘有“外科应用刀剪钳针各式物件全图”,反映了当时手术疗法已经进入了较为系统和规范的阶段,但可惜影响并不广泛。


翻开历史我们知道,至少在十五、六世纪之前,中医的大家们都是自己亲自操刀做手术的,而在西方直到十五十六世纪,西方医学还处于理论与解剖相分离的状况,教授们还将做手术的工作分派给理发师去做。从中世纪以来直到十六世纪的医学院里,你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在大学的讲台上,医学教授们捧着医学经典在那里照本宣科,而在台下,却由理发师甚至屠夫这样的操刀匠在持手术刀给学生们作示范,这看起来似乎很滑稽,但却是事实。在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外科医生或解剖术施行者都是理发师或屠夫,因为人们在当时极端歧视外科,认为外科手术就像屠宰。外科医生的地位十分低下,外科实践更是不足挂齿的事情。


这些被称为“短袍理发师外科医生”的命运直到十六世纪末才逐渐有所改善。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当时著名的“短袍理发师外科医生”的创造性工作,由于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外科软膏剂,改革了创伤出血的烧灼法而发明了结扎法,并创造了假手假足,使外科的状况焕然一新,外科医生也逐渐提高到与其他科医生同等的地位。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在我国古代由于宋明理学的影响以及在宋明以后大量外科医生受到由外治转向内治这一思潮的影响,致使我国古代外科手术的技术没有能够流传下来,而那些受孔孟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更不屑于记载那些专用针刀实行手术的所谓“技者”,导致外科手术从此走向没落,这应该看作是中国古代外科发展的悲哀吧。

医学,是保卫人类健康的科学,是人类与疾病进行斗争的武器。在古代,医学的兴衰,有时能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从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史看,我们的祖先们凭着无比的聪明与才智,在医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里谈的,是中国古代医学中,外科手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外科,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了萌芽。《周礼》中所记载的“疡医”,主治的范围是肿疡、溃疡、刀伤和骨折等。利用刀子、剪子、针线等医疗器械进行切除、缝合等治疗的外科手段之一——手术,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用于外科手术的器械是锐利的石片,它们或是自然形成,或是经人工磨制,用于取出各种异物,放血,切开脓肿及划痕等手术。到青铜器时代,人们已开始使用金属制造成的刀、锯、锉和许多其它外科手术器械。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公认是较《黄帝内经》为早的医学作品,里面已提到用刀割治内痔的手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九针之二——“铍针”和“锋针”,主要是用于外科手术。铍针针身像剑,两面有刃,多用于切破脓肿排脓;锋针针身圆润,针尖呈三棱形,有锋刃,多用于放血治疗。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就曾为病人施行过手术。

但是,进行外科手术,除了要求具备先进的器械外,还必须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诸如手术前进行麻醉,使病人减轻痛苦,以使手术能顺利进行;手术后,对创口的止血、消毒、镇痛、保护等等。汉代以前,还不充分具备这些条件。因而手术的施行只是零星的,并不普及。汉代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是东汉名医华佗发明并使用了麻醉药——麻沸散。《后汉书·方术列传》载:华佗对于“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然后对病人施行手术。华佗的麻醉术曾先后传到朝鲜、日本、摩洛哥等地。著名的美国医学史家拉瓦尔(Lawall)在《世界药学史》中这样说:“阿拉伯人使用麻醉剂,可能是由中国传去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最精于此术。”欧洲、美洲的医学界,直到十九世纪初期,才出现全身麻醉法,比起华佗的发明,已落后一千六百多年了。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救方》记载的麻醉药物有蔓陀罗、乌头等,还论述了使用方法,指出应按患者的年龄、体质、出血情况决定剂量。这些要求与现代医学运用麻醉药的原则基本相同。麻醉药发明后,历代医学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创造出多种麻醉药,如喷剂的“茴香散”,煎汤熏洗的“代痛散”等等。

其次是手术后,促进伤口愈合的医疗方法不断完善。古代医生使用的消毒法有净水(煎熬过)洗涤、以火烧灼、施以药物等;止血法有胎发烧灰止血,象牙研末止血,烧热的金属用具烙灼出血部位等。止血消毒后所使用的外敷药,也很讲究。外敷所用的膏药,都经过煎熬(等于高温消毒)而制成。用这种膏药把外部伤口封闭、保护起来,膏药中含有一些局部麻醉药和消毒药,具有镇痛、消炎,促进生肌的作用;同时又可以防止外界的其他病源体的侵入,并能避免因运动给伤口造成的机械损伤。南齐人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书中列有处方140余个,分别具有止血、止痛、收敛、镇静、解毒等功用。

