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刘书记有三错

郑州刘书记有三错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改开这么多年,中国人民骨子里其实仍然是朴素的,在生死面前,那些所谓的精致和仪式根本不够资格提上台面。人们可以接受每天吃窝头,但不能接受领导者因错过一顿西餐而流泪

  大家好,我是如燕。

  11月4日,郑州召开疫情发布会。作为基层代表的刘红英书记动情讲述了自己错过女儿十八岁生日成人礼的事情:

  “前几天是我女儿的18岁生日,然而我却缺席了她的这场成人礼。当时她给我发来一段她和猫咪的视频,告诉我她在家里好得很,让我多爱自己一点。

  我把这段视频发到朋友圈里,当时很多志愿者在我朋友圈里,他们立刻截图,在居民朋友圈里广泛转发,还为我的女儿送来各种各样的祝福。

  我把这个祝福又截屏发回给我的女儿,她第一次对我说,妈妈,我这是第一次感觉你真的让我觉得很骄傲。”

  情至深处,刘书记一度哽咽。

  吾家有女初长成,奈何此身非我有。

  一个满腔母爱的母亲,在孩子18岁生日时,因忙于工作而不能陪伴在她身边,这事儿若放平时说,其实并非不能获得理解和共情。

  但刘书记的这番肺腑之词,却遭到了网友群嘲,甚至还登上了热搜。

  包括许多大V在内,不少人在相关话题下发表评论表达不满:

  “什么是成人礼?我从来没过过成人礼......”

  “多大点事,值得拿出来在疫情发布会上说?”

  “现在这些干部早就已经脱离群众了!”

  说起来,刘书记虽有“书记”的名头,但其实并不算是多大的官,正如胡锡进所说,“她作为一个社区的书记,比街道还基层,她应该不是公务员,相当于村支书,也是老百姓,她是防疫中在最基层和居民打成一片、并且组织大家共度难关再普通不过的一位工作者。”

  既然没有身居高位,本身也是老百姓,当然也就谈不上脱离群众。

  大家不买账,会愤怒会质疑,主要还是因为话说得不合时宜。

  语言是情感的显性表达,它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场景融合、与受众情感相通才能收到正面回应,所以讲话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刘书记有三错。

  一错,错在讲话的时机不对。

  前面呼和浩特的梵克雅宝耳钉姐刚被骂上热搜,现在热度都还没下来,此时上赶着再去挑动人们的神经,属实不是明智之举。

  现在是什么时候?大疫三年,民生维艰。

  有人跋山涉水参加亲人葬礼被行拘,有人给孩子买奶粉持刀闯卡,有人当外卖员一天工作16小时跑了64单结果成阳性,有人身患癌症却封控在家只能紧急求药求医。

  还未远去的那个凄清夜晚,失去母亲的女儿那撕心裂肺刺破人心的哭喊声声仍犹在耳;而就在刘书记因错过女儿成人礼而哽咽的这片土地上,不久前还徒步走过了一大批富士康出逃员工.......

  多少人丢了工作,关了店铺,断了房供 ,吃不上饭,看不了病。

  这个时候,你要百姓怎么认同你私情上的遗憾?

  你缺席的是女儿的成人礼,别人错过的却是亲人的葬礼,甚至是至亲至爱的最后一面啊。

  不是大家心肠太硬不懂共情,而是书记的眼泪,苦度和浓度不及百姓的万分之一。

  二错,错在讲话的地点不对。

  刘书记发言的地方是哪里?疫情发布会。

  多少人翘首以盼等着听政策,其严肃性自不必说。

  从政为官,其事在公,刘书记虽然说不上是个什么高官,但既然顶着名头站在这里,就意味着要扛起一种“为公”的担当,一种“为公”的责任,更要有“为公”的自觉。

  在谈公事的地方谈私事,显然有点拎不清轻重之嫌。

  三错,错在讲话的对象不对。

  乍一听到“成人礼”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不知是地域差异还是我个人孤陋寡闻,我身边没有听谁说过这个词,最多也就是办个生日宴会。

  而“成人礼”充满了仪式感,更像是会出现在西方影视中的词汇。

  为此,我特意到网上查了一下,中国古代也有成人礼,但那叫冠礼和笄礼。古时汉族男子满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18岁的成人礼,就更多与西方语境相关。

  但一个基本事实是,这里是中国,听这场发布会的人都是中国人,他们关心自己什么时候能解封,什么时候能重回自由,而不是谁的生活里少了一个生日派对。

  这个词汇带来的精致仪式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满身珠翠、妆容精致的鄂尔多斯李副局长。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不适:

  从基层工作人员到高层干部,他们的精神世界、情感趣味,是不是已经过于小资和西式了?

  改开这么多年,中国人民骨子里其实仍然是朴素的,在生死面前,那些所谓的精致和仪式根本不够资格提上台面。

  人们可以接受每天吃窝头,但不能接受领导者因错过一顿西餐而流泪。

  最后,讲一段关于“领导人流泪”的往事。

  1957年,受命做社会调查的警卫马维从家乡回到北京,专门给毛主席带了一个家乡的窝窝头。

  他告诉主席:“乡亲们就是吃这个东西。”

  那个窝窝头又黑又硬,里面还有很多的糠皮。

  主席颤抖着手接过窝头,掰下来一块送到嘴里,咀嚼了两下,眼泪立刻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他把窝头一块块地分了给大家吃,因为哭得太厉害,说话也是咽气吞声断断续续的:

  “吃啊,这是农民的口粮,是种粮的人吃的口粮……”

  周围的人接过窝头,发现上面沾满了主席的眼泪。

  时隔60多年,每次想到或看到这个故事依然备受触动,它让我于穿越时空的遥想中,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厚重的“为民之情”。

  能打动百姓的,就是这样的哽咽和眼泪。

  郑州刘书记有三错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