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数量断崖下跌,能拯救人口危机的只有去市场化 虚声 · 2019-12-02 · 来源:虚声公众号

新生儿数量断崖下跌,能拯救人口危机的只有去市场化 虚声 · 2019-12-02 · 来源:虚声公众号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原题:人口大起落(新生娃只有1100万?)意味着什么?

  转载者公众号“虚声”

  娃事儿

  这两天网络上飘出一组数据:“截止到11月17日为止,我国2019年新增人口仅仅1016万人,按这样的情况推算,今年结束中国的新增人口也就在1100万人上下;而2018年,这个数据是1523万人;2017年,这个数据是1723万人。”

  ——按照这个数据,新生娃的数量断崖下跌。

  当然这并不是官方权威数据,但也没有官方权威机构出来澄清。查了下出处,好像源自于母婴的行业快讯,也不知究竟怎么来的。

  但不论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今年新生娃再创历史新低已成定局,一定会比去年少。而去年新生娃(1523万,比2017年大幅下降200万)已经是建国后半个世纪的历史低点。如果今年新生娃1100万左右,那么相当于直接下降25%,直接创建国后(除1961年之外)历史新低。这显然太夸张了。

  那么这个数字究竟是真是假?可以来分析一下。目前有关年度出生人口的权威数据来源有两个:其一,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出生人口,这是通过抽样调查所作的估算,会有一定浮动;其二,是《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它来源于各地卫生机构汇总。由于中国住院分娩率已超过99%,两个数据理论上比较接近。比方说2017年,统计局公布的年出生人口为1723万,全国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758万,很接近。

  但是《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统计方法有两种:

  其一,有一个全国总数统计。

  其二,有一个户籍数据统计,异地生娃(比方说安徽人在上海医院生娃)没有统计在内。

  比方说2018年,第219页表8-4-1《全国孕产妇保健情况》里,列出2018年的新生娃的总数为1521万,和统计局类似。但是到220页表8-4-2《2018年各地区孕产妇保健情况》的全国汇总却是另外一个数字:1362万,比219页的全国活产数少159万,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少161万。

  作为国家级权威机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

  原因在于该项统计数据统计标准不同,在2017年采用的基础和219页一致,全国性总数;在2016年和2018年采用的基数为各地户籍基数,因此出现大幅度减少。

  母婴快讯这个生娃数据,大概率应该基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全国户籍孕妇分娩数量做的一个推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1100万左右比起上一年的1362万也是大幅度下降。换算一下,新生娃相比去年再次减少200万左右,总数应该是1300万多一些,再创历史新低已成必然。

  也就是说,中国新增人口虽然没有下跌25%那么夸张,但依然是大幅下跌,大约是13%到15%之间。这个跌幅远大于今年1月份国家权威智库社科院的预测。人口负增长的时间点会大大提前。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差异?社科院大概是根据过去人口趋势做的预测,而没有考虑两大变数:一,经济发展对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二,经济压力导致人们的心理发生变化。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正在不可避免地滑向老龄化深渊。人口中位数年龄变化——

  1980年,中国22,美国30岁,印度20岁。

  2015年,中国38,美国38岁,印度27岁。

  2030年,中国46,美国40岁,印度32岁。

  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人口结构失衡时能强大起来,没有,一个都没有。相反,因为人口老龄化而陷入滞涨的国家却比比皆是。人多不一定能发展,但所有的发展其实都建立在劳动基数增加、劳动效率提高的基础上。

  按照立体史观大历史周期变化的规律:

  人,是社会集体的第一个因子数。

  人口结构的变化永远是影响社会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历史虽长,但从没有如何应对老龄化的历史经验,也没有应对和平年代人口衰减的历史经验。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人口基本面

  1

  按照2018年出生人口算:总和生育率降至1.09,即一个育龄妇女平均生育1.09个孩子;明显低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的2.1;更低于如今全球平均生育率的2.4。2019年,新生娃数量如果下跌到1300万多些,那么总和生育率跌倒1.0,这是历史性低点。

  看这张图表——

  世界人口的生育率大致规律:高收入人口生育率低,低收入人口生育率高;发达世界生育率低,发展中世界生育率高。

  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育率不要说和发展中国家比,甚至比发达国家都低,而且还在继续降低。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而且中国新出生人口数量,还在继续下滑。

  按照这个趋势跌下去,情况非常不妙。随着二孩堆积生育趋于结束及育龄女性数量的锐减,中国出生人口在10年内很可能降到1000万以下。

  2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应该分阶段来看。

  春秋到隋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农耕文明形成,但长江流域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所以汉帝国巅峰时代,人口也就六千万。其余乱世,像话题性很足的战国、三国这些时代,人口下降到两千万以下,老百姓的日子非常糟糕。大家看《三国演义》很过瘾的同时,不要忘了那段历史对老百姓非常残忍。最惨的还是五胡乱华那段,不忍读,不忍说。所以才有“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之古训。

