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与人格魅力

《淮南子》与人格魅力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现代的政治捐客最大的毛病就是自满、自大、自是、自负,自诩聪明睿智,自认为高大伟岸,《淮南子》中讲“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

  《淮南子·要略篇》对其书的第一章《原道训》概括总结为:“托小以苞大,守约以治广,使人知先后之祸富,动静之利害。”表面上看,是谈养生之道,“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执其大指,以内治五藏,瀸濇肌肤,被服法则,而与之终身,所以应待万方,鉴耦百变也。若转丸掌中,足以自乐也。”全然包含了保真、守素、贵身、反情、复性、循道的系列遵循。所以不但有人生观的概念,也有世界观的深厚内涵。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与《道德经》第二章(养生)“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第十章(能为)“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何其相似!如果概而言之,说道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建树为零,则未来的所谓的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论与哲学思辨是否真的做到了通晓通达了呢?更多的是将一种虚无的名誉灌注于政治权利者的头上而已。每每看到类似的自吹自擂,就想起了狗狗狂嗅对方屁股的令人作呕的画面。

  道家所谓的本真,就是一种规矩,政治规矩与做人规矩是一脉相承的,永葆本色,坚持原则,颠覆不灭,万古长青,这一切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她并不会因为几只苍蝇的嗡嗡轰鸣而改旗易帜、舍本逐末、见异思迁!“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又谈到内心有主宰,毁誉贫富多寡高下均不能增加或损伤她的固有特性。这种坚持相对于变化、变色、变态、变更不止是君子与小人、贤能于不肖的区别,而是人与畜牲的天壤鸿沟。“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俛仰兮。”这些文字都是描述道的,恍恍惚惚,昏昏冥冥,似无所有,无不存焉。如果维度上不去,根本不可能参透其中的意趣。道家文化体系中的神话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情怀、自由主义思想、民本主义道德足令当代唯我主义者赧颜。“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塌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浏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何等豁达、英勇、果敢、深邃与厚重。

  现代的政治捐客最大的毛病就是自满、自大、自是、自负,自诩聪明睿智,自认为高大伟岸,《淮南子》中讲“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也就是说正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标准,时间是证明、澄清人的灵魂的重要砝码。人们秉持道家文化来认知世界,更多的是从天地变化、天覆地载、阴阳交替之中孕育而出的“道”的思想作为遵循,它处于一种自我维护的变与不变的动态过程和状况,“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所以不可道,所以不可极,所以杳杳冥冥、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因循自然而已。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记得关汉卿的某个剧中有“绝天理、灭人性、背伦常”的台词。所谓“无我”的政治捐客也是一个普通人等,它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缺陷,如沽名钓誉,如刚愎自用,如蒙昧未化,如故步自封,虽然时间和年轮不断增加,但其智识境界,亦步亦趋,如此尔尔。所以《淮南子》谆谆告诫那些个愚蠢鲁钝之“无我”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如果民怨沸腾、怨声载道,枯恶不逡、粉饰太平,即使无人与“权力机器”争分高下,也一定是乱世的真实写照,它一定会用自己的腐朽堕落、问题固化、奴颜婢膝、外化内僵而为自己掘好坟墓。《易经》里面的许多观点,都是从正面引导教化的,也有反思反观予以棒喝的,完全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原则。《淮南子·俶真训》有一个形象的描述“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至精亡于中,而言行观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净说好话大话梦话,伪装掩盖自己的嗜欲便嬖狭隘,在“照妖镜”前必然原形毕露、面露凶光。这便违背了“无为”思想而成为“有为”“乱为”“为所欲为”其结局必然不是理想状态,以身役物,则何尝“无我”?“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捕蚤,不足以禁好塞邪,乱乃逾滋……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淮南子·俶真训》中也讲到“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未也。外内无符,而欲与物接,弊其玄光,而求知之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天理既灭,人伦失道,何以长存,何以千秋万代?痴心妄想。

