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章 历史事件的社会价值评判

刘飚|《毛泽东时代研究》第十章   历史事件的社会价值评判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在社会价值评判中 ,对于历史事件的社会价值评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层次

  第十章 历史事件的社会价值评判

  在社会价值评判中 ,对于历史事件的社会价值评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层次 。因 为在人类社会演变与发展这个大舞台上 ,著名历史人物的表演 ,总是要通过一系列 重大事件的发生而凸现出来 。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就往往成为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转 折点 ,它对历史的进程影响极大。

  第一节 历史事件

  人类社会历史上所发生并足以影响其发展进程的大事件 ,我们称之为历史事 件 。当然 ,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 ,是社会各种矛盾长期蓄积乃至无法 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冲突 ,它们往往带有某种必然性 。我们理应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 观的要求 ,找出历史事件的实质和它的主客观原因 。试以一八四〇年第一次鸦片战 争爆发 、一八六〇年圆明园遭劫

、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侵华为例 ,在这前后不过六 十年的三个年份里所发生的三大重要历史事件 ,较为充分展现出旧中国如何从一个 独立的国家 ,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全过程 。我们不妨加以分析 评述。

  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 以内部危机正日趋严重的清王朝为一方 , 以已有三百年殖民地“事业 ”经验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另一方 , 因“贩运鸦片 , 白银流失 ” 而形成的矛盾 ,开始处于尖锐对立状态 。清朝官员中抵抗派首领林则徐是主张严禁鸦片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就任两广总督后 ,于一八三九年四月在虎门销毁鸦片两万多箱 ,约二百三十万斤 ,本来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快事 。谁知由于清王朝推行的是色 厉内荏的妥协政策 ,这反而成了侵略者发难的口实 。次年二月 ,英国政府竟然决定派出所谓“东方远征军 ”开往中国 ,并宣称是为了要求在“平等 ”的地位上进行正 常贸易 。作为当时世界霸主的英国政府强行进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否认这个国

  家有权自行规定对外政策和对外贸易制度 ,企图以武力来取得在别国为所欲为的地 位 ,这当然是强盗逻辑!显然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 ,才是其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

  一八四〇年(道光二十年) 六月 ,英国侵略舰队到达广东海面 ,宣布封锁广 州 ,禁止所有船只进入 。接着 ,英军与清朝水师首战厦门海面 ,并乘虚转战浙江, 登陆占领了定海县城 。至此 ,英国侵略军打响了推行“船坚炮利 ”政策夺取中国市 场第一炮 。尔后 ,经过长达两年多时战时和的拉锯战 ,腐败的清王朝最后以屈膝投 降告终 。于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订立了可耻的城下之盟——中英 《南京条 约》, 其中包括割让香港 ,赔款两千一百万银两等条款 。这在近代史上是第一个强 加于中华民族身上的不平等条约 ,迈出了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的第一步 。两年后即 一八四四年七月 、八月 ,美国 、法国强盗接踵而来 ,分别与清政府签订 《望厦条 约》 与 《黄浦条约》。对于这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恰如胡绳在 《从鸦片战争到五 四远动》 一书中所评价的那样 :“总之 ,经过鸦片战争 ,英 、美 、法这三个西方的 主要资本主义强国迫使中国开始套上了不平等条约的枷锁 。他们用武力打开了中国 的门户 ,为的是要奴役这个古老的国家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而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则初步奠定了这一基础 。鸦片战争及其带来的不平等条约 ,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 者完全没有能力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掠夺者的贪欲是永远难以满足的 。当钦差大臣耆英在丧权辱国的 《南京条约》 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 ,北京城里 ,从皇帝到权贵都满以为这项“万年和约 ”将给 中国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 。然而 ,历史再一次嘲弄了这班昏聩的官僚 ,一八六〇 年(咸丰七年) 十月 ,英法联军竟然把战火又烧到北京城下 ,将凝聚着中国人民聪 明才智 ,珍藏着无数瑰宝的皇家行宫——圆明园化为灰烬 ,导演出人类文明史上的 空前惨剧 。法国著名作家维多·雨果愤怒斥责英法侵略者的罪行 ,并形象地描绘 道 ,“有一天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大肆掠劫 ,另一个纵火焚烧 。这两个 强盗一个叫法兰西 ,另一个叫做英吉利。”圆明园这座历经六位皇帝 、一百五十年 岁月 , 中国首屈一指的综合中西建筑术 、聚集古今艺术品的皇家园林 , 自十月六日 被攻占 ,到十月十八日遭放火焚烧 。在英法侵略者的铁蹄的践踏下 , 已被毁坏得面 目全非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浓厚的烟云顺风直扑北京城 ,遮天蔽日 ,灰烬落满街 巷 , 园中两百余处精美的建筑只有十余处幸免于难 。安佑宫中 ,近三百名太监 、宫

