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如何不“才尽” 作者:匡吉 发布时间:2019-05-15 09:15:21 来源:解放军报

 “江郎”如何不“才尽” 作者:匡吉 发布时间:2019-05-15 09:15:21 来源:解放军报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说的是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才华横溢,后来文思衰退的故事。江淹的“才”是如何“尽”的?《南史·江淹传》里说,江淹梦到一个叫郭璞的人向他讨要一支笔,江淹将怀里的五色笔还给郭璞后,“尔后为诗绝无美句”了。

  这个答案,显然站不住脚,就连江淹本人也不认可。江淹出身贫寒,年轻时读书刻苦以求功名,后来官运亨通、生活富贵,于是便不想再吃写文章的苦了。他在《自序传》中直言:“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精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由此可见,江淹的“才尽”,并非梦境中被迫还笔所致,而是现实中主动弃笔造成。

  苦日子发愤图强,好日子不思进取,这样的事例不仅经常发生在人身上,动物也不例外。比利时作家梅德林克曾写过一篇“蜜蜂现象”的小品文。文中写道,蜜蜂在窝中蜂蜜很少时,非常有战斗力,当蜂窝受到侵犯时,会蜂拥而出,全力出击。但在窝里蜂蜜充裕时,如遇来犯之敌,蜜蜂们都会一头钻到蜜桶里贪婪地吸食,直到把腹部胀得很鼓很圆。

  为什么人在“忧患”时会功成名就,在“安乐”时反而会功败垂成?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的确,一个人精神“渐渐放下”之时,就是“才尽”之日。

  不“才尽”的最好方法,是永“前进”。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但在父亲经营的小货铺当学徒期间,他并没有停止对数学知识的钻研,并最终取得了惊人成就。更难能可贵的是,被请到清华大学担任教学工作后,华罗庚并没有把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当安乐窝,反而更勤奋了。一次,华罗庚对来访者说:“当一个人满足现状时,他其实已经落伍了。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不落伍呀!”

  作家葛拉威尔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高尔基也说:“天才来自勤奋。”即使天资再高的人,如果后天不勤学苦练,也不会有多大成就。反过来看,但凡“才尽”之人,都并非天生的灵感消失,而是勤奋的状态丢失。

  美国人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是名副其实的神童:数学和语言天赋极高,4岁时精通法文,9岁时在哈佛大学做四维空间讲座,11岁时精通高等数学和天体运动。麻省理工大学一名教授曾预言,席德斯如果持续努力,一定会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并在该领域成为领袖级人物。然而在18岁时,席德斯不仅放弃了对数学研究的追求,在其他领域也没有持续努力,结果最终“泯然众人矣”,给人们上演了一部唏嘘不已的国外版《伤仲永》。

  文人的“才尽”,顶多是再写不出好文章了。而前苏联将军戈尔洛夫用血的教训警示世人,军人的“才尽”最要命,因为那预示着战场兵败。2017年,有记者问“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何荣誉等身还才思活跃,满头银发的黄旭华意味深长地回答:“对军人来说,如果总躺在‘功劳簿’上,那么就离进‘生死簿’不远了。”

  与过去相比,如今我军的武器装备更新了,工作环境更好了,军人待遇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同时应看到,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残酷,在“现代军事知识的保鲜期是按天来论的”今天,任何一名军人都没有老本可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面对百舸争流、进慢则退的严峻形势,我们只有牢记习主席“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的告诫,像杨业功那样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像林俊德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方能不辱使命,决胜未来。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