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读书笔记】(16)2013-2016年:风嫌在聚集

【经济史读书笔记】(16)2013-2016年:风嫌在聚集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一、综述

(一)经济进入新长态

  从2013年起,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被称作新厂态的阶段。2013年12月,国家指出目前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2014年,人民大学报告分析指出,新厂态有四个特点。

  1、潜在GDP增速回落。这表明经济下滑不是暂时性的,而是趋势性的。这种趋势性(也就是必然性)下滑的原因有四点。(1)改革红利消失。人大是在很宽泛的意义上用改革红利这个词的,比如人大报告说中国形成了新的权贵阶层(言下之意这个利益集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大报告说,2013年反府,说明新权贵阶层的制度性府白已经无以复加,不得不反。(2)全球化红利消失。金融危机后各国争相扩大出口,贸易摩擦加剧,保护主义抬头。随后,欧债危机、新兴市场危机不断爆发,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工业红利递减。工业生产率比农业高很多,因此只要农业人口转移就能提高生产率,这就是工业化红利。但是我国到2014年,农业人口往第二产业转移已经到顶了,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比重。(4)人口红利逆转。抚养比逆转,刘易斯拐点在2008年左右就出现了。

  2、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就业状况却持续良好。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大量被工业排斥出来的人涌入了低端服务业。

  2003-2012,二产年均吸收760万人。2013-2015年,二产分别排斥劳动力,70万、70万、354万【建筑增加119万,工业释放473万】。第三产业中,生产型服务业增加545万,消费型增加911万【增幅已经大幅收窄】,预计三产扩张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5)城镇就业增长放缓,从2010的1370万下降到2014的1070万,工资增速也明显放缓(佐证就业压力增大)。产能过剩和经济困境导致部分企业破产加剧,很多企业处于停产状态,隐性失业增加,2015年上半年以来许多大型纺织服装企业倒闭,大面积失业。继沿海加工业破产以来,重工业和国企也可能面临失业潮。现在每年高校毕业生近800万,占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六、七成的比例,就业压力巨大。

  之所以还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是因为服务业就业弹性大于工业,增加单位GDP,服务业需要的人更多,因此,第三产业比例上升后,相对于工业中游离出来的人,需求更大。这里已经出现了后来灵活就业的苗头。

  3、七大类结构参数变化,大调整时代开启。比较重要的有如下两点。(1)劳动力与工资结构会发生大调整。一方面以农民工位主体的低端市场持续繁荣,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严重。因此,2009年后,农民工工资增长持续较快,高于全国水平。(2)区域结构快速变化,消费、投资、出口重心往中西部飘移。

  4、刺激政策后遗症严重。4万亿后,出口-投资变成信贷-投资驱动。4万亿完后,政府又各种微刺激。一直是利用信贷推动投资,利用投资消化旧投资的产能过剩。这导致如下问题。(1)流动性增长过快。M2/GDP不断增加。(2)债务水平不断提高。整个宏观经济陷入债务依赖,借新还旧日益严重。(3)泡沫趋势严重,各类杠杆倍数持续上升。

  人大总结的这四点,大致和三期叠加中的三期对应。第一点是在解释经济增速换挡期为什么会换挡(增速为什么会下降),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在讲结构调整,第四点在讲刺激政策带来的负面效果(刺激政策消化期)。

  2014年12月,国家进一步分析新长态下中国经济的一些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过去投资空间巨大,有钱就敢投,投资有回报。2、危机前国际市场扩展很快,只要有成本优势,出口就能扩大。出口和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动能。3、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看,传统产业供给大幅超出需求,钢铁、水泥、玻璃等等,房地产结构性区域性过剩,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新区规划总面积超出实际需要。4、以前劳动力源源不断,现在不是这样。5、以前资源和环境好,可以放开手脚大发展(言下之意现在要注意环境保护了)。6、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一些矛盾和风险。7、过去,总需求增长潜在空间大,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办法就能有效刺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短板很清楚,产业政策按照雁行理论效仿先行国家就能产生比较优势(言下之意现在空间小了)。

  针对新厂态的特点,我国的经济政策做了调整。从全面刺激转入定向调控和微刺激。2014年,国家首次阐述“定向调控”,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定向调控,有所作为,精准发力,不搞大水漫灌。2015,国家阐述了“相机调控”,要灵活施策,针对形势变化精准发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释放新红利。