由于具备了以上与外科手术密切相关的医疗条件,外科手术在汉代以后就有了长足的进展,对许多药物力不能及的疾患,手术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兹略举数例:

 一、剖腹术:切开腹部,抽割溃疡积聚。若病在肠胃,则将肠胃截断,除去疾秽之外,经过洗涤,然后缝合,在伤口上敷以“神膏”,四、五日伤口即可合拢,一月左右可完全平复。据史籍记载,此项手术最早是华佗施行的。因此,华佗被誉为世界上首创开腹手术的医学家。

 二、断肠缝合术、血管结扎术:隋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对为刀、枪、戈、矛所伤,若“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方法是:“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纳)之”;对肠系膜之类脂肪突出伤口者,“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当令一宿,乃可截之,勿闭其口,膏稍导之”。

 三、鼻息肉截除术:鼻息肉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于鼻内结肉如石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截除鼻息肉的方法是:先用茴香散吹鼻孔两次,使局部麻醉;然后用细铜筷两根,筷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把两筷连结起来,使相离五分左右,把连结的两筷插入鼻孔,将丝线套住息肉根,再把铜筷绞紧,向外一拉,鼻息肉就截断了。

 四、痔疮截除术:用一根或两根芜花煮过的细丝线,套在痔疮的根部,结成活扣,逐日把活扣拉紧,直到患部变成紫黑冰冷为止。轻症一周以后,重症半月以后,痔疮就会从根部脱落。这种手术,不用开刀,无大出血危险,安全可靠,简便易行。

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手术:此症多生于手足,以足为多,患者皮肤犹如煮熟红枣,黑气浸漫相传,五指传遍,则上至脚面,其疼如烫泼火燎,其形则骨枯筋烂,其秽则异香难解,其命则仙方难活。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们已正确认识到早期手术治疗的重要性,认为应“急斩之,不则死矣”(《黄帝内经》)。这个记载,比西医记载早了两千多年。明代陈实功继承了先辈这一合理的治疗思想,强调“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血流不止,用金刀如圣散止之”(《外科正宗》)。

六、咽部异物探取术:对误吞针、钉、骨刺哽于咽部者,用乱麻筋一团,搓成龙眼大小,以线穿系,留线头在外,汤湿急吞下咽,顷刻扯出,其针头往往刺入麻团中同出;如不出,再咽再扯,以出为度。或用乌龙针法推之,方法是:用细铁线烧软,双头处用黄蜡作丸龙眼大,裹于铁线头上,外用丝线裹之,推入咽内哽骨处,其骨通常顺之而下;不下再推。

此外,还有对穿破性骨折采用快刀扩大创口,以煎水洗净,缝合后用洁净绢片包裹的骨科手术;对齿龈坏疽和龋齿,用汞合金补牙的手术;在眼科方面的赘疣、胬肉割除手术;美容方面的兔唇(裂唇)修补手术;婴儿脐带断截手术,婴儿先天性肛门闭锁开通手术,气管缝合手术……。

上述外科手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看来,是较简单,有些甚至是较原始的,但在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在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我们的祖先们能创造设计并使用这些外科手术,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了,在世界医学史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上,外科手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追逐功名利禄、菲薄科学技术的封建社会里,外科技术被鄙视为“小技”。“有讥外治为诡道以欺世者”,“或又谓外治非前贤所尚”(吴尚先《理瀹骈文》),外科医生的地位也很低下。明代,外科医生甚至分为两大派,保守派主张用内服药治疗所有外科病,而坚决反对外科手术。这种情况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很类似。那里的人们也“多不肯降低身份当外科医生,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卑下的技术,是学者们所不屑为的”;十四世纪巴黎医科大学的学生,就需起誓决不作任何外科手术才能入学;一些医生,虽有外科论著,却绝不动手去做外科手术。(据卡斯蒂格略尼《世界医学史》)所幸的是,在同样的压力与障碍面前,我们的祖先们能以更大的勇气和毅力去突破。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