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若干问题与江院长商榷

关于中国经济若干问题与江院长商榷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这些年的历史表明,但凡是开放的领域,我们的自主技术都上不去,被国际垄断资本卡脖子,而没有开放的航天、深潜、核、船舶、铁路、通信等行业,技术水平都上去了。

  关于中国经济若干问题与江院长商榷

  作者:吴铭(20200904)

  2019年11月,清华公管学院院长江小涓教授在“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八届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学发展70年’高层论坛”发表讲话,主要有以下观点:关于前30年的建设,贴的是“闭关锁国”的标签,我认为这个标签是不恰当的。其实新中国在最早的30年当中,是以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展开的工业化过程。第二是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在国内资金在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国内的产业受到进口企业巨大的冲击,为什么还要引进外资?这是一段很有名的经历,我们也被扣过很多帽子,但是现在看当时我们的做法应该是对的。第三,很多人说,中国参加全球分工体系是吃亏的,造一台手机在国外卖800美金,我们只得100块人民币。第四就是内外资企业竞争,外资看上去很厉害,此时市场还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关于前三十年中国是否“闭关锁国”,关于中国的工业化主要靠什么,关于引进外资究竟意味着什么,关于参加全球化工体系是不是吃亏,江院长讲得对不对呢?我觉得值得商榷。

  首先,江院长讲毛主席时代中国并不“闭关锁国”,而是“以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展开了工业化过程”。这话也对,也不对。说她对,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化、的确借助于苏联的大力援助。说她不对,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工业化当然要感谢苏联的大力援助,但是由于50年代末(不是江院长讲的60年代末)苏联撕毁合同、撤退专家,中国工业化刚起步就遭遇到极大挫折。如果这时候中国人民还指望外援,那中国的工业化就极有可能夭折。苏联的毁约说明指望外来援助搞工业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其二,此后,中国工业化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愚公移山、艰苦奋斗”光明道路,不妨简称“独立自主”的路线。其实就是毛主席讲的,“封锁吧,封锁个几十年,我们什么都有了。”就是说,中国固然得到了苏联的支援而“展开工业化进程”,但是也因对外依赖这条道路而惨遭挫折。最根本的,又因为党对经济工作坚定正确领导、公有制体系的先进性、全国人民翻身作主而激发的战天斗地的豪情,中国的工业化顺利推进,“一天赛过二十年”,终于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初步”建成了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外因是影响因素,内因才是决定因素,中国的工业化成功,首先是中国人民这个内因决定的,而不是“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这个外因”决定的。所以,前三十年中国工业化的成功,要归功于共产党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正确指导思想、公有制经济体系强大动员能力、人民群众因翻身作主而焕发的劳动热情,最后,才是苏联的工业援助。当然,虽然这种援助中断了,但也要感谢,不过,不能过高估计这种援助的作用,不能将这个因素作为中国工业化成功的决定因素。在讨论中国工业化进程时,完全不提党的领导、公有制基础、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指导思想,而片面强调这种“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的作用,这种观点就错失了重点,有很大的片面性。

  第二,江院长说前三十年中国不“闭关锁国”,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确与全世界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基于平等协商、互利互惠、互通有无的外贸易关系,与西欧英法等国的经贸易关系,在1952年即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就开始了,当然中国的外贸中,对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贸易为主。所以,从贸易的角度看,中国的确不“闭关锁国”。

  说它不对,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前三十年的“闭关锁国”,并非是指责其不发展对外贸易,而是指责其对美国不开放,是指对来自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外来投资、商品倾销不开放,是不保护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知识产权(电影《试航》中,表现过中国不接受知识产权的内容)。在这种指责中,似乎只有对美国开放市场、开放金融、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一切按照美国经济金融教科书来做,才是开放,而正常的对外贸易是不是应该属于开放的内容,却被忽略了。到了90年代,“开放”的内容,就重点是指对外资的开放,即引进外资、与国际接轨,放弃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放弃人民币本位,接受“美元是世界货币”这种伪概念,把出口创汇、储备美元作为一种价值观,视外汇为一种财富。此时,对中国所谓“闭关锁国”的指责,又重点是指中国坚持了人民币的结算权和独立完备的金融体系。

