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中国教育考试制度的主要矛盾

论当前中国教育考试制度的主要矛盾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我们现在正面临人民需求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

  在教育上,这部分反映为选拔体制下的招生考试制度(高考、研考等,下简称选招考制)

  人民想考名校和名校有限的招生规模间的矛盾(这和其他院校另外开放了多少名额是无关的)。

  这一矛盾随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演变来,是一个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

  过程中,我有看到用以缓解这一矛盾的措施:

  最新的如“双一流”计划,通过扩大名校规模来扩大其招生规模。

  但时至今日,伴随着客观条件的成熟(网络建设及广大学子自发的看课堂录像学习等等实践),

  我认为,已经到了扬弃选招考制的时候。

  最初选招考制的实行,是为了解决人民受教育的需求和有限的教育资源间的矛盾。

  目前,它已经较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因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人民过度参与低等教育(“卷”)的现实,

  其背后是人民充分受教育的形势与受教育程度认证名额不充足(名校招生名额有限)之间的矛盾,

  这会对人民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一定的伤害。

  现阶段的改革方向,我认为可以参考我国现有的先进的(但尚不完善的)自考制度[1],即:

  学位由各校独自考试认证,转为国家统考认证,发放统一证书,从而公平学生、方便市场(若在将来或局部条件充足,统考也可进化为个人申考,但一定是专业/市场出题,国家认证);

  授课由讲座逐步转为自学(事实这已是学生中常态),老师主要负责答疑,同时发动学生互助,重扬大学学术属性,减轻师生形式负担;

  提倡校际合作,合理放开学生转学、转专业,实现个人志趣与国家计划的统一(遥远的将来可能会实现自由选择专业);

  加大公共教育建设与宣传,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样,可以在不对现行选招考制做出大的更改的情况下,

  真正完成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型(尤其体现在学术反权威反垄断上),

  提高人民知识文化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更具体的、富有可行性的措施,相信教育行业的相关专业人士能比我做的更好。

  

  

  这有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学位应是一种对个体知识水平的客观体现,

  既如此,对其的认证也应尽可能接近客观。

  但个别院校、个别专业、个别教授,显然很难说可以代表之。

  事实上,个人一直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意见的方式克服自身的主观偏见。

  那么,以国家为主导,统合专业与市场意见,达成一致共识,应是目前最能接近客观的方式。

  其次,这是解决目前考生间过度竞争最有效的方案。

  在此我大概有必要对“过度竞争”一词作一些解释:

  凡超越了客观条件需求而进行的竞争,都可算作“过度竞争”。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有:

  企业间为占据市场亏损成本打价格战;

  企业间为扩大市场夸大误导性的营销;

  企业间为垄断市场强行并购同类企业,等等[2]

  同样,目前的选招考制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让学生们为之殚精竭虑的并非鲜活的科学知识,却是僵死的“标准答案”,

  最终为的就是换取一个名校学位的名额。

  这对教育的需求根本就是置若罔闻。

  而这种已经脱离了客观条件的学位,

  其实质只不过是又一种在人民中划分阶级的工具、新时代的“贵族血统”凭证罢了。

  若要消除这样的过度竞争,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重新捡起对客观的尊重。

  学位认证国有化,会是目前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收回各校独立授予学位的权力,其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国家代表人民拿回学术上的权威,故真正能够保障学位的客观价值;

  二、统一规范标准,使我们真正在知识层面具备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社会各界在院校间、学科间、性别间产生的歧视;

  三、 授予合格学生以统一证书(分学科),与现行选招考制并行不悖。并将目前大学生/研究生招生考试引申到社会资源上的矛盾还原为教育资源上的矛盾,使选拔考试的目的回到“进好学校受好教育”,而非“拿好学位找好工作”,从而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

  四、这将在事实上减轻院校师生的负担:

  学校摆脱自身逐渐沦为“升学/就业预备班”的尴尬处境,重新成为办学育人之所;

