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一词当慎用

“学霸”一词当慎用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学霸”一词当慎用

文/刘道玉

发于2021.11.8总第1019期《中国新闻周刊》

近年来,网络上频频出现“学霸”一词,出于好奇,我在网上浏览了许多有关“学霸”的内容。现在“学霸”几乎都是指考试获得高分的孩子或者高考“状元”。例如,2021年上海25名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他们被称为学霸;2019年广东把高考前50名的学生称为学霸;天津有4所中学考高分的学生多,被称为“学霸收割机”……沿着这个思路,某些记者或网络写手,又牵强附会地造出来许多与“学霸”有关的词汇,如“学霸寝室”“学霸兄弟”“学霸家庭”“学霸村”等。

总之,“学霸”与高分或状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公然为“分数至上”唱赞歌,与目前中国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众所周知,高分低能的情况在中国比比皆是,所以有关“学霸”的宣传极为有害。青少年尚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长才干的时期,考试成绩只反映他们当时的记忆和适应考题的情况,并不真正反映智慧高低,不能决定他们未来是否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更不能证明他们未来能否成就伟业。

其实,“学霸”一词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就已出现了“学霸”一词,意指学界的“恶棍”,即胡作非为、作恶多端的人。现在,一些不懂教育的记者或网络写手,却将“学霸”粉饰为褒义词,混淆了是非,对教育界和广大青少年也起了误导作用。霸者必恶,霸者必欺,这是与学者的操守相悖的。汉语博大精深,有许多含义精准的词汇来形容学习勤奋的人,如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学而不倦、学富五车、过目不忘等,完全用不着炒作一个似是而非的词汇。

“学霸”已经约定俗成是一个贬义词,任何违反教育规律的用语,我们都应该拒绝。中国古今有许多真才实学的杰出人物,要么是大师,要么是学界泰斗,都没有自称为“学霸”,人们也没有封他们为“学霸”。例如老子、孔子和孟子,他们都没有条件进入官办学堂,都是自学成才的。

当代中国也有如陈寅恪一样的杰出人物。他曾留学12个国家,通晓12种文字,没有硕士、博士头衔,甚至连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但却是真正的学术大师。在双目失明之后,他凭记忆口述了120万字的《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连注释都是口述的。他的记忆力惊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余英时说,要以全中国人的记忆力来挑战陈寅恪的记忆力。

一个美国人曾说,到中国必须看两样东西,一是长城,二是钱钟书。长城是冷兵器时代世界防御工程的象征,而钱钟书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是民国时期第一才子,19岁进清华,28岁成为清华大学教授,他的记忆力是照相机式的,书读一遍能成诵。钱钟书的《管锥编》空前绝后,全书以文言文写成,130万字。学术界评论说,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

“学霸”一词流行于2000年之后,其间人们心态浮躁,学术界普遍存在抄袭、剽窃,且屡禁不止。“学霸”的流行与不良的文风和学风是相互联系的。据我所知,过去中国有学术机构专门审查学术或专用名词,所以不存在混淆视听的词汇。看来,现在必须重新树立这个机构的权威,严格审查各类的专门用语,以树立严谨、求是的学风,防止对教育的干扰和破坏作用。

(作者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武汉大学校长)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