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刀群殴、卖身追星、婚纱出席,中国的饭圈谁能看懂?

带刀群殴、卖身追星、婚纱出席,中国的饭圈谁能看懂?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时代的问题要交给时代去解决,我不惮地猜测,饭圈的疯狂,仅仅只是刚刚拉开大幕。

  说起饭圈,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金钱、资本、流量、脑残粉这些词,应该说,用它们来解释内娱的乱象,有说服力,但说服力很不够,因为全世界都有这些东西。

  但像内娱这种能在这炎炎浊世中,爆发出一股泥石流的, 能在经济下行时,集体勇攀消费高峰的,能让亿万少女,翻江倒海誓死相随的,在全世界不能说是罕见,基本可以说没有。

  而且,国家三令五申,重拳出击,大力围剿,虽然可见一时成效,然狡兔三窟,死灰复燃,隐隐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

  几十万一张门票的演唱会,挡不住粉丝的热情,带刀群殴、冲破安检、当场昏厥,一言不合就咬人,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丧尸围城,还是发生了什么“零元购”。

  那么,内娱饭圈到底有什么魔力,随便就可以刮起一阵群体性羊癫疯,搞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以自信说一句在座各位都是辣鸡,从而在寰球独领风骚呢?

  大家好,我是丰兄,这期就给大家聊聊饭圈文化。

  饭圈的核心是偶像崇拜,但偶像崇拜不是今天才有的,80年代的地下,就有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罗大佑的《之乎者也》,这些所谓的“靡靡之音”,在大陆文青群体中传开。

  在港台资本文化比较领先的时候,“四大天王”、小虎队、Beyond这些偶像明星,就获得了大批年轻人的喜爱,只要身体和脑子还没有发育成熟,年轻躁动的荷尔蒙无处发泄,追星就必然会发生。

  不过,那时候的追星只是一个单向行为,粉丝只能从杂志、照片、海报、音乐、电影上,看到偶像的新闻和传奇,与明星没有太多近距离接触,追星过程也比较独立,一般都是各追各的。

  直到2005年,《超级女声》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单向沟通,因为它是中国第一次以全民选秀的形式,让粉丝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对歌手投票,决定选手的出道命运。

  超女与其说是一场真人秀,不如说是一款全民游戏,而且可以在线畅玩,永不下机。

  它的游戏目标是晋级通关,游戏规则是赛制模式,要么淘汰,要么继续,游戏装备是短信投票,这是衡量人气的量化指标。

  最关键的,超女可以全时和互动,毕竟一档电视节目再火,也不可能24小时播出,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一切就不同了。、

  贴吧可以全天候浏览超女话题,而且通过发帖、回复讨论,彼此之间有了互动,还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

  从2004年到2005年,这是贴吧的第二年,借助超级女声,贴吧聚集了海量人气,百度一跃超过新浪,成为全球最大中文网站

  互联网来了,电视是会没落的,选秀节目收视率一路下滑,偶像工业必须要迎来一场变革,并且寻找新的宿主。

  2014年,事情正在起变化。

  这一年,TFBOYS爆红全国,EXO的中国成员吴亦凡、鹿晗、黄子韬,先后与SM娱乐公司解约,他们的粉丝也从韩国转至中国本土,韩国饭圈文化正式进入中国。

  在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明星拥有所谓的粉丝团名,但韩国是特例,他们有特定的粉丝团名、应援口号、应援棒、应援色,粉丝们自发组成一种凝聚力强、有系统性的组织。