  老师授课得以摆脱如疽附骨的就业考量,真正讲好讲深讲通课业;

  学生也能从“被划分”的担忧中解放出来,沉下心来做学问,服务人民、建设国家。

  同时,国家作为桥梁,沟通市场、院校与考生三方诉求,更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既然人人都可以平等地受教育,那么人人都应有机会面对公平的考核,从而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

  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的必经之路。

  当然,国有化后,执行机构的监管必然是重中之重。

  不过在现在反腐倡廉工作的大力推进下,我个人对到时的情况抱有一定乐观的态度。

  但或许仍有必要提醒一句:思想觉悟一定要抓牢,人民监督绝对不能少。

  

三、学位国有化,会不会导致高校变成“高中第二”

  可能会有如上一种担忧,

  但这其实也只是一种误会。

  因为学位国有与导致目前高中状况的那种制度,

  它们在行为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高中为高考服务,这其实违背了它设立的目的

  ——它本应是实现高中教育的载体,而非各大高校的招生考试冲刺班[3]

  事情之所以会变成这样,首先是由于制度规定了考试准入必需有一个“学历条件”[4]

  接着才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但后者现在基本已经要被网络时代的进步性给填平了

  ——于是现在问题又回到了制度上。

  这个制度,它对把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其实是很没有信心的。

  但制度却把自己的这种缺乏信心,转嫁为对学生的时间的一种绑架。

  时间是客观的,知识也是客观的,

  故这样做看似是在用一种客观解释另一种。

  然而,在一种主观下诞生的制度,怎么可能驱使得了客观

  ——其实质不过是在这两种客观事物间创造了一种主观联系罢了。

  这要么是心怀侥幸,要么是包藏祸心,

  要么往最坏了想,其就是一种顽固的,扭曲的,享受操纵他人的变态心理作祟的产物。

  因为无论高中大学怎么个上课,这种对知识的客观要求,它只会与它自身一致。

  它不会跟一个人在什么学校学习有关,

  更不会跟他是如何学习——具体来说,上没上过学——有关。

  客观只会要求它自身。

  所以,这种制度除了它自己,别的什么都没有满足。

  我不妨说的更具体些:

  在这个制度下,考试的内容是不重要的。

  因为它只是一直在吃自己拉出来的东西。

  至于这东西是什么,

  制度当然是无所谓

  ——只要这在现实里转得起来就可以了。

  这样的制度,在教育上当然会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境地。

  它根本就是放弃了,完全将问题抛给学校和老师,让他们在其间自寻出路。

  在这个制度下,就算出现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那显然也和这制度无关,

  而是制度下的人们,在解决着制度刻意忽视的问题。

  这些人却每时每刻还在受到制度的压迫,

  因为制度并不要求这个。

  ——他们将有“自讨苦吃”之嫌。

  也无怪“高分低能”的现象频频发生。因为这里与其说是“应试教育”、“教育为考试服务”,

  倒不如说是考试成了给教育擦屁股的工具。

  所以,为什么说要学位国有化,

  就是要让考试拿起自己的责任,回到这种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要求;

  就该把大学学位交由国家统一考核,不放水,不偏私,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这一点已经体现在了现行的自考制度上,其洋溢着的公有制特色上: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第一章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所谓公有,只不过是平等的另一种写法。

  

四、其他一点讨论

  上面并不是在说,学位国有化后,学校就是不需要的了。

  当然,最终,每个人都将认识到学习是他个人的事业。

  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学校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作用。

  显然,其在全民自学和普遍上学之间,是可以成为个很好的过渡。

  学位国有制下,各校反倒才可以摆脱高考、研考等招生统考的束缚,具备“自主招生”的可能;

  同时,在满足学位考试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给予院校与教师教育上的自主权。

  这才是真正的“减负”。

  要减除的,正是那些完全没必要的负担,也即所谓的“形式”。

  ——还可能有一种猜测,那就是人不能把握所谓“客观要求”,

  换言之,制度、学校,它们自己都不知道国家的未来将需要什么样的人,

  更不用说要如何去“考试”一个人了。

  但是,既然如此,它们更不应该装作它们知道,

  甚至自己拟制一套自己的“客观”,然后拿来往人身上贴标签。

  这实在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甚至它们自己都不信自己这一套,

  因为在心底,它们承认自己其实“不知道”!