  《淮南子》对道家“无为”思想的传承和解读是非常有特色的,细致而系统,因果而循环。“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未;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我们将“无为”与“无治”相互衔接,并因此将“无不为”与“无不治”相互衔接,从属关系一目了然,阴阳交替合规合矩。“天解”可以理解为“天道”,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关系,“天道”亦即“人道”,形而上之也可以称之为“天道自然”。自然则有恒定的意思。至于“穷无穷,极无极”,它的表现是“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正是和光同尘、为而不有、用之不竭的“天地法则”人在自然法则面前,何其卑微渺小!所以《淮南子》反复强调并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反对机会主义者,反对盲目自大的个人崇拜主义,“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也就说不要以公权力作为自己智识才能的衡量依据,一人独大要不得,“有权别任性”方是正道正途。“同出于公”就是“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因天下而为天下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明确指出:“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的客观需要和必然性。“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既然世事如过眼云烟,矫揉造作必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有甚者,以自私自我而小天下,则是有害无益的。这恰好是政治捐客的短视行为与表现和必然结果。“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便是对它们的警诫。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反。”即言大道存在的或然性;“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这里有勇敢的担当,无畏的挺身而出,亲民利下,不敢先唱、不敢为天下先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否定、自我清洁、自我完善”的潜在环节,进而表明“能存之此,其德不亏。”我们再来看看“万物纷糅,与之转化,以听天下,若背风而驰,是谓至德,至德则乐矣。”迎风即逆,背风即顺,所谓顺风者,顺自然矣。顺什么?顺时世,顺民意,顺民心,顺规律,也顺规矩。乐什么?“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得其必然也,得民心、得天下、得常道、得善恶,各有所得而已。如果背道而驰、逆天而为,自绝于民、自绝于世,天道人道皆失,岂能得哉?“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不假借权势便利颐指气使,不假借贪婪欲望干扰和打乱平衡,所以才会明白“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无欲无求,无迫无使,无思无虑,内自有之,岂论得失!

  “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自适其情、自得其乐、境由心造,是所谓的“以外乐内”,是自我、是主人;而迷失自我、改弦易辙、志迁心移、自甘堕落、任人役使,是所谓的“以内乐外”,是利人、是从它、是奴仆。《淮南子》用辩证的关系,给出了个答案:“从外入者,无主于中,不止;从中出者,无应于外,不行。”不止即丧失自我丧失底线丧失原则,是一种自戕的行为;令一方面,也阐明了变化变革的必要性,要适应需求、适应时机、适应环境,否则不能通达六合八方。参考“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的观念,这是活学活用道家思想的基础保障。这与《淮南子·主术训》“中欲不出谓之扃,外邪不入谓之塞。中扃外闭,何事之不节!外闭中扃,何事之不成?”的观点是吻合的。在对待道家思想的时候,“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至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态度大同小异,结果却天差地别“说之者众,而用之者鲜;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寡。”原因是什么呢?“所以然者何也?不能反诸性也。”也就是说目标和要求之间有一个维度差异。“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纹饰的意思)也,亦必不耳(可)胜其任矣。”这是危险者的欺骗、蛊惑、煽动、自贱、卑劣的信号。



www.haizi.name

现代的政治捐客最大的毛病就是自满、自大、自是、自负,自诩聪明睿智,自认为高大伟岸,《淮南子》中讲“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

  《淮南子·要略篇》对其书的第一章《原道训》概括总结为:“托小以苞大,守约以治广,使人知先后之祸富,动静之利害。”表面上看,是谈养生之道,“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贱物而贵身;欲参言而究,则外物而反情。执其大指,以内治五藏,瀸濇肌肤,被服法则,而与之终身,所以应待万方,鉴耦百变也。若转丸掌中,足以自乐也。”全然包含了保真、守素、贵身、反情、复性、循道的系列遵循。所以不但有人生观的概念,也有世界观的深厚内涵。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与《道德经》第二章(养生)“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第十章(能为)“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何其相似!如果概而言之,说道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建树为零,则未来的所谓的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哲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论与哲学思辨是否真的做到了通晓通达了呢?更多的是将一种虚无的名誉灌注于政治权利者的头上而已。每每看到类似的自吹自擂,就想起了狗狗狂嗅对方屁股的令人作呕的画面。

  道家所谓的本真,就是一种规矩,政治规矩与做人规矩是一脉相承的,永葆本色,坚持原则,颠覆不灭,万古长青,这一切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她并不会因为几只苍蝇的嗡嗡轰鸣而改旗易帜、舍本逐末、见异思迁!“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又谈到内心有主宰,毁誉贫富多寡高下均不能增加或损伤她的固有特性。这种坚持相对于变化、变色、变态、变更不止是君子与小人、贤能于不肖的区别,而是人与畜牲的天壤鸿沟。“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俛仰兮。”这些文字都是描述道的,恍恍惚惚,昏昏冥冥,似无所有,无不存焉。如果维度上不去,根本不可能参透其中的意趣。道家文化体系中的神话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情怀、自由主义思想、民本主义道德足令当代唯我主义者赧颜。“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塌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浏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何等豁达、英勇、果敢、深邃与厚重。

