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与殷承宗:贵族艺术与人民艺术

傅聪与殷承宗:贵族艺术与人民艺术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毛主席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导了殷承宗艺术创作的方向,火红的时代和广大的劳动人民给了殷承宗艺术生命的源泉。

  这两天,新浪微博变身成了傅聪的大型哭丧现场,媒体巨头纷纷下场,将近10亿的话题阅读,堪称现象级哭丧:  

1.jpg

  甭管爱不爱好音乐,甭管知不知道傅聪是谁,都要嚎两嗓子,还要附带上《傅雷家书》一起嚎。  

2.jpg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最早出版于1981年,此后又出了多个版本。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以致很长时间里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直到新世纪以后才选了傅聪的部分回信。

  傅聪不同意发表自己回信的真实原因未必如他自己所言的“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恐怕更多的还是他作为贵族子弟的曲折经历。  

3.jpg

  某悼念傅聪文章下面的一位“精神贵族”的评论

  傅聪1934年生于上海的大地主家庭,8岁半就师从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指挥家梅百器学琴,那时大半个中国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之下,对于普通人来讲吃饭都是个问题,更别说知道钢琴为何物了。  

4.png

  1954年,傅聪被公费派往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1958年底傅聪私自去从波兰去英国不归。1959年10月1日,在周总理关怀下,傅雷给远在英国的儿子傅聪写了一封家书,劝其归来。

  傅聪曾经向父母发誓,不加入英国籍,不去台湾,不说不做不利于祖国的事。傅雷原谅了他,并希望他与英国妻子幸福。结果1964年傅聪加入了英国国籍,给了傅雷夫妇沉重打击。以至于傅雷后来痛彻心扉地说,“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

  1957年反y扩大化,次年傅雷亦受冲击,傅聪的叛逃与这件事可能有一定关联,但傅雷在1961年就已平反。因而,傅聪1964年的入籍英国与此并无关系。

  1966年8月底,傅雷遭抄家;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在上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这个时间恰恰是“风暴前五十天”的尾声。无论是反右还是“风暴”,发动者的确都是毛主席,但无论是“扩大化”还是“前五十天”却都是对毛主席阳奉阴违的人,为了转移斗争大方向故意搞出来的。

  傅雷之死是一大遗憾,但这绝不是毛主席造成的。恰恰相反,作为傅雷本人而言,对毛主席是非常佩服、非常崇敬的,对毛主席的文艺工作方针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的了解亦是非常透彻。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

  毛主席的讲话,那种口吻,音调,特别亲切平易,极富于幽默感;而且没有教训口气,速度恰当,间以适当的pause[停顿],笔记无法传达。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心。讲话的逻辑都是隐而不露,真是艺术高手……

  1979年4月,傅雷被“二次平反”,“意义非凡”;而80年代初出版《傅雷家书》,正是把它伤痕协奏曲的一部分。今天,这么多媒体和精英一起为傅聪哭丧,用意大抵也不过如此。毛主席走了44年了,精英们依然心有余悸,时时不忘“踩上一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

  傅雷“二次平反”后,傅聪被邀请回国发展,有关部门对他的事做了“情有可原”的“妥善”处理,将叛逃改为出走。1982年12月,傅聪受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兼职教授,回国之后才真正蜚声海内外,这是值得玩味的。

  我们可以看一下百度百科里傅聪的获奖记录以及公开演出记录,除了50年代波兰成名之际和出走英国之初,以及80年代归国以后,中间20年几乎空白。  

5.png

  傅聪去世之际,多家媒体都引述了“美国《时代周刊》赞誉他为‘当今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的内容,然而,傅聪的最大成就也不过就是出色地演奏了西方那些成名的古典钢琴名曲。

  由傅聪,笔者想到了我国著名钢琴家殷承宗。

  殷承宗1956年也被国家派往苏联留学。1959年,17岁的殷承宗参加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十位评委全部给予满分而荣获第一名;此后,获奖无数。

  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1963年,殷承宗毅然应招回国,毛主席鼓励殷承宗多搞民族的东西。  

6.png

  1963年12月31日,毛主席鼓励殷承宗

  1964年9月在“四清”运动中殷承宗被安排到北京通县劳动锻炼,深入接触了底层农民。1965年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到中国中央乐团担任首席钢琴演奏家。

