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士生的返乡亲历:为什么我们越读书越困窘

一个博士生的返乡亲历:为什么我们越读书越困窘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农村学生从小就在一种落后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绝大部分人去打工,好一点的读个二本、三本或者高职高专。不仅如此,国家的投入主要集中于985、211这些重点大学; 普通院校得到的投入非常少,与重点大学的差距一日千里,他们也自然一直输到了大学毕业。在人才市场上,他们的竞争力可以预想;在工作条件上,他们的起点也可想而知。 ——《呼喊在风中》

  * 摘选自《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返乡笔记》 王磊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小时候,常听大人念叨:“读的书多胜斗丘,不劳耕种自然收。白日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这是我家乡自古流传的一首打油诗。不过,今天的孩子已很少有人听过这两句话了。当着孩子的面,做父母的会说:“多读一点书总不是坏事。”在外人面前,他们又会说:“读书有什么用?读出来还不是打工!”

  一方面希望孩子多受点教育,一方面又对读书的出路不抱太大希望,这中间包含着农村人多少矛盾,多少无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被残酷的现实摧毁。出生于1980年代的人,从小学读到大学,一直都在遭遇教育收费的高峰,对一般人而言在求学过程中能够得到的资助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与此同时,农村税费多如牛毛,高税费从198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2006年,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

  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又立即碰上“毕业即失业”的严峻状况,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之时,又面临着高房价、高失业率、高的婚姻成本等种种压力。自顾不暇,又如何能够改变家庭的状况呢?

  我曾在一篇散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如果问,在我成长的岁月中,有什么最值得庆幸和最后悔的事,那么我会说:我最庆幸的是我上了大学,没有辜负大人的期望;而我最后悔的也是我读到了大学,把整个家庭读穿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因为我的读书而长期受煎熬。

  大学期间,父亲在一封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你的钱太少,但在这个月内没有钱寄给你,下个月我一定想办法再寄给你。’”我每次重读这篇文章,读至此,便会泣下沾襟。

  网上有个段子流传甚广,引起了广大青年,尤其是80后农村青年的共鸣:“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事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是讲金的。请问:我们这一代到底招惹谁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稍有加大,90后在读书期间承受的经济压力或许有所减轻,但是,他们毕业之后面临的出路却更加不容乐观。而对于00后,村子里的小学和附近的初中可能早被撤并了,他们不得不到一二十里外的镇上去读书,甚至要自带课桌上学。农村的教育环境和质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善,相反是倒退了。

  我们要认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不少农村父母望子成龙,举全家之力培养孩子上大学,但农村孩子很难考入重点大学;能够考上二本院校就已经万岁了。

  对此,我有着最真切的感受。我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湖北大别山区的一所省级重点高中——M县一中工作了7年(2004~2011)。M县人口130万,中考参考人数从以前的2.4万人降至现在的一万多人,一中录取了成绩排在前列的1200人,学生每天学习12个小时以上。

  在2013年之前,M县一中每年通过高考考上一本的,约350人。而M县其他七所普通高中的升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M县一中是湖北大别山区优质教育资源仅次于黄冈中学的高中,几乎每年都能够保证有两三个人考上清华、北大,而周边有两个县,已经有十年没有人能够考上“两大校”了。

  农村学生是普通大学的主力军。套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2010年夏天,我在北大听温儒敏教授讲中学语文教育,他告诉大家:像北大这样的顶尖级大学,每年来自城市的学生占到了88%。而《上海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提供的数据是:上海大学的农村学生仅占11%。

  这几年来,国家开始允许重点大学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进行“自主招生”,并且这个比例在逐年扩大,然而,在以“知识面”“灵活性”“思维能力”“现场表现能力”等方面为考查重点的“自主招生”,更是让那些优秀的农村学生处于劣势。

  作为在重点高中工作了7年的我,对这个情况十分了解:同样是省重点高中,武汉市的一所重点高中通过自主招生的人数可能会达到两百多人,而下面县城的一所重点高中能通过自主招生的,可能不足10人。

  农村学生从小就在一种破败、落后、质量差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绝大部分人高中毕业后注定只能去打工,好一点的,能够读一个二本、三本或者高职高专。而最差的大学,往往有着最高的收费。尤其是三本院校,每个学生一年一到两万的学费,完全是在走教育产业化之路。

  不仅如此,农村学生一直输到了人生最关键的大学阶段。国家的大量投入主要集中于985、211这些重点大学,普通院校能得到的投入也非常少,与重点大学的差距很大。他们也自然一直输到了大学毕业,在人才市场上,他们的竞争力可以预想;在工作机会上,他们的起点也可想而知。

  有一部纪录片叫《为什么穷——出路》,拍摄的也是发生在湖北的故事——农村孩子上不了好大学,只能花最多的钱去接受最差的大学教育。那个只有一根手指的母亲,拼尽全力供女儿上一所所谓的大学,以为将来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这让我潸然泪下。而据一所民办大学的招生老师讲:“这些学生毕业后,不吃不喝五年也赚不回大学的费用。”

  农村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人,在城市里拿到的工资并不比他们的父兄在外打工的收入高出多少,甚至还要低。他们在毕业后短时间内是没有希望收回读书成本的。而他们想要在城市里发展和立足,变得越来越艰难,反而继续使自己和家庭陷入困顿之中。“丰收成灾”的现象,在今天的农村依然时有发生,而这十多年来,竟又添了个“读书致贫”之病,想一想,叫人心痛啊!这样的教育,与人的幸福、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什么关系呢?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