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斗争——两汉、三国时期(上)

儒法斗争——两汉、三国时期(上)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汉代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共经历426年,其中西汉230年,东汉196年,三国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

  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郡县制,这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是,他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对劳动人民有镇压的一面。特别是到了秦二世,赵高簒权上台,改变了秦朝法家政策,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空前繁重。赵高复辟奴隶制的罪恶行径,激化了同农民的矛盾,以陈胜、吴广为首的革命农民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粉碎了赵高复辟奴隶制的阴谋。陈胜、吴广起义在摧毁奴隶主复辟政权,扫除奴隶制残余方面建树了不朽功勋,为汉初最后消灭奴隶主复辟势力,巩固封建制度开辟了道路。

  陈胜、吴广起义后,紧接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儒法两条路线大搏斗。斗争的实质是继承还是推翻由秦始皇开创的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制度。这是从秦王朝开始的复辟和反复辟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陈胜、吴广失败以后,刘邦继续带领农民军灭了秦国。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们是搞复辟的。项羽自称是“西楚霸王”,他搞分封制,封了十八个诸侯国,封刘邦为汉王。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相争”。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斗争,实际是一场儒法斗争。刘邦是个大法家,他不喜欢儒生,他说:“为天下安用腐儒?”甚至把儒生戴的帽子摘下来撒尿,表示蔑视。项羽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孟信徒。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仁而敬人”,很讲究儒家那套虚伪的礼节,但对劳动人民却极其残酷,他将秦朝放下武器的二十余万士兵当作奴隶,最后残暴地全部杀害了。

  刘邦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继承了秦始皇的法家路线,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坚持地主阶级专政,反对奴隶主复辟。项羽则站在六国旧贵族的立场上,执行了一条儒家反动路线,大搞分裂割据,开历史倒车。这两条不同的政治路线,在项羽和刘邦进入秦国的首都咸阳时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入关后,废除了赵高的严刑酷法,对杀死赵高,主动投降的秦王子婴及关中地主阶级采取了保护政策,取得了关中地主阶级的支持。项羽入关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财物,诸侯共分之”。

  在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斗争中,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关键在于刘邦这个集团执行了一条法家路线,得到关中人民的支持,并有吕后、肖何、曹参这样一些法家人物的积极辅佐。项羽转战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未尝败北,但由于他执行的是儒家反动路线,得不到人民支持,所以必然要失败。

  在战胜项羽之后,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汉承秦制”,刘邦基本上继承了秦始皇的法家路线。肖何进入咸阳后,“收秦丞相御史令图书藏之”,汉朝的法律基本上是参照秦律制定的。刘邦消灭了项羽为代表的一大批六国旧贵族,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但在战争过程中,仍然还遗留了一批六国贵族残余势力,并形成了一批新贵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刘邦不得不同他们作暂时的妥协,对他们的代表人物封王封侯。例如齐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燕王卢绾等。 这就形成了汉代初年汉王朝同以异姓王为代表的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这场斗争是楚汉相争的继续。这些异姓王,对内实行分裂割据,保护工商业奴隶主残余势力,对外向我国北方的匈奴族奴隶主贵族屈膝投降。刘邦,吕后刚毅地消灭了韩信,彭越等人的叛乱,保卫了西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在消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又封了一些同姓王,为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吴楚之乱平定后,奴隶主复辟的严重时候过去了。从刘邦、吕后中经文帝、景帝,到汉武帝刘彻时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标志着封建社会制度终于巩固下来了。 汉高祖死后,由惠帝继位,他在位的时间不长,由吕后(刘邦的老婆)掌权,继续实行法家路线。后来文帝(刘邦的儿子)继续实行法家路线,他重用的法家贾谊,是西汉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帝采用了贾谊的主张:一个是认为奴隶主的复辟势力是后患,应该坚决打击,一个是鼓励耕战。景帝用了法家晁错,他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很受景帝的信任。刘邦消灭了一些诸侯国,过了一个时期又起来了。到汉景帝时,有七个诸侯国捣乱,匈奴还是继续侵犯。这时晁错提出要削诸侯,而且主张抵抗匈奴。景帝采纳了晁错的意见。因此当时那些诸侯国很恨晁错,他们勾结奴进行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的借口是景帝用了晁错,他们提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由此看来,儒法斗争的激烈程度甚至可以导致爆发战争。景帝开始很弱,他的实力没有诸侯国的力量大,特别是他屈服于吴王刘濞的压力,把晁错杀了。接着起用了法家周亚夫,他是个军事家,最终把吴楚七国之乱平下去了。 汉武帝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和消灭割据势力,又实行盐铁官营等政策,打击工商业中奴隶主势力,这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力量强大了。他就集中力量打匈奴,经过四十年的战争,把匈奴打败了。在这两方面,汉武帝对历史发展是有贡献的。他在用人上,不讲出身贵,大将卫青出身农奴,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他采用的一些人也都是法家。可见汉武帝实行的是法家路线,正因为这样,取得了成果。但是汉武帝又用过儒家董仲舒,并且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反动主张。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地主阶级地位正在变化的标志。因为汉武帝时,地主阶级国家面临的两个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或正在顺利完成,为了加强封建统治,他要考虑农民问题,也要防止已被打败的封建保守割据势力和奴隶主残余势力捣乱,因此他采用了一些儒家,但汉武帝只是名义上尊儒,实际上执行的还是“内修法度”,好“以法治天下” 的法家路线。

  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在保守派大将军霍光的策划下,儒法两家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儒生们从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卖政策开始,对汉武帝的全部政策和路线进行全面的恶毒的攻击,法家桑弘羊挺身而出,与儒生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汉武帝的法家路线,儒生们在辩论中失败了,但霍光把桑弘羊杀害了。从此,法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在历史上就消失了。此后,公开宣称自己是法家的没有了。具有法家思想的,继承了法家进步传统的地主阶级思想家往往是在儒家外衣下宣传法家思想,与正统的儒家思想展开斗争。

  汉昭帝死后,汉宣帝还实行了一段法家路线,但到汉元帝就重用儒家了。从此整个地主阶级从尊法反儒转变为尊儒反法。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为什么当时地主阶级,由尊法反儒转变成尊儒反法呢?这是因为:

  (一)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变了。

  毛主席指出:“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他们得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在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他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步壮大,并同它们进行斗争,越来越厉害,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化为纸老虎,终究被或将被人民所推翻”。汉元帝以后,西汉的封建统治阶级,就由原来代表革新力量的先进阶级,变成了代表保守势力反动阶级。它们要极力维护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主张变革的法家思想已经不适应他们的需要,必然要利用反动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

  (二)社会矛盾变了。

  在奴隶社会后期,主要矛盾是奴隶主和奴隶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被推翻以后,地主阶级就占统治地位,奴隶也逐步转变成为农民。这样,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儒家的反动理论,也就成了地主阶级压迫和奴役农民的思想工具。

  (三)儒法两家代表的阶级变了,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变了。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是被压迫阶级,它反对奴隶主阶级,主张变革,主张前进。可是到了西汉末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残余势力的斗争基本结束了,它取得了统治权以后,就不再要求社会变革,而是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时的儒家已不是原来的儒家,法家也不是原来的法家。这时法家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部分的反映了农民的要求,他们也受儒家的迫害和镇压,为了反对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常常是以儒家的面目出现,宣扬法家思想,同维护大官僚、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儒家进行斗争。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