  这个对前三十年“闭关锁国”的指责,我认为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就是说,当时的中国的确是“闭关锁国”,的确是拒绝对国垄断资本开放本国市场、拒绝开放本国金融、在中国市场上不接受外资的知识产权,争取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国的结算权,决不接受“美元是世界货币”这种荒谬的观点(当时也没有“美元是世界货币”这种论调),决不接受美元或其他外币在中国外贸中的绝对结算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说前三十年“闭关锁国”是非常准确的,并无错误。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拒绝开放本国市场、拒绝外来投资、争取本币在外贸中的结算权、拒绝外来商品在本国市场倾销,这种“闭关锁国”,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前提,这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全世界殖民时代以来,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并不多!中国获得这个“闭关锁国”的能力,是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数代中华优秀儿女不懈斗争、流血牺牲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是应该大加珍惜的。

  说前三十年“闭关锁国”,并不丢人,相反很光彩;说后来开放了,并不见得就光彩。

  顺便说一下,一个极其流行的观点,说大清朝的贫困落后、最终灭亡,是由于其“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但是,“闭关锁国”的确不是大清朝贫困落后、最终灭亡的原因。一是大清朝并不“闭关锁国”,它南有广州十三行,北有买卖城(恰克图),贸易火爆,日进万金。二是大清朝从1840年到1911年,帝国主义每打一仗,就逼迫他割地赔款、扩大开放,它越来越开放,直到完全开放,结果,它灭亡了。它并不是“越开放越安全”,相反,它是“越开放越接近灭亡”、“越开放越危险”!换言之,从经济上看,大清朝的灭亡不是因为“闭关锁国”而是因为它太开放了,它不得不出卖经济主权、市场主权,任由殖民资本掠夺,连海关税、盐税等最基本的税收都收不到,所以,完全开放之后,它就穷死了。

  再强调一下,对大清朝、对新中国前三十年“闭关锁国”的指责,其实是新旧殖民主义为了诱使中国放弃经济主权、市场主权、金融主权而煮的迷魂汤。我觉得我们不该信它,我们应该彻底地抛弃它。

  第三,可能忽略了中国的第三世界经济体系。

  谈到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江院长只提到从苏联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这种失败的做法,没有提及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当然是非常不应该的。更加不应该的是,中国工业化的成果,并不仅仅是用二十多年时间“初步”(周总理谦虚的说法)建成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是以中国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为基础,以支援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为途径,建成了第三世界这个政治经济集团,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苏联为首的阵营,形成三足鼎力之势,即“大三角”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政治经济集团,实力最强,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猛烈,可谓势如破竹,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苏联集团,则困难重重,矛盾重重,陷入分裂。第三世界政治经济集团,推动国际大三角格局的形成,这才是中国工业化的最高成果。如果这个体系不解体,如果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三世界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运动不失败,则中国根本不必加入什么WTO,也不必接受美元的霸权地位(当时美元也没有什么霸权地位),而中国自己就可以组建自己领导的“全球化”!

  第四,关于反对引进外资。读了江院长的文章,才知道,原来1997年曾经有很多同志反对引进外资。“当时我对此有系列研究,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术的主流观点,然后再进一步地影响了决策与舆情,后来它变成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在生产能力和资金都过剩时,内资并不能替代外资。”我也是才知道,原来江院长是当时引进外资的主要理论推手。

  引进外资,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直接导致人民币发行权的丧失!引进外资,不是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而是中国人把钱给外国人,让其在中国开展经济活动,并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支持。所谓的引进外资,外国人给了我们什么呢?一大把纸钞而已,而由于贸易制裁,我们需要的高科技,用这些纸钞根本买不来。或者虽然能买来,但是,价格却由对方决定。今天,引进外资所导致的人民币发行权的丧失、结算权的丧失、定价权的丧失,更加明显。我们存储了巨额的美元,根本花不出去,只能购买美国股票、国债、期货,根本不能兑换成我们必须的商品,只能坐等其贬值。说明引进外资政策,完全是错误的,是损害中国经济主权、金融主权特别是人民币发行权,损害中国人民长远利益的。