  女 、工匠也葬身火海 。雕梁画栋 ,灰飞烟灭 ;青山绿水 ,一片焦土 。火后的圆明 园 , 已是一片废墟 ,无数的奇珍异宝流落在欧洲 。在战乱中 , 园内残存物品荡然无 存 ,成万株名贵树木盗伐一空 。它不仅毁灭于英法强盗之手 ,也是毁灭于清政府的 腐败和无能 。当年九月 ,恭亲王奕訢不但同英国 、法国订立了 《北京条约》, 而且 接着又同俄国订立了中俄续增条约(亦称“ 中俄北京条约 ”)。这一连串不平等条 约 ,使得中国更深地堕入了半殖民地化的泥坑 , 同时逐步形成了外国侵略者与中国 封建统治者联合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态势 ,使中国封建统治者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 附庸与工具 。这就是对“ 圆明园劫难事件 ”的客观的社会价值评判。

  然而 ,侵略者的贪欲是难以满足的 。距圆明园之劫仅四十年 ,使中华民族蒙受 奇耻大辱最为深重的一场战火 ,又烧起来了 。一九〇〇年(光绪二十六年) 六月, 英 、法 、俄 、德 、 日 、美 、意 、奥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联军 ,发动了旨在镇压 义和团和瓜分中国的殖民战争 。七月十四日联军攻陷天津 ,八月十四日攻陷北京, 并相继在津 、京及华北各地实行殖民统治 ,进行无休止地烧杀掠抢 。对这样一起震 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 当时 ,欧美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诋毁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 动 ,将之歪曲为“ 中国仇视欧洲文化和文明 ”等 。伟大的列宁则在一九〇〇年十二 月创刊的《火星报》 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战争》严正指出“ 中国人并不是憎恶欧洲 人民 , 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 ”,他们所憎恶的是“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 财的人 ,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谓文明来进行欺骗 、掠夺和镇压的人…… ”并揭露八国 联军是在所谓“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秩序 ”的幌子下 , 出兵进行旨在瓜分 中国的殖民战争 ,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政策的必然产物 ,也是帝国主 义由不公开的 ,“像贼那样偷偷摸摸地 ”瓜分中国转向公开的 、明火执仗的血腥瓜 分的标志 。这场战争最后以中方的失败而告终 ,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 动 ,被中外反动派所绞杀 。腐败的清政府为保全自己 ,于一九〇一年签订了《辛丑 条约》。他们“量中国之财物 ,结八国之欢心 ”,使中国成了一个形式上保持独立与 统一 ,实际上不过是个在列强共管下的半殖民地国家 ,最终完成了一个独立国家向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演变。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这场战争所显示出来另一面 :一是义和团运动阻止了 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中国的梦想 。八国联军所遇到的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是帝国

  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历次侵华战争中反抗最为广泛 、战斗最为酷烈的一次 。在众多 的当事人和见证人之中 ,无论是义和团镇压者 ,还是它的同情者 ,几乎是众口一词 的明确地做出了义和团阻止了瓜分的结论。

  二是义和团在客观上推动了清末的社会改革 。它打乱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导 致了把持朝政的顽固派集团的倒台 ,这些都在客观上为社会改革扫除了障碍和阻 力 。同时 ,来自各方的压力迫使清王朝不得不打出“新政 ”的旗号以缓和矛盾 ,争 取人心 ,来巩固其统治 。当然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利用与出卖 ,使它再也得不到人 民的丝毫信任与支持。

  三是义和团运动促使旧式农民运动迅速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 。它震撼了国 民之精神 ,播下了“ 国民独立的种子 ”。它启迪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社会下层寻求 新的力量 , 以促进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民主革命派强调对下层社会进行“去 旧注新 ”的改造 ,是借鉴义和团所暴露出的问题而试图加以改进的 。它引导旧式的 中国农民逐渐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追随者。