  唐中后期到清康熙时代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长江流域得以充分开发,人口巅峰时代接近1亿。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为何“南明”没有成为“南宋”?就是讲,宋朝因为开发长江流域有大功,所以南方人对宋的归属感很强,拼死抵抗北方马背民族。但这个时代动乱时,人口对比峰值会锐减,比如宋末与元末人口变得非常稀少。

  ——这两个阶段的人口更迭,都是王朝更迭时的动乱导致。所以中国历史虽长,但从没有经历过老龄化社会的历史经验。

  清朝中后期,因为土豆、番薯等农作物大规模推广,以及南方的珠江流域得到开发,中国人口再次出现爆发式增长,到清末人口增长到4亿多。为什么历史上清亡之后,统治阶级没有遭遇清算?其实在农耕文明看,清朝对人口和土地贡献很大。

  ——乾隆末期动荡不止,白莲教起义开始闹,道光年间又出现鸦片战争。所以清中后期虽然人口爆炸,但也没有经历老龄化。人均寿命很短,活不到老。

  但任何文明周期内,国家都需要人口基数(尤其是主体民族的人口基数)做支撑。

  亚历山大帝国,希腊人口无法支撑那么大的地盘。

  罗马帝国主体民族是地中海附近的拉丁人。但随着帝国日渐庞大,拉丁人无法对帝国有效支撑,必须依靠北方“野蛮人”(日耳曼人等),最后帝国因此而亡。此后欧洲再也没能在政治和军事上完成统一。路易十四,威廉二世,拿破仑,希特勒都没能成功。

  游牧文明层次上的帝国事实上更容易受人口基数限制。看欧亚大陆上那些民族兴亡,如同一部绵长的连续剧。然而不论是秦汉时代的匈奴,还是隋唐时期的突厥,当主体民族无法支撑帝国时,帝国和民族会一起消失。强悍一时的蒙古帝国,打下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很快因人口不足而分裂。

  3

  建国之后,百年战乱终于平息下来,中国人口再一次迎来爆发。

  从1949年至今,除了1949年(新生娃1275万)和1961年(新生娃949万,历史最低,唯一低于千万的年份)之外,每年新生娃数量都在1300万以上。

  其中的高峰是在1962年到1970年,新生娃的数量在2451万(1962年)到2934万(1963年)这个区间徘徊,为中国历史最高峰。所以在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从1962年到1971年,这10年出生了2亿多人口。我父亲和叔叔、姑姑们,都是这个时间段出生的。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成为农民工主力,也是人口红利的基本盘。现在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主要指这个时间段的人口正在老去。1962年出生的,今年57岁,马上就干不动了。

  第二波生育高峰,就是从1981年到1992年这段,虽然执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但对应第一波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开始结婚生子。所以新生娃数量还是很高,在2046万(1981年)到2508万(1987年)这个区间。两千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和房价上涨,就是为了满足这个区间的人口念书和住房需求。我本人也是这阶段的一份子,人生正在奔向中年。

  2016年和2017年,新生娃的数量之所以有个反抽,那是全面开放二胎之后的能量释放,所以到2018年就迅速创新低。虽然看起来新生娃绝对数量不低,但相对总人口的生育率却在逐年走低。

  实际上,1981年到1992年那段时间,也就是第二波人口出生高峰,中国自然生育率就和维持人口更迭所需要的生育率接近。到如今,这波人成年成家,却不再热衷于生娃了。

  实际上最近三十年,中国人口生育率远低于维持人口更迭需要的水平。这些年中国人口之所以能一直增长,得益于人均寿命飞速上涨。建国之前,因为战乱,人均寿命30多岁,如今人均寿命提升到接近70。中国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结构在失衡、恶化。

  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当时全国人口为6亿人,1982年正式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时,人口为10亿人,到现在为止13亿多。由于人口基数变大,生娃数量变少,那就不可避免地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不可避免地失衡、恶化。

  人口失衡的代价

  人口失衡的情况有两种:爆炸增长,结构性衰退。

  人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这个并没有绝对答案。

  人口爆炸——

  如果处于文明大周期的拐点,比如改革开放,必然出现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爆发。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机会,那就会出现动荡,比方说乾隆后期的状况。

  如果人口结构性衰退——

  其一,创新的角度看,劳动力不足,无法支撑产业链延伸,经济陷入停滞。

  其二,从市场角度看,老龄化社会必然导致消费萎缩。原因很简单,年龄越大,消费需求越低。比如年轻人喜欢各种酒水饮料,老年人只需要白开水就行。比如年轻人喜欢新东西,老年人喜欢旧物件。长此以往,市场会在饱和中萎缩,日本韩国就是先例。

  其三,大国博弈的角度看,当年美国和苏联人口相当。美国赢得冷战,是因为美国利用自身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把世俗形态的东亚纳入自己的产业链中。从日本到中国,完美的帮助美国人延伸工业产业链。苏联原本有机会争取中国。然而苏联那刻板的计划经济扼杀了现代商业和市场。如今中美再次竞争,美国需要新的世界工厂延伸其工业产业链。中国本身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如果政令得当,还能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但如果人口大面积萎缩,那么就无法支撑这一切。

