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里叶到马克思:消灭了分工之后,你如何工作?

从傅里叶到马克思:消灭了分工之后,你如何工作?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一、消灭分工,任重道远

共产主义社会要消灭分工。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四大必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任何社会,只要没有消灭社会分工,就算不上高级社会,充其量是“过渡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发现“消灭分工”是如此的遥远,所以谦逊地称自己为高级社会的“二倍初级阶段”。即:

1、社会主义是高级社会的初级阶段;
2、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二、高级社会为什么要消灭分工?

首先,经典作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分工进行了批判,尤其是分工对人的“异化”,甚至将分工与奴隶制相提并论,提出了消灭分工的主张。

其次,《格达纲领批判》中明确了一个事实:劳动权利的天然不平等性。由于人们在体力和智力上的个体差异,导致不同的分工。不同的工种,其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成果是不相同的。如果实施按劳分配,必然导致分配的不均,和另一种贫富差距。

这种基于分工不同导致的贫富差距,是人类进入高级社会的绊脚石。

三、消灭分工后,如何工作?

1、空想家们提出的消灭分工的措施

我早年读傅里叶的书,貌似傅里叶在他的“法郎吉”提出了以下方案:人们分班工作,每个班每天轮流交换不同的工种。一个人一天可以交换很多的工种。这样,分工就消灭了。

据此,我推测:傅里叶没有考察过当时最发达的工厂,不知道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分工的细密和工种之间的不可逾越性。一个人上午在铁匠铺打铁,下午去医院给病人做外科手术,晚上去实验室搞化学实验,这样的劳动成本肯定比分工之后的成本要高得多。

同时代的幻想家——欧文,对消灭分工也很感兴趣,主张消灭脑力与体力分工和城乡分工。欧文比傅里叶要聪明得多,因为他本人就是大型企业的高管,所以摈弃了傅里叶的可笑的主张,提出一个“城市花园”方案,———“城市花园”,即“农、工、商、学结合起来的大家庭”。当然,欧文的方案并不彻底,即使是一个大家庭,里面照样有分工,家庭越大,分工越细密,而且有些分工不可逾越,比如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职,这是性别分工;生孩子是青年妇女的天职,而不是老年妇女的天职,这是年龄分工。再如,一个家庭里面,有人擅长宰牛,有人擅长小提琴,你让拉小提琴的去宰牛,恐怕达不到“庖丁解牛”的效果吧。

2、欧文“城市花园”方案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在革命实践中,深受欧文的影响。1966年5月7日,著名的“五七指示”提出了自己设想,与“城市花园”构想极其相似——在军队中率先实现消灭分工。内容如下:

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一个这样的大学校,除打仗以外,还可做各种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八年中,各个抗日根据地,我们不是这样做了吗?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教四清运动;四清完了,随时都有群众工作可做,使军民永远打成一片;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这样,军学、军农、军工、军民这几项都可以兼起来。但要调配适当,要有主有从,农、工、民三项,一个部队只能兼一项或两项,不能同时都兼起来。这样,几百万军队所起的作用就是很大的了。”

个人认为,把军队变成一个“城市花园”类的无分工体,有可操作性,因为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至于其效果,估计无法真正完成分工的消灭——士兵能替代将军的岗位吗?


3、马克思提出的设想

马克思是高度聪明的,他断然不会上傅里叶和欧文的当,不再提出具体的分工模式,而是将分工问题抽象化。即马克思没有给出具体的分工方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自由人的联合体”。至于如何联合,语焉不详。但我们从马克思的其他论述中找到这个联合体的蛛丝马迹: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而都是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会就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以上论述,本人总结出马克思消灭分工的方案:
1、不同工种自由结合,毫无职业壁垒;
2、工作如同休闲,随心所欲,以快乐为第一目标;
3、不需要专业化、专家化,大家都是杂家;
4、人类彻底自由了,不再为工作和物质所累。

这样的理想,太有诱惑力了。实际上,自古以来,许多大教授、大将军、都市白领在设想退休后的生活时,都是这样想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好一派田园风光,惬意的人生!可见,每个人都是天然的共产主义思想家。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既然共产主义都实现了,“晚饭后从事批判”还有必要吗?从哲学上讲,否定之否定,肯定是有必要的。这就是马克思给高级社会留下的伏笔,让人们懂得:消灭分工后,并不是一切完美,还有新的欲求和困惑等待你去排解!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