(二)2013-2015年财政和货币政策

  按东吴证券研报《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积极财政年》总结,2013-2016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是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货币政策基本可归纳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2013年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2014年数次定向降准,并引导资金去三农和小微企业(从后续看效果很有限),2015年数次全面降准、数次定向降准,2016年有至少一次降准,并且下调了不限购城市的首付最低比例。

  人大报告将这一时期的刺激政策总结为“微刺激”(以区别4万亿时期的强刺激),并且指出微刺激在2014年常态化后,效果不断递减。

  人大分析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1)以基建为投资主体的微刺激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越来越小,很多铁公机类的项目越来越偏远,建成即告终,对经济后续拉动微弱。(2)SLF、MLF等效果不大。(a)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定向宽松效果不明显。2014年2季度以来,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定向贷款都是同比负增长。本来效益就差,银行根本不愿意贷款,这些主体融资再投资的需求也不强。因此就算有了政策,落实的效果也很有限。(b)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下,同业拆解利率传递效率差,终端贷款利率没有下降,存贷差反而扩大,企业财务负担上升。

  2014年4季度进一步明确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对各类投资项目支持力度持续扩大,然而宏观经济却继续回落。

  2015年4月30日政治局会议,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各种微刺激全面加码。(1)基础设施投资加速.(2)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五次降息和降准,SLF、MLF等工具进一步释放流动性),使得1-9月人民币贷款余额大幅增加17.04%,进而使得社会融资总额增速从1-4月的-20.4%上升到-7.7%。(3)实施全面积极财政,年初计划地方财政赤字2.3%,现在提高到2.5%。(4)全面放松限购、限贷等,促进房地产市场。(5)给企业减负。(6)大规模采取创业创新促进政策,强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除房地产销售额逆转负增长趋势外,上述政策效果不大。制造业PMI持续四年在50上下徘徊,且连续三月在50以下。制造业投资增速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加速回落。人大报告认为,2015年一片惨淡,大有开启新一轮萧条的迹象。

  部分区域甚至塌陷,黑龙江、辽宁、山西、河北、内蒙、甘肃等省份,经济极不乐观。2015年,黑龙江、河北、山西、辽宁,名义GDP增速在0上下,导致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企业收入也大幅下降】。

align="" border="0"/>

  此时的经济面临重重问题,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增加,企业负债高企,金融脱实就虚。怎么处理过剩产能,怎么处理快要破产的企业,怎么处理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巨亏行业,怎么在高房价和经济下滑之间决策,到处都是两难的问题。 人大在2015年的报告中说,小步微调的宏观政策已经不行了,必须全面调整。

  供给侧改革、房地产涨价去库存(以及棚改货币化)、三去一降一补,等等重要政策,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

二、2013-2016年经济运行情况

  2013-2016年,GDP呈逐季下跌状态。

  大致从2012年6月到2016年底,PPI和PPIRM增速全都为负。2015年第三季度GDP平减指数-0.26%,人大在2015年的报告中判断中国经济进入通缩(一直到2017年初才走出通缩)。GDP平减指数持续为负,表明全社会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水平进入通货紧缩。这是传统资本主义萧条时期的典型特点。25年以来仅2个时期是这样:1998年2季度到1999年4季度(平均通缩-1.25%);2009年1-4季度(平均-1.4%)。本轮通缩从2012年算起,整个经济通缩超过三年半(1997-2002通缩五年,但中间1999-2001年曾反弹),是中国经济上最长的通缩,算是进入传统意义上的萧条期。

(一)投资

  投资增速不断回落,房地产投资增速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快速下滑,投资主要靠基建支撑。2014年第四季度,为了刺激经济,密集批准基建投资项目。

  2015年底到2017年底,民间投资增速明显低于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段时间投资主要靠基建拉动(基建的主体是国企)。2016年,政府出台政策促进铁路、公路、棚户区改造、重大水利工程等项目落地,大力推广PPP。