  现代的政治捐客最大的毛病就是自满、自大、自是、自负,自诩聪明睿智,自认为高大伟岸,《淮南子》中讲“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也就是说正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标准,时间是证明、澄清人的灵魂的重要砝码。人们秉持道家文化来认知世界,更多的是从天地变化、天覆地载、阴阳交替之中孕育而出的“道”的思想作为遵循,它处于一种自我维护的变与不变的动态过程和状况,“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所以不可道,所以不可极,所以杳杳冥冥、无所不有、无所不在,“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因循自然而已。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记得关汉卿的某个剧中有“绝天理、灭人性、背伦常”的台词。所谓“无我”的政治捐客也是一个普通人等,它必然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缺陷,如沽名钓誉,如刚愎自用,如蒙昧未化,如故步自封,虽然时间和年轮不断增加,但其智识境界,亦步亦趋,如此尔尔。所以《淮南子》谆谆告诫那些个愚蠢鲁钝之“无我”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如果民怨沸腾、怨声载道,枯恶不逡、粉饰太平,即使无人与“权力机器”争分高下,也一定是乱世的真实写照,它一定会用自己的腐朽堕落、问题固化、奴颜婢膝、外化内僵而为自己掘好坟墓。《易经》里面的许多观点,都是从正面引导教化的,也有反思反观予以棒喝的,完全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原则。《淮南子·俶真训》有一个形象的描述“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至精亡于中,而言行观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净说好话大话梦话,伪装掩盖自己的嗜欲便嬖狭隘,在“照妖镜”前必然原形毕露、面露凶光。这便违背了“无为”思想而成为“有为”“乱为”“为所欲为”其结局必然不是理想状态,以身役物,则何尝“无我”?“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捕蚤,不足以禁好塞邪,乱乃逾滋……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淮南子·俶真训》中也讲到“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未也。外内无符,而欲与物接,弊其玄光,而求知之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天理既灭,人伦失道,何以长存,何以千秋万代?痴心妄想。

  《淮南子》对道家“无为”思想的传承和解读是非常有特色的,细致而系统,因果而循环。“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未;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故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此之谓天解。”我们将“无为”与“无治”相互衔接,并因此将“无不为”与“无不治”相互衔接,从属关系一目了然,阴阳交替合规合矩。“天解”可以理解为“天道”,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关系,“天道”亦即“人道”,形而上之也可以称之为“天道自然”。自然则有恒定的意思。至于“穷无穷,极无极”,它的表现是“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乏”正是和光同尘、为而不有、用之不竭的“天地法则”人在自然法则面前,何其卑微渺小!所以《淮南子》反复强调并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反对机会主义者,反对盲目自大的个人崇拜主义,“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也就说不要以公权力作为自己智识才能的衡量依据,一人独大要不得,“有权别任性”方是正道正途。“同出于公”就是“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因天下而为天下也”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明确指出:“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的客观需要和必然性。“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既然世事如过眼云烟,矫揉造作必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更有甚者,以自私自我而小天下,则是有害无益的。这恰好是政治捐客的短视行为与表现和必然结果。“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便是对它们的警诫。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反。”即言大道存在的或然性;“登高临下,无失所秉;履危行险,无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亏。”这里有勇敢的担当,无畏的挺身而出,亲民利下,不敢先唱、不敢为天下先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否定、自我清洁、自我完善”的潜在环节,进而表明“能存之此,其德不亏。”我们再来看看“万物纷糅,与之转化,以听天下,若背风而驰,是谓至德,至德则乐矣。”迎风即逆,背风即顺,所谓顺风者,顺自然矣。顺什么?顺时世,顺民意,顺民心,顺规律,也顺规矩。乐什么?“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得其必然也,得民心、得天下、得常道、得善恶,各有所得而已。如果背道而驰、逆天而为,自绝于民、自绝于世,天道人道皆失,岂能得哉?“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不假借权势便利颐指气使,不假借贪婪欲望干扰和打乱平衡,所以才会明白“圣亡乎治人而在于得道;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无欲无求,无迫无使,无思无虑,内自有之,岂论得失!

  “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自适其情、自得其乐、境由心造,是所谓的“以外乐内”,是自我、是主人;而迷失自我、改弦易辙、志迁心移、自甘堕落、任人役使,是所谓的“以内乐外”,是利人、是从它、是奴仆。《淮南子》用辩证的关系,给出了个答案:“从外入者,无主于中,不止;从中出者,无应于外,不行。”不止即丧失自我丧失底线丧失原则,是一种自戕的行为;令一方面,也阐明了变化变革的必要性,要适应需求、适应时机、适应环境,否则不能通达六合八方。参考“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的观念,这是活学活用道家思想的基础保障。这与《淮南子·主术训》“中欲不出谓之扃,外邪不入谓之塞。中扃外闭,何事之不节!外闭中扃,何事之不成?”的观点是吻合的。在对待道家思想的时候,“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说之;称至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态度大同小异,结果却天差地别“说之者众,而用之者鲜;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寡。”原因是什么呢?“所以然者何也?不能反诸性也。”也就是说目标和要求之间有一个维度差异。“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纹饰的意思)也,亦必不耳(可)胜其任矣。”这是危险者的欺骗、蛊惑、煽动、自贱、卑劣的信号。



www.haizi.name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