  其四,从文明角度看,中国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体。自古以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大约在15%到35%之间徘徊。也正因如此,华夏文明可以一直是世界主流文明之一,并且成为唯一不曾间断的从古文明延续到现代文明的文明体。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中国人在世界占比降低到10%以下,华夏文明就会从世界主要文明体变成区域性文明体。如果按照现在这个新生娃下降的趋势,最多再过两代人,世界人口增长到100亿,中国人口就会降低到10亿以下,那么中国人在世界的占比就会降低到10%以下。也许你会认为美国人口不多,也可以成为世界霸主。但你不要忘了,美国是基督文明圈的代表,整个基督文明圈人口基数非常庞大,而且人口结构比华夏文明圈健康。

  人口结构一旦失衡,就难以扭转。

  案例一,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俄罗斯,想扭转人口颓势,不成功。

  案例二,发达世界的日本、韩国,想尽办法也没能扭转人口颓势。

  以韩国为例,2017年,韩国以1.05的生育率排在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倒数第一。2018年,韩国总和生育率降至当前纪录低位的0.98。2019可能再次刷新总和生育率的纪录新低。

  婚龄推迟和适龄生育的女性减少,是韩国新出生婴儿数目下降的重要原因。这是赤裸裸的前车之鉴。

  为什么会失衡

  原因之一,养育观念变化。

  其实华夏文明圈,强调多子多福,强调无后是一种不孝,而且必须生儿子。有条件的生,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生。八十年代计划生育,很多人为了生儿子不惜一切代价。经常有那种案例,生不到儿子不罢休。

  这是一种源自于农耕文明的观念。

  这种观念来自于对血缘关系的崇拜和依恋,所以希望多子多孙。

  这种观念源自于对没有保障的生活环境的恐惧,所以希望男丁养老与避免被欺负。其实就在二十年前,乡下还有“谁家兄弟多,话语就权大”的现象。

  但现在不同了,大家本就是独生子女家庭出身,早已没有了那种多子多福的观念。更重要的还是,工业文明周期到来,随着科技发展、物质丰富、信息爆炸,血缘关系的神秘感被打破,养儿防老的观念被打破,男女平等成为趋势潮流。所有的东西都被量化,贴上标签。

  爱情婚姻也是明码标价。工资多少?身高多少?车价多少?房子几套?存款多少?这些全部都是可以量化的数据。交朋友,也看有多少价值,有多少功能,如何效益最大化。社交圈子,也要看价值多少钱。最后亲情,也不可避免地被量化。

  这些全部量化为数据之后,就会有催生出一系列的避孕药,叫成本。

  原因之二,成本问题。

  避孕药之一,房子。可以看下当前任何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很离谱。而不离谱的那些城市,如鹤岗,已经失去了价值。一套房子套牢一个家庭20年,一个人的半辈子。

  避孕药之二,医疗。不敢病,病不起。一场大病可以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不堪重负。

  其实最有效的避孕药是教育。教育市场化之后,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所需要的成本其实比买房子还贵。也就是说房价已经那么高了,养娃相当于二次买房。而这只是资金成本,真正头痛的是时间成本。现在大部分工作,朝九晚五已经是奢望,流行“996”才是“福报”。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生养第二个娃?

  2018年出生人口中,二孩数量依然多于一孩。由于生了一孩才能生二孩,所以在生育状况稳定时,二孩应该少于一孩。各项调查表明,中国生育一孩的家庭中,大约只有一半愿意生育二孩。这意味着2018年出生的二孩中至少有一半来自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生育率在下降。

  简而言之一句话,心理上不愿意生,现实中不敢生。

  补救之道

  补救之道其实也很简单。

  降房价,这条先不谈。毕竟这涉及到财政和税收,牵扯面很广。

  医疗这块,也不谈。已经完全市场化,涨上去的价格不会掉下来,这是常识。

  但教育这块,有很大的文章可做。

  其一,改革教育系统,不要搞家长全程参与的教育模式。学校的事,归学校。家庭的事,归家庭。这样能为年轻的家长节省很多时间。一般生娃的家长,大多数都在为“996”拼命;真的挤不出太多时间去全程教育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娃。

  其二,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统,停止教育市场化,降低教育成本。

  市场并非万能。如果有一项领域不需要市场化,那就是教育领域。别的领域市场化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教育市场化将得不偿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大趋势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是降低获取知识的成本。而教育市场化,是在推高获取知识的成本,典型的开倒车。

  教育市场化的结果只有一个:加速阶层固化。

  从国家层面上看,不论是自身发展,还是大国博弈,都需要大力投入教育。不论在任何时代,投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那些舍不得投入教育的国家,反而发展乏力。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文明为什么不如南方农耕文明有韧性?不就是农耕文明注重教育传承,北方游牧文明只知道骑马打仗喝酒么。

  环顾当今世界,发达世界强在哪里?根子就在教育。基督文明圈为什么比伊斯兰文明圈发达?根源也在于教育。

  现阶段中国比印度强在哪里?就在于国民教育程度更高一些。

  谈改变——

  如果不能在降低教育成本和节约教育时间方面投入资源;其他试图挽救人口生育率的方式都是微不足道的杯水车薪,甚至是耍流氓。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