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造假”可能凝结为民族传统文化

孙锡良:“造假”可能凝结为民族传统文化

Embed below code to your site

造假,有可能凝结成社会泛文化,一种代代相传的共识文化。要不要继续发扬光大呢?我说了不算,我也不知道谁了能算。

  北京半程马拉松比赛丑闻震惊全网,三非洲友人保送一位能人拿到冠军。

  事后,非洲朋友说自己只是配速员,可网友们消不了这口气,说你既然只是个带跑客,为何还要上领奖台拿奖呢?

  这事值得震惊吗?不值。我就一丁点震惊的心理活动都没有,就当是演个戏。

  再想到更早点时间,有学生状告导师剥削,其中就有一项工作是帮她的孩子考试。此事一曝光,网上类似的新闻立马多了起来,很多隐藏的东西都被晒太阳,不少研究生承认帮导师的孩子参加过竞赛,这里面还有顶尖名校的学生。孩子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家长间的竞争,最后又变成了名校间的竞争。教育的事,比跑步拿奖的坏影响大得多,只是大家都麻木了,懒得深究。

  为什么会这样?头脑的麻木感是怎么形成的?病根在哪里?

  大话咱就少讲点,不妨从人的生长和成长过程开始说起吧!

  小学生,从进学堂的第一天起,老师就教育他们要诚实守信。纯洁的孩子们都能把老师的话背下来,也都在尝试着做到。

  但是,长着长着,他们就开始发生心理变化。

  教育局规定,每个小学生假期都要搞社会实践活动。有些孩子真搞了,但大多数没有搞。怎么办呢?拿一叠报纸站在街道摆个拍,拿个扫帚站在居委会不远处摆个拍,拿个工艺品站在某个制作间摆个拍......然后呢?大红章一盖,社会实践就完成了。

  孩子们知道这是造假吗?都知道,家长教的。

  到了中学,小学阶段要造的假一样不落的都要继续造,那是任务。

  不过,还得加很多小学没有的新造假。国人喜欢把创新放在嘴上,中小学生也要求搞创新,各种各样的创新比赛层出不穷,航空航天类的,智能制造类的,虚拟仿真的,AI大模型类的,名目繁多。获奖学生们拿出来的作品,其水平绝对不亚于大学教授团队的作品,甚至不亚于大公司开发的新产品。大家看看小学六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作品:基于表面肌电的青少年颈椎疲劳判断方法研究与应用,基于AR方案的历史图像方案设计,基于机器视觉的事故取证与交通疏导空中无人机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灯光与害虫诱杀系统设计,基于PCB的大模型语音对话单片机设计与研究,基于YOLO算法和星火大模型的专注力训练系统。这都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吗?你信我不信,这里面藏着的假,你想得着,但找不着,可怕就在这里。

  中国的孩子们若真的都有这般高水准,美国拿什么跟咱竞争?早就跪在地上求咱们了。这么多年下来,一波波“天才少年”都变成了青年、壮年甚至中年,一批批江郎为何就没接着做出天才创新?“天才”最后都沉默在竞赛奖状里。退一万步讲,真的都是天才,要研究出这样高难度的成果,小朋友得花多少时间啊?

  过去,我总以为,所谓的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造点假也就算了,没想到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时也都要接着搞,很多地方还设5个A,招生的时候要作为重要考察指标。这个时候,你光摆拍还不行,还得拿出更出色的“作品”。学生的学习安排那么紧张,都得靠刷题进好学校,没时间搞啊!怎么办?再拼家长呗!找材料,造材料,整材料,传材料,全都由家长一条龙完成,家长完不成,请人帮忙也得完成,不能耽误孩子啊!所有的这些素质造假,孩子们都知道吗?知道。只不过,他们一笑而过,都放在了心里。“家长的素质”等于“孩子的素质”。

  到了大学呢?不参与造假了吗?可以放飞自己了吗?