  当然 ,我们也应看到 ,义和团对洋教和外国侵略充满了正义的满腔怒火与仇 恨 ,对洋人洋事物则持偏执的盲目排斥 ,从而形成拼死抵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性与笼 统排外的落后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现象 。今天 ,我们铭记义和团人的历史功绩 ,借 鉴他们的沉痛教训 ,这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及发扬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大有裨 益的。

  第二节 中观的社会价值评判

  正确地认识与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在充满纷繁复杂现象的社会生活中并不 是轻而易举的事 。人们对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曾有过各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评 判 ,人的认识也往往会出现曲折与反复 。然而 ,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它的影响 与意义有时甚至要多年以后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故而无论从纵向即时间的流逝上 说 ,还是从横向即微观的评价某一历史人物和宏观的评价一个历史过程上讲 ,我们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都只能归之于中观的社会价值评判 。虽然某些历史伟人或重大历 史事件也会导致某一历史过程的突变 ,然而它们之间毕竟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差 ,任

  何历史事件的发生 ,都有着其客观的外界条件与内在依据 。试以在朝鲜战场上 ,苏 美之间曾经发生过的秘密空战为例 。这场美苏两国空军在朝鲜和中国东北部分地区 上空发生的直接冲突长达两年多 ,而当时外界却鲜有人士知晓 。因为美苏两国发生 武装冲突曾经是人们在冷战时期的噩梦 ,许多人认为这肯定会导致一场世界性的大 决战 ,故而几乎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一事态的发生。

  直到事隔四十年 ,世界格局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后 ,经采访那次战争的两国 当事人 ,这一秘密才完全披露于世并被证实 。这场戏的苏方主角是空军中将奥尔 吉·阿格耶维奇·洛博夫 。他说 ,一九五〇年十月八日 ,其所在靠近中朝边界的基 地苏哈亚列卡的确遭到了美国喷气式飞机的轰击——这是冷战时期一个超级大国的 武装力量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另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土进行袭击 。在否认这一事 件后过了十一天 ,华盛顿说这是个意外事件并表示道歉 。几乎与此同时 , 中苏之间 也正在就苏联为赴朝鲜的中国部队提供空中掩护问题进行秘密谈判 。斯大林曾使中 国人相信苏联空军将与中国军队同时投入战争 ,但后来却以避免与美军直接发生冲 突使战争升级为由违背了诺言 ,只同意提供某种程度的空中支援。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斯大林于十一月初决定投入一些空军部队 ,并希望 予以“巧妙地否认 ”。这支部队从苏联远东调往中国东北丹东附近的机场 ,并相应 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的保密措施 。据称 ,俄国人承认损失飞机三百四十五架 ,死亡 两百人 ,而美军则被击落飞机一千三百架 。当然 ,苏军参加空战的秘密并没有维 持多久即被美军发现 ,但究竟做出何种反应 。据当时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处主任 保罗·尼采透露 ,他曾撰写了一篇题为 《严守苏联应负责任的秘密》 的报告 ,分 析了将俄国人的作用公布于众的利弊并建议不要公布 。其理由是 ,如果我们将此 事公布于众 ,公众就会期望我们对此做出某种反应 ,我们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就 是战争扩大到与苏联人发生更严重的直接冲突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尽管斯大林的 决策并没有成功地愚弄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 ,但双方以最大的谨慎态度来估量自 己的干预行动 ,却是对的 。尤其是美方向世人宣称 ,俄国人支持这场战争 ,却没 有参战 ,并在美国公众面前掩盖了一千多名美国人被俄国人杀死的真相 。否则 ,避 免战争升级 ,要困难得多 。正是美苏双方这种对事实否认的合流 , 防止了第三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

  类似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也曾多次发生 ,较为突出的是援老抗美 、援越抗法与抗 美 。据后来公布的材料表明 ,在一九五四年日内瓦会议后 ,法国殖民主义者撤出印 度支那 ,美帝国主义乘虚而入 ,试图扶持听命于己的傀儡政权 。为此 ,应老挝人民 党和政府的请求 , 中共中央和政府决定从物质上与军事上大力支援 ,从一九五九年 到一九六〇年援助老挝的物质达五千五百余万元 ,无偿援助枪十一万支 、火炮三千 七百余门 。即使是在六十年代初 , 中国经济极其困难之时 ,也竭尽全力支援 。一九 六二年老挝发动南塔战役 , 中共中央书记处责成昆明军区抽调军工 、民工计四千余 人及汽车等予以协助 。南塔战役胜利 ,直接促成老挝第二次民族联合政府成立 。此 外 ,从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国还派出工程 、防空部队和民工共十一万余人无 偿地为老挝修建高标准公路八百余公里 ,为老挝抗美战争胜利和发展经济做出了突 出贡献。