  十八大后,反府倡廉、四风整顿,对传统资源配置的政经和政商模式带来巨大震动。人民大学报告数次谈到此问题,大意是:以前虽然官商暧昧,但官员也有搞经济的动力,现在堵了后门,没开前门,地方官员畏首畏尾,干起事情没动力。2015年报告甚至指出:地方懒政、政&商关系重构、部门利益冲突、激励体系转化,等等问题导致宏观政策全面失灵:积极财政不积极,稳健货币不稳健,扩张产业政策不到位,精英基层懈怠,是当前经济下滑的核心。

  地方不积极也能从投资项目看出。下面第一张图是地方项目累计增速与中央项目累计增速的差值。4万亿以来,地方政府搞经济的积极性很强,地方项目增速与中央项目增速差值不断扩大,到2011年底达到顶峰,随后缓慢下降,从2013-2016年底,地方项目增速与中央项目增速差额明显缩小,且在2016年出现逆差。

(二)消费

  消费受到双重冲击。首先,八项规定和四风整顿冲击了高档餐饮和奢侈消费。以餐饮为例,限额以上高端餐饮增速大幅下滑。

  其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速下降,且降速快于GDP降速。不仅如此,消费还受制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不断高涨的房价和不断增加的公共服务价格(教育、医疗等等),因此在2011年后增速就快速回落。

(三)外贸

  全球来看,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下图阴影部分是2014-2016年,这三年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进出口总额在下滑(进口出口都下降),但净出口却在上升,形成不断扩大的顺差。人大报告将这种顺差成为“衰退式顺差”。

三、工业生产和产能情况

  内需不振,投资萎靡,外贸收缩,外加金融脱实就虚等因素,整个工业企业生存环境快速恶化。

(一)亏损面加大

  PPI持续下滑,部分企业步入全面亏损,2014企业亏损总额、亏损单位数占总企业比值,都在增长。

  从企业结构看,小微企业和地方国企面临全面经营困难。中央国企利润率在2014年3季度末6.35%,地方仅有3.55%。规上工业利润率5.92%,剔除石油、烟草、烟酒、饮料,其他行业不足4%,比去年下滑2个百分点。很多规下企业,利润率接近0,中小企业、地方国企和高产能过剩行业企业濒临破产。

  2015年情况仍不乐观。下图阴影部分是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阴影部分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低于亏损总额的增速,且整个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几乎都是负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大堆靠信贷输血才能继续存活的僵尸企业,再加上4万亿时期形成的高债务企业和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整个工业领域顽疾缠身。高负债企业继续负债经营(甚至负债率超过100%),政府和银行向某些巨亏企业贷款补贴。信贷展期、借新还旧掩盖了危机。钢铁企业80%出现巨额亏损,整体资产负债率超过70%,但产量并未减少,只是增速从2013的11%下降到1%。

  外需不振,内需疲软,产能严重过剩,利润增速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多,这就是工业企业在2015年的现状。

(二)去产能

  国家从2016年开始狠抓供给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在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双轮驱动下,去产能得到落实。国务院文件要求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2016年下半年在政策推动下,去产能加速。煤炭下半年加速去产能后,产量下滑导致供需缺口扩大(炼焦煤和动力煤),下游电厂和钢厂库存到低点,需求迫切,煤炭价格上涨。

  阴影部分为2013.12-2016.12

  钢铁产量在2008年后猛涨,2012后随着去产能政策提出,粗钢增速下滑。总体上看,钢铁还是供大于求,但由于四年下跌,很多企业停产,被动改善了供需关系。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钢铁价格开始上涨。

  虽然供给侧改革一定程度得以落实,但工业领域产能过剩仍然严重。

(三)新兴产业

  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就虚的发展模式,纷纷“再工业化”,集中发力高端制造业。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能转移,加快工业化不发,打造新的“世界工厂”。

  2013,工信部、工程院等联合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同年向国务院呈报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国务院批准《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为主线,部署了建设工程、强基工程、职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决定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和交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领域突破。随后发布配套指南11个。

  促进新成业的两种力量:相对价格调整带来的市场需求拉动,这是持久的力量。另外,国家政策的扶持也加速新兴产业发展。但这些产业目前难以完全替代传统产业的增长动能,短期难以成为引领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同时,政策扶持还有过度刺激的后遗症。

  2016年时,三产增长快于二产,新兴行业增长快于传统行业(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超过8%)。工业生产正在从低端走向中高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增长较快。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