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美帝强占的话语权?诸葛亮给启示

如何面对美帝强占的话语权?诸葛亮给启示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你跟他(美国)谈规则,他跟你谈利益;你跟他谈利益,他跟你谈人权;你跟他谈人权,他跟你谈政治;你跟他谈政治,他跟你谈宗教;...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真理,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彰显话语权的重要性。

所谓话语权,是一种“软权力”。蕴藏着“话语框架”的圈划权,还有“道德优越感”的效能,对舆情有强势的引导力。国家之间、机构之间、个人之间,争论难免。虽说“有理走遍天下”,但如果不善控制话语权,有理也会处于下风。何况事务存在多面性,经常是各有各的理。因此,无论是媒体上的舆论战还是面对面的辩论,要占据上风、赢得胜利,需要努力掌握话语权。

尤其是在今天的国际舞台上,舆论战风云迭起,而话语权长期被美帝强占,我方经常处于被动局面。要摆脱这种困境,中华儿女需要在话语权方面多用心,及时并有效地将话语权从美方夺过来,牢牢地掌控在正义的中华儿女手中。

如何掌控话语权呢?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许多策略方法。其中,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启示。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不仅在谋划江山方面智慧超群,口才方面也是顶级大师。当他孤身一人前往东吴、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的一群东吴谋士舌战时的表现,是一个典型事例。而他“舌战群儒”并赢得胜利的过程中,最给力的莫过于他始终控制着话语权。

他怎样做到的呢?

品读一番发现,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靠这几个章法掌控着话语权。

一、及时发力,捍卫自己的“高大上”形象。

在舌战群儒的过程中,东吴谋士张昭首先出言,以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战绩不佳为依据,指点他水平不行、不是他自吹的“管仲、乐毅”那种高人。

面对发难,诸葛亮一点都不谦虚,他将刘备军团和根据地的微弱实力与曹操大军实力进行对比,将实际的战斗成绩亮出来,然后,“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

如此,有根有据地证明自己确实不比管仲、乐毅差,强势捍卫自己的“高大上”形象。

当东吴谋士步骘点评诸葛亮只是苏秦、张仪那样的说客时,诸葛亮强调:“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

不仅用苏秦、张仪的宰相身份维护了自己的高人形象,同时指出文人墨客们的弱点,守住了气势上的高地。

当东吴谋士陆绩评说曹操出身高贵、刘备声称皇叔却无以考证时,诸葛亮首先在曹操身份上大做文章,“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

随后说清楚刘备身世有据可查的事实,然后反戈一击,“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

如此等等,足见诸葛亮多么重视维护自己和主公的光辉形象。

确实,人微言轻!要掌控话语权,需要坚守自己“高大上”的形象。正是因为这份高调的坚守,诸葛亮在对话中保持了一种高姿态,在气势上一直压着对方了。

二、快速行动,占领道义制高点。

武装冲突要占领制高点,才能居高临下赢得主动。文化战也是如此,要占领道义上的制高点,才能掌控话语权。

诸葛亮深谙此道,当张昭指责他辅佐的刘备只是流浪者时,诸葛亮升起了“仁义”大旗,强调刘备军团之所以颠沛流离,是因为,“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战况失利是因为,“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随后,谋士薛综直言汉朝天数已尽,曹操实力强大,该得天下,刘备不该以卵击石去与曹操争锋。

面对如此猖狂的挑衅,诸葛亮立刻升起“忠孝”大旗进行反击,“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如此,诸葛亮高高举起“仁义”、“忠孝”的大旗,抢占了道义上的制高点,牢牢地控制着话语权,对方还能说什么呢?

三、揭示对方的污点,弱化对方权威。

当东吴谋士陆绩以曹操和刘备的出身身份为主题发难时,诸葛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一句“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当众揭穿对方的身份——陆绩原本是袁术麾下的一个谋士,是一个不忠不孝的叛徒。如此直击对方的“污点”,让对方无地自容。在说明白刘备的皇叔身份证据后,再给对方一记响亮的耳光,“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遭受如此打击,陆绩只能是无语。

羞于面世的重大污点被公布与众了,他还有什么颜面高谈阔论呢?自然,对方的话语权被诸葛亮灭了。

四、拆分中性概念,拉平对方抢占的制高点。

东吴谋士程德枢看到诸葛亮羞辱只会舞文弄墨的读书人,大声指责诸葛亮只会说大话,没有大作问世,只是“儒者”的笑话。

作为一个读书人,身边又都是读书人,“儒”字的价值不亚于“仁义”、“忠孝”,是对方竖起的道义大旗,成为打压诸葛亮的制高点。

对方已经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诸葛亮既没有回避也没有认栽,而是借力发力,将中性概念“儒者”一分为二,“儒有君子小人之别。”立刻削弱了对方占据的优势。

随后将对方的弱点一一列举,“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全部归纳到“小人之儒”类别之中,同时引经据典提出一个儒家名流的悲剧,“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

如此一番,把对方抢占的“儒者”高地拉平了,还把对方圈到“小人之儒”里面,东吴这些读书人的话语权荡然无存,在诸葛亮面前只剩“尽皆失色”了。

以上种种,诸葛亮通过捍卫自己的“高大上”形象、占领道义制高点、拉平对方抢占的制高点,以及揭示对方道义层面的污点等强劲的章法,牢牢地掌控着舌战的话语权。

其中,以道义为核心,几个章交织融合在一起狂喷,让对方无力掌控话语权、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如此,势单力薄的诸葛亮始终保持高位姿态,进而一步一步驳倒对方。

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章法没有过时,且适合各类争辩。面对强占话语权的美帝,借鉴并发扬光大,很有价值。

有道是:

掌控论战话语权,有理方能走遍天;

孔明舌战留经典,淡定品读可借鉴;

聚焦道义制高点,抢占坚守少风险;

自我形象多美颜,对方污点猛打脸;

不惧对方站位先,分拆解析就倒颠;

每当西洋歪风起,正义之声压强权。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