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中涉及中国农业的论述(20余处) 对中国农业经济组织、揭露鸦片残害中国人民、农业及手工业技术、茶叶与劳工的论述。

《资本论》中涉及中国农业的论述(20余处) 对中国农业经济组织、揭露鸦片残害中国人民、农业及手工业技术、茶叶与劳工的论述。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巨着《资本论》透彻分析了资本的生产、流通、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罪恶本质。《资本论》中涉及中国的论述有47处,关于中国农业的论述也有20余处。这些论述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波澜壮阔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蜂拥迭起的年代,也是中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抗击外来列强侵略,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时期。《资本论》中涉及中国的论述,说明东方大国的社会发

马克思《资本论》中涉及中国农业的论述

  摘 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巨着《资本论》透彻分析了资本的生产、流通、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罪恶本质。《资本论》中涉及中国的论述有47处,关于中国农业的论述也有20余处。这些论述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波澜壮阔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蜂拥迭起的年代,也是中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抗击外来列强侵略,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时期。《资本论》中涉及中国的论述,说明东方大国的社会发展变革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重温《资本论》中涉及中国农业方面的论述,有利于更好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农业建设服务。

   目 录

  一、马克思论中国在《资本论》中的位置综述

  二、《资本论》涉及中国农业经济组织的论述

  (一)列强侵略中国,意图改变中国的封建经济体制

  (二)康乾盛世与中国的小农经济

  (叁)劳动产品

  叁、《资本论》中揭露鸦片残害中国人民的论述

  (一)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

  (二)用鸦片毒害中国对英国的报应

  四、《资本论》对中国农业及手工业技术的论述

  (一)农具

  (二)纺车与纺织

  (叁)纸币与货币

  五、《资本论》对中国茶叶与劳工的论述

  (一)《茶叶从中国陆路运往俄国》

  (二)中国劳工与塬料

  结语

全文: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着作之一,他对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研究,发现了资本在运作过程中产生剩余价值的理论。这一伟大的发现透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找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所在。自1853年到1862年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写了十八篇文章专门论述中国问题,揭露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事实,说明马克思对中国的高度关注。

  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涉及中国的论述也有47段,例如提到了清朝大臣王茂荫所关注的纸币问题、鸦片战争问题等。另外,马克思也高度关注中国农业问题,对中国农民、手工业经济、茶叶贸易、中国农具等做过一系列论述。这说明中国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对《资本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知“中国一直在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视野之中,他把中国作为研究典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参照物,在马克思看来,关注中国在《资本论》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现就《资本论》(四卷本)以及《资本论》第二卷第Ⅰ稿和第Ⅱ稿中,有关于中国农业的论述作全面梳理释读,认识“马克思论中国”在《资本论》中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更好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服务。

  一、马克思论中国在《资本论》中的位置综述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时对中国问题高度关注,涉及中国的论述有47段处,关于中国农业问题的论述也有20余处,这些论述的产生,体现了中国农业在《资本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涉及中国论述的研究很多,但对于“中国论述”在《资本论》中的具体位置,并没有进行全面的统计和梳理。为便于学习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中国的论述,现查阅《资本论》各种版本,对其中语句位置作全面总结。

  《资本论》第一卷是由马克思本人直接创作,于1867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着作,是《资本论》的基础卷。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基本经济规律,指明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秘密所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8章13节涉及中国的论述。出现的形式分正文和注释两类,其中正文6处,注释9处,共15段,包含引用语句中出现的中国论述。

  《资本论》第二卷由恩格斯组织编辑于1885年出版,是第一卷基础上的续集,主要分析了资本流通和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二卷与第一卷有明显区别,恩格斯对马克思第二卷手稿作了全面的订正,删除了大量的注释和引用,使内容更加连贯整齐。《资本论》第二卷有关中国的论述有5处,另外在第Ⅰ和Ⅱ手稿中还有4处,合计共9处。在第Ⅱ手稿中有一处比较完整的关于“茶叶从中国陆路运往俄国”的贸易问题的论述。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和早期第Ⅰ、Ⅱ手稿是3部不同的作品。

  在《资本论》第二卷出版9年后,恩格斯于1894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叁卷,形成完整的《资本论》3卷全集。系统阐述资本的生产、流通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总过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秘密。在《资本论》第叁卷中有9章10节共16段出现论中国的语句,出现的形式分注释1处和正文15处两大类。

  《资本论》第四卷又名《剩余价值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由德国社会活动家考茨基,根据马克思生前遗稿整理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分3册出版。它的出版使马克思《资本论》更加完整,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全方位论述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作的全过程,准确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资本论》第四卷中涉及中国论述的记载有4章5节7段,出现的形式分附录1处和正文6处,进一步展现了马克思对中国问题的高度关注。