  中国与越南是唇齿相依的邻邦 , 中越两国 、两党在其缔造者毛泽东与胡志明的 培育下 , 曾一度建立过同志加兄弟般的友好合作关系 ,这是中国援越抗法 、抗美的 基础 。早在一九五〇年 ,刚刚胜利的中国人民就不顾国内困难 , 向越南人民提供无 私援助 ,派出了以陈赓 、罗贵波为团长的政治顾问团和以韦国清为团长的军事顾问 团 ,协助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 ,为夺取边界战役 、奠边府战役的重大胜利 ,结束法 国的殖民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九六四年八月美军制造“北部湾事件 ”,公开侵略越南北方 。于是 ,越南抗 美救国战争全面展开 。次年 , 黎笋率党政代表团访华要求中国派志愿战士援越, 中越签订向越南北方派部队的协议 。 中国的援越部队在越南的光荣历程可分为两 阶段: 第一阶段( 一九六五年六月至一九七〇年七月) 是越南战争最激烈的时 期 , 中国向越南派出的防空 、工程 、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先后总计三十二万 余人 ,最高年份达十七万余人 。第二阶段(一九七二年五月至一九七三年)。 中 国除支援粮食和物质外 ,还派支援部队入越负责陆上交通 ,真诚地体现出六十年 代中国大地上曾响起的那使人振奋的口号 ,“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 盾 , 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尽管进入七十年代末期后 , 中 老 、中越关系曾一度恶化 ,甚至同越南打了一场边境局部战争 ,但今天我们在分 析这两大历史事件时 , 也应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予以社会价值评判 。首

  先 , 中国人民的援助是真诚无私的 ,甚至是以推迟本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乃至降低 人民的生活水准为代价的 。其次 ,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 ,各国人民之间的支持也 是相互的 。 由于爆发了美越直接对抗的越南战争 ,严重影响了美国的战略部署, 促使它不得不暂时调整了对中国内地的核打击计划 。显然 ,如果拿今日的现状与 认识去苛求前人 ,其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之所以将对历史事件的社会价值评判称之为“ 中观的社会价值评判 ”,一 方面在于社会上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 ;另一方面对某一特 定的事件的认识与评判 , 常常会因人的思维角度不同而发生变化 。 由一九八七年 《人民文学》 刊载的那篇小说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第 1——2期合刊) 而 引发的“舌苔事件 ”,似乎也能给人以某种启示 。这篇以西藏为背景的作品 ,用第 一人称的手法 , 以耸人听闻的笔调 ,描写“天葬 ”“兄弟共妻 ”、母与子和父与女之 间的乱伦行为 ,十分低级下流 。它丑化 、侮辱少数民族 ,违反了党的民族政策 ,伤 害了藏族人民的感情。

  当这篇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刚一抛出 ,就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担心它会 在藏族同胞中引起强烈的愤慨和反响 ,甚至被有些人利用作为制造事端的口实 。事 实上 ,“舌苔事件 ”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从当年二月六日开始 , 已逐渐发展成 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包含着潜在危险和隐患的大的政治事件 。在不到半个月内 , 民族 宗教界 、文艺界 、教育界 、统战部门等中央七 、八个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才最终 避免了事态的恶化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作为惹起事端的作者 ,事后竟然成了“胜 利 ”一方 ,并以此当作对自己“改革 、开放所怀的热情 ”的一种“伤害 ”。事情的 发展恰如一位曾参与调查处理“舌苔事件 ”的当事人所不幸言中之语 :“‘ 当这件 事处理之初 ,我的经验就告诉我 ,事后会有人出来缠 ’的……你完他不完 ,他最后 还要把你逼到被告席上 ,至少搞成一种是非不辨 、真假难分 、人不人鬼不鬼的局 面 ,并且在将来的某一天 ,要写出一篇或 ‘ 哀怨动人 ’或 ‘ 正气凛然 ’的历史 …… ”然而 ,不管今后人们对这一事件乃至处理是如何看待 ,但绝大多数人会有一 点共识 , 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 ,这种容易引发民族矛盾 纠纷损害民族团结的作品 , 以不公开发表为宜。

