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与那英

刀郎与那英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山歌寥哉》冲破了“流行音乐”套路的束缚,更趋向、具有民族性。

  《罗刹海市》的问世,刀郎又火了,而且比当年《2022年的第一场雪》还火。

  当年极力贬低、压制刀郎的那英也“火”了。这火,是一些网民发泄过去的。其中不乏刀郎的“粉丝”。如果说网民单是为刀郎“伸张正义”,也未必确切,这也包含着对曾经被那英打压过的歌手的不平。不过是借《罗刹海市》而一股脑的发泄了出来。

  那英的拥趸中,哩哩啦啦的跳出了几个,把怒火怼向挞伐那英的网民们,怼向刀郎。到底是蹭流量,还是在维护心目中的偶像?不得而知。大概想以骂几句刀郎,贬低刀郎的作品跟着“火”一把,网民的反映却平平。这,颇有当年想靠骂鲁迅而出名的文坛小混混的遗风。刀郎根本就不理他们。不理他,蹦跶几下,自感无趣,也就偃旗息鼓了,不会改变什么。

  为什么《罗刹海市》把那英,而不是别的什么人推向了风口浪尖?这,就不能不提到当年乐坛上的一桩世人皆知的“公案”。那桩“公案”,无疑是那英挑起来的。

  这桩“公案”,发生在由“光线传媒”主办的“蒙牛酸酸乳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中。在这次评选中,称坚持一贯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报道说,评委会由中国顶尖音乐人、知名乐评人组成。具体名单,没有查到。评委会主席由乐坛“天后”那英担任。

  在“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首次召开的评委会奖项评审会议上,包括主席那英在内的近30位评委到场。在评选2000年至2009年内地十大影响力歌手时,刀郎能否入围引起很大争议。那英立场鲜明地表示,即便刀郎是10年来内地唱片总销量最高的歌手,也坚决不考虑投他的票。作为“主席”,这是一种立场的表达,是一种“引导”。

  对于刀郎,那英为什么那么决绝?同是音乐人,有何深仇大恨?有何瓜葛?没有看到刀郎的一言半语。说明,刀郎并没有招惹那英这个红极一时的乐坛“大佬”。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他也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去招惹她,事实上,也没有招惹过她。

  那英不同意刀郎当选,给出的理由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不具备“审美观”。刀郎认为是“无厘头”。

  不知道那英在专业院校是怎么学习“美学”的。她的“审美观”是什么人教的。或许是他们那种乐坛贵族的“审美观”、“专家”、“大腕”的“审美观”,决不是工农兵大众的“审美观”。

  她或许不知道,任何一个文艺作品,不只是歌曲,都蕴含着作者的“审美观”。起码作者想把最美的一面奉献给读者与观众。鲁迅说:“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由于读者、观众的不同,褒贬自然不同。一句“不具备审美观”就把刀郎的作品否定的一干二净。反映的是那英对于刀郎的作品的不认同。

  刀郎的歌曲反映的是他怎样的“审美观”,敝人不具备关于“审美观”的一般知识,说不清楚,无法概括、归纳。不过,可以判断的出,他与那英的“审美观”是完全不同的“审美观”。

  按照刀郎的说法,他就是一个老百姓,他的歌声,反映就是自己作为一个老百姓的心声。由此可以推断,他的“审美观”应该是老百姓的“审美观”。不过,这话却不能“倒过来”说,认为老百姓的“审美观”就是刀郎的“审美观”。

  那英武断的一句刀郎不具备“审美观”,不仅否定了刀郎的“审美观”及其作品,也否定了数以百万计的,包括许许多多的老百姓中的刀郎的歌迷的“审美观”。不能说,只有你那英懂得和具有“审美观”。

  作为音乐人的刀郎,对于刀郎的音乐作品进行“文艺批评”,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那种“一棍子打死”行为,不是“文艺批评”。简直就是对于音乐人的一种侮辱,是对刀郎从事的音乐事业的侮辱。或许,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文艺批评”。