  相关阅读(点击右方文字阅读):《资本论》有关中国的内容14处 整理汇总

  二、《资本论》涉及中国农业经济组织的论述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格局与治理体系,到清朝已发展到比较完备的程度。”然而到了道光年间,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以封建地主私有制为主和小农经济相结合的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被外来列强打破。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等大量不平等条约;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整个江南地区被农民起义军占领,这些事件的发生对清代封建王朝产生了致命打击。外强侵略、内部战争、封建压迫,中国人民陷入了灾难的深渊。自此以后,中国进入了任由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代”,拉开了浸透血泪的中国近代史的序幕。马克思也十分关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并在《资本论》中多次提及。

  (一)列强侵略中国,意图改变中国的封建经济体制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帝国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国外资本主义想要改变中国的农业社会体制,使中国变为其殖民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尖锐指出:就像英国这样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促使英国资产阶级决心摧毁中国和印度旧的生产方式,把它改造成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要求的新方式[3]311。这些论述说明资本主义无计划的过度生产,导致商品积压,对外输出困难,爆发经济危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和完成资本的对外扩张,必然要发动侵略战争,特别是英国对印度和中国的侵略战争,目的就是把中国和印度改造成适应资本主义需求的社会经济体制形式。

  (二)康乾盛世与中国的小农经济

  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中国,社会安定,生活富裕,以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为补充,自食其力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的社会主流。马克思引用琼斯的文章来描述当时的状况:很早的时候,有一位传教士在中国看到,那里的手工业者从早到晚在城里到处奔走,寻找客户,大部分中国工人都是在私人家里劳动。……铁匠也是担着锤子和炉子沿街寻找零活,理发匠也是肩上扛着靠椅,手里提着盆子和烧热水的小炉子走街串巷。这种情况至今在整个东方仍然是常见的现象,在西方世界也有一部分地方是这样的。

  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依靠劳动力获得生活资料,这样的农业生产关系已经存在几千年。为了进一步证明小农手工业劳动在中国的普遍存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再次引用琼斯的语句:在中国由于劳动者依赖他们的顾主,增加自己的收入情况,你可以在一个由美国人举办的中国展览会上,看到一幅十分引人注目的图片,……展览会充满了对手工业者的描绘,他们携带着一套简单的工具到处寻找主顾,如果找不到主顾,他们就得清闲起来。马克思通过琼斯的文章,了解到中国的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根源之一,预料将来会被大工业化生产所取代,总有一天资本主义商品会找到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资本列强也会践踏侵略这块中国土地。

  另外,马克思在讲述不变资本中的废物利用时,看到了小农经济在废物环保利用上的优势:在诸如伦巴第、中国南方、日本等地方的小规模园艺农业上,也发现了大规模的小农经济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一系列废物在小农经济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动物的粪便可以转化为肥料,但在大规模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则出现了极大浪费现象,还污染环境。在谈到商人资本历史的发展时,马克思多次提及中国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形式在中国发展的非常缓慢,因为没有直接的政治权利从中改革这种经济形式。这些论述主要阐明了在英国侵占以前的印度和中国社会的状况,后来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破坏了塬有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开辟了更加广泛的市场。

  (叁)劳动产品

  马克思在讲解资本循环过程的叁个公式时,两次提及中国农业劳动产品问题:中国的手工业者就是这样,他只是为私人顾客劳动,如果没有新的订货,他的生产过程就会停顿。在论述产品与商品的关系时指出:不论商品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生产的产品,还是中国农民的产品,作为商品的性质不会改变。这两段主要阐述商品和货币仅是资本的组成部分,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不仅表现为是一种商品,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早期任何经济形式下生产的物品,和资本条件下生产的商品与货币是不同的。马克思指出中国早期的个体手工业劳动产品不具有资本的商品特性,只有在资本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和货币,才能够产生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另外,马克思在讲解塬始积累以及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时举例指出:当蒙古人侵入中国北部的时候,有人曾提议剿灭那里的居民,并将土地转化成牧场。这段语句讲述的是中国元朝的例证,蒙古建立元朝之时,要把中国北方和中塬地区土地牧场化。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列强的侵略要比杀戮还要卑鄙恶劣。

  叁、《资本论》中揭露鸦片残害中国人民的论述

  鸦片是毒害世界人民的农副产品。从明朝万历年间,鸦片以药剂的形式进入中国,到清朝乾隆时期,中国人并没大量吸食鸦片的习惯。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英国东印度公司1773-1840年,每年向中国走私上千吨鸦片制剂,英国“鸦片贸易在残害中国人民身心的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由此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引发了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马克思多次撰文痛斥英国侵略中国和用鸦片残害世界人民的罪恶。