  再以日军一九三七年十月在中国南京实施的大屠杀为例 。在日本右翼分子一再

  辩称南京大屠杀并无其事的声浪高涨之际 ,一九九〇年初 ,一部相信是南京大屠杀暴 行唯一实录的影片在洛杉矶被发现 ,记载了近十万中国平民数日内惨遭杀害。这部影 片为美国传教士麦吉所拍摄。当时 ,他是国际红十字会驻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办事处 的负责人。纪录片中有一个饱受惊吓的年轻中国女人 ,据说她被拘禁期间 ,每天遭日 本兵强暴二十余次。此外 ,还有一名男子被刺刀刺伤在医院救治的镜头。另一部纪录 影片则题名为《消失的14737人——揭开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真相》。是人们根据当时的 照片以及参与现场屠杀的原日本兵的从军日记为素材 ,加上对中国人的访谈而制作 的。原日本兵在摄像机前详尽地证实了大屠杀的规模和情景。成为影片主要情节的长 江岸边的屠杀 ,系当年十月十六、十七日两天 , 由步兵第六十五团对中国俘虏进行射 击而造成的。一名日军少尉在日记中写道:“(十六日)将约三千名俘虏带到长江岸 边 , 以他们为目标进行了枪杀。”一士兵则证实说 :“十七日枪杀的俘虏在一万人以 上 ,活下来的则用刺刀刺死。”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 中国军民被集体枪杀和 活埋的达十九万多人 ,零星被收埋的尸体达十五万多具 ,总共被屠杀三十余万人 ,强 奸事件两万多起 ,三分之一的房屋被毁。就是这样一桩惨绝人寰的长达两周的血腥大 屠杀事件 ,在日本国内居然有人一而再 ,再而三力图加以掩盖。直到九十年代初期, 当时的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居然还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出来的”。他认为日本的行 为“ 目的不是侵略 ,而是为了解放殖民地 ,建立大(大东亚)共荣圈。”真是岂有此 理!它一方面固然说明了日本侵略军的残忍 ,乃至今天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另一方 面也表明当时某些中国人的孱弱 ,特别是国民政府的无能。

  重大历史事件也常常有着惊人的相似 ,一贯奉行独立自主方针政策的中国反而 更容易赢得世人的尊重 。新中国成立后 ,肩负着革命与建设和国际主义义务重任的 中国共产党人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尤其表现在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前后 , 中国 恢复联大席位那些日子中的情景 。当天 ,联合国大会以二七五八号决议的形式通过 了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等二十三国的提案 ,并得到超过三分之二的高数票 , 比 所需票还超过六票 。各国代表激动地站起来热烈鼓掌 ,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代表手舞 足蹈 ,蒋介石的代表则垂头丧气走下讲台 ,离开了会场 。提前到来的这一重大外交 胜利 ,甚至有些出乎我们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意料 。十一月十五日 , 当中国代表 团首次出席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并由乔冠华团长作了发言之后 ,很多国家的代表拥

  上来握手祝贺 。五十七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纷纷报名 ,在会上致词对中国代表团表 示欢迎 。本来联合国大会没有向中国代表致欢迎词这项议程 ,可是各国代表情绪高 昂 ,使这项活动持续两个半天才结束 。据说 ,这在联大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毫无 疑问 ,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 ,我们所得到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少有的扬眉吐气。 同时 , 由此可见各国人民之间的支持也是相互的 。没有大陆中国对亚非拉发展中国 家慷慨援助这一基础 , 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取代蒋帮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 位 ,也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节 重点论是准确评判历史事件社会价值的关键

  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由事物各种矛盾积累 、激化而形成的结果 。事物的诸多 矛盾和每一矛盾的双方发展又是不平衡的 ,其地位与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主次 之分 ,轻重之分 ,不能等同看待 。故而我们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社会价值评判的 时候 ,理应把握重点论。

  (一) 以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爆发的“西安事变”为例。在当时日益高涨 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 ,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张学良和杨虎城不满国民党总裁 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的反动政策 ,毅然在西安发动兵谏 ,扣押了蒋介 石及其随行的数十名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 。同时 , 向全国和南京政府发出通电 ,提 出了八项救国政治主张。