  从此,韩国完成了从古至今对中国最大的一场文化输出。都说韩国人喜欢“偷”,但在饭圈文化方面,它确实是师父。

  饭圈不能理解为极端追星,杨丽娟为了追星逼得父亲跳海自杀,约翰·列侬更是直接被狂热粉丝枪杀,这些都很病态,但他们是个体行为,狂犬吠日那种。

  饭圈的关键在于“圈”,有一整套的操作系统,包括“应援”、“打投”、“反黑”、“氪金”。

  没有强大的组织运营能力,是不能够称之为饭圈的。

  一个粉丝团主要分成前线、打投、反黑、控评几个组。以最普通的打投组为例,他们会在微博超话或粉丝群里,发出每日的日常任务贴,其他粉丝就跟着引导去完成每天不同的任务,一般都是点击偶像的微博词条,在超话或偶像的微博点赞转发和评论。

  除了粉丝团,还有“小站”,小站是为了给偶像专门建立的账号,小站最基本的是社交部门和设计部门,比较夸张的,还有有翻译部、财政部、团购部、活动部等。

  每个小站的重点也不一样,有的专注于举办各种粉丝交流活动,有的注重于打榜,有的发布偶像近况。

  为什么今天的演艺圈强调“流量至上”,而流量往往跟饭圈高度绑定。

  因为饭圈改变了内娱的商业模式,“偶像—粉丝—商业平台—娱乐经纪—营销机构—广告商—厂家”,这是一个闭环。

  明星的人气很重要,当商家聘请了一位明星,去代言公司旗下的产品,他要怎么去选择呢?肯定是选最红的,那么谁是最红的?

  第一,当然是流量,第二,就是流量背后的购买力,毕竟资本是要赚钱的。

  所以,粉丝的冲榜能力和购买能力,就代表着明星的当红程度,粉丝买的越多,就意味着明星越火。

  说到这里,有些奇葩新闻就不难理解了,什么郑爽胖了、郑爽瘦了、郑爽哭了、郑爽拉了、郑爽吃饭了、郑爽唱歌了,这些屁大点事的马桶新闻,都能上热搜榜。

  还有更疯狂的,把一箱箱牛奶拆开,然后拧开瓶盖,将牛奶倒进沟里,就是为了瓶子上的二维码,因为扫描这个二维码,就可以给《青春有你3》的偶像打榜投票,投票越多,“哥哥”就越有人气,出道希望越大。

  内娱饭圈如此疯狂,开始向社会和文化中渗透,在全世界都搞出了自己的中国特色,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如果归结于资本,这个答案只有50%正确,从根子上说,还跟我们的社会结构有关。

  《2020 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显示,中国未成年网民参加粉丝应援比例达到 8%,其中主要参与者为初中生。

  据《2021年中国粉丝经济市场发展规模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90后”群体中“追星族”占26.78%,“95后”中这一比例上升至50.82%,而近七成的“00后”,都认为自己属于“追星族”。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粉丝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00后”粉丝追星对象为偶像团体;超过25%的“00后”粉丝经常为偶像花钱,位列各年龄段粉丝第一;近15%的“00后”每月为追星花费5000元以上。

  人们通常把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称为“Z世代”。

  95后和00后的Z世代,就是形成饭圈的最主要群体,这代人有什么特点?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最接近欧美式原子家庭结构中出生的一个世代。

  95前的年轻人,虽然很多也是独生子女,但他们并不是在原子化社会中长大的。

  他们有过上山下乡的田园生活,有过池塘边的榕树、知了声声叫着夏天的回忆,也有过和孩子打群架和朋友捉迷藏的游戏,他们是可以从罗大佑《童年》的歌声里,听出熟悉感的。

  那时候,不管是城市里的单位体制,还是农村的集体生活,都还没有彻底解体,虽然生活很苦,但人与人之间还有着爽朗的开怀大笑,街巷里弄之间,大家会亲切地打招呼,这是集体时代的最后余晖。

  Z世代恰恰成长在中国城市化和原子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在农村,2000年之后,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主流,村庄已经半陌生人化,对于这些Z世代来说,大部分留守农村,少部分跟父母流动迁徙,亲情疏离,朋友缺失,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有距离。

  而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除了本身的困扰,最大的就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挑战,他们感到无比焦灼和心理动荡。

