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的“乔布斯之问”:技术之变与教育之不变 2017-03-29 人民政协报 解艳华

信息技术教育的“乔布斯之问”:技术之变与教育之不变 2017-03-29 人民政协报 解艳华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教育不是工厂的加工设备,也不是商业物流的沟通,人的能力和情感体系不能通过技术、工具完全实现。

  乔布斯之问

  “乔布斯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日前,在民进中央举行的智慧教育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引发大家思考。

  朱永新介绍,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曾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提出了“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变革效果?世界上所有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之巨,是所有其他行业不能匹敌的,但是为什么没有生产和流通那样的效率,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要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而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各地普遍认识到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造教育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构建信息社会的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在规模化教育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对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列举了一串数字,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87%,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0%,每100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从8台增长到12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6300多万个。

  除了公共教育服务技术应用范围提升,互联网教育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了解,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达481.6亿元人民币,互联网教育市场维持着增长势头。

  但正如教育培训业领军人俞敏洪在某教育论坛上所表示,“互联网一定会推动教育繁荣和多样化,这毋庸置疑,但深层次来说,互联网还没有推动教育本质的变革,以及中国现状的改变。”

  “互联网+教育”之变

  “未来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学,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会模糊。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线上和线下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从封闭的校园到开放的校园,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更加精准的教育。”谈及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教育变革,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预言。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钦太补充说:“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智慧教育发展带来了6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教学技术的变化;第二,教学结构的改变;第三,场景和时空的变化;第四,对学生学习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最终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第五,学习的交互体验;第六,教育决策的变革。”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运用新技术来改造。“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化之一是,教师、学生都可能成为课程的供给者,教育的跨界与协同成为必然。”也因此,互联网将成为更多优秀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张志勇举例说,在山东省东平县,有两个老师合作开发了一门用流行歌曲学语文的课程,并通过互联网组织更多的教师共同参与开发这门课程。“这个在过去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教育”之不变

  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改变教育细节,但技术并非全能。

  互联网在改造教育的同时,却并没有撼动中国教育目前面临的弊病——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张志勇认为,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极大推动,但由此也出现了教育“信息化陷阱”。“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中美两国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差异,国内很多在线教育企业都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学生解题、提高分数、背单词,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而国外已经将风向瞄准了为互联网时代重新设计学校,重新建构教育,推动未来学校的诞生。”在张志勇看来,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教育价值观的转型,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

  “没有教育结构性的变革,没有学校形态的变化,其实互联网很难颠覆现在的教育过程,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真正的深度融合。教育不像商业模式那么简单,必须要有学校形态的变革才能带来真正的变革。”朱永新表示。

  “智能教育不是给教师的大脑简单地装上机器,更不是用教学机器人来取代教师,而是将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教育技术嵌入教育教学过程,借助人类教育技术的革命,最大限度地解放教育的生产力,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张志勇接着朱永新的话说,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电脑和机器无法取代的人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把主要核心目标放在知识体系的传承上。

  教育的本质是关注人

  “‘互联网+教育’无法替代或者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教育要向学生推送生命的气息,而向学生推送生命气息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还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的作用永远不可或缺。”论坛上,翟小宁表达自己的观点。

  翟小宁举了人大附中毕业生、共享单车企业创始人戴威的故事。戴威在大学时加入了骑行社,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发现人们对自行车的使用很不方便,于是就有了共享单车的创意。“我们要有越来越多的新创意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拥有面向未来的技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大爱精神、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脊梁、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创新型的全球化人才。”翟小宁认为,云教育、人工智能、互联网,对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可能是颠覆式的,甚至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亘古不变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这是技术做不到的。”

  “人类教育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教育不是工厂的加工设备,也不是商业物流的沟通,人的能力和情感体系能否通过技术、工具完全实现?我想是不可能的。”张志勇说,在互联网时代,数字鸿沟很快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差异、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小,在获取资源的公平性上会越来越大,但是最大的鸿沟是积极性鸿沟,每个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差距,恐怕靠技术很难解决。

  张志勇表示,在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三大挑战———学习的碎片化,学习者的专注度下降以及在海量的信息知识学习面前,学习能力和批评性思维下降。“这三个挑战恰恰是技术本身代替不了的,它需要教师的高度的专业和情感投入、智慧投入去解决。”

  “教育最根本的是解决人的幸福的问题,在教育的变与不变中,只有把握了‘变’的方向,‘变’才有意义有价值。”朱永新说。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