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雷|“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排斥“不争论”的 ——毛主席的“批评斗争”理论指要

冬雷|“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排斥“不争论”的 ——毛主席的“批评斗争”理论指要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就实而论,如今党内大面积腐败现象的出现,也与我们改开后几十年,党内放弃法定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很大关系。

  我们党现在提出了“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不争论”的摒弃。因为,社会生活中“斗争”从来都不是单向直线的,而是差异、对置和对立诸方的协商、搓磨、驳论、斗争。这一问题的一个极重要方面,是要求人们学会毛主席曾一直号召的——正确地使用批评斗争武器。

  毛主席阐发的批评斗争思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严密的理论系统。归纳指要,大体由:宗旨、前提、时机和“模式”等几个方面构成。

  ——宗旨

  对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批评,在延安时期,毛主席便第一次提出它的宗旨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决不是把人整死”,更不是拐着弯子去清除个人的政敌。

  1945年,在“七大”闭幕词中,毛主席进一步明确地说:“从团结的目标出发。”以后又说:“历来经验说明一条:思想斗争必须中肯。”毛主席还说过,以上宗旨适用于一切属于人民范围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并且被历史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还包括动摇于敌我之间的一切中间派人士。在历史上,毛主席一次次建议保留犯有严重错误的王明、张国焘、刘某某等人在党内领导层内,就是一个最为实际且真确的说明。

  至于对国内外反动派批判、斗争,毛主席也有一个宗旨,就是在阶级对抗的意义上,消灭他们(不是消灭反动阶级的人)。这也可是称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团结”、另一种意义的统一:即一个吃掉一个。毫无疑问,贯彻这一宗旨,在建国后,有一定难度,因为:1、这个战争难打,敌我混在一起。如果因难打而不打,稍一停歇,敌人要作怪,要兴风作浪,——就象今天某些资精;这叫“树欲静而风不止”。2、如你下决心去打击敌人,他们会挑动群众斗群众,或装死躺下,或装出一种无辜受害的样子,欺骗那些具有“平庸同情心”的人们(在中国,这种人相对又多些)。

  毛主席提出党内思想斗争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一宗旨,与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批评观,彻底划清了界线,把马克思、列宁的批评观推向前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秀阶级本质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实行这一批评宗旨,为使批评活动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性、人格基础。

  ——前提

  在以上宗旨之下,必须明白,毛主席的任何批评活动都有两个前提。

  首先,是政治前提,批评要注意政治,不要使人都成为谨小慎微的君子,而忘记党的政治任务。至于个人缺点,不必多作指摘。即批评的关注点在于“原则”“主义”, 出发于“原则”“主义”,落脚点仍是“原则”“主义”。

  其次,是事实前提。反对主观武断的批评,强调说话要有“责任意识”,有证据。

  毛主席关于批评活动的两个前提,是针对爱闹无原则纠纷,说话不负责任的批评习惯而提出的。因此,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批评观,克服小生产者的思想干扰,为批评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从舆论阶段开始,直到今天,一些人对我党、毛主席往日的批评,是极不负责的,在“不争论”的口号下,为自己“胡说、造谣、泄私愤、报仇”,开了绿灯。

  这一“不争论”的教训是深刻的。要不是毛主席生前在人民史观下,一次次开展了“把革命进行到底”“人人起来负责”的社会实践,人们用“纪念毛主席,‘毛泽东热’”方法进行批评,与之争论、抗争,公知、资精们真有可能把中国再次带入较长期的“万马齐喑”——即如当年苏修叛党亡国“竟无一人是男儿”的——死寂中。

  ——时机

  关于批评的时机,毛主席也是特别重视的。因为它会直接影响批评的效果,甚至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他曾总结说:不要专门喜欢事后批评。事后也必须批评,最好是刚露头就批评。当然,要做到“及时”并非容易,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多做调查研究,对事物有深刻的洞察力,有政治远见。

  故此,毛主席强调说:能预见,才能做到“及时”。当前,人们对公知、资精的批评,是鉴于历史事实:一是,这些人改革造势中的胡言乱语、导私向资;二是未来趋势,中国社会主义面临被公知、资精颠覆,我们成了西资的附庸、叭儿狗和“小三”的危险;三是,内资对外似有互相“连通”,互相策应,资帝对我包围——特别是在台湾造事——的极危险倾向,我们的斗争,当其时也。

  ——模式

  批评的模式。批评模式是对批评过程的整体归纳,是批评观的主体。毛主席在丰富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批评模式,使之达到政治逻辑完美而又形式极为简化。

  1942年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1945年他提出“从团结的目标出发,经过自我批评,达到团结”; 1955年正式提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但要看,而且要帮”;1957年又把1942年的模式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1959年8月16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对自己的批评模式进行了全面概括,认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必须采取‘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判从严,处理从宽’, ‘一曰看,二曰帮’……”

  再后来,毛主席还指出这个模式的使用范围:以后,凡是人民内部的事情,党内的事情,都要用整风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

  今天,我们重温毛主席的批评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历史,认真总结经验,杜绝以往——特别是文革中某些幼稚红卫兵的过激的批评、斗争。其次,改变今天某些地方的“完全放弃批评武器”“不争论”“平庸和谐”的现象。

  就实而论,如今党内大面积腐败现象的出现,也与我们改开后几十年,党内放弃法定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很大关系。要知道,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一旦被广大党员、群众正确掌握,是一定可以改变一切丑恶现象的。如今,我们党从高层开始,设置经常性的民主生活,是值得人民点赞的。

  据上,从摒弃“不争论”的要义上认识,当年,毛主席是作出一种努力——探索性努力,今天有成效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认为批评是一种民主政治……也是对敌人的专政和对人民的民主的重要武器。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