  虽然,评委会有评委30人。其中到底有多少是在滥竽充数,把当评委当成是一种“荣誉”而不是“责任”,不得而知。如果不是那英的“一言堂”,或者作为“主席”具有一票否决权,那么,说明那么多的,起码是大多数的评委尽管否决刀郎的理由可能不同,最终的结果还是把刀郎淘汰了。这,只是个表面现象。

  在这里不能不提主办方的作用。

  应该说,最后的决定权应该不在“评委会”,而是在主办方,即光线传媒”。那英不过是坐在了前台“评委会主席”的宝座上,如同“总经理”。而幕后的主办方,是握有决定权的“董事长”。

  据了解,“光线传媒”是一个民间机构。一个民间机构,与是挣钱的实业公司搞“活动”,最后“一锤定音”的是不是谁出钱,谁说了算?不得而知。起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是有分量的。或者,主办者与资助者是在“幕后”运作,所谓的“评委会”主席,不过是在前台充当着“傀儡”的角色。

  主办方虽然声言“坚持一贯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从结果上看,所谓的“公开”,根本谈不上。因为人们不知道,也没有看到评委投票的过程,评委的意见。所谓“公平”、“公正”就无从谈起。

  从“活动”的组织者、主办者可以判断,这样的一个“活动”,既不具有“权威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充其量不过是一帮子人在那个“平台”组织了进行了一次狂欢。所谓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难怪,刀郎对于那个“活动”并没有兴趣。认为,不过是个“娱乐性”的奖,不必认真。一认真,就输了。对于那英的所谓“批评”,认为不过是“借口”。

  其实正在评奖时,刀郎的经纪人就说,刀郎“无论得奖与否都不会出席”。把这个奖、那个奖看的微不足道。看当今中国的乐坛,削尖了脑袋追名逐利,像刀郎,只能说属于“异类”。

  对于刀郎是不是入选,“评委会”和主办方,显然不能无视刀郎的影响力和存在。毕竟,入选的歌手的“专辑”都没有卖过刀郎。这反映的是“流行歌曲”流行的广度。这,本来应该成为评选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这个“标准”才具有可操作性。而它却偏偏被忽略,使得这个“标准”被虚化。其它“标准”都可以“想当然”。这样,就为刀郎的落选,铺平的道路。

  刀郎在接受采访时说:主办方曾询问他是否会出席,随后又传话过来,称来了才给奖,不来就搬走。刀郎表示这都在预料之中,没有想到主办方会编出这么无厘头的理由。

  从中,刀郎道出了他没有当选“十年最具影响力音乐人物”的原因。看来,排斥刀郎是主办方的“既定方针”。

  刀郎没有去,果然就没有给奖。

  正常情况下,评选出来的应该是“十大歌手”。由于刀郎没有出席他们的颁奖活动,空缺了一名。宁可空缺,也不让刀郎当选。这其中好像还应该有原因。内地难道连“十大歌手”都评选不出?岂不是笑话?

  由此,查到,20年前,2001年通过广大歌迷票选最终选出最受欢迎的女歌手。票选结果田震排名第一且已经被通知领奖,然而当田震亲临现场时,获奖者换成了排名第二的那英。田震当场曝光此事,怒摔话筒离去。

  原来,熟悉颁奖典礼的人都知道颁奖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谁来给谁,这是一个“潜规则”。这样的“潜规则”居然发生在国家级的电视台。这是什么鸟“潜规则”!他们敢这么干,别人还有什么不敢?这样的“潜规则”一坚持,就是20年!

  刀郎在评选过程中虽然没有现身,却直接影响了评选的结果。这就是刀郎的影响力。他们不可能无视一个销量远在评选出的那新歌手之上的刀郎。当人们再回忆这一段往事的时候,是不是会当成一个笑谈?