  他们为数不多的集体生活,可能就是在封闭式管理的中学就读,而这又缺乏隐私和独立自主的空间,干啥都被监控着。

  城市里长大的Z世代,这些孩子们跟集体生活更是无缘,而且家庭里的母亲角色,主要承担着家庭的教育职能。

  她们普遍存在阶层焦虑,于是将自己的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母亲职能过度强化,基本充当了孩子的经纪人角色,孩子每天不是在辅导班和培训班上课,就是回家等着被一顿训。

  一个小朋友跟我聊过,她说离家越近,就会越害怕,看到家里的灯光,就会心里发怵。

  应该说,95后和00后这代人,成长环境是很压抑的,如果不能逃离一个令人窒息的现实空间,就会直接崩溃,而偶像、文学、漫画、游戏恰好提供了一个个乌托邦,他们可以把自己暂时寄存在这里,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暴政”。

  不过,动漫、游戏、小说中的世界,毕竟是虚拟的,他们还需要一个现实存在的东西,来寄托他们的情感。

  粉丝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投射于明星、偶像身上,能把内心的幻想转换成现实的行动。

  饭圈文化的追星,重点是参与和陪伴,或者说它的本质就是角色养成。

  因为95后和00后的群体性孤独,比之前的几代人更严重,过去的人还有屌丝逆袭的宏大叙事,还有要闯荡一番的雄心壮志,在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对Z世代来说,已经没有多大希望了,别问,问就是躺平。

  既然我不能成功,那我就要选择一个人代替我成功,当他从素人出道为偶像,从寂寂无名的小明星变成了当红顶流,从小NPC升级打怪成战神。

  饭圈男孩女孩们,也随着角色体验了不断变强的历程,跟他一起情绪共振,尤其是偶像晋级成功之时,那种激动不亚于一次生理高潮。

  为了参与角色养成和偶像塑造,投入时间和金钱是必不可少的,而钞能力也会带来正向反馈,会不断地增强情感依赖,这就形成了一种亲密关系,比如老公、老婆、儿子、父亲。

  并且,粉丝们在追星的过程中,找回了自己曾经缺失的集体生活,大家一起应援、打榜,互相鼓励,眼角随时都能出现晶莹剔透的小东西。

  你要一个人穿婚纱去看演唱会,那肯定没人去,但是只要一群人站起来,就会前赴后继,应者云集,反正来的都是亲姐妹。

  由于长期在这种封闭的圈子里行动,以及常年的热搜霸榜,饭圈对外部信息是基本隔离的,亲情、友情、国家、民族这些概念,统统都可以抛弃,所以才会发生偶像辱华事件时,粉丝疯狂洗地,因为国家观念已经不重要了,被消解了。

  还有一点,饭圈常常会和极端女权、动保、LGBT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这些亚文化圈子,都具有排他性和封闭性,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弱者,在反抗某种强权。

  比如,女权主义者就认为,饭圈社群重构了一种平权意味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和偶像建构成想象性的伙伴,在同样的社群认同下相处,而受众的强大,可以在某种程度对资本和父权产生反制。

  说到这里,大家都笑了,饭圈本来就是资本的产物,没有资本利用他们的群体性孤独,并且对亚文化进行整合,他们都组织不起来。

  而且,当他们进入亚文化圈层后,必须屈服于另一套权力系统,而这套权力系统的主导者,就是制定游戏规则的资本。

  饭圈文化似乎更像一种意识形态,用一种隐蔽且有力的暗示,去重新定义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金钱、名利、颜值是第一位的,学习太累了,工作太苦了,国家和民族离他们太远了,不像“giegie”,随时都能疼自己。

  饭圈是原子化时代的必然产物,靠封杀和打压,是没那么管用的,一个偶像塌房了,就会有另一个偶像诞生。地上不能明目张胆应援,地下的暗流只会更加汹涌。

  时代的问题要交给时代去解决,我不惮地猜测,饭圈的疯狂,仅仅只是刚刚拉开大幕。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