  受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启示,殷承宗决定要改造“贵族”专属的钢琴,让这一贵族乐器能够“洋为中用”,服务工农兵。殷承宗为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创作的钢琴伴奏,堪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经典。  

7.png

  殷承宗(左)伴奏《红灯记》

  《钢琴伴唱红灯记》这一全新音乐形式的大胆尝试,最成功之处在于将中西音乐文化中各自突出的优点相融合,为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的道路。

  钢琴伴唱《红灯记》成功后,殷承宗开始考虑创作重大题材的钢琴协奏曲音乐,让钢琴以主角身份站立起来,融入时代、融入大众生活。他找音乐学院的一些学生商量,最后主题落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上。为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成立了创作小组,到黄河沿岸体验工农兵的生活。经过近一年的努力,1969年年底前作品基本完成。

  为了在第四段以“东方红”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殷承宗闭门一星期反复推敲,将“东方红”旋律融于整体,形成激情澎湃震撼人心的高潮。此曲一鸣惊人、享誉海外,周总理听完之后激动地喊出“星海复活了!”  

8.jpg

  1971年,殷承宗随中央芭蕾舞团出访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和英、法、意六国,每场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之前都首先加演《黄河》。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伦敦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和费城管弦乐团相继来访,殷承宗和这些乐团合作演出《黄河》;1975年殷承宗应邀赴日本演出,除按日方要求演奏了《黄河》以及上述古曲,由NHK电视台录像在日本播放;1975至1976年间,殷承宗带领中国艺术团到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访问演出。

  因为工作上出色表现,殷承宗在1975年四届人大当选人大常委。

  1976年毛主席逝世以后,殷承宗遭遇四年审查。即便审查结束,没有任何问题,某些人还是不同意他演出,艺术生涯几近毁灭。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经历风雨的殷承宗有了到国外去重新开始奋斗的想法。审批手续几经周折终获批准。1983年3月,他携五岁大的女儿踏上了完全陌生的美国,开始新的艰苦创业。1983年9月28日,殷承宗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首次独奏音乐会。《纽约时报》发表评论:“对于我们这些常以“孤立”来形容中国历史的人,殷承宗使我们惊讶。”

  1985年,殷承宗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来美的动机——向美国和世界的听众介绍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赴美后成功转型为职业演奏家的殷承宗,足迹遍及美国四十个州和俄、英、德、芬兰、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多次到台湾、香港演出,在许多著名的音乐厅举办过几百场演奏会,其中包括五次卡内基音乐厅、三次林肯中心以及伦敦威格默音乐厅、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圣彼得堡爱乐大厅等等。殷承宗终于成功地登上并站稳在国际乐坛,硬是把《黄河》演奏成了全世界的经典曲目!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内对该作品却正在大力鞭挞,因为是“样板”。在文艺作品中尽量避讳明显的毛泽东印记和“革命”内容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八十年代后期,随着《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渐扩大,在一些访问演出中,中方不安排这个曲目已经成为一种难以解释的尴尬。

  根据一些人的授意安排,石叔诚对该作品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将第四乐章中殷承宗巧妙融入的“东方红”改为了“黄河颂”。这样,在国际和国内的演出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引发国内外听众的迷惑。

  90年代初,国内第一轮“毛泽东热”兴起。1993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有关部门终于想起了已经在国外名声大噪的殷承宗。

  当年酸楚地带着《黄河》被迫出国的殷承宗重新回到了中国的舞台,当时在中央电视台演出听到主持人报幕时,殷承宗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笔者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殷承宗是否依旧初心不改。但无法否认的是,毛主席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指导了殷承宗艺术创作的方向,火红的时代和广大的劳动人民给了殷承宗艺术生命的源泉。遗憾的是,去到美国的殷承宗除了演奏也无法创作更多的经典,毕竟,土壤没有了。

  那么,对比殷承宗,从来没有与人民在一起的“贵族”傅聪的成就又算得了什么?何以得到如此大规模的哭丧?只能说,不懂音乐的精英别有用心的哭丧是一贯地坏,草根大众也跟着哭就是蠢了。

  注:文中部分内容摘引自百度百科的介绍。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