  十二月十六日 , 由东北军 、十七路军和红军三方组成的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 委员会 。大家以民族大义为重 , 同仇敌忾最终做出了和平解决这一事变的决策 。西 安事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正确 ,成了时局转 变关键点 。“西安事变 ”迫使蒋介石基本上结束了反共的十年内战 ,开始了国内和 平的新局面 ,为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创造了前提 ,对推动共同抗日 ,起了重要的历 史作用 ,居功甚伟 。我们认为 ,一手策划这一重大历史事变的主要人物张学良将军 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 。为了解决中日民族之间这个主要矛盾 ,共同拯救中华民族, 党派与信仰的不同已退居其次 。恰如张学良九十三岁那年表露心迹时所言 ,他一生 都支持中国统一 ,为了中国的统一 ,他放弃了做“东北王 ”的机会 。他相信中国一

  定要统一 ,要枪口对外 ,消灭当时主要的也是最大的敌人——日本人 ,不要再打内 战 ,这是他一贯的信仰 。若再加分析 ,便会发现“西安事变 ” 的发生绝不是偶然 的 。也许人们会问 ,历史上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和杨虎城领导的十七路军没有来 往 ,所打交道也不多 ,为啥能采取联合行动呢?

  因素之一:抗日爱国是张杨联合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一九三一年“九 ·一 八 ”事变日寇侵略东北 ,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丢失了他家发迹立足之地 ——东北三省 ,遭世人唾骂 , 国难家仇使他敌视日本人 ,而蒋介石非但不让张抗日, 反而以洗清“罪”责为名 ,多次迫使其去“剿共”。张先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后 为西北“剿匪 ”副总司令 ,代行总司令职权 。杨虎城出身贫苦 ,具有强烈的爱国思 想 ,大革命时期曾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 ,素有进步之名 ,他的部下就任用了许多共 产党员与进步人士。他俩对蒋介石发布的对日妥协 ,力剿红军的训令 ,均经历了一个 由服从到消极对待乃至最终抗拒的演变过程,共同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走到一起。

  因素之二: 中共在张杨之间做了大量工作 ,为其联手发动西安事变创造了条 件 。中共利用十七路军 、东北军军事失败的有利时机和张学良 、杨虎城的强烈爱国 思想 ,争取他们联合抗日 ,通过进步人士主动做张杨的工作 ,并在东北军中提出 “和杨联共 ”,对中下级官兵进行广泛的“ 团结抗日 ”教育 。同时 ,在西安联合办了 军官训练团 ,张杨分任正副团长 ,训练两军将士 ,奠定了合作基础。

  因素之三 :“剿共 ”的一再失败和张杨同蒋矛盾的不断激化 ,迫使他们走上同 一道路 。一九三五年初 ,杨虎城在陕南堵截红二十五军被歼了三个半旅 ;接着是张 学良奉命赴陕甘剿共 ,损失了个近三个师 。铁的事实使张杨认识到 :抗日 ,大家有 出路 ;打内战 ,大家同归于尽 。于是 ,红军和东北军 、十七路军逐渐走上接近 、停 战最后到联合抗日 ,“三位一体 ”在西北终成鼎立之势。

  当然 ,现在看来这场事变也还有一些未尽如人意之处 , 由于轻信所谓“领袖人 格 ”等 ,事变的两位主要当事人张学良与杨虎城 ,几乎遭终身监禁 ,杨虎城后惨遭 杀害 ,连他的家人与秘书也未能幸免 。而东北军在事变后不久 , 即因内讧导致瓦 解 。但无论如何从整体上看 ,西安事变促成了民族团结 ,体现了举国上下人民群众 共同抗日的意愿 ,而且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我们也可以回顾一下一九九一年苏联发生的“八·一九”事变。这个由

  原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 、总理帕夫洛夫 、国防部长亚佐夫等八名主要党政军首脑组 成的“ 紧急状态委员会 ”,以所谓“健康原因 ”,将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软禁 ” 起来 ,并试图剥夺其所行使的最高权力 ,来避免前苏联的解体 。但事与愿违 ,这场 事变由于得不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再加之决策者某些重大的策略失误 ,不到三天 , 就归于失败 ,它反而加速了前苏联的解体与苏共的崩溃 。对这场“短命 ”的事变 , 作为旁观者该如何进行社会价值评判呢?

