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读书笔记】(6)1988的经济过热和价格闯关

【经济史读书笔记】(6)1988的经济过热和价格闯关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一、1987年的经济形势(十三大前后)

(一)基本情况

  1、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通胀严重

  1984-1987,连续四年总需求大幅超过总供给。

  预算内投资被控制,预算外投资和私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企固定资产投资的银行信贷比1985增长45%,全社会投资规模比1985增长43%。同时,工资和奖金超发,1987比1985多发40.6%,大大超过劳动力增长率。

  1983年的供需差仅4.7%,但1984-1987年的供需差率暴涨,分别为16.5%、11.25%、13.45%、13.6%。超额部分,一方面通过进口产品弥补【外汇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固定资产折旧弥补。赤字严重被迫向银行透支,大量货币通过信贷环节流入市场。1987货币量1454亿元,比1983多925亿元,相当于1979-1983年增量的2.91倍(增量317亿元)。

  一边是需求大于供给,一边是货币超发(货币以工资形式超发体现为生活资料需求大于供给,货币以信贷形式超发体现为投资需求大于供给),双重因素导致物价猛涨。1985-1987年,物价分别上涨8.8%,6%,7.3%。

  2、结构失衡

  农业增长缓慢。1987年粮棉产量还不到1984年水平(1985开始下滑的)。加上人口增长快,农业压力更大。这几年农业年均增长4.2%,工业年均16.9%,结构性矛盾加剧。消费旺盛,加工工业(如副食品加工)持续增长,而农产品赶不上,于是一挖库存,二靠进口。1987粮食再次转为净进口,棉花油料库存下降。为了稳定生活,很多大城市恢复了猪肉鸡蛋食糖的供应凭证,且增加了物价补贴。

  轻工业发展大大高于基础工业。工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煤炭、电力、原材料等跟不上脚步,轻纺、机电等加工工业增长在14%左右,而煤炭同比增加4%,电力同比增加9%,跟不上轻工业发展,导致能源价格猛涨。这一时期,生产资料大部分猛涨。

  3、市场秩序在通胀中紊乱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涨价,同时又存在双轨制,导致巨大的套利空间。三令五申之下,党政军各级人员照样经商不止。“一些党政军举办的公司凭借行政权力,倒卖紧俏商品,谋取价格双轨制在通货膨胀下的巨大差价。”各部门间你争我夺,“羊毛大战”、“蚕茧大战”,等等,地方和企业疯狂抢购物资(80年代的蒜你狠、姜你军)导致各种价格战,地方本位主义又引发封锁本地资源的行为,这又进一步引发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此时,各种集贸市场已经出现欺行霸市的行为,偷税漏税更是屡见不鲜,一些后来被端的黑恶势力,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家的。

  4、贫富分化加剧

  1976年的中国,贫富分化很小。改开数年之后,贫富分化加剧,不同人群收入悬殊,加上物价上涨,部分居民生活下降。1987年中央组织抽样调查,低于平均收入的农户占56%,收入没有增加或下降的职工家庭占46%(下降的为20%),这些人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企职工。

  一边是官倒、私倒、个体户和原始资本家大发横财,一边是工人农民实际收入下滑或收入停滞的越来越多,这引发中央深层次地思考。

(二)十三大及其部署

  1987年10月下旬,十三大召开。十三大对后续经济体制改革起到极大的作用。

  1、计划还是市场

  首先,十三大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而是提计划与市场的统一,这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其次,十三大还明确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明确了分配问题【按劳分配为主,其他为辅】,明确了私人企业可以存在(十三大后修宪,“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明确了要发展各种要素市场(包括资金、劳务、生产资料、房地产、等等)。

  最后,十三大明确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自负盈亏,同时强调国家从直接调控变为间接调控【通过利率、税率、价格等】。

  这是市场经济全面胜利的前奏,上个时代的遗迹就要被清除干净了。

  2、明确了主攻方向

  十三大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方向,要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从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等各方面改革,让企业最终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1988年的过热

(一)1988的情况

  1、1988年的经济情况

  (1)粮食生产逐步回升,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大幅发展,超过农业总产值。

  (2)工业增长速度逐步下调至正常水平,工业结构逐步回归正常,轻工业产品如轻纺和电子等增长很快。重要生产资料稳定增长,供应紧张问题有所缓解。

  (3)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得到控制,投资结构也逐步正常(1986-1987,能源交通原材料占比从48%上升到51.8%),重点项目逐步提升。