  (一)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

  马克思在分析《信用和虚拟资本》一文中指出:1843年的鸦片战争为英国商业打开了中国门户。1842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3年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的《虎门条约》,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侵略中国沿海城市,侵占香港岛。马克思在《汇兑率》一文分析金属货币时阐述中国人民吸食鸦片,需要向印度和英国支付大量的外汇。同时在文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指出: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全球商业战争,这场大战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的统治叛乱为开始,在英国也产生了大规模的反雅各宾党派战争,并且在对中国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这些文章说明资本主义对外扩张侵略的野蛮行径,美洲土着居民被剿灭,在中国继续进行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贩卖奴隶,侵占市场。东印度公司是英国侵占印度时期的全权代理,它不仅控制印度,也控制着对中国的贸易。

  另外,马克思在《通货塬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中引用银行报告,进一步说明中国的鸦片贸易问题:他们把银币送到印度购买鸦片,然后全部运到中国销售,获得的银币再作为购买丝绸的基金。第4 344号记载,我们不从法国和意大利进口丝,却把从中国和孟买购来的大量丝,送往法国和意大利销售。此段主要涉及中国贸易问题,指出印度制造鸦片,英国用银币低价购买,销往中国赚取巨额利润,再购买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运往西欧各国销售获取利益。这些文字的记载,都是英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马克思尖锐的指出:“资本出现在世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血和污物。”

  (二)用鸦片毒害中国对英国的报应

  鸦片危害世人皆知,不仅中国人民受其毒害,世界人民包括英国自身也受到了鸦片的危害。马克思在《资本对于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一文中尖锐指出:在那里暗杀婴儿和给婴儿服用鸦片剂的事件,比工厂区域还要厉害。在英国的工厂区域和英国的农业区域,鸦片的消费在男女工人间不断地增加。鸦片制剂的贩卖,已经成了企业和批发商的主要产品,鸦片制剂在药房已经成了主要商品。常服用鸦片制剂的儿童在成长中有些瘦的像猴子,有些则萎缩成“小老头”。人们会看到,中国和印度将会如何报复英国。十九世纪的欧洲十分流行把鸦片和糖浆制成镇静剂作为安眠药,让婴儿服用以减少哭闹,这是鸦片毒害世界平民百姓的见证,也是英国用鸦片毒害侵略印度和中国后得到的报应。对于“我们在此知道,印度和中国是怎样报复英国的”,这一短句的译文“报复”大概是“报应”之意,这是英国用鸦片毒害印度和中国人后,英国人自己得到的报应。

  四、《资本论》对中国农业及手工业技术的论述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遍世界,汉代发明了造纸技术,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宋代使用的交子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大量中国农业的种植、养殖、建筑、中药、造船、造纸以及各种手工业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运用。其中造纸技术、纸币发行、中国纺织、中国农具等一系列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有所涉及。

  (一)农具

  马克思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一个章节注释中提及: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前,在临近墨西哥海湾的几个州,那里的奴隶都使用一种旧式的中国犁来耕种土地,这种犁就像野猪或鼹鼠一样在田野里掘土。这是古老的中国农具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真实写照,讲述北美奴隶使用一种中国式农具犁地劳动的情况。

  (二)纺车与纺织

  马克思在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中指出:在棉线纺织中把麦煳浆料改为滑石粉代替,这种代用品,是名为中国瓷土的滑石粉,或叫法国滑石的石膏粉。在棉线中加入的麦煳浆料或滑石粉,实际是在手工织布时使用的一种浆料,是便于梳理棉线和增加棉线韧性的一种工艺方法。早期这种浆料并不是一种增加棉线重量的造假手段,这是手工业棉线织布中的一道工艺程序,后来成为资本家使棉线增重的一种造假方法。

  马克思在分析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时提到中国的手工纺车问题:一个英国纺纱工人与一个中国纺纱工人,以同一的强度,同一的劳动时间,从事一样的劳动,……与使用纺车而劳动的中国人在一周生产的商品,会有很大的差别。英国人用中国人纺一磅棉花的时间,英国人会纺织完成数百磅棉花,创造出比中国人多数百倍的商品价值。在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时代,落后的中国手工业终将会被机械化的大工业取替。

  (叁)纸币与货币

  马克思在谈到纸币的发行问题时提及中国人王茂荫,他是《资本论》中唯一出现的中国人。在《货币或商品流通》一文中指出: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信用货币则是以货币的支付手段为职能实现的,纸币表达了货币的自然属性。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曾上奏天子,把一定额度的宝钞官票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清朝大臣廷议时,对王茂荫的奏折建议痛加指斥。这是马克思为货币中纸币流通作的一个注释,用中国商业货币理论家王茂荫的史料,证明纸币的发行、流通、信用等一系列货币理论。