  第一 ,这场事变有其发生的必然性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公开性 ”“民主 化 ”,使苏联出现了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危机。说得更远点 ,这一切变化 源于苏共“二十大 ”时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 ,它埋下了今日灾难的祸根。 使苏联整整一代年轻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 ,动摇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用个人 主义代替了集体主义 ,并使五十年代初以前苏联各民族人民之间那种团结友好 、和 睦相处的局面不复存在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之流把影响苏联社会发展进程的 诸因素 ,尤其是某些社会弊端 ,完全归罪于斯大林模式 ,这一点恰恰被某些人所利 用 ,使走分裂之路的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和走西方之路的复辟势力得以壮大 。它是前 者否定历史 ,否定社会主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而作为传统派的上层人物却试图集 结力量 ,靠最后一搏来挽救苏联的解体 ,避免国家经济与政治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第二 ,这场事变的失败也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 。经济发展决策中的严重失误、 共产党内部因缺乏有效监督而带来的腐败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给整整一代人带来 影响以及民族分裂势力的不断壮大等因素 ,使传统派在这场搏击中失去了人民的支 持 。因为许多人从思想上 、感情上已站到了社会主义的对立面 。再加上传统派自身 软弱 ,准备仓促 ,措施不当 ,甚至幻想得到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等主观因素 ,致使军 队倒戈 、工人纷纷罢工 ,尤其是几十万矿工也上了街 。前“共产党人 ”叶利钦等反 对派趁势进攻 ,夺得了全部政权 ,事变彻底失败。

  (三) 以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为例。某些人利用青年知识分子 对理想有着执著追求却缺乏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弱点 ,不惜进行政治冒险 。值得指出 的是 ,那些怀着一腔热血走上街头的爱国学生几乎是没有不希望国家迅速发展的。 但他们中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 ,倘若由此而引起全国性的大动荡 ,真正吃苦受害的 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 ,极少数腐败分子则凭着金钱与势力 ,或则乘乱夺

  权 ;或则离境出国一走了之 ,让别人尝尽动乱之苦 。故而中国需要建设性的 、理性 的思想和行动 ,我们亟须减少破坏性的 、肤浅的“ 浮躁浪漫 ” 的 、轻率片面的盲 动 。不论中国政府在它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期间曾犯过多少错误 ,但迄今为 止 ,无疑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局势安定 ,获得真正独立与统一 ,开始步入强国之 路的阶段 ,历史的结论理当如此。

  这场风波所带给人们的深刻反思 :一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点很低 , 即 使在发展中国家也要算差的 ,甚至低于印度 。我们面对的是既贫穷落后 ,而又常常 被封锁孤立的生存环境 。但经过数十年来中国几代人的艰苦奋斗 ,无论是从横向比 较 ,还是纵向比较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上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却是最快的 。正 是那些埋头苦干 ,不断为中国的发展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人 ,使我国从一 个远远低于英 、法等国经济水平的起点 ,一跃而有希望赶上或超过之 。我们曾很快 造出了原子弹 、氢弹 、人造卫星与洲际导弹 、核潜艇等 ,彻底改变了某些人惧怕帝 国主义列强的心态 。恰恰是那些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政治野心家不惜牺牲祖国经济 的持续顺利发展 , 曾一再恳求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更为严厉的经济制裁。

  二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 因为它的发展必然要受经济与文化条 件的制约 , 同经济建设一样 ,它需要以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基本前提 。我们 有必要提倡改革的 、理性的 、民主与法治并重的政治渐进主义 ,反对偏执的 、狂热 的 、急功近利的政治冒险主义 ,把全体人民的智慧与力量集中到改善而不是推翻社 会主义制度上去。

  三是我们的确应该感谢那些真心诚意反对腐败的青年学生 ,他们同党 、政府与 全国人民的目标是一致的 。因为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形成特权阶层的危险随时存 在 。让那些既握有权力又占有一定资产的人 ,形成一个官僚垄断资产阶级 ,那人民 共和国就名存实亡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是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并应随时铲除其赖 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综上所述 ,我们对任何历史事件的分析与社会价值评判 ,都应当注意把握事物 的本质 ,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 了解重点 、分析热点 、突破难点, 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评判的基础上 ,建立在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的基础上 ,使之 更有说服力、影响力。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