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初婚年龄推迟!专家说“成家立业”落伍了,不婚也是社会进步

多省初婚年龄推迟!专家说“成家立业”落伍了,不婚也是社会进步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现在中国的婚恋现状并不和谐,反映了社会矛盾向深层次发展,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应成为社会的主流。

  根据多个省份公布的“2022年婚姻登记大数据”,不得了,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已形同虚设,按平均初婚年龄,已大大提升了。年轻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已推迟到了27周岁至32周岁之间,其中湖北省的年轻人平均初婚年龄拔得头筹,男士初婚平均年龄竟然达到32.99岁,女士初婚平均年龄也达到了31.23岁,真的令人忧心忡忡。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依我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经济条件不具备,不能结婚。现在的年轻人结婚很排场,要城里买房,要买车,要有三金或五金,要有巨额彩礼,要有豪华婚礼……算一算这些结婚的费用,没个一百多万还真结不起这个婚。许多家庭是普通家庭,年轻人闯荡社会才几年,挣不了多少钱,就算押上父母的老本,这些费用也不够,所以只好推迟结婚,攒够钱再结婚。

  第二,现在离婚率太高,吓得一些年轻人不敢结婚。现在的离婚率有多高,说出来吓死人,比如说天津,离婚率竟然达到了63.62%,一半以上的家庭解体了。为什么会这样?当婚姻不以爱情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进行交易,那这个婚姻大厦会牢固?家庭矛盾形同地震,小地震摇摇欲坠就凑合着待着,矛盾激化就是大地震,婚姻大厦必然倒塌。当人们从残酷的现实中看到婚姻原来并不美好,谁还敢结婚呢?

  第三,计划生育留下的后遗症,男多女少、男女比例失调成为客观上的原因。许多男性倒是想结婚,家长急得火烧眉毛了,但孩子跟谁结婚啊?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犹为明显,女孩子太少了,稍微有点本事的女孩子,也会攀高枝,嫁到城里面,个个都象“公主”式的尊贵。农村青年竞争力低,只能望女兴叹,在婚姻的丛林法则里抢不过人家啊,只好打光棍,或者等到“二婚女”降低条件再结婚。

  第四,社会越来越开放,西方不婚观念传入中国。互联网的发达,加上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使许多年轻人接受了源自西方的婚恋观点,比如不婚观念,实现一辈子的“个人自由”;比如丁克家庭,结了婚也不要孩子;比如同性恋,男的跟男的,女的跟女的结婚;比如只同居不结婚,避免了婚姻带来的烦恼,又有双方感觉兴趣不合随时可以分开的自由。尤其有“海归”经历的人,反而易于接受这些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的观念。与外国这些“先进观念”相比,中国的“成家立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思想太封建、太落伍了,早被抛弃到爪哇国去了。

  这是我能想到的四点原因,可能还会有其他原因。由于学识浅陋,并不周全。为此我搜索了一下新闻,在网上请教专家的观点。新京报采访了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婚姻家事法律专家张荆,这位专家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女士,多年来致力于妇女权益保护的研究,我疏理了她打破常人思维的三个先进观点:第一,婚姻不再是所有人人生清单的“必备项”,也就是说人的一生也可以不结婚,“成家立业”逐渐落伍;第二,婚姻不再是繁衍后代的必要前提。有人担忧不结婚人类就会灭绝,但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后不用男女发生性关系也可以造出孩子;第三,婚姻制度并非从来就有,婚姻制度也可能走向消亡。现在的发展趋势,婚姻的确走在“消亡”的路上,人们对婚姻越来越不抱希望,感觉婚姻成为一种负担,一种束缚,挣脱婚姻围城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我的思想相对保守,认为男女结婚繁衍后代才是自然的,是“上帝的杰作”,大自然就是这样造就的,设定的程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反对同性恋。但我的思想又是包容的,认为同性恋也是他们的选择,并不代表大多数,随他去吧。对于不婚,我认为是社会环境所迫,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专家说不婚也是一种“社会进步”,我不敢苟同。我认为面对当今社会婚恋状态的窘迫,应该致力于解决阻碍年轻人结婚的社会问题,而不是为这些社会问题寻找借口,甚至说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人们结不起婚决不是一种“社会进步”,人们以经济条件做交易进入婚姻围城,也不会是一种社会进步。我是一个崇尚浪漫主义的写作者,我相信爱情,始终认为爱情应该成为婚姻大厦的基石,但我也不知道,我的所见所识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社会并不总是进步的,也会有“张勋复辟”这样的事件发生。现在中国的婚恋现状并不和谐,反映了社会矛盾向深层次发展,解决问题而不是“解释问题”应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我的一点浅陋之见。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