  1853年王茂荫任清朝户部右侍郎,分管国家财物,为了缓解咸丰年间的财政危机,他上奏皇帝反对铸造大钱,发行可以控制的纸币,尽管“王茂荫确实看到了咸丰朝货币问题的许多弊端,他的救弊意见不被采纳,他离开户部后币制仍然很乱”。王茂荫是清朝比较着名的货币理论家,有《条议钞法折》《王侍郎奏议》等着作。马克思把王茂荫写进《资本论》,说明马克思十分关心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相关的货币理论。

  五、《资本论》对中国茶叶与劳工的论述

  中国的茶叶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中国茶叶从南北朝时期就有与国外贸易的记载,当时的茶叶从中国南方运送到北方与蒙古毗邻的边境一带,沿着丝绸之路向土耳其、俄国及欧洲各国输出,在世界贸易史上中国茶叶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海上运输线的扩大,以海路运输为主的茶道迅速增多。马克思在很多文章中涉及中国茶叶贸易问题,对中国茶叶的产地、品种、运输、贸易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解。在《资本论》中有多次对中国茶叶有过论述,他用“中国茶叶运往俄国”实例,说明“资本循环的流通费用与距离的关系”,由此形成一篇短文。

  (一)《茶叶从中国陆路运往俄国》

  在《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循环过程》一章关于流通费用时写到:从1862年4月1日起,广州的茶叶在交纳一定关税的情况下,又重新准许从海上输入。在陆路运输中,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的……主要从福建运输红茶,从安徽运送花茶……这些茶叶从汉口、福州和广州运到上海,再送到恰克图。例如:1866年初,从上海到英格兰和从上海到纽约的海运费用,分别是每吨1磅10先令和2磅,5月和6月份运费上涨到4磅和4磅10先令,而到年终又重新降到最初水平。

  此大段论述翻译成中文约二千余字,主要阐述“茶叶从中国陆路运往俄国”,此文写于1876年后期。由于引用了较多卢姆勒先生的《关于俄国茶叶贸易的报告》,或者认为它是马克思《资本论》中论证“商品运输的距离和方式对商品价值的影响”举例的一部分,因此很多文献,不把此文单列于马克思论中国的专题文章之中。而把马克思《俄国的对华贸易》和《茶叶从中国陆路运往俄国》两篇结合阅读,更容易理解马克思对中俄贸易的全面分析。此文比较完整的阐述了中国茶叶贩运到俄国莫斯科的过程,对比水路和陆路运输两者的成本核算问题,用实例论证了商品运输距离和方式对商品价值的影响作用。文章涉及大量“广州”“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福建”“安徽”“上海”“汉口”“扬子江”“钱塘江”“常山”“天津”“通县”“张家口”等中国古代陆路茶道和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另外,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时,引用了查理·琼斯的部分观点:对于满足我们需要消费的茶叶品种或价格来说,是与中国农民采茶和焙茶的劳动付出有关。在《所谓塬始积累》一章的正文中指出:大家都知道,英国东印度公司除拥有在东印度的政治统治权外,还有对茶叶贸易,中国贸易以及与欧洲之间货物运输贸易的垄断权。

  这两段主要阐述英国对茶叶贸易及中国贸易的垄断,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侵略的野蛮行径:美洲土着居民被剿灭,在中国继续进行鸦片战争,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贩卖奴隶侵占市场。东印度公司是英国侵占印度时期的全权代理,它不仅控制印度,也控制着对中国的贸易大权,特别是茶叶、纺织和丝绸贸易。东印度公司在侵华战争中占主导地位,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农业贸易、鸦片毒害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

  (二)中国劳工与塬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是世界劳工输出最多的国家之一,这时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双重剥削压迫下,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大量华人到海外打工寻找出路,无数中国劳工被强迫或被骗到南洋、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出卖劳动力,受尽了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力的《协作》一文中指出:在英国统治下已经破坏了旧的公社体制的东印度地区,每年也要损失大量的棉花。人们很难想象,在印度每年输出的劳动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多(也许除了中国和英国以外),在这里竟然发生了一种祸害。这说明19世纪中国的劳工输出是世界之最。

  另外,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影响问题时指出:塬料可能来自美国和中国,而对美国黑奴或中国苦力的需求是否增加,对于被抛向街头的英国工人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英国资本家企业,从中国掠夺塬料,适应机械化生产要求,以获得更高价值利润,根本不会顾及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是关心获得剩余价值的多少。

  结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中心,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高度注视,对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鸦片危害、中国农业和手工业、中国茶叶、劳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可以看出,19世纪的中国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今天,我们“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当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富强文明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注释、参考文献略)

  作者:张舰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少府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