  既然如此,它们必须把它们私自占有的解释权、说明权、所有权,统统交出来,

  因为那些本就不是它们的。

  如果非要这些东西交给一个“人”,那这个人只能是“所有人”,

  更具体讲,是所有人的实践。

  必须结合所有人的实践,我们才能用一种主观去间接把握客观。

  

五、给非当权者的一些建议

  我们中的当权者,请按照你的理解,大胆地去实践。

  对于非当权者,当权者做一个决定的工夫,非当权者却要费尽苦心,这确实是现下的权力体系尚不足够反映民意,不能很好集中民智的一种体现。

  不过这不是这个问题的重点。那么,作为非当权者,我这里的建议是——“先礼后兵”。

  ——这当然是比喻意义上的。

  “礼”,指的是建议,即利用一切管道向当权者传达自己的意见,如2023“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教育部入口)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兵”,当然就是行动,应该来说,只要有利于促进这一制度的落实,任何合法行为,无论大小,都是可以付诸实践的:

  首先你可以拒绝参与这一选招考制,如果不是一些高精技术专业,事实上自考已经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

  其次,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是参与者,那么就请不要落入这套制度陷阱,快点清醒过来,去追求真正值得追求的事物。

  在忍受制度不公的同时,你可以在局部(家庭、社区、学校、公司、行业等)集结有共同志趣的人,创办学社,一方面学习真知,另一方面也宣传教育社外民众。

  形成规模后,可以考虑与各地学社或类似形式的民办/公办组织联合,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考核体制,从而与现行的高校学位的权威对冲,以激发后者的危机意识,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最终目的是形成一套统一的较为客观的认证体系。

  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来自社会各层面的阻力,这要求我们战术上保持灵活,认识到认证模式在现实里的多样性,在尚不具备一定公信力的情况下,可以依托制度,办比赛发证书,但非特殊情况不建议物质奖励,这容易导致一种本末倒置。

  更重要的是,要跟进教育改革步伐,在考试方式上多实验多探索,不要怕失败。

  当年还是青年的毛主席能退学一年自学,能办自修大学,现在的我们当然也能。

  但做这事不仅需要勇气,更要的是看清形势后,才会有的坚定的信心

  

  [1]^ 参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中国教育考试网 (neea.edu.cn)

  [2]^ 以上例证,可能会被认为带有一种个人好恶——为什么全都是企业相关的例子呢?但事实上这正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若我们现在身处封建社会,身处帝国主义殖民扩张时期,我都不会举出这些例子。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现象在当时尚不显著;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身处的是资本主义甚嚣尘上的世界,而作为落后但顽固的旧势力,现在社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程度上,过度竞争以延续自己衰朽的生命,舍之其谁?包括目前考生间过度竞争的现象,背后同样有企业对工人不合乎客观实际的应聘标准在推动。所以,如果这之中确实带有个人好恶,那也是在正视现实后,对当今时代的有感而发吧!

  [3]^ 在这个意义上,高中学历原则上也得收归国有,依此类推。

  [4]^ 一般来说,获取学历的方式就是花时间读高中/大学/研究生,但事实上,条例中有一条作为兜底的说明:"或具有政府开具的同等学力证明”。但我怀疑一个人要如何证明自己具有这个“同等学力”,难道是当场做一套考试试题么?既然当事人已经拥有了做试卷的能力,那为什么不让他直接去考场上参加考试呢?不然,岂不是说,“考试”无法证明一个人拥有一种“学力”——那为什么现行制度却会用考试来判断一个人的所谓“学力”高低呢?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