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暴秦”那点事儿

聊聊“暴秦”那点事儿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秦国的错误就是,在天下一统后,应该及时调整。把以军事统一为中心的政策,调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国家面积成倍扩大后,需要及时调整原先的徭役制度。

  1、

  最近,电视剧《大秦赋》在网络舆论场上引发了关于如何评价秦朝的一波争论。虽然我没看到电视剧,但原作孙皓晖先生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还是看过的,所以也算有资格说两句。

  首先《大秦帝国》这部书,不是一部历史著作,而是一部小说,代表小说作者个人的观点。孙先生是陕西人,对家乡和秦朝有感情,这个很正常。小说确实把秦帝国描写的有点高大全,过份的溢美之词也不少。但这个无可厚非。《鹿鼎记》里面的康熙并非历史上真实的康熙,而《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也不是真实的乾隆。如果对小说主角的过份溢美,二月河的康雍乾三部曲和姚雪垠的《李自成》都过份溢美了小说主角。

  然而,互联网舆论场的特点就是。对热点事件,不同政治立场的意见领袖,都借热点事件抒发自己的政治看法,玩一把借古讽今。

  一部分人的理想是富国强兵。秦国通过变法,国力强盛,军力打遍天下无敌手,国家的组织力远远领先东方六国,商人都夹着尾巴做人。

  同时,秦国在意识形态上很弱势。被东方六国视为虎狼之国,被骂得狗血淋头。但秦朝国力强大,说不过你,但打得过你。齐国意识形态搞得好,搞稷下学宫,对秦国嗤之以鼻。但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

  这部分人喜欢大一统,对秦国心怀好感。

  另一部分人则是信奉大国崛起不如小民幸福。喜欢个体自由,讨厌大政府,讨厌大一统,讨厌中央集权,讨厌强组织力。这些人自居高雅贵族,喜欢发牢骚,自然对秦国没啥好感。觉得秦国就是“暴秦”,认为秦国虽然一时靠大政府强组织取得优势,最终还是二世而亡。

  他们说秦国不是统一,而是占领。秦国制度是奴隶制残余,秦国百姓生活不幸福,等等。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也没有一种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政治制度。说服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是很难的。

  2、

  做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创性的朝代,秦国有优点贡献,自然也有缺点和问题。

  秦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首先,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王朝。秦国一统天下,并没仅仅是军事上击败了东方六国,更重要的是,秦国废分封,立郡县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这个政治体制被后面的汉朝所继承。

  汉朝在初期,虽然搞了搞一国两制(汉初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但随着高文景武四个皇帝的努力,郡县制成为了绝对主流,封国的权力被极大弱化。

  其后,百代但行秦政法,中央派出官吏授权管理地方的郡县制,成为了中国其后两千年的政治制度。而大一统的思想,也深深植入了每一个国人的内心。统一天下,也成为了每一个有野心有理想政治家追求的目标。

  有人说战国时代,秦不统一,也会有其他国家统一中国。这个想当然了。战国时代,根本就没有大一统的概念,大家都认为分裂是很正常的。奠定大一统概念的,就是秦和汉。

  对大一统的追求和执念,是两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各种苦难,最终仍然坚强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第二,秦国大幅度削弱了春秋战国的贵族政治,把对权力的血统继承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皇族)内。春秋时期,国家的核心权力始终在几个大家族之间流转,不仅国君是世袭的,卿大夫也是世袭的。普通人很难有出头的机会。商鞅变法后,至少普通人有了通过军功出人头地的一丝可能。

  第三,秦朝制度重农抑商。当时,农业就是核心生产力。重农肯定没错。是否应该抑商是有争议的。但秦制下,不会出现明末那种,大地主富商穷奢极侈,富可敌国,但国库一穷二白没钱发军饷的局面。强势政府抑制中间商赚差价。

  第四,秦国首先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典故就是来自商鞅变法。当然执行根本没执行到位,但是至少喊出了这个口号。这一点比儒家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要进步得多。“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这句话直到今天仍然适用。

  秦国的问题和错误有以下几点:

  一、统一后没有及时转变国策,没有把国家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还是穷兵赎武到处扩张。导致变乱时,国家的精锐军队都在边境,要靠骊山刑徒来对抗陈胜吴广的义军。

  二、过度崇拜严刑峻法,教条主义,统一后没有与时俱进做调整。陈胜吴广因为天气原因无法及时赶到,按秦法失期当斩,所以陈胜吴广就揭竿而起了。(这个失期当斩存在一些争议,根据出土秦简,对于短程徭役是没有失期当斩的规定的。但对戍边军役是否更严格,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考古证据)

  三、最重要的是,秦始皇管理近臣和接班人上出了严重问题。流放扶苏,给赵高李斯假遗诏拥立胡亥的机会。陈胜吴广起义,都用公子扶苏做为号召,可见扶苏当时在秦朝民众中间拥有巨大的威信。如果扶苏即位,民众看到改变的希望,秦朝大概率也不会二世而亡。

  四、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涉及范围和酷烈程度并不是像后世儒家形容的那么惨烈,但对百家思想的打压肯定存在。

  总体上看,秦国还是功大于过,大概介于六四开和七三开之间。如果没有秦国的统一,中国大一统的理念很难深入人心。毕竟,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未间断的延续到了现在。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承,也经历了长达近千年的中断。

  今天中国,仍继承了秦国国家治理的很多理念。

  可以做一个类比:统一德意志的普鲁士,究竟对德意志文明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比秦朝更胜一筹,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支拥有国家的军队。但今天德国的统一,和欧洲头号强国的地位,和普鲁士也是无法分开的。

  那些批评商鞅变法,批评秦国的人,也许忘了。战国变法并非始于秦国。李悝在魏,吴起在楚,申不害在韩,武灵王在赵,都发动了变法,变法的方向也是大同小异,只是秦国做的最坚决最彻底。旧势力的反扑下,变法者的下场,大多也都很悲惨。

  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这样写道:

  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

  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开始的。

  从政论的水平,柳宗元的《封建论》比《过秦论》和《六国论》强很多。但也许正因为其立论深奥,就没有被选入教材。

  毛主席对秦始皇的几句评价,专门提到了《封建论》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主席的评价非常恰当。

  秦朝二世而亡,并非是因为秦朝的体制问题,而是体制执行的问题,过失在政治方面,而不是制度本身。

  对秦制的评价,我们的见识,不应该连柳宗元都不如吧。

  4、

  我一直的观点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政治制度,只有最适合每个国家国情,适合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要适应国情适应时代,不断调整。

  在战国时代,法家的学说,秦国的制度,无疑是最适应那个大争之世的,最合理最好的学说和制度。战国各国的变法,都是秉承法家学说,向同一目标前进的。

  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把这个方向走的最远,实施的最彻底的。

  战国时代,秦国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最终秦国也得以一统天下。

  天下一统后,原先的适合大争之世的制度,就不再是最好的制度了,需要调整。

  秦国的错误就是,在天下一统后,应该及时调整。把以军事统一为中心的政策,调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国家面积成倍扩大后,需要及时调整原先的徭役制度。

  而继秦之后的汉朝,在制度上就灵活的多。

  汉初搞一国两制,郡县分封并行。从异姓王分封,到“非刘氏为王,天下击之”的同姓分封,到评定七国之乱。内政上,国力差的时候就是黄老无为之治,休养生息。国力强了就独尊儒术,出击匈奴。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国策。

  因此,汉朝在维持大一统的同时,国家维持的时间就比秦朝长很多。

  世界上不存在普适的完美制度,也不存在什么历史的终结。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