  这,当然是笔者的猜测。只是因为评选没有坚持“公开”的原则,就无法让人们不猜测。既然是猜测,可能准或者不准。或许有点准。“真相”一旦公开,一旦清楚,一切的猜测,就会划上句号。

  真相一旦明了,“吃瓜群众”就会发现,“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而且是“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

  老百姓想不到,“轰轰烈烈”、“兴师动众”评奖的,原来是儿戏。

  如此评选,能“如何让音乐活得有尊严?”这与那年蒙牛酸酸乳音乐风云榜的主题岂不是离题太远?

  刀郎榜上无名,说明评选的结果不在“评委会”那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刀郎的“落选”,那英虽然功不可没。要全怪在她的头上,并不公平。只缘评选没有“公开化”,背后的“黑幕”,或者说运作吧,不为一般人知道,人们只能迁怒与那英等那几个冲锋陷阵的人,把他们当初“替罪羊”。他们冤么?说不上。毕竟,他们充当的是“急先锋”、“打手”的角色,至少是在“助纣为虐”。

  如果说,在音乐风云榜主席十年盛典”之前,刀郎在歌坛不过是作为一个“后起之秀”而存在。那是他从最底层一直奋斗、坚持的结果。他的出现,不是他的错。他的“知名度”,不是“领导”、“导师”、“专家”给的,而是喜爱他的群众。

  刀郎没有想到会有“音乐风云榜十年盛典”,刀郎并没有与谁争什么“排名”,他是躺着也中枪。为什么是刀郎,而不是别的什么歌手受到以那英为“主席”的“评委会”否定?刀郎却成为了“出头鸟”被他们公开当众“吊打”、羞辱!这不是刀郎的悲哀,也不是刀郎的音乐的悲哀,而是乐坛的悲哀。而制造这悲哀的,正是那些想“如何让音乐活得有尊严”的主办方及其评委会。

  在刀郎问题上,他们扯下了音乐的尊严,把音乐当成了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中的道具,让整个乐坛蒙羞。这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现象。

  这件事,反映出的不仅是一个评奖那么简单。是对刀郎的音乐的高度不认可,甚至可以说是刀郎音乐事业的一次挫折。对于刀郎,毕竟不是令他愉快的事。

  奖,评选过了,就了了。对于刀郎,却是刚刚开始。他不得不“反思”自己的音乐创作之路。他的确在“反思”。那应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是,刀郎毕竟是在从底层的挣扎中“破土而出”的音乐人,他的音乐之路证明,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那里有什么力量能把他打垮?何况,已经成为一个难以消除社会存在,深深的扎根与民众之中?在刀郎面前,他们充当的不过是“螳臂当车”的角色!

  这个过程,是刀郎必须要经历的。即使没有那英那些人的发难,也会通过别的方式激发出来。因为,刀郎的水平不可能,他也不允许自己停留在《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水平上。要想取得一个新的高度,必须获得新的驱动力。

  刀郎,毕竟是一个对音乐执着,甚至痴迷的人。他从痛苦中缓了过来,开始了新的征程,进行新的探索。之后,有了崭新的《弹词话本》。

  2023年7月19日的一曲《罗刹海市》轰动中国,不,是世界。《山歌寥哉》是隐退十年之后交出的一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的答卷。

  刀郎摆脱了早期作品中侧重于对于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男欢女爱”,克服了青年人的“冲动”、“轻狂”,走出了歌厅、酒吧,甚至走出了新疆这个广阔的大地,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中深耕,汲取了各民族文化的营养,走向理性,促使了他思想上的成熟。

  《山歌寥哉》冲破了“流行音乐”套路的束缚,更趋向、具有民族性。反映的是他理性的思考,文化的积淀,文学的修养,艺术的创造力。把中国音乐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是他对于中国音乐的贡献。为中国音乐,至少是中国的“流行音乐”的“改革”起到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