  不行,还得继续下去。

  日常性造假就省略了,免得让部分人对号入座,只讲点普遍性的东西。

  本科生毕业论文,这是所有本科生必须完成的工作。这事重不重要呢?很重,真做好了,确实对学生有帮助。然而,但是,可是,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做不好,没条件做好。中国有几千所高校,真正能拿到科研项目的高校并不多,绝大部分高校的导师手上没课题,没经费,带学生做毕设全凭一张嘴和一支笔。理工科学生写论文,你得做实验啊!做理论的人少得可怜。做实验,就得花钱,没钱,数据怎么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的孩子啊,你说他行吧,似乎又不太行,学习风气很不好。你说他不行吧,似乎又非常行,即使没做出一个准确数据,他也能写出一篇几千到几万字的宏篇巨文出来,不佩服还真不行。

  查重怎么通过?小菜一碟。过不了查重的那些少数人,要么是太笨,要么是太实诚。

  研究生呢?会表现好一些。但主要还是好在重点高校,主要还是好在时间充足一点。多在学校混两到三年,时间够充足,理论课会多学点东西,再怎么不认真,总得要做那么点实验数据,全国排名前两百位以上的高校,研究生多少能做点东西,但能做出点经得起检验和再现的数据,估计得是排名在一百五十位以上的高校。

  博士阶段呢?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排位都不太低,当然也有很差的高校混进了这一层次。如果你单看博士论文,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中国绝对站在世界科技最顶峰。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博士论文是有要求的,要么就是有“理论创新”,要么就是有“技术创新”,如果一样创新都没有,你的论文就过不了审。然而,中国的博士总量如此之庞大,如此多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几乎涉及人类科学技术的全部领域,把这些创新都用之于中国的生产实践,这个世界,谁敢跟中国较劲?参加过博士答辩会的人肯定知道,每篇大论文那都是了不得的创新啊!

  有些人只读完小学,更多人读完了大中专,极少数人读完了博士。无论你读到哪一个阶段,有一点会深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造假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说完读书阶段之后,就得说说社会人生了。

  各行各业的人,大家自己观察自己的周围,我只够格说自己看到的现象。

  前面说孩子成长过程步步有造假,那老师呢?

  毫无疑问,老师心中如果容不下一个“假”字,就绝对不会有学生的造假能得以通过,老师把造假没当回事,老师对造假无能为力,学生也就会把造假当成人生营养品

  职称,这两个字大家熟悉吗?肯定熟悉。人生啊,多数人都在围着这两个字奋斗,特别有本事的人,评职称用的东西都是自己干出来的,不用造假。不过,很多人的东西以掺假居多,论文造假或变相造假,专利造假,著作造假,获奖造假。还有极少数人,自己用的支撑材料,压根就没有自己干过的事。

  项目,大家懂吗?大家知道它的重要性吗?

  从小学到大学,现在都流行“做项目”,有些是科研性质的,有些是教研性质的。教研研些啥呢?据我的观察 ,其实就研究了一个“结题报告”,其它的全是废品,包括许多得了国家级大奖的也不例外,咱也不去点名,知道的自然会知道。科研呢?有人做了不少真工作,诞生了一些真实有用的科技成果,这是有证据可查的。然而,大多数的科研项目也是在浪费钱,因为部分拿到项目的人真的搞不了这个工作,他的能力只在搞钱和花钱。靠着学生做,能做出点成绩,是万幸,做不出来,造假呗!

  成果,这是教育职场比拼的果品,果品的味道和营养怎么样不特么重要,重要的是得有亮丽的外表。除了少数真心搞科研的科学家能拿出点真成果外,多数人还是在拼凑成果,或者说在制造纸成果。从前,中国的项目结题得搞个成果鉴定,一般都是“全国领先”或“世界一流”。现在,不搞这个程式了,那怎么评价呢?评奖呗!说实话,能评上大奖的,多多少少还是做了些工作的,或许是本人做的,或许由别人做造假记在他头上,总还是做了些事的。其它的、在假海里漂荡的、不计其数的成果,基本上都可以当废品扔掉。像上海某名牌大学教授芯片造假,那就是最高端的造假了,一般人干不了。

  金字塔顶端的造假应该就是院士了,意大利一女科学家曾经指出曹院士五十多篇论文造假。结果,调查组专家是怎么说的呢?他们说是“图片使用有误”。气功大师的手法就这样把假字气成了真字。特例啊!特例啊!可能不普遍,举个例子而已。

  许多高知,到退休的时候,光环一身,著述庞杂,宏篇无数,职称到顶。不过,当你认真地去反刍他的伟大成就时,基本上可以得个结论:没多少东西是自己的。

  许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混过辉煌的奋斗阶段。

  其它行业呢?我不总结,你们各自看看自己身边的现象吧!