  江院长说,“当时,国内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本、国际市场渠道、管理经验不足,有钱也不一定有竞争力。我们要的并不是国外资金,而是搭在资金上的这一系列要素。”事实证明,引进外资后,我们并没有得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所有开放的领域,基本上都被国际垄断资本控制,我们丧失市场主权,同时,还丧失了对本国行业的主导,丧失了定价权。当初“引进一个项目,倒下一个行业”的反对声音,历史表明是完全正确的。

  “人力资本”是指外国派到中国来的高管吗?美国向中兴派出总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又引进了高级的“人力资本”?外国派来那么多高层管理,会不会抢占中国人的就业机会?中国人不会当高管吗?

  “国际市场渠道”是什么意思?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美国对中国的制裁,难道不是为了阻止中国拥有国际市场渠道吗?这两年,美国对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围剿,对中国的贸易战,难道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的国际市场渠道吗?我们这么多年的引进外资,居然得到的是美国的全面围剿,能说引进外资拓展了国际市场渠道吗?而且,因为引进外资,我们是否也丧失了一些原有的国际市场渠道?是不是得不偿失?

  “管理经验不足”是什么意思?自从新中国建立到90年代后期引进外资,4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创建了自己的诸多工业体系,比如航天、航空、铁路、石油、钢铁、核、军工、船舶、电子、化肥、农业等体系,有过“两弹一星”这种伟大工程的成功,难道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管理经验吗?难道我们自己的鞍钢宪法,不是管理经验吗?全国一盘棋不是管理经验吗?我们几十年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甚至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我们也抗住了。我们怎么就“管理经验不足”了呢?至少,我们的管理,还有一套成功经验的,有可圈点之处的,不能说不需要完善,但也不能说“不足”,即使是借鉴外国管理经验,也不只有“引进外资”这种办法吧。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很好吗?如果好,为什么美国出现2008年迄今的经济金融危机?为什么不能预见这个经济危机?为什么连个疫情都控制不住?为什么自己的工业体系残破呢?

  “强化竞争才能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这话,我根本听不懂。国企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吧!是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不是瓦解国有企业,或者是把国有企业变成私有、半私有、外资企业。并非竞争才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强化合作,恐怕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吧?研制核武器、大型舰艇、青蒿素、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不需要各部门统筹合作吗?强化竞争,和谁竞争呢?在哪里竞争呢?如果是与外国企业竞争,那么,为什么还要把中国的企业出售给外资呢?为什么还要让这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破产呢?如果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那中国企业应该是越大越好,然后走出去,去占领国际市场特别是美欧日西方市场,控制定价权,争取人民币结算权,拒绝美元结算。而不是把自己弄成几块,自己和自己竞争,让国际垄断资本得渔翁之利!

  “全球化不仅是为了互通有无,而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资源”。

  我觉得,江院长在讲“全球化”这个概念时,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忘记了立场问题。我们的全球化只是个手段,就是要发展壮大中国经济,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让中国人民从我们推动的全球化中得利,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全球化,真不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资源”!而是为了最大范围内调动全世界的资源,为我经济发展服务。你把焦点定偏了,偏离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这个根本点。你的理论,是为了全球化服务的,不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服务的。而全世界还没有统一的世界政府,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所谓全球化,必然只能是某大国利益主导的全球化,不可能是利益均分的全球化。所以,你的全球化,客观上服从服务于美国霸权利益的全球化,是违背中国人民利益的全球化。这样的言论,在中美贸易战正激烈之际,是不应该讲出来的。

  即使今天,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还是要以“独立自为、自力更生”为主!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但是不能指望国际市场。这些年的历史表明,但凡是开放的领域,我们的自主技术都上不去,被国际垄断资本卡脖子,而没有开放的航天、深潜、核、船舶、铁路、通信等行业,技术水平都上去了。

  你还能说“现在看当时我们的做法应该是对的”吗?

  (未完待续)

readability="1">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