  (4)农民实际收入增长3.2%,5.3%,职工实际增长8.2%,1.3%(86-87)。

  (5)外汇基本稳定下来,国家财政赤字80亿元,货币投放减缓,但1987货币同比仍19.3%。

  (6)但是物价仍然高涨,通胀难以控制。而且,中央在1988年初时,仍然没有执行紧缩政策,货币仍在持续净流出,通胀加剧。

  2、新的改革政策

  该年进一步推进承包经营制。实施沿海战略,开放了海南岛。决策层失误,没有控制好总需求,经济再次过热,信贷规模迅速扩大,货币投放继续增加,通胀加剧。

  (1)沿海战略加速外贸改革

  80年代后期日币和台币升值,日台资本寻求转移。中国提出加大外向型经济,积极在沿海引进外资,海南岛全部开放,对外加工贸易大增。外贸公司在财务上与外贸部脱钩,自负盈亏,除国计民生的商品外,均由地方公司经营。同时,与外贸相关的投机和经济过热明显加剧,海南倒卖汽车,某些省份盲目引进生产资料,有些企业不顾国内物资平衡,盲目增加出口(王石他们就是这个时候去的海南岛,第一桶金就是在这里搞的)。

  (2)改革投资体制

  进一步放开企业投资权限,明确国家投资一般限于公用事业和战略产业,其他事项企业可自主投资。并成立金融机构落实扶植,这为之后的进一步经济过热埋下伏笔。

  进行物资分配改革,进一步减少生产资料等重要物资的计划性。同步改革金融、财税制度。

  (3)进一步推进住房改革。把住房确立为商品,划入指导性计划。提租增补,开放房地产市场。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想到,数十年后房地产能发展到如此规模,以至于绑架了整个中国经济。

  (4)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是一次弱化专门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的改革。”

(二)价格闯关

  1、背景

  生产资料大部分猛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幅度超过农产品涨价幅度,农业大幅度亏损。同时,生产资料涨价导致某些工业部门出现亏损。

  生活价格指数上涨,职工要求加工资,迫使国家增加补贴。农民要求提高收购价,收购工作越来越困难。部分产品供需恶化,助长企业涨价。补贴加大,价格管理放松,各种产品相互影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循环涨价。

  2、过程

  1988年初,中央认为物价高不是票子发多了,主要是食品问题,是收购政策违反价值规律,因此要下决心提高收购价格,同时给职工补贴对冲农产品价格上涨。结果物价逐月上涨,导致双轨制套利空间更大。中央开始价格闯关:商品物价逐步放开,工资和补贴适当增加以保证职工生活水平不下降。价格放开后,市场价格由原先计划价格的溢价增多【比如棉布,以前溢价5-10%,现在可以20%-25%】。此时,中央还把一部分价格闯关的职能放给地方政府。此时的价格上涨,加上年初的上涨,使得价格累积上涨幅度很大,2月-7月,物价同比增长分别是11.2%,11.6%、12.6%、14.7%,16.5%、19.3%。

  物价涨幅远高于存款利息,导致局部银行出现挤兑,市场出现抢购。8月17日开始,大部分城市、农村都发生抢购,主要抢购对象是价值高易保存的工业品。在抢购助推下,8月物价同比上涨38.63%。

  第三季度形势进一步恶化。(a)投资再次过热,以基建投资为例,预算内投资受到控制,同比下降13%,但预算外投资增加20.6%,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额1000亿。工资总额大幅增长23.1%,同步推动物价紊乱。(b)工业增长明显超过农业、运输等产业,不平衡加剧。工业再次超过增长(20.7%)。交通运输跟不上(3.5%),农业增加也跟不上(3.9%)。(c)财政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收支进一步恶化。银行信用进一步扩张,货币流通量急剧增加。(d)同时,物价特别是生产资料大幅上涨,此时一半左右商品价格放开,又有很多民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更加混乱。

  这一切又导致投机牟利的空间进一步加大。全国所有公司约40%是1986年下半年后成立的,不少单位利用权力和垄断地位倒指标、批文,层层加价的情况极其严重,有的甚至物资不动,发货票转来转去,就地谋取暴力【呵呵,现在期货不都这样嘛】,搞乱流通,在群众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最终,在9月底,中央开始对经济提出治理整顿。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