  撇开行业不管,泛泛地观察社会呢?

  老旧小区改造,是好事吗?肯定是。然而,刷个白墙,施工队一撤离,白粉子一块块地往下掉,裂缝一条条地全面发展,地面一个坑一个坑地比赛生长。五年后,又说是要搞民生工程,又来一次刷刷刷。然后,我发现,又是掉掉掉,又是裂裂裂。有人讲,这是劣质工程,不是造假。我说,就是造假,你花的是1000万的材料,财务的账做出了5000万成本,不是造假那是啥?

  有个小区,物业公司为了套用业主的维修基金,造了一个业主签名表,上面写了几十上百号人,其实只有三个业主签名是真的。等业主知道后去找“有关方面”,“有关方面”没有却处理的积极性,暗示这种事太多,没精力一一去核实。

  去年,某市安置房分配问题被曝光,几百套安置房被体制内人员给占用了,他们用的申请材料都是造假造出来的,暗访的记者问“有关方面”为何看不出这样大面积的问题?“有关人员”嘻嘻地笑着,一句话也不想说。他为什么“嘻嘻”了事呢?你懂的,我也懂的。

  本月15日,有一新闻,某寺庙的主持是在逃杀人犯,是藏了15年的杀人犯。这个和尚也是造假造的,当个念经和尚也就罢了,他竟然能当上主持?他这真不全是造假,这是造孽啊!佛门清净之地,可不只有他造假,假和尚多了来着,只是没人去揪,一揪得揪出一大片花和尚、色和尚和钱和尚。佛门如斯,俗家何求?

  最后,咱们看看互联网的新业态。

  自媒体文章,开篇一张图,不管对不对事,张冠李戴地胡说八道,就象写小说一样写新闻,为了那点流量,啥不要脸的故事都能编,过些日子,换个标题,又是一长篇“新闻”,假就假了,居然还有许多人相信,还点赞。

  小视频,抖音直播,要么一张图,要么整点影像,然后就满嘴不停地在那编故事,有时还说得自己泪流满面,还能把不少“好人”感动得热泪盈腔,有时胡吹英雄,有时借名人讲个历史悲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措,煽动性越强,打赏的越多。

  还有那些网购产品,买便宜的假货已经成为正道,既是得了便宜,假不假就无所谓了,“假不重要”近乎深入人心。

  说那么多造假,是不是代表就不干真事呢?当然不是。该做事还是在做事,造假,只是在美化这个事,只是在拔高这个事,1.75米身高本来也不错了,有些人非得写个1.8米才舒服。

  既然做了事,是不是造点假也就无所谓了呢?肯定不是。正是全民心中都有个“无所谓”,所以,造假慢慢就变成了“正经事”,大家都对“假象”的危害极为淡然甚至漠然。与之相对应,“假象”假到一定水准,很可能变得很伟大,会炒成黑科技,变成国之依靠。

  经常听周边人说“那个人有点假”或者“那个人太假了”,说的是人性假,本质上这类人也最会造假。刚参加工作时碰到许多人,混得开的都是这种形象,如果你太实诚,人家会骂你蠢,笃定你不会有什么出息。曾经还流行一句名言:你个傻,连造假都不会,还能干成啥事?

  你,我,他,谁敢说自己从来没造过假?谁敢说自己没有干过得利的造假?

  有个民间说法是:一生无假,一生无成。

  造假,有可能凝结成社会泛文化,一种代代相传的共识文化。

  要不要继续发扬光大呢?我说了不算,我也不知道谁了能算。

  写于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www.haizi.name
责任编辑

发现了错别字? 请选中并且点击Ctrl+Enter发送!

 

 

孩子、家庭、社会。

登陆投稿

免费邮件订阅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到下面的空格中,点击订阅,关